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检测胃癌、胃癌前疾病患者血清与胃组织癌胚抗原(CEA),为胃癌及胃癌前疾病的诊断、监测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癌(111例)、胃癌前疾病(167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104例,胃溃疡31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32例)患者血清CEA,免疫组化SP法测定胃组织CEA,并与浅表性胃炎(31例)对照.结果 胃癌组织中CEA阳性率(89.2%,99/111)明显高于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52.9%(55/104),胃黏膜肠上皮化生53.1%(17,32),胃溃疡48.4%(15/31)]及浅表性胃炎组织(19.4%,6/31),P<0.01;胃癌与胃癌前疾病及浅表性胃炎的血清CE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9.8%、1.9%、0),P<0.01;胃癌前疾病与浅表性胃炎的血清CE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组织中CEA阳性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并可作为监测胃癌前疾病的指标之一;血清CEA水平对胃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胃癌前疾病的诊断价值不大.
作者:李敏;冯觉平;方静;王亚萍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的影响.方法 纳入本研究患者均确诊为COPD,均完成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依据RDQ结果 分为GERD组(38例)和非GERD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每年COPD急性加重次数等.结果 与非GERD组比较,GERD组每年COPD急性加重次数增多[(2.68±0.77)次,年比(1.38±0.49)次,年,t=8.74,P<0.05],气流阻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V1/预计值(39.82±10.95)%比(37.11±12.24)%,t=1.00,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RDQ分数是COPD急性加重次数一种可能的预测因子(R2a=0.39,t=6.98,P<0.05).结论 GERD可能与COPD急性加重次数有关.
作者:鲁德歼;姬晓青;马改平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表现、心肌酶变化及肌钙蛋白、冠状动脉检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8例患者心电图均出现明显ST-T改变,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弓背抬高,超声心动图均有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正常.经治疗后,心电图、心肌酶及超声参数等恢复较快,6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症状重,多合并严重并发症,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海鹏;刘志华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观察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52例发病6h内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经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完全再通32例,部分再通10例,未通10例;治疗后3个月,疗效良好者36例,疗效差者16例;疗效良好的36例患者中有32例(88.9%)在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2分,疗效差的16例患者中只有2例(12.5%)NIHSS评分改善>12分;溶栓后脑出血12例(23.1%).结论 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通率,显著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改善≥2分可能是患者后期疗效好的预测因素.
作者:秦碧勇;岳炫烨;席刚明;张迎春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在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μg/min)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 20~200μg/min)22例、显性白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分别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IL-1β、ICAM含量的变化.结果 三组糖尿病患者IL-1β、ICA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显性白蛋白尿组IL-1β、ICAM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IL-1β水平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ICAM水平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β、ICAM与UAER呈正相关(P<0.05),血清IL-1β与ICAM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ICAM、IL-1β水平升高与UAER关系密切,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早期监测对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伍红英;金建生;刘静;李弋南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观察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 入选首次AMI患者共161例,以入院后24h内空腹8h后测定的血糖水平为空腹血糖水平.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三组:1组,空腹血糖<6.1mmol/L;2组,空腹血糖6.1-6.9 mmool/L;3组空腹血糖≥7.0 mmol/L,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包括2组与3组.所有患者分别于发病后72h内、发病后30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LYEF.结果 2组和3组入院时及30d随访时的LVEF明显低于1组[入院时:(49.3±6.7)%、(45.8±7.4)%比(52.4±7.7)%,P<0.05;30 d随访时:(52.7±7.3)%、(49.2士7.2)%比(55.8±7.4)%,P<0.05].结论 AMI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常见的临床特点,合并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的AMI患者的LYEF降低更为明显.
作者:于恒池;李虹伟;张宇晨;腾一星;洪旭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 Hcy水平取自然对数转换后,对照组为(2.01±0.29)μmol/L,病例组为(2.69士0.2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68.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Hcy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Hcy正常患者高(P<0.01).结论 高Hcy血症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周建平;邵晴;殷华;郭春荣;郑健;茅红卫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分析偏头痛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及其与头痛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8例临床诊断为偏头痛患者及9例相应年龄的健康对照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进行rCBF断层显像.然后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5)对断层图像像素处理,以像素为单位与健康对照者比较,进行统计分析偏头痛患者rCBF变化.rCBF显像前进行头痛程度量化评价.结果 SPM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存在左额上、中、下回,右额上回及下回,右中央前回,右颞中、下回,左颞下回及扣带回rCBF降低,t=6.35,P<0.001(FWE),左侧前额叶rCBF增高,t=6.25,P<0.001(FWE).头痛程度评分为(12.2±2.8)分,右侧颞叶及额叶rCBF与头痛程度呈正相关,t=7.37,P<0.001.结论 偏头痛患者以额叶及颞叶rCBF降低为主要特点,且rCBF改变与头痛程度相关.
作者:程木华;边连防;饶国辉;邱小英;许杰华;彭福华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细胞免疫指标、癌胚抗原(CEA)、血清铁蛋白(SF)与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一般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CEA和SF变化及其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CD4+、CD4+/CD8+随TNM分期增加呈降低趋势;CD8+、CEA及SF随TNM分期增加呈增高趋势.(2)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CD4+、CD4+/CD8+明显降低[分别为(25.8±7.5)%比(34.9±9.1)%、0.7±0.4比1.1±0.5,P<0.01],CD8+、CEA及SF明显增高[分别为(39.7±9.5)%比(34.0±8.1)%、(14.2±10.8)μg/L比(6.1±6.1)μg/L、(374.4±192.9)μg/L比(276.3±167.4)μg/L,P<0.01或<0.05].(3)CEA(+)较CEA(-)患者,CD4+、CD4+/CD8+明显降低[分别为(26.9±7.5)%比(35.6±9.7)%、0.7±0.4比1.2±0.5,P<0.01],CD8+及SF明显增高[分别为(40.4±9.1)%比(32.4士7.1)%、(371.9±181.5)μg/L比(261.5±174.0)μg/L,P<0.01].(4)SF(+)较SF(-)患者,CD4+、CD4+/CD8+明显降低[分别为(26.7±7.9)%比(33.3±9.7)%、0.7±0.4比1.1±0.5,P<0.01],CD3+、CD8+及CEA明显增高[分别为(71.1±8.5)%比(66.2 4±10.4)%、(40.5±8.6)%比(34.2±8.7)%、(13.7±10.6)μg/L比(7.3 4±7.1)μg/L,P<0.05或<0.01].结论 肺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且与CEA、SF变化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叶环;郑加永;王牡丹;施肖红;钱小英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对慢性咳嗽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临床评估.方法 采用解剖学诊断和诱导痰检查方法 .对连续102例持续8周以上的咳嗽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评估诊断及治疗的效果.结果 在102例慢性咳嗽患者中,97例(95.1%)的病因得到明确.其中鼻后滴流综合征49例(48.0%)、咳嗽变异型哮喘27例(26.5%)、感冒后咳嗽16例(15.7%)、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16例(15.7%)、变应性咳嗽8例(7.8%)、胃食管反流性咳嗽5例(4.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发的咳嗽3例(2.9%)、气道内肿瘤1例(1.0%)、支气管异物1例(1.0%).针对性治疗可使94例(96.90/0)患者得到临床缓解.结论 鼻后滴流综合征和咳嗽变异型哮喘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对慢性咳嗽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军;许伟;靳凤娟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评价根据食物特异性IgG剔除相应食物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06例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水平,IgG>50U/ml为阳性.将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正确饮食组(剔除食物IgG测试阳性的食物)和替代饮食组(安慰性地剔除相同数量食物,但并不剔除IgG测试阳性的食物),持续12周,根据症状减轻程度评测结果 .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有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阳性,总阳性率为100%,根据食物特异性IgG剔除相应食物12周后,正确饮食组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201.54±64.75)分]与替代饮食组[(271.23±75.7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饮食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与初始时[(368.82±69.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食物特异性IgG剔除相应食物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付胜军;董江亭;徐鸽鸽;孔祥响;陈智颖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菌谱及其耐药性,以及致病菌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77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结果 (1)致病菌株分析:透出液培养阳性率达68.36%(121/177).革兰阳性菌感染79例次,其中16.53%(20/121)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感染49例次,其中9.92%(12/121)为耐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2)耐药率分析:革兰阳性菌中万古霉素耐药率为5.26%(4/76),尚未发现对阿米卡星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株.(3)转归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真菌性腹膜炎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腹膜透析退出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性腹膜炎(P<0.01).结论 革兰阳性菌感染推荐使用万古霉素,革兰阴性菌感染推荐使用阿米卡星.
作者:贺晓蕾;张欣洲;江心艳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2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的分布情况.结果 DSA显示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狭窄或闭塞均以颅内动脉为主[分别占59.57%(56/94)和61.90%(26/42)];而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68.75%,22/3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61.70%,29/47).结论 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是脑梗死(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作者:杜大勇;许航;张东菊;王洗;王江川;张洪梅;王庆军;王明坤;陈淑媛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观察高血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2例ACS患者行急诊或择期PCI.根据人院第1次随机血糖分为两组,血糖正常组(96例):血糖<7.8mol/L;高血糖组(26例):血糖≥7.8mol/L.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PCI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显示多支病变(80.8%,21/26)、多处病变(84.6%,22/26)及复杂病变(73.1%.19/26)较血糖正常组[46.9%(45/96)、50.0%(48/96)、44.8%(43/96)]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PCI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38.5%比12.5%:7.7%比1.0%;19.2%比2.1%;23.1%比8.3%;3.8%比0).结论 入院第1次随机血糖高的ACS患者行PCI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患者.
作者:杨文生;张帆;荣梅;王旭;石常英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135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释放指数及胰岛素敏感指数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为39.3%(53/135),其中,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率53.3%(16/30),较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7.1%,26/70)和酒精性肝硬化(31.4%,11/3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释放指数、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而胰岛索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1).结论 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与肝硬化病因有关.除肝功能损害、胰岛素抵抗、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伤外,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缺乏亦是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谭斌;何伟锋;温帆渊 刊期: 2008年第34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体检中NAFL的发现率逐年上升,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在体检中发现NAFL患者180例,应用西咪替丁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映奇;熊杰 刊期: 2008年第34期
支气管异物是儿童易发、成年人偶发的临床急症,发病突然,症状凶险.但部分患者由于气道敏感性差,且异物较小,吸入后快速进入小气道固定等原因,临床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可被长期误诊为支气管炎、肺脓肿,甚至肺癌.我院近5年共诊治隐匿性肺段异物18例,均采用支气管镜及气道介入技术取出异物.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宋嫣瑾;俞万钧;彭卫东;徐涛 刊期: 2008年第34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和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都是内科急症,DKA并发AP的发生率为10%-15%[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是AP的诱因之一,三酰甘油(TG)≥11.3mmol/L时可发生HL性AP[2],而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很常见.
作者:龙全惠;肖涌;唐学荣;罗毅 刊期: 2008年第34期
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细胞分泌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两大发病机制,IR早在糖耐量受损阶段即已存在.然而只有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没有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下降是不会发生糖尿病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提示在糖尿病诊断前的10~15年,胰岛β细胞功能已开始逐渐下降,也有报道认为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甚至先于IR出现.现主要就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肥胖患者的一相胰岛素分泌变化作一综述,旨在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罗昌正;严孙杰 刊期: 2008年第34期
随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称斑块)有了新的理解.掌握易损斑块的内在特性和破裂机制,对于早期检测和处理易损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作一综述.一、易损斑块的新概念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ACS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易损斑块.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斑块[1].
作者:罗江宾 刊期: 2008年第34期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机体一种长期代谢紊乱,能导致外周组织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损害(胰岛素抵抗)和摄取碳水化合物时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β细胞功能障碍).
作者:杨俊;邹秀兰 刊期: 2008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