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髓芯减压植骨术联合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收治8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术+99Tc-MDP治疗,其中99Tc-MDP治疗应用6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治疗后6个月复查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20例(45.5%),好转22例(50.0%),无效2例(4.5%),有效率为95.5%;对照组痊愈11例(25.0%),好转25例(56.8%),无效8例(18.2%),有效率为81.8%.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15,P<0.05).结论 髓芯减压植骨术联合99Tc-MDP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髓芯减压植骨术.
作者:李学福;闫瑞红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女性隐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分期、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方法 对46例女性隐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均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单纯腋窝肿块切除术2例,明确病理诊断后,联合化疗无效,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1年出现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1例仍在化疗中,另1例失访;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44例.45例获随访1~22年,其中已生存3年33例,5年18例,10年8例.结论 对原因不明的腋窝肿块,应考虑到隐性乳腺癌的可能,应予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确诊.腋窝淋巴结转移癌的组织学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激素受体)对隐性乳腺癌能提供重要线索.一经确诊,宜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辅助性放疗、化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者给予辅助性内分泌治疗.另外,术后找不到原发灶的患者要比找到原发灶的患者预后好.
作者:张梅;徐忠法;陶阳;宁连胜;于洋;赵文川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诊治胸膜、肺部疾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76例因胸膜、肺部疾病择期行VATS的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A组)和非气管插管组(B组),每组各38例.A组采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B组采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机面罩紧闭式给氧、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辅以切口局部麻醉.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并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生命体征,并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和麻醉苏醒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A组术中HR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中HR明显高于术前(P<0.05),A组丙泊酚用量[(282±49)mg]明显低于B组[(368±36)mg,P<0.05].B组术中发生SpO2下降8例,窦性心动过速9例,室性早搏5例,咳嗽8例,呃逆3例.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安全完成手术.采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机面罩紧闭式给氧、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辅以切口局部麻醉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对麻醉操作技术要求较低、费用低廉的特点,但可控性不强,安全性不够,应用于病情较轻、胸腔内无广泛粘连、操作简单且时间较短的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赵乃康;覃兴龙;唐华军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经皮斯氏针三角形撬拨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与优点.方法 选择3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三根斯氏针闭合复位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并进行预后评价.结果 全部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2)周,无感染,畸形愈合3例,功能恢复优良率90.3%(28/31).结论 经皮斯氏针三角形撬拨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抗压、抗扭转能力强,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肯定,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周建平;袁敏;李裕国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观察化疗药物对异位肿瘤合并癌前病变者胃组织匀浆中癌胚抗原(CEA)表达的影响.方法 45例肿瘤患者(癌前病变组)化疗前经胃镜检查均有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在化疗前及化疗6个周期后分别行胃镜检查,在同一部位取胃组织,测定胃组织匀浆中CEA的表达.取10例肿瘤患者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对照组和癌前病变组、癌前病变组治疗前后胃组织匀浆中CEA的表达.结果 癌前病变组、对照组胃组织匀浆中CEA分别为(27.76±9.67)、(3.32±0.60)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治疗前后胃组织匀浆中CEA分别为(27.76±9.67)、(26.60±10.80)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轻中度肠上皮化生胃组织匀浆中治疗前CEA分别为(23.11±4.11)、(17.10±1.66)μg/L,治疗后CEA分别为(21.11±5.66)、(15.10±3.31)μg/L,轻中度癌前病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癌前病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药物可明显降低轻中度癌前病变胃组织匀浆中CEA的表达,提示轻中度癌前病变有逆转可能.
作者:王俊丽;尹林林;李静;张钢峰;张晓雁;马加斌;张运贵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留置胃管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于术后4~6h留置胃管;B组48例,于术后12~24h留置胃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院内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并测定术后3、7 d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0.4%)、院内感染发生率(12.5%)和MODS发生率(2.1%)、ICU监护时间[(4.60±1.51)d]、住院时间[(16.00±3.78)d]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29.2%、29.2%、4.2%、(7.00±1.92)d、(18.50±4.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A组患者术后3、7d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B组,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术后早期留置胃管,对病情的恢复和观察更有利.
作者:闫宫伦;任善华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小儿颅脑损伤后腹痛型癫痫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的小儿颅脑损伤后腹痛型癫痫26例.颅脑损伤轻型4例,中型11例,重型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中型2例,重型1例.21例在伤后早期(24 h内)有过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脑电图检查发作期6例,发作间期20例,15例做2次以上检查,发现程度不等脑电图异常19例,病理波主要表现以颞部为主,并额中央顶的阵发性高幅棘波、尖波及棘-慢综合波;7例脑电图正常患儿通过药物试验性治疗明确诊断;头颅CT及MR检查共16例,12例显示颅内有异常改变;均采取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1例辅以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26例患儿经治疗后发作基本控制;11例患儿治疗后3个月至1年行脑电图复查,8例恢复正常,3例较治疗前好转,随访1~2年13例未再发作,7例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6例失访.结论 小儿颅脑损伤后腹痛型癫痫临床上有其显著特征性,药物试验性治疗的诊断及治疗作用肯定,正规药物治疗效果确切,应提高对该病的关注以避免误诊.
作者:刘业;石强;肖勇;杨云峰;凌成明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评价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31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371条肢体.早期126例(154条肢体)采用腔内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治疗;后期190例(217条肢体)在原腔内激光结合高位结扎治疗的基础上对操作技巧进行了改进.结果 早期治疗的126例154条肢体,术后沿大隐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硬结57例84条肢体(55%),激光治疗处皮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淤斑109例139条肢体(90%);后期治疗的190例217条肢体,出现条索状硬结23例24条肢体(11%),皮下淤斑11例11条肢体(5%).251例术后随访2~15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大隐静脉主干完全闭塞,血管内无血流信号,无一例再通.结论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随着操作技巧的改进,取得了更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阮新贤;任培土;马玉亮;鲁葆春;徐关根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提高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开阔临床思维,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诊症状表现以视力、视野障碍(87例,69.6%).阵发性头痛、头晕、恶心或伴呕吐(69例,55.2%)及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63例,50.4%)多见,症状持续时间短者1个月,长者11年,其中有误诊史者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结论 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常首诊于眼科、妇科、内分泌科等,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加强各科室合作,完善相关检查,可减少和避免误诊.
作者:姜兰叶;张学林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830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切口感染率4.58%(38/830),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9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BMI高、伴有基础疾病、阑尾病理改变明显(化脓、坏疽穿孔)、阑尾逆行切除、手术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阑尾切除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以下措施可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对肥胖者行锐性整齐切口,冲洗切口;缩短手术时间;治疗基础疾病;避免逆行法切除阑尾;早期诊断、及时手术.
作者:朱华东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方法 选择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45例,采用经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下腔静脉造影血流情况.结果 球囊扩张后造影显示下腔静脉再通,血流通畅,部分患者术后24 h内术前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患者合并急性血栓,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1枚;2例因闭塞段过长,手术失败;2例术后复发.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作者:王宝明;刘凤永;宋鹏;王茂强;王洪新;潘鑫 刊期: 2008年第35期
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颅脑损伤的原发损伤不可逆转,因此防治继发性颅脑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重要方向,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纳洛酮可有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然而对于纳洛酮应用的佳时机、剂量、给药途径临床尚不十分明确.现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两种不同剂量的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任伟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61岁,突发左上腹部疼痛4h入院.患者4h前,工作时突发左上腹部疼痛,为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心慌胸闷、尿频尿急等表现,考虑泌尿系结石可能,给予解痉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急诊收入院治疗.既往史:否认既往类似发作病史,无经常上腹部不适、嗳气、反酸史,无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结核病病史.入院体检:T 36.5℃,P 78次/min,R 20次/min,Bp 150/85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痛苦面容,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左中腹偏外侧深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全腹未明显触及包块.肝、肾区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
作者:胡何节;汤志刚;许戈良 刊期: 2008年第35期
二尖瓣反流的治疗方法包括二尖瓣置换术与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由于二尖瓣置换术需要抗凝,存在血栓栓塞、溶血、感染等不足,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能完整地保留自体二尖瓣及其瓣下结构,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且患者近、远期疗效均优于二尖瓣置换术,故二尖瓣修复成形术成为治疗二尖瓣反流的首选方案,且近年来手术比例有上升趋势.现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吴永兵;徐建军 刊期: 2008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