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穿刺抽液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治疗组98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110例行传统胸腔穿刺抽液术,观察发热、胸闷气促改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平均热退时间、胸闷气促缓解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胸腔积液吸收时间治疗组(5.7±1.8)d,对照组(22.5±15.2)d;有胸膜肥厚者,胸膜厚度治疗组(7.2±4.6)mm,对照组(15.1±8.2)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1.82%,明显高于治疗组的1.02%(P<0.01). 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仅需一次操作.可较快减轻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
作者:魏星;杨志坚;肖谊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基因启动子区-1112(C/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相关性. 方法 研究组IPF患者70例,根据肺功能分为3个亚组,以A(弥散功能轻度下降,22例)、B(弥散功能中度下降,20例)、C(弥散功能重度下降,28例)组表示,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IL-13基因启动子区-1112(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 结果 研究组IL-13基因启动子区-1112(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布为CC纯合子28例(40.0%),TT纯合子6例(8.6%),CT杂合子36例(51.4%);对照组CC纯合子30例(37.5%),TT纯合子11例(13.8%),CT杂合子39例(48.8%),-1112(C/T)位点等位基因C、T在两组间分布及三种基因型之间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和TT基因型共9例(40.9%),B组CT和TT基因型共10例(50.0%),C组CT和TT基因型共23例(82.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IL-13基因启动子区-1112(C/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IPF的发病无关,但与其肺弥散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关.
作者:丁明;郑金旭;严玉兰;蔡后荣;汪毅;仇铁峰;卞秀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弥漫性浸润性肺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57例弥漫性浸润性肺病在X线透视下行TBLB,对其临床资料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7例弥漫性浸润性肺病患者有41例确诊,确诊率71.9%,疾病种类包括肺结核13例、肺癌和肺癌伴肺内转移8例、特发性肺纤维化4例、结缔组织病肺损害4例、嗜酸粒细胞性肺炎3例、结节病3例等.手术并发症少见,仅有少量痰血或出血及发热,偶有气胸. 结论 TBLB简便、安全、易行,可重复操作,对弥漫性浸润性肺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奕娟;任自力;付骞;石亚杰;管彩虹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佐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 方法 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并给予低流量吸氧、解痉、祛痰、呼吸道湿化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5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混合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14 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发绀、哮鸣音等症状、体征的变化进行评估. 结果 经治疗14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佐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可靠.
作者:卿施晓;吕鋆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和继发性癫痫的关系. 方法 对63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早期发作43例,占68.25%;迟发性发作20例,占31.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位于皮质占66.67%,位于皮质下占3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发作者中,以脑出血、脑栓塞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迟发性发作者中,以脑血栓形成为主. 结论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与脑卒中部位有关,早期发作与迟发性发作的治疗和转归不同.
作者:韦柠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组织细胞病(MH)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对1例MH患者进行Allo-HSCT,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预处理方案进行亲缘HLA全相合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联合短疔程甲氨蝶呤的方案. 结果 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顺利,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时间为+20 d,Pt>20×109/L时间为+27 d.患者+30 d行骨髓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检测显示为完全供者的基因型,移植后2个月发生Ⅱ度急性GVHD,加用泼尼松后病情得到控制,未发生慢性GVHD,随访至移植后8个月,造血功能恢复良好,病情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仍在继续随访中. 结论 对符合传统意义上或WHO重新定义的MH患者,Allo-HSCT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
作者:肖毅;张义成;张东华;周剑峰;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评价缬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对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Pd)和左房内径(LAD)的影响. 方法 将96例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和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12个月.研究的一级终点为心房颤动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的Pd、LAD及窦性心律维持率.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Pd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37.7±1.6)mm]显著高于观察组[(35.9±1.3)mm](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治疗特发性心房颤动较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减少心房颤动复发,此种效应可能与缬沙坦改善心房重构有关.
作者:张利群;孔宏亮;张湘兰;徐海峰;邵兵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和血小板激活状态的关系及丹参对其影响,并探讨丹参治疗UC疗效. 方法 UC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观察组(35例).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支持、对症常规治疗及柳氮磺吡啶,治疗组加用丹参静脉滴注.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用SH93钾能血液凝聚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用ELISA法检测P-选择索和血栓素B3(TXB2),并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肠镜检查情况和住院时间.选择同时期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和TXB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和TXB: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肠黏膜血管征象改善率(83.3%)、总有效率(83.3%)和住院时间[(41±9)d]也明显优于观察组[分别为34.3%、54.3%和(57±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UC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激活,可能是UC发生和发展主要因素之一;丹参可有效治疗UC,与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和抗氧化机制有关.
作者:刘建生;田怡;张晓红;袁耀宗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方法及有效性. 方法 对9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速采用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1例左室间隔面室速采用激动标测普肯耶(P)电位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 结果 10例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1~27个月,平均(11.9±10.3)个月,无一例复发,亦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起源部位:7例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2例位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1例位于左室中间隔. 结论 采用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特发性室速有效且成功率高;对部分术中未能诱发出心动过速的左室间隔面室速,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早P电位,亦可能成功.
作者:徐波;何国平;周惠芬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脑钠肽(BNP)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变化,探讨BNP、MCP-1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选择74例人院时初步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18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19例(SA组),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无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外周血BNP、MCP-1水平. 结果 (1)AMI组、UA组MCP-1、BNP水平均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2)AMI组BNP水平明显高于UA组,而MCP-1水平与U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MI组和U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积分与BNP水平呈正相关(r=0.716,P<0.01),而与MCP-1水平无相关性,并且BNP水平与MCP-1水平呈正相关(r=0.625,P<0.01). 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BNP、MCP-1水平升高.AMI、UA患者BNP与MCP-1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AMI、UA患者BNP与MCP-1水平明显相关提示两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检测BNP、MCP-1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作者:胡艳;吕安林;温俊娜;孟小雪;宋延彬;杜鹃鹃 刊期: 2008年第22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gsection)是一类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18%~30%的患者有神经系统损害[1-2].现对我院2000-2007年收治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作者:刘春红;崔立海;张文英;石磊;张士喜 刊期: 2008年第22期
Castleman病是一种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淋巴滤泡组织增生症[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内科于2008年2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晓斌;杨和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肾性骨营养不良(ROD)主要包括高周转型骨病、骨软化症、无力型骨病、混合性骨病四种不同类型.高周转型骨病的骨形成率(BFR)明显升高,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
作者:关玉珍;温黎青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和弥漫性肝病,我国是肝硬化发病的大国,加强肝硬化的防治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机体对于损伤的一种反应.
作者:沈晟晖;李定国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卡尼汀(carnitine)又称肉碱或肉毒碱.有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和右旋卡尼汀(D-carnitine,DC)两种异构体.只有LC有生物学活性,它是广泛存在于机体中的特殊氨基酸.它在体内主要功能是协助长链脂肪酸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内进行β氧化产生三磷酸腺苷(ATP),在脂肪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吴仙军;王健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单纯气管支气管结核(EBTB)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 方法 分析38例单纯EBTB患者的临床资料.确诊前诊断为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1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6例,肺癌6例,慢性咽炎4例.纤维支气管镜(FOB)镜下表现炎性浸润型17例,占44.7%;溃疡或干酪坏死型12例,占31.6%;肉芽增殖型6例,占15.8%;瘢痕狭窄型3例,占7.9%. 结果 38例患者2个月内症状缓解32例,占84.2%,疗程结束时,症状消失,痰菌均转阴.肺不张中有6例完全复张,2例部分复张,2例未复张. 结论 FOB检查是诊断EBTB的重要的方法,其对了解病情、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红;孙丽梅;刘莲花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腹腔穿刺术是常用的诊疗技术之一,它对于腹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尽管诊断技术近年有很大进展与提高,但腹腔穿刺术简易实用,仍不失为一种常用的诊疗技术.因此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复习,以掌握这一有力的诊疗方法,进行腹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