目的 总结胆道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胆道术后发生胆漏患者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17例患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8例,胆管癌根治术后胆漏2例,拔T管后胆漏3例,误拔T管2例,狭窄胆管成形术后胆漏1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胆漏1例.手术治疗9例,非手术治疗8例.结果 1例死亡,16例治愈,治愈率为94.1%.结论 胆道术后发生的胆漏原因较多,部分可用非手术疗法治愈,有效腹腔引流是非手术治疗的关键.对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或不能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仔细的手术操作、妥善的术后处理是预防胆道术后胆漏发生的关键.
作者:刘莉;李建国;孙彬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高能量Pilon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6年5月,手术治疗36例单侧高能量Pilon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20例.根据R üedi-Allgüwer临床分型标准:Ⅱ型21例,Ⅲ型15例.通过对软组织损伤的评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 随访12~20个月,平均(16.6±2.8)个月,参照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1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3.3%.结论 影响高能量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有手术时机选择、胫骨关节面的良好重建等.应根据软组织的条件和骨折类型,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夏江霓;殷潇凡;张晓阳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术后发生大出血的原因与处理方法.方法 对3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TUVP术后发生大出血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例开放手术止血,7例经尿道止血.结果 本组9例患者,均二次手术止血成功,术后未再发生大出血,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 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止血不严密、前列腺创面感染、腹压增高及焦痂脱落是TUVP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若术后发生大出血并膀胱填塞,应果断首选腔内技术止血,而非开放手术,一般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董登云;郑宏祥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的意义.方法 对比107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前超声、术中所见,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钙化检出率为27.1%(29/107) .良性结节钙化发生率为17.2%(15/87),其中微钙化发生率8.0%(7/87);甲状腺癌的钙化发生率为70.0%(14/20),其中微钙化发生率50.0%(10/20).两者钙化发生率、微钙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结节的单结节钙化发生率33.3%(5/15),甲状腺癌的单结节钙化发生率57.1%(8/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甲状腺癌结节出现钙化的几率高,特别是单结节的微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重大.
作者:李明皓;杨家骍;姜燕茹;邵本令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克氏针髓腔内固定的三种不同方式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0-2006年收治的锁骨骨折89例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采用三种不同方式克氏针髓腔内固定:远近端均折弯组30例,近端折弯组35例,远端折弯组24例.结果 随访9~24个月,平均16个月.远近端均折弯组优良率96.67%,近端折弯组优良率91.43%,远端折弯组优良率87.50%.远近端均折弯组优良率高于近端折弯组和远端折弯组(P<0.05).结论 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髓腔内固定简单、经济、实用、疗效确切,其中远近端均折弯较近端折弯和远端折弯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陆廷永;罗时友;周元爱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特征,并与临床、病理对照,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SPTP患者的CT表现,其中女4例,男1例,年龄10~29岁,平均年龄(16.20±7.49)岁.术前5例患者均行CT检查及增强扫描检查.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部肿瘤切除术.结果 肿瘤位于胰头和颈部者4例,胰体和尾部者1例,肿块边界均清晰,肿块直径3.0~9.0 em,平均5.2 cm.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2例以实性成分为主,1例囊、实性成分比例相仿.CT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呈逐渐强化,但始终低于正常胰腺组织.1例肿块边缘可见不连续环形钙化,1例合并轻度胰管扩张,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 SPTP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周俊;陈庆;邵成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23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以右上腹部不适、发热为主要症状,术前检查7例(30.4%)WBC计数升高,9例(39.1%)转氨酶升高,2例(8.7%)糖链抗原(CA)19-9升高;无甲胎蛋白(AFP)升高病例,HBsAg阳性5例.超声检查多表现为偏低回声,内部多无血流信号.CT、MRI增强扫描后多表现为周边强化或中央分隔状、小结节状强化.DSA检查未发现肿瘤染色征象.行肝左外叶切除2例,肝局部切除6例,肝段切除2例,射频消融术1例,微波固化治疗1例,肝动脉化疗栓塞1例,局部切除+结肠癌根治术1例,肝左外叶切除+胰腺穿刺活检+胆肠吻合+胰管空肠吻合1例,8例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患者或介入治疗患者均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按期出院.随访3个月至11年,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3个月、第2次术后11个月、化疗栓塞治疗后8个月死于恶性肿瘤,其余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增强扫描后的影像学特征,对其诊断有所帮助;诊断明确者可密切观察,诊断不明确或不能排除恶性肿瘤者建议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应密切随访观察.
作者:赵向前;赵国栋;刘荣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小细胞肺癌(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Livin和p53在30例SCLC组织和16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Livin在SCL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6.6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的12.50%(P<0.01). Liv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30例SCLC组织中有14例(46.67%)p53表达,而16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无p53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CLC组织中Livin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Livin在SCLC组织中异常表达,有望成为SCLC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Livin与p5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CLC癌变中起协调作用.
作者:孙兵;王锦光;黄磊;李继良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及肠缺血、坏死和穿孔的发生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299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7例(75.9%)为小肠梗阻,72例(24.1%)为大肠梗阻.肠梗阻原因依次为肠粘连194例(64.9%)、嵌顿疝44例(14.7%)、大肠癌40例(13.4%)、其他21例(7.0%).132例(44.1%)进行手术治疗.肠缺血、坏死以及穿孔依次见于嵌顿疝、大肠癌、肠粘连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肠梗阻.嵌顿疝较其他的梗阻原因更易出现肠绞窄.结论 嵌顿疝和大肠癌是肠梗阻以及肠缺血、坏死和穿孔的常见原因.绞窄性肠梗阻及大肠梗阻患者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陈卫华;于巨哲;王勇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总结膝关节隐性骨折及骨挫伤的MRI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膝关节损伤的MRI图像,观察隐性骨折及骨挫伤的MRI表现和合并的其他损伤.结果 6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MRI检查发现骨挫伤45例,隐性骨折22例,其中1例为骨挫伤及隐性骨折同时存在.单纯骨挫伤12例,其余均合并关节其他损伤,半月板损伤54例,韧带损伤26例.结论 MRI是目前惟一能早期诊断隐性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膝关节外伤后关节持续疼痛、肿胀或活动受限而X线平片阴性者,应行MRI检查,以防止隐性骨折及骨挫伤的漏、误诊.
作者:常瑞萍;万碧箫;宋园园;景晓刚;余为民;陈阳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尺骨冠状突骨折类型与肘关节其他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1-2006年手术治疗的18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冠状突骨折伴外侧副韧带损伤7例,冠状突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损伤6例,桡骨小头骨折10例,尺骨鹰嘴骨折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冠状突骨折同时修补韧带.结果 18例患者随访9~28个月,平均(19.2±3.3)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按照Morrey肘关节评分,良好14例,一般3例,较差1例,良好率77.8%.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受伤机制复杂,不能仅考虑冠状突骨折的高度,还要从骨折类型、部位、软组织损伤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阿良;陈宾;赵忠海;张勇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男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老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40例)及对照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47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男性腹股沟疝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少,伤口疼痛轻.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手术时间将会进一步缩短,费用也将会下降,此术式将成为治疗老年男性腹股沟疝的一种理想术式.
作者:郑通标;彭海峰;戴璟瑜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美克尔憩室为先天性真性憩室中常见的一种,是脐肠系膜导管未完全闭合所遗留的畸形.术前诊断率低,常在合并有并发症时才有可能被临床诊断.我院1963-2006年共收治美克尔憩室并发症患者2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就其诊治情况探讨如下.
作者:陈学云;李晓凯;许超;蔡清萍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糖尿病是外科手术危险因素之一,能大大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本研究总结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3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并发症和死亡情况,并与同期无糖尿病的同类患者对比,以探讨糖尿病对肝硬化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影响.
作者:刘俊卯;易永祥;丁海 刊期: 2008年第14期
肝脏炎性纤维坏死结节(inflammatory fibrinoid necrosisnoclus,IFNN)是良性病变,临床表现元特异性,且缺乏有效诊断方法,常不易与恶性肿瘤相鉴别.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33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IFNN患者,现分析如下.
作者:池洪波;刘喜财;袁辉刚 刊期: 2008年第14期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非哺乳期良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其发病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1],常表现为乳腺肿块、乳头回缩、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及疼痛等,极易与乳腺癌等疾病混淆,术前很难做出正确诊断.现对我院1990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36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周崇臣;霍彦平 刊期: 2008年第14期
1945年Foote和Steward早使用乳头状瘤病(papillo-matosis)一词,是指乳腺中小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部分或全部填充乳腺导管的管腔,并使其不同程度的扩张,细胞排列有极性,无异形,无坏死,存在肌上皮细胞.目前国内外对于乳头状瘤病的定义及病理诊断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乳头状瘤病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其病变主要发生在小导管和终末导管,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一种增生性改变[1-2].
作者:许楠;周冬仙 刊期: 2008年第14期
大网膜扭转(omental torsion)为外科罕见的急腹症,是部分或全部大网膜以其自体为轴心发生扭转,致使远端网膜发生血运障碍.自Eitel于1899年报道了首例原发性大网膜扭转后,到1999年文献中报道了约300例[1].经检索我国近10年的文献,有48篇73例,大多数为个案报道.由于本病少见,不被注意,又无特征性表现和诊断方法,临床误诊率高,几乎达100%.
作者:张小文;王炳煌 刊期: 2008年第14期
胃扭转是指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胃邻近器官病变使胃移动,导致胃沿不同轴向发生部分或全部的异常旋转.1866年由Berti等首次报道[1-2].胃扭转是少见疾患,其发生率约为0.15%,主要见于老年人,少数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人.诊断困难,常延误治疗.急性胃扭转的病死率为30%~50%,主要死因是胃绞窄、坏死、穿孔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3];而慢性胃扭转的症状常不典型,也不易被及时发现.
作者:闫朝岐 刊期: 2008年第14期
乙状结肠扭转(sigmoid colon volvulus,SCV)是乙状结肠以其系膜为中轴发生旋转,导致肠管部分或完全梗阻.SCV是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结肠扭转常见的发生部位,占65%~85%,其次为盲肠和横结肠[1].
作者:杨维良;彭威 刊期: 2008年第14期
胆囊扭转是严重的外科急腹症,因其发病率低、临床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多数基层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故术前确诊困难.
作者:石景森;孙学军;郑见宝 刊期: 2008年第14期
小肠扭转(small bowel volvuhls,SBV)是指游离肠管的一段或全部沿其系膜为轴线旋转180°以上而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由于同时伴有肠系膜血管受压变化,亦称绞窄性肠梗阻.因其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时有诊断困难而延误诊治,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或广泛小肠切除致短肠综合征,是外科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高德明;何显力 刊期: 2008年第14期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如得不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发生阑尾穿孔、腹膜炎、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故认为急性阑尾炎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则一经诊断宜尽早手术[1].我院于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施行阑尾手术1628例,其中误诊26例,误诊率为1.6%.现对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阑尾炎误诊的原因,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卢书信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57岁,以突然上腹部剧痛4 h于2007年11月6日入院,疼痛呈阵发性,无放射性疼痛,恶心、呕吐,为淡黄色胃内容物,呕吐后疼痛稍缓解,腹泻2次,黄色水样便,无血便,肛门少量排气,小便正常,轻微咳嗽,少痰.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10余年.人院查体:T 37.4℃,P90次/min,R 25次/min,Bp 125/80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急性痛苦面容,全身皮肤、浅表淋巴结无明显异常.
作者:李有柱;刘春安;徐飞鹏;康旭;冼沛中 刊期: 200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