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软斑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以定量评价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方法 将具有颈动脉软斑患者(142例)分为脑梗死组(44例)与对照组(98例),对软斑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测,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在机分析,并行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软斑块增强强度为(14.58±4.19)dB,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26±3.77)dB(P<0.01),脑梗死组造影剂到达时间差为(2.21±0.42)s,达峰时间差为(2.13 ±0.37)s,均较对照组的(2.46±0.51)s、(2.43±0.48)s短(P均<0.01).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无创、定量地反映颈动脉软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斑块增强强度的增加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作者:林苗;黄品同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后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 h)29例和长时间组(L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 h)21例.记录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LTG患者随访期间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STG患者的24.1%(P<0.05),但两组的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诊直接PCI后较长时间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改善中期临床预后.
作者:顾俊;胡伟;肖红兵;冯小弟;金贤;余强;尹桂芝;关平;陈诚军;陈跃光;张大东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对比抗凝剂与抗血小板剂预防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研究条件的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年龄≥60岁)186例随机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和联合组,每组62例.抗凝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2.5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100 mg/d;联合组联合采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主要终点指标是出现缺血性卒中、严重出血、动脉栓塞表现.比较三组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症状及体征,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抗凝组发生缺血性卒中3例(4.84%),抗血小板组11例(17.74%),联合组2例(3.23%),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抗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血流动力学及缺血性卒中症状、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联合组出现2例消化道出血,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预防中,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而且较安全.
作者:冼明健;袁莉;江先娣;蓝崧;杨职;雷建明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舍曲林早期干预对急性卒中后抑郁(PSD)及血中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13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舍曲林治疗组给予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12周,常规治疗组仅行心理干预治疗12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Zung抑郁白评量表(SDS)评分、血浆及血小板5-HT测定.结果 舍曲林治疗组治疗4、8周时HRSD、SDS评分较治疗前减分明显(P<0.05或<0.01).舍曲林治疗组HRSD、SDS评分变化治疗4、8周时优于或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0.01);两组减分率(治疗前至治疗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血浆5-HT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舍曲林治疗组治疗4、8周时血小板5-H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舍曲林治疗可减轻PSD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康复;血浆5-HT检测结果无显著临床意义,舍曲林治疗可引起PSD患者血小板5-HT水平明显降低.
作者:刘毓;关文强;王江涛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MR或EPMR对53例大肠广基大息肉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结果 53例患者共切除64个大肠广基大息肉.全部病变均行EMR或EPMR,切除标本64个病灶,直径均>1.5 cm,大息肉为5.1cm×3.2 Cm.术后6例出现局部渗血,分别给予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NaCl溶液、氩离子凝固术或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未有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红娟;王冰;王洪达;孙明军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TNF-α、免疫球蛋白(Ig)、腺苷脱氨酶(ADA)在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ELISA法、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及酶耦联法检测25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组)、30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28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组)患者的脑脊液中TNF-α、Ig成分和ADA的含量,并与对照组(24例)进行比较.结果 结脑组脑脊液中IgA为(41.72±11.31)mg/L、Igm为(18.11±2.62)mg/L、IgG为(181.60±41.19)mg/L,ADA为(13.41±3.42)U/L、TNF-α/;为(418.62±43.16)ng/L;化脑组脑脊液中IgA为(20.65±8.85)mg/L、IgM为(93.20±4.30)mg/L、IgG为(92.77±35.09)mg/L、ADA为(3.32±2.41)U/L、TNF-α为(476.93±45.16)mg/L;病脑组脑脊液中IgA为(7.11±2.23)mg/L、IgM为(5.81±1.19)mg/L、IgG(20.71±10.54)mg/L、ADA为(2.36±0.44)U/L、TNF-α为(375.06±45.21)ng/L,结脑组与化脑组脑脊液中IgM、IgG、IgA含量均较病脑组、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其中结脑组以IgG、IgA升高明显,化脑组以IgM升高明显;结脑组脑脊液中ADA活性与对照组和其他两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化脑组ADA较对照作者单位:266043青岛市胸科医院胸五科组和病脑组升高(P<0.05).脑脊液中TNF-α在化脑组高,结脑组次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脑组与对照组比较,除TNF-α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脑脊液中ADA活性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大.同步检测脑脊液中TNF-α、Ig、ADA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彦斌;张新娜;郭榕;古颖春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性肺动脉高压(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选择临床缓解期的COPD合并PH患者19例,每晚口服辛伐他汀20 mg,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1 d及治疗第2、4、6个月末,行6 min步行距离(6MWD)试验及Swan-Ganz导管检查,主要观察治疗后各时间段6MWD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比治疗前1d改善情况.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第2、4、6个月末时6MWD分别为(188±17)m、(225±20)m、(231±21)m.与治疗前1 d[(179±17)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6个月末mPAP分别为(33±5)mm Hg(1mm Hg=0.133 kPa)、(32±5)mmHg,与治疗前1 d[(40±8) 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MWD和mPAP均以治疗第4个月末改善显著.结论 辛伐他汀对COPD性PH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方便.
作者:樊勋;史歌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131Ⅰ配合普萘洛尔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确诊为甲亢性心脏病患者53例,一次性口服不同治疗剂量的131Ⅰ,3、6、12个月后复诊,观察治疗后转归情况.结果 甲亢性心脏病患者治疗后3个月FT3、FT4下降(P<0.01),S-TSH无变化(P>0.05),但6个月和12个月S-TSH升高(P<0.01).131Ⅰ治疗后12个月,临床治愈39例,缓解10例,无效4例,总有效92.45%.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发生率7.55%.年龄和病程影响疗效.结论 131Ⅰ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简便、安全、经济和治愈率高,值得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饶国辉;李洁明;岳殿超;胡平;梁宏;李春亿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多塞平(多虑平)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33例腹泻型IBS患者给予多虑平25 mg,每日3次,疗程为21 d.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和每日腹泻次数;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心理因素评分.结果 治疗后患者胃动素水平(704.37±110.56)pmol/L,显著低于治疗前(1299.18±229.84)pmol/L(P<0.01);治疗后患者每日腹泻次数(2.65±0.96)次/d,显著少于治疗前(5.23±0.56)次/d(P<0.01);治疗后除绝望感、日夜变化和认知障碍外,腹泻型IBS患者HAMA、HAMD总分及各因子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理因素与胃动素水平密切相关,抗抑郁药可通过脑肠互动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从而改善腹泻型IBS心理状况和腹泻症状.
作者:张福群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评价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且年龄≥70岁的122例老年患者(老年组)术后进行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胸部X线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并与同期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的109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随访(8.22±6.01)、(7.74±5.82)年,随访率均为100%.老年组囊袋相关并发症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高(4.10%与0比较,21.31%与10.09%比较,P<0.05).老年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而非老年组主要为脑血管病和尿毒症.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埋藏式起搏器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并能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临床上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性及心律失常类型,合理选择起搏治疗模式.
作者:王学忠;章萍;王岳松;吾柏铭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心理因素并观察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符合GERD诊断患者200例(GERD组)及健康对照者200例(对照组),调查两组的个人资料,分别采用RDQ量表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比较两组的各种危险因素及GERD组患者治疗前后RDQ量表和SDS评分变化.结果 GERD组高学历、城区居住、婚姻不稳定、有工作压力、高体重指数、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有胃病家族史、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GERD组治疗前RDQ量表评分12分有196例患者,治疗后有8例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ERD组治疗前SDS评分40分有18例患者,治疗后有3例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ERD患者存在较多危险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同时需要进行综合心态调整治疗,避免过度肥胖、吸烟、饮酒、过量使用NSAID等.
作者:高彦;陈绳武;兰宇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血清尿酸浓度降低的病因.方法 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耦联法对1262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血清尿酸检测,对其中血清尿酸浓度低于119μ mol/L的患者共1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2例老年患者中发生低尿酸血症患者120例,其中颅脑疾病51例,占42.50%,肝脏疾病38例,占31.67%,其他疾病共31例.占25.83%,各疾病间血清尿酸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尿酸血症与多种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常见于颅脑疾病、肝脏疾病、骨外伤等,而且可能成为许多疾病的预示指标,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作者:王侠;冯明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36例SAH患者(SAH组)在发病后72 h内进行血清NSE、S100B、MBP水平检测,并与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联合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和Glasgow结果评分(GOS)进行分析.结果 SAH组患者血清NSE、S100B、M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及不同预后患者NSE、S100B、M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以发病后72 h血清NSE水平25 μg/L、S100B水平102μg/L、MBP水平10.0μg/L为临界标准,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NSE特异度为71.43%,灵敏度为73.33%:S100B特异度为61.90%,灵敏度为86.62%;MBP特异度为66.67%,灵敏度为73.33%.在评估预后方面,NSE特异度为69.57%,灵敏度为61.54%;S100B特异度为60.87%,灵敏度为76.92%;MBP特异度为65.22%,灵敏度为69.23%.结论 血清NSE、S100B、MBP水平对评估SA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作者:丛海铭;迟相林;郭兆荣;李振光;周丽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水平与PD的关系.方法 选择PD患者4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择年龄、性别等与病例组患者相匹配的40例作为对照组.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两组受检者血清中锰水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直接测定法测定血清中铮、铜、铁水平.结果 病例组血清中锰水平高于对照组[(0.269±0.326)μmol/L与(0.125±0.054)μmol/L比较,P<0.05],铁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512±0.949)μmol/L与(0.676±0.111)μmol/L比较,P<0.01],两组血清中铜、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量元素与PD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其中金属元素铁、锰可能是PD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龚守会;周佩洋;罗韵文;谭晓东;张贵宾;王安平;张翠云;曹治华;黄砾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为“Kikuchi病”(简称KD),1972年由Kikuchi和Fujimoto首先报道.KD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独立的淋巴结非肿瘤性疾病,呈良性、自限性经过,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减少等,尤其易 与淋巴瘤等相混淆.我们通过2例病例分析,达到进一步认识此病的目的.
作者:郭若冰;忻笑容;梁辉 刊期: 2008年第25期
患者 女,11岁.因甲状腺肿大、懒言少动就诊,当地医院查:FT3 19.9 pmol/L(正常参考值2.2~6.8 pmol/L),FT4 56.7pmol/L(正常参考值10.3~25.7 pmol/L),TSH 3.1mU/L(正常参考值0.4~5.1 m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0.39(正常参考值<0.30),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0.33(正常参考值<0.20),被误诊为Graves病,予以丙硫氧嘧啶(PTU)治疗1年,甲状腺未见缩小反而增大,多次复查FT3、FT4均增高(TSH未测),症状持续加重.
作者:孟祥凤;沈守祥;张奕;卢洪文 刊期: 2008年第2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25期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 shaking-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现将我院2007年8月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LS-TIA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作者:汪健;秦碧勇;岳炫烨;姚立新;席刚明 刊期: 2008年第25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etine,Hey)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含硫氨基酸.近年来,大量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临床研究证明,血浆高Hey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1].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Hcy血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剑青;刘鹏飞;王晨霞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目前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重要的致死疾病之一.而血小板的激活、黏附、聚集、释放是动脉血栓启动的一个重要机制.多个有关抗血小板药物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以及对此的荟萃分析[2]表明,在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减少大约25%的严重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现通过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效性、不良反应及佳剂量与近有关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回顾,从而为临床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提供帮助.
作者:卢风洼;卢彩兰 刊期: 2008年第25期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推广和适应证选择的拓宽,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并发症亦随之增多,冠状动脉穿孔是PCI的并发症之一,及时发现和恰当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生率为0.15%~2.50%,其中急性心脏压塞发生率24%~42%、心肌梗死发生率4%~26%、急诊外科手术率24%~36%、输血率34%、病死率:10%[1].
作者:王玉宝;姜黔峰;许官学;商黔惠 刊期: 2008年第25期
自1987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上市后,近20年来,先后又有5个他汀类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他汀类药物逐渐成为心血管病内科治疗中拥有试验证据多、研究深、应用广的药物之一.他汀类药物以其卓越的降脂疗效、巨大的预后改善作用以及良好的安全性,成为冠心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汀类药物已经从初的降胆固醇药物发展成为目前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作者:胡大一;仝其广 刊期: 2008年第25期
病历摘要患者 女,36岁.因“畏寒、发热6d、腹痛4d、呼吸困难2 d”急诊入院.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畏寒、发热,自拟“上呼吸道感染”予“复方氨基比林”、“柴胡”等治疗症状缓解.4 d前体温升至39℃,并感右上腹及剑突下隐痛,继续上述治疗,高热不退,腹痛加重.
作者:吴永刚;黄秀英 刊期: 2008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