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8例.结果 本组治愈4例,好转3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41.7%.其中手术治疗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死亡3例.结论 胰性脑病是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抑制胰酶释放是预防此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维持生理功能正常、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是预防胰性脑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作者:袁朝;匡玉庭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存病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存病的治疗和麻醉处理资料.并存糖尿病3例,原发性高血压15例,心脏病10例,呼吸系统疾病8例,肝功能不全10例.结果 患者并存病术前基本得到控制;选用硬膜外麻醉30例,全身麻醉5例,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3例,麻醉效果优良,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30例,静脉持续镇痛4例,镇痛效果优良,无相关并发症;术后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无一例死亡.结论 并存病增加了手术和麻醉风险,但术前全面评估病情,多学科协作,加强并存病的围麻醉期处理,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加强术中监测,良好的术后镇痛.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锴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早期骨肉瘤患者行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例早期骨肉瘤患者行动脉栓塞化疗及手术治疗,36例(94.7%)患者行保肢手术;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行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 手术后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水平[平均(191.7±107.0)u/L)]较介入治疗前[平均(1129.1±572.3)U/L)]明显降低(t=10.290,P<0.01).随访12~6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79%、50%;肿瘤复发及转移率为24%.结论 对早期骨肉瘤患者行动脉栓塞联合化疗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减轻复发和转移,保留患肢;碘油作为栓塞材料效果明显.
作者:王全明;茅治湘;张梦;齐新生;杨小齐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手术中125I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27例脑胶质瘤患者切除肿瘤后将术前计划好的125Ⅰ粒子直接植入瘤壁组织内.结果 全部患者未发生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生存6个月25例,1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生存12个月22例,3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例星形细胞瘤Ⅲ级复发;生存24个月19例,15例无复发,均行外放射治疗,4例复发患者中,3例放弃治疗再次手术发生脑疝而死亡,1例仍生存.结论 手术中125I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局部控制率高,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焱;袁志诚;李巧玉;陆培松;湛利平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眶内及眶颅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眶内及眶颅沟通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中眶内肿瘤21例,眶颅沟通性肿瘤11例,均出现与视器有关的症状.13例采用经额硬膜外入路,另19例采用经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27例,大部切除4例,1例未切除.术中15例行颅底重建,均恢复良好.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 眶内及眶颅沟通性肿瘤目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采用不同的手术人路及联合人路,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可以增加肿瘤全切的可能性,能直接改善手术治疗效果;颅底重建对于预防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键作用.
作者:杨廷舰;刘伟;张贺;张月梅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总结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家族性PTMC 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9~13个月,平均10.8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未发现远处转移.8例患者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其中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且病理证实为癌转移1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但病理证实为癌转移1例,均转移至同侧,均发生在颈深上组淋巴结.腺叶多发结节2例均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发结节6例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结论 PTMC多数在良性结节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族性发病罕见.术前触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切片对提高PTMC的诊断非常重要.对甲状腺肿瘤高发区患者的亲属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患侧腺叶切除术作为常规术式以避免二次手术.应根据PTMC的临床特征,选择不同术式.
作者:礼巍;江洋深;张静静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临床联合应用5α还原酶抑制剂--爱普列特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BPH患者184例,应用特拉唑嗪与爱普列特联合治疗,观察分析患者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Ru)、大尿流率(Qmax)的变化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治疗6个月后IPSS减少13.34分,RU减少20.74 ml,QInax增加3.76 nd/s,PV缩小6.70 cm3.治疗前后IFSS、Pv、RU、Q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应用5α-还原酶抑制剂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地缩小前列腺的体积,改善尿道梗阻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渡勇;邱劲;韩明;龚仁杰;朱宏刚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上尿路梗阻性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择宜ESWL治疗的60例上尿路梗阻性结石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病程≤3d者,初步处理后立即进行ESWL治疗.病程>3d者,进行1~2次血液透析后(每天1次)再行ESWL治疗.治疗前后均检测BUN、血肌酐、血钾、CO2结合力,摄腹部X线平片(KUB)或做泌尿系超声检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结石一次性清除率为95%(57/60),肾功能恢复率为95%(57/6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7例患者在第1次ESWL治疗后3h内均有尿液排出,总有效率为95%.结论 ESWL治疗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上尿路梗阻性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快捷等优点,在极小创伤情况下赢得肾功能的快恢复,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程远合;高中伟;李志军;刘刚;任小强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中肋骨骨髓微转移,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学因素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探讨NSCIC骨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的146例NSCLC患者术中收集的肋骨骨髓标本,诊断肺癌骨髓微转移.结果 146例NSCIC患者骨髓微转移阳性率30.82%(45/146).45例骨髓微转移阳性患者中15例(33.33%)术后出现远处转移;101例骨髓微转移阴性患者中14例(13.86%)术后出现远处转移.骨髓微转移阳性患者比骨髓微转移阴性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远处转移率和较低的生存率(P均<0.05).骨髓微转移阳性率与NSCLC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构成、T分期、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术中肋骨骨髓微转移检测可以明确NSCLC预后,了解哪些患者具有转移高风险,从而进行术后综合治疗.
作者:卢珠明;伍硕允;梁伯进;黎红;周伟;马良赟;叶敏;庞文广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高位骶骨肿瘤的切除和骶骨重建方式.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7例原发性高位骶骨肿瘤(肿瘤均侵犯S1-3)患者,均行全骶骨切除术,术后对腰椎与髂骨给予中华长城内固定器固定加腓骨植骨术重建后骨盆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 7例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切口感染延期愈合.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有4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而死亡.结论 肿瘤的切除方式和骶骨重建及术后综合治疗对高位骶骨肿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减少术中出血、保留马尾神经功能以及重建高位骶骨肿瘤术后骨盆负重功能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世清;丁万军;熊文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研究女性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与复发情况.方法 对47例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其中32例术后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随机分为三组:单纯电切组(A组,15例),另两组术后分别给予比柔比星(B组,16例)和丝裂霉素(C组,16例)腔内灌注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44例患者完成随访.三组有效率分别为A组38.5%,B组87.5%,C组86.7%,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0,P<0.01);三组复发率分别为A组30.8%.B组0,C组13.3%,各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86,P>0.05).结论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尿流动力学检查无特异性;采用经尿道电切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效果好于单纯电切术治疗,复发率低.
作者:林明恩;何学军;洪汉业;张炜;蔡聪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出现结石性胆囊炎伴胆总管结石的病例在临床上偶有发生,由于炎性反应或结石频繁发作通过胆心反射而影响心脏功能,因此此类患者仍需及时行手术治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TD)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术式.但由于LCTD难度高、耗时长,对患者心脏功能可能影响较大,围手术期的安全性需要事先有足够的考虑.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LCTD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任贵兵;黄汉涛;王志刚;钱崇宽;赵端仪;岳奇俊;王军 刊期: 2008年第20期
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尤其好发于老年人,易合并肠梗阻、肠坏死,可危及生命.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20例老年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均行嵌顿疝松解加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郭俊斌 刊期: 2008年第20期
患者 男,54岁,于2006年10月10日因劳动中突发剧烈腹痛,初为脐周部,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加剧,轻度恶心呕吐,数小时后腹痛向右下腹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外院保守治疗1d后未见好转,转入我院.患者无腹股沟疝,既往亦无腹膜炎及腹腔手术史,发病以后患者无明显发热,大小便正常.
作者:任鸣鸣 刊期: 2008年第20期
我院于2007年3月和11月分别收治自发性肾破裂和自发性膀胱破裂致急腹症各1例,均为腹膜内型破裂,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以急腹症收入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小勇;谢作志;吴石萍;赖炳旺;肖娜;叶正辉 刊期: 2008年第20期
患者男,64岁,以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病变5年为主诉入院.无腹胀、腹泻,无原发性高血压病史,无明显消瘦.Bp 120/70mm Hg(1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心、肺、腹部未见异常.
作者:王斌;宋希双;张志伟 刊期: 2008年第20期
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在复杂心血管畸形的矫治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点,为外科医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和较充足的操作时间.
作者:黄学才;徐蔚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睾丸退化综合征又称胚胎睾丸退化综合征、先天性无睾症或睾丸消失综合征、双侧无睾症、双侧睾丸先天缺如,本病的命名尚不统一,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是睾丸退化综合征.该病极其罕见,国内文献报道仅有12例,男性表型7例[1-5],女性表型5例[6-9],约占男性的1/200000[10].本文介绍男性表型睾丸退化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于茂恒 刊期: 2008年第20期
正确的胃癌分期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癌症综合治疗网络(NCCN)胃癌治疗指南重点强调了针对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是治疗胃癌的佳模式.临床常用的分期方法包括超声、CT、内镜超声(EUS)和MRI,近年来,腹腔镜及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在胃癌分期中也有报道.
作者:王权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就全球而言,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据WHOParkin博士的报道,2002年结直肠癌新病例102.3万,死亡52.9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所有癌症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在现有2460万癌症患者中,结直肠癌占11.4%,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1-2].
作者:康旭;李有柱 刊期: 2008年第20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人类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为1998年以来确立的新病种,其概念在近十年间一直被修正与补充.有关GIST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作者:鲁珏;李有柱 刊期: 2008年第20期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早期胃癌所占比例很小,约90%的病例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胃癌,但随着胃镜、超声、超声内镜等诊疗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逐渐增多[1].近年来有关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的微创治疗进展很快.腹腔镜技术用于胃癌手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Ohgami等于1994年首先报道了腹腔镜的局部胃切除治疗早期胃癌.
作者:熊少伟;吕国庆;刘铮 刊期: 2008年第20期
随着对直肠癌的解剖、病理、生物学特性及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对直肠癌手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根除肿瘤,降低局部复发尤其是吻合口或吻合口周围局部复发,又要尽可能地保留患者排便、排尿功能,维持性功能,减少术中副损伤,降低并尽可能避免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1].
作者:所剑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妊娠期胃癌由于发病率低,临床上较为罕见,据报道发病率占同期胃癌的0.970%[1].对其特点认识不足,未能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容易误诊及漏诊,以致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现对我院1997-2007年所收治的5例妊娠期胃癌误诊原因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胡军红;史朝晖;任学群 刊期: 2008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