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8年27期文献
  •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6例KD中,不典型KD 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 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 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孙文英;吕学云;闫一兵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第一、三代维A酸类药物和喷昔洛韦治疗扁平疣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第一、三代维A酸类药物和喷昔洛韦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 外用治疗,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全反式维A酸(维A酸霜)联合喷昔洛韦治疗36例为A组,维A酸霜治疗30例为B组.第三代维A酸类药物--他扎罗汀联合喷昔洛韦治疗45例为C组,他扎罗汀治疗30例为D组.结果 A组(94.44%)与B组(86.67%)、C组(95.56%)总有效率比较,D组(93.33%)与B组、C组总有效率比较,B组与D组治愈率比较,C组与A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治愈率比较,D组与C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一、三代维A酸类药物治疗扁平疣均有效,二者和喷昔洛韦联合能提高扁平疣的治愈率.

    作者:王兵科;张立兵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11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发热(107例)、咳嗽和咳痰(66例)、皮疹(55例)、颈淋巴结肿大(46例)、腹痛(38例)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19×106/L,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结论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蒙志好;李勇;苏凌松;杨日耀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重密度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麻醉的效果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重密度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患者和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B组)和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BS组),每组各40例.监测并记录患者麻醉前、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HR、SpO2的变化.记录蛛网膜下腔给药后药物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和痛觉恢复时间,评价两组患者肌松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麻醉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肌松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给药后3~10 min MAP有明显下降,而给药后30~120 min MAP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中发生牵拉反应率为27.5%,而BS组患者术中无牵拉反应.BS组患者痛觉恢复时间较B组显著延迟(P<0.01),BS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度皮肤瘙痒率为17.5%.结论 小剂量舒芬太尼可以增强和延长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镇痛效果,而不影响布比卡因的肌松效果和药物作用时间,有利于患者下肢及早恢复运动功能.

    作者:汪芳俊;万勇;王玲英;夏智勇;贺红侠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 对25例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的主要原因:脐带因素9例,双胎输血综合征8例,胎盘因素7例,不明原因4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17例,引产2例,失访1例.结论 无严重妊娠并发症的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后,可在严密监护下行期待治疗至胎儿成熟,从而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当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时终止妊娠.临床处理时既要防止死胎对活胎及母体的影响,又要兼顾活胎的成熟度.

    作者:李明月;张丽娟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儿童创伤性脑损伤60例麻醉及术中监护

    目的 探讨儿童创伤性脑损伤的麻醉经验及亚低温麻醉的应用.方法 对60例儿童创伤性脑损伤手术麻醉及术中监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麻醉前39例患儿呼吸困难、8例低血容量均予以及时纠正;麻醉中9例因失血予以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17例硬脑膜张力高,其中15例予甘露醇后降颅内压成功,2例加行减压术降颅内压;手术后1例因再出血二次手术.存活58例,其中恢复良好41例,轻中度残疾14例,重度残疾3例;死亡2例.结论 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麻醉处理及术中监护,有利于儿童创伤性脑损伤手术的成功及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金啸;叶松;严海雅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并寻求可能的防范措施.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1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由282例无妇科盆腔疾病的人员组成.利用SPSS 12.0软件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危险因素:月经周期短、经期长、经期情绪波动、有输卵管通液或造影史、喜穿紧身衣、有盆腔炎病史(OR值分别为2.772、3.132、1.887、2.775、2.001、2.336).子宫内膜异位症保护因素:经量少、足月产1次、足月产≥2次(OR值分别为0.283、0.206和0.056).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可能与月经周期短、经期长、经量多、少产、有盆腔炎病史、有输卵管通液或造影史、经期情绪波动、喜穿紧身衣等因素有关.

    作者:余震波;吕杰强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宫颈锥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的诊治价值

    目的 探讨宫颈锥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 Ⅱ~Ⅲ级并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76例,对比宫颈锥切术前后病理组织学结果及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为48.68%,升级24例(31.58%),其中浸润癌8例(10.53%);降级15例(19.74%).结论 CIN Ⅱ~Ⅲ级行诊断性宫颈锥切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预防浸润癌的漏诊,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性手术.

    作者:韩玉新;李亚里;陈宜华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63例死胎引产临床用药对比分析

    目的 探求安全、经济的死胎引产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死胎引产患者63例,其中依沙吖啶(利凡诺)引产21例(利凡诺组),缩宫索引产19例(缩宫素组),米索前列醇引产23例(米索前列醇组).观察三组患者从开始用药到引产成功所用时间、首次用药引产成功、产后出血量、软产道损伤、清宫及住院时间.结果 米索前列醇组从开始用药到引产成功所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2.5±1.3)h和(1.5±1.0)d,缩宫素组分别为(31.0±1.6)h和(3.0±2.3)d,利凡诺组分别为(39.0±2.3)h和(4.0±1.6)d,米索前列醇组与缩宫素组、利凡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索前列醇组较利凡诺组清官率明显降低,与缩宫素组相当.米索前列醇组较缩宫素组首次用药引产成功率高,与利凡诺组相当.三组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软产道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死胎引产安全、方便、经济.

    作者:魏丽霞;武玲丽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皮下埋植剂Ⅰ型避孕5年后续用Ⅱ型的月经周期观察

    第一代避孕埋植剂称左炔诺孕酮Ⅰ型,有6根硅胶棒,总含量216 mg;第二代称左炔诺孕酮Ⅱ型,只需2根硅胶棒,总含量150 mg.本研究对应用Ⅰ型埋植剂5年到期后取出同时埋人Ⅱ型埋植剂的56例妇女进行了3年定期随访,重点是观察月经周期的改变,报道如下.

    作者:陆杨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慢性咽炎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关系探讨

    近年来,慢性咽炎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我科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进入更年期的女性慢性咽炎患者13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翡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Fas/FasL

    随着溶栓技术的开展,血液循环重建引起的再灌注损伤日益受到重视,其相关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现对Fas/FasL系统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作者:高红华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研究进展

    罗哌卡因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低心脏毒性和低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浓度时对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成年人和儿童的硬膜外麻醉、镇痛、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但能否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就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效应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作者:郑红 刊期: 2008年第27期

  • 中英文摘要撰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