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短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R和N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组(G-Y组)和重组人胰岛素R和N组(Y-Y组),各24例.均先行胰岛索泵强化治疗2周,然后转换为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G-Y组三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Y-Y组三餐前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R,睡前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N.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转换为MSII后也均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G-Y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2.63±0.26)d]、血糖达标时每日胰岛素用量更少[(0.64±0.11)U/(kg·d)]、低血糖发生率更低(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用药方法均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所需胰岛素更少,能更快、更平稳地控制血糖.
作者:张莹;高政南;罗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肌麻痹(RMP)的发生与血胆碱酯酶(ChE)活力的关系.方法 将3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RMP患者依据发生RMP时间分为两组:A组15例,入院时已发生了RMP,监测入院时及自主呼吸恢复时的血ChE活力;B组20例,在住院期间发生RMP,分别监测患者入院时、发生RMP时及自主呼吸恢复时的血ChE活力,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入院时及自主呼吸恢复时血ChE活力分别为(11.6±4.1)%、(40.5±9.1)%;B组入院时、发生RMP时及自主呼吸恢复时,血ChE活力分别为(39.1±7.2)%、(19.3±5.2)%、(61.5±12.2)%,两组内不同时间血ChE活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发生RMP时血ChE活力低下,血ChE活力低下可能是导致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发生RMP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大军;贾卫滨;肖丽;彭耀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空腹TG水平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4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空腹TG水平升高(≥1.70 mmol/L)组(MS+HTG组,24例)和空腹TG水平正常(<1.70 mmol/L)组(MS-HTG组,16例),同时将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受试者分别进行口服脂肪容许量测试,于餐后2、4、6、8、10 h测定TG水平,并计算其餐后TG代谢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MS+HTG组餐后TG的高峰水平和餐后TG代谢的AUC[(6.83±2.81)mmol/L和(26.08±16.40)mmol/(L·10 h)]均显著高于MS-HTG组[(4.12±1.14)mmol/L和(12.71±7.05)mmol/(L·10 h)]及对照组[(3.14±1.26)mmol/L和(10.28±6.09)mmol/(L·10 h)].MS+HTG组餐后TG的高峰水平较其他两组延迟2 h.MS-HTG组餐后TG的高峰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S-HTG组餐后TG代谢的AUC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餐后TG代谢的AUC与空腹TG水平及体重指数(BMI)相关(r=0.60,P<0.01;r=0.27,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空腹TG水平对餐后TG代谢的AUC有预测价值(P<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空腹TG水平及BMI与餐后高TG血症独立相关.空腹TG水平对餐后高TG血症有预测价值.空腹TG水平越高,餐后TG的清除越迟缓.
作者:白玉蓉;卢炳蔚;邹建宏;胡桃红;谢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77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正常冠状动脉组、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再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s积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PAPP-A、高敏CRP(hs-CRP)水平,并对血清PAPP-A与hs-CRP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s积分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ACS组患者较SAP组、正常冠状动脉组显著升高(P<0.01);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较正常冠状动脉组显著升高(P<0.01);Gensinis积分≥5分各组患者亦显著升高.(2)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s积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s积分呈正相关,血清PAPP-A水平反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作者:李晓岚;兰为群;王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多梗死痴呆(MID)患者血浆S-100 ββ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30例ACI患者(ACI组)及60例MID患者(MID组)的血浆S-100 ββ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对照组);认知功能运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及临床记忆量表(CMS)进行评估.结果 ACI组及MID组急性期患者血浆S-100 ββ在发病早期明显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1).MID患者MMSE评分及记忆商(MQ)与血浆S-100 ββ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S-100 ββ不但可作为局部脑缺血损伤的标记物,还可能成为一种观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生化指标.
作者:常保强;马令秋;于丽瑛;詹霞;李振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g2+对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变化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随机将107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Mg2+治疗组56例,非Mg2+治疗组51例,非Mg2+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Mg2+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立即静脉滴注25%硫酸镁20 ml.两组患者分别在发病后3 d内和治疗10 d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NSE浓度,同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结果 Mg2+治疗组治疗后10 d血清NSE浓度较发病3 d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 d NFD评分较发病3 d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g2+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使脑损害明显减轻.
作者:周少华;邱方城;席刚明;马俊;王世凤;叶飞;岳炫烨;尤志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胃镜导丝辅助放置鼻肠管建立肠内营养途径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照组42例患者在胃镜下用异物钳钳夹胃腔内鼻肠管,推送胃镜将其送至Treitz韧带以下20~40 cm;治疗组43例患者在胃镜下将导丝导入十二指肠降部100 cm,然后沿导丝推进鼻肠管至Treitz韧带以下20 cm,退出导丝,引导管经鼻将口腔外鼻肠管部分从鼻孔拉出.结果 对照组42例患者中34例(81.0%)一次放置成功,而治疗组43例患者中42例(97.7%)一次放置成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置管时间为(12.05±1.81)min,而治疗组置管时间为(8.65±2.1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需常规放置鼻肠管的患者可采用经胃镜导丝辅助的方法,此方法不良反应小,成功率高,操作技术简单安全.
作者:张广业;邢继霞;张加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国产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服用国产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期间根据血压水平调整药物剂量2.5~10.0 mg,每日1次口服.服药前及治疗8周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将全天24 h按照6:00-11:59、12:00-17:59、18:00-23:59、0:00-5:59分为4个时间段,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压的时间生物学特征变化;同时对药物治疗前后6:00-11:59时间段血压水平与其他时间段血压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后较治疗前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141.0±11.7)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5.3±5.8)mm Hg和(87.4±8.6)mm Hg 比(78.5±3.6)mm Hg],SBP波动幅度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前6:00-11:59时间段血压较0:00-5:59时间段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00-11:59时间段血压与其他各时间段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非洛地平缓释片可有效地平稳降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
作者:彭万忠;郭艺芳;安泽余;马恩青;梁宏彦;马增才;宋志远;徐泽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内镜介入治疗联合不同剂量静脉注射奥美拉唑(OME)及单用OME对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2例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70例)患者采用内镜介入治疗联合每天2次静脉注射OME 40 mg,疗程5 d;B组(64例)患者采用内镜介入治疗联合每天1次静脉注射OME 40 mg,疗程5 d;C组(68例)患者单用每天2次静脉注射OME 40 mg,疗程5 d.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止血时间、输血量、再出血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A、B、C三组患者再出血率分别为8.6%、28.1%、44.1%,手术率分别为2.9%、6.2%、20.6%,止血时间分别为(1.8±1.5)d、(2.8±1.9)d、(5.5±2.1)d,住院时间分别为(8.7±2.5)d、(15.7±6.9)d、(16.1±8.3)d,A组均优于C组,而且再出血率和止血时间又优于B组;三组患者的病死率及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介入治疗联合每天2次静脉注射OME 40 mg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疗效好.
作者:石国范;王雪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937年Mahaim等在解剖时首先发现一束心肌纤维自左束支与心室肌相连,其后又发现了房室结与心室及束支之间的异常解剖通道,后统称为Mahaim纤维[1].自1982年以来,随着外科手术,特别是射频消融术的开展,进一步证实,Mahaim纤维绝大多数是异常连接右心房和右心室或右束支的纤维,组织结构和电生理特点与房室结相似,故有人称之为副房室结或房束旁道,随着心脏电生理工作及射频消融术的普及开展,临床上对Mahaim纤维及其引发的宽QRS波心动过速认识更加清晰,现将我院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中的2例房束旁道伴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AVRT)分析如下.
作者:代自立;楚咏晗;张永庆;夏琰;符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我们对15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采用顺逆行灌注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陶敏;李秀英;井玉生;杨玉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临床并不罕见,但对其认识还十分肤浅[1].本病分类方法很多,以眼睑痉挛、偏侧面肌痉挛、Meige综合征、书写痉挛及痉挛性斜颈多见.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性疾病19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冶学兰;王锋存;马香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997年7月至2007年7月,我科共诊治初诊老年瘤性卒中8例,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60~72岁.共住院12例次.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内6例次,24 h至1周3例次,1周以上3例次.首发症状均貌似急性脑血管病.初步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9例次,其中TIA 4例次,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症状3例次,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症状1例次;脑梗死5例次.脑出血2例次.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次.全部病例发病前均无明显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的症状.
作者:金宏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先证者1 女,34岁.4年前开始出现双手及口角不自主运动,紧张及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3年前逐渐出现记忆力、计算力下降,无抽搐,行走时步态尚稳,二便正常.查体:Bp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脑神经未见异常,记忆力下降,双手及口角不自主运动,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四肢深感觉及浅感觉正常,巴宾斯基征阴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
作者:迟景宏;姜岩;张艳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ADNFLE)主要累及儿童,并在成年后持续存在,以夜间丛集性发作为特点.现将我院2001年3月至2007年5月临床诊断为ADNFLE的3例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周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 男,70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0年,加重伴呼吸困难、心悸2d入院.查体:体温正常,P 160次/min,R 24次/min,Bp 19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端坐位,口唇紫绀,双肺可闻及干湿哕音,心界明显扩大,HR 16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右肝肋缘下3指,剑突下2指,双下肢水肿.
作者:曲直立;王丽萍;陈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近年来,Barrett食管(BE)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焦点,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BE是食管腺癌(EA)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西方国家食管和食管胃结合处的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据研究报道,EA在美国和西欧占所有食管癌的50%以上[1],是增长快的恶性疾病,数量每10年翻一番[2].这种恶性肿瘤的病死率很高,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20%.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B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EA的发病途径,改善EA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作者:李艳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发生坏死,但由于心肌干细胞的数目微乎其微,且代谢非常缓慢,难以对坏死心肌起到内源性的修复作用[1],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组织形成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发生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建飞;郑显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Oberndofer于1907年描述了一组生长缓慢、低度恶性与癌症相似的小肠肿瘤,称之为类癌,Gosset于1914年发现类癌起源于具有嗜银特性的Lieherkuhn肠腺腺管基底部的嗜银细胞,称嗜银细胞癌.类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老年,男女发病率相似[1].
作者:刘素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冠心病(CAD)是一种多基因异常与多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其发生、发展、预后均与炎性反应因子密切相关.炎性反应除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外,还决定了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及桥血管的病变程度[1].
作者:彭昱东;曾秋棠;程龙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糖尿病膀胱病(diabetic cystopathy,DCP)是糖尿病引起的泌尿系统常见慢性并发症.40%~80%的糖尿病患者可并发此病,即使在长期服用降糖药物良好地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中,此病仍有25%的发病率[1].因DCP起病隐匿,后果严重,近年来,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均为医学研究的热点,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徐平;王新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已经被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所明确,因此现已将LDL-C水平增高作为冠心病(CAD)危险因素来对待.HDL-C水平与CAD的关系近年来也不断受到重视[1-2].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年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ATPⅢ)将HDL-C水平<1.0 mmol/L(40 mg/dl)也列为CA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邹阳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