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患者血尿酸(UA)浓度改变与心功能及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109例患者,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情况分为CSHF组81例,对照组28例,CSHF组又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28例,心功能Ⅲ级组28例,心功能Ⅳ级组25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采空腹静脉血,应用酶循环法测定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浓度,并利用Nernst公式计算氧化还原电位Eh值.结果 CSHF组患者血UA浓度[(499.09±168.04)μmol/L]较对照组[(310.54±99.92)μmol/L]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与LVEF呈负相关(r=-0.247,P=0.026),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266,P=0.016).血UA浓度与血浆GSH浓度呈负相关(r=-0.328,P=0.003),与血浆GSSG浓度呈正相关(r=0.244,P=0.028),与Eh值呈正相关(r=0.309,P=0.005).结论 CHF时血UA浓度升高,且与心功能分级、LVEF、LVEDD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反映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状态的补充指标;血UA浓度还与血浆GSH浓度呈负相关、与血浆GSSG浓度及Eh值呈正相关,结合CSHF时UA的代谢途径,提示UA有可能作为氧化应激的指标.
作者:刘新叶;李勋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IL)-18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65例T2DM患者(T2DM组)分为T2DM无并发症组(34例)和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31例),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SAA和IL-18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患者SAA、IL-18水平[(3.09±0.96)mg/L和(98.8±36.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0.45)mg/L和(58.9±15.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SAA、IL-18水平[(6.34±1.52)mg/L和(141.2±48.3)ne/L]与T2DM无并发症组患者[(2.65±0.39)mg/L,(80.2±20.1)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相关分析显示:SAA与IL-18呈正相关(r=0.615,P<0.05),SAA、IL-18分别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312、0.428,P<0.05).结论 SAA、IL-18在T2DM及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中明显升高,在其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是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胡礼仪;张高明;李志沭;陈慧芹;杨莉;许森林;葛林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对评价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年龄≥65岁的慢性CHF患者(CHF组,60例)、心功能代偿期的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代偿组,40例)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20例)的cystatin C水平,并与脑钠肽(BNP)以及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F组cystatin C水平[(1.86±0.37)mg/L]明显高于心功能代偿组[(1.32±0.56)mg/L]及对照组[(1.05±0.43)mg/L],P<0.01.cystatin C水平与BNP水平呈正相关(r=0.528,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463,P<0.01).CHF组中BNP≥500ng/L者较BNP<500ng/L者cystatin C水平升高,且肾衰竭发生率增加.结论 cystatin C检测适用于老年慢性CHF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心力衰竭程度越重,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越明显,cystatin C水平越高.
作者:苏月南;梁红峰;谭全达;宋明东;梁健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预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检查所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腹部超声测量所得脾静脉内径(SV)、门静脉内径(PV)、腹水、脾脏长度和厚度,计算脾脏指数(SI),以及P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肝功能指标等.结果 9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有食管静脉曲张,其中42例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SI和Pt两项指标与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和Pt是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因素,当SI≥66.9 cm2,Pt≤89.0×109/L时,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4%和9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4%和59.8%;而SI是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因素,当SI≥82.6 cm2时,其阳性预测值为89.2%,阴性预测值为75.4%.结论 SI和Pt可以较好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SI是预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指标,两者具有无创、简便等特点,可用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预测.
作者:郑盛;王玉波;刘海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导STR)、单个导联ST段大偏移幅度(MaxSTE)三种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方法 42例AMI患者急诊PCI后采用TMPG、单导STR、MaxSTE方法评价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并于术后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与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比,TMPG灵敏度93.75%,特异度20.00%,准确度76.19%;单导STR灵敏度87.50%,特异度80.00%,准确度85.71%;MaxSTE灵敏度81.25%,特异度80.00%,准确度80.95%.单导STB、MaxSTE与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均存在一致性(P<0.05),且一致性良好;TMPG未显示与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存在一致性.结论 单导STR和MaxSTE可较好地评价AMI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
作者:赵世杰;田文;齐国先;李亚明;李雪娜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传统评价心功能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波终末电势(PtfV1)以及6 min步行试验(6MWT)的相关性.方法 对23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就诊后24 h内取静脉血,测定血浆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及进行6MWT,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浆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955,P=0.0054),与PtfV1呈正相关(r=0.918,P=0.0035),与LVEF、6MWT距离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61、-0.758,P<0.01).以BNP水平>100 ng/L为标准诊断心力衰竭的检出率高于以LVEF<40%为标准.结论 血浆BNP水平与传统评价心功能指标有明确的相关性,并优于传统指标,因其操作方便、快速,可作为临床评价心功能的良好指标.
作者:王海玲;张志莲;静国丽;王玥;刘至玄;贾宁;王进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接受NPPV治疗前后HR、RR、PaO2及PaO2/FiO2的变化.结果 NPPV治疗成功率为81.8%(27/33),治疗成功患者在NPPV治疗1~2 h时HR、RR、PaO2、PaO2/FiO2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失败患者在NPPV治疗1~2h病情无改善,改用气管插管有创通气;NPPV失败患者均为ARDS患者.结论 NPPV是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早期呼吸支持治疗的有效手段.
作者:范永会;刘大东;张永丽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G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每天给予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激素.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时,应用Hughes功能量表和ADL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治疗2、4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脑脊液蛋白质定量测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Hughes评分均下降,ADL评分均上升,治疗2、4周时,两组Hughe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5±0.57)分比(3.86±0.64)分,(1.96±0.72)分比(2.89±0.83)分,P<0.05或<0.01],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8±16.3)分比(54.8±17.3)分,(88.4±14.2)分比(62.3±15.3)分,P<0.05或<0.01].治疗2、4周时,治疗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减少例数和减少程度均较对照组增加.结论 对于GBS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化贤;王东生;吕建周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CRP、糖代谢指标及动态血压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组)、3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及血清CRP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并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FBG、FINS、CRP、IRI、GHbA1c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24h平均脉压(24 h-mPP)、日间平均脉压(dmPP)、夜间平均脉压(nmPP)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61.20±8.22)mm Hg(1 mm Hg=0.133 kPa)比(54.50±7.85)mm Hg,(65.97±11.86)mm Hg比(59.73±11.71)mm Hg,(56.43±9.87)mm Hg比(49.27±8.36)mm Hg].结论 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一样,存在胰岛素抵抗,CRP及脉压水平对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李东霞;潘志红;张江蓉;段俊丽;顾档;卢维晟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及内镜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38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患者中37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准确率为95.0%,超声检查准确率为76.3%.结果 1987年5月至1997年5月接受内镜介入治疗者所占比例为15.4%(2/13),结石局限于胰头,单发,胰管无狭窄.1997年6月至2007年5月接受内镜介入治疗者比例升至32.0%(8/25),结石局限于胰头、胰体,单发或有多发,少于3枚,胰管无或有轻度狭窄.其余病例行外科手术或内科保守治疗.结论 胰管结石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是相对理想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超声作为常规检查时首选.在适应证范围内首选内镜介入治疗.
作者:吴文治;刘景云;吴金明;朱启槐;黄智铭 刊期: 2008年第28期
近年来对Barrett食管(BE)的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我院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对诊断明确的BE 34例患者进行了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朝晖;程力;李勇 刊期: 2008年第28期
胰岛细胞瘤是少见的神经内分泌源性胰腺肿瘤,以胰岛素瘤多见[1],胰岛素瘤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低血糖;发作时血糖低于2.8 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立即消失,上述三项被称为Wipple三联征.现就我院收治的2例胰岛素瘤诊治经过分析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温杰;钱小平;侯晓峰;张家贵 刊期: 2008年第28期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人术后迟发晚期支架内血栓临床报道较少,我们收治2例患者DES置入术后迟发晚期支架内血栓分别发生在术后49个月及21个月,临床更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志远;彭万忠;马增才;徐泽升 刊期: 2008年第28期
药物性食管炎(pill esophagitis)是指服用药物时嵌顿在食管内溶解后刺激食管的局部组织,使食管黏膜接触处发生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等病理改变,这种因药物而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称为药物性食管炎.
作者:陈俊忠;叶红军 刊期: 2008年第28期
肠促胰岛素早由La Barre在1932年提出,是指肠道产生的具有食物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作用的肽类激素.在人类,肠促胰岛素主要包括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索释放肽(抑胃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IP)和胰高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GLP)-1.
作者:孙胜花;宋钦华 刊期: 2008年第28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关系曾一度是消化学界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缘于有学者发现随着Hp感染率的下降,食管腺癌和GERD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这一事实,这一现象导致了Hp是否对GERD具有保护作用以及GERD患者感染Hp如何处理的争论.
作者:冯桂建;胡伏莲 刊期: 2008年第28期
螺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Hp)引起慢性肝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受到广大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螺杆菌与肝病的相关性是慢性肝病病因与临床研究的新课题,全面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对提高肝病的诊治水平将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8年第28期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1]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穿透黏膜肌层,直径多大于5 mm.溃疡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其附近的憩室.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在DU为(4.4~6.8):1,GU为(3.6~4.7):1.DU多见于青壮年,而GU多见于中老年,前者发病高峰比后者早约10年.临床上DU比GU多见,两者之比约为3:1.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胃黏膜的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失衡所致.幽门螺杆菌(Hp)是导致溃疡发生的主要攻击因子之一,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重点论述Hp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机制与防治.
作者:王洪斌;房殿春 刊期: 2008年第28期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1]首次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确立了Hp是慢性胃病的重要病因.进一步发现Hp不仅与系统疾病,如心血管、呼吸、血液、免疫、内分泌代谢、脑血管等疾病有关,而且也是某些皮肤、口腔、眼等疾病的病因或发病因素,因此,近20年Hp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且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8年第28期
甲亢性周期性瘫痪(TPP)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一种较常见的特殊临床表现,往往甲亢症状较轻而且不典型[1],临床容易误诊、漏诊.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以周期性瘫痪为首发症状的甲亢24例,其中13例曾误诊,误诊率54%.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郑文进;施荣南;李国梁;林东恒;黄田葵 刊期: 2008年第28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