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1期文献
  •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2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对23例BPPV患者分别给予Epley复位法及Barhecue复位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手法复位治疗后明显好转15例(65.22%),好转5例(21.74%),无效3例(13.04%).1周内复发3例(13.04%),重复手法复位治疗均明显好转.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疗效较好,复发病例重复手法复位治疗有效,操作简单,安全.

    作者:贾复涛;宋云晖;王燕;李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腔镜技术在处理腹膜透析管大网膜包裹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腹腔镜技术在腹膜透析管大网膜包裹复位方面的经验.方法 选择3例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管引流不畅患者,通过腹腔镜将缠绕嵌腹膜透析管的大网膜钝性分离,末端重新置人膀胱直肠陷凹或子宫直肠陷凹;并将局部大网膜缝吊于上腹部.结果 3例患者腹膜透析管均成功复位,手术时间15~30 min,均成功进行了腹膜透析.结论 腹腔镜引导下复位大网膜包裹的腹膜透析管创伤小、无需重新手术更换腹膜透析管,腹膜透析管放置定位准确,值得推广.

    作者:尤晓青;包蓓艳;周联邦;洪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皮肌炎合并急性/亚急性间质性肺炎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合并急性/亚急性间质性肺炎(A/SW)的皮肌炎患者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工收集10例皮肌炎合并A/SIP患者(A/SIP组)临床资料,与同期收治的非A/SIP皮肌炎肺间质病变患者9例(非A/SIP组)进行对照,对患者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非A/SIP组相比,A/SIP组患者病程较短,发热、眶周红斑发生率较高,而血清肌酸激酶不高,胸部CT多数可见毛玻璃样改变(P<0.01或<0.05);A/SIP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至6个月时仅有1例存活(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联合治疗病死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 皮肌炎合并A/SIP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需要早期进行诊治.对于发病初期即出现胸闷气急,尤其伴有反复发热、眶周红斑而血清肌酸激酶不高的患者须警惕其发展为A/SIP.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环孢素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冯学兵;张华勇;华冰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胃腺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存素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 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存素(Survivin)表达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71例胃腺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HIF-1 α、VEGF、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IF-1 α、VEGF、Survivin在胃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15%(42/71)、53.52%(38/71)、47.89%(34/71),而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不明显或不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 α、VEGF及Survivin表达与胃腺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或<0.01).胃腺癌组织中HIF-1 α表达与VEGF及survivin 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VEGF与Survivin表达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HIF-1 α通过上调VEGF及Survivin表达促进胃腺癌发生、发展;VEGF与Survivin间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李明;刘顺英;张冬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联合化疗合并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分析

    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发病有增加趋势,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由于结脑病程长,治疗困难,致残率、病死率高,临床上如何采用合理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我们就联合化疗合并鞘内注药治疗结脑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陈跃鸿;石炎川;张梅芳;陈柏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变化及意义

    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体内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我们检测81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血浆ET和AngⅡ的水平,旨在探讨它们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蓝菊红;蔡莹;蓝陈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临床分析

    大咯血是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并发症.我院对87例大咯血患者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行BAE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87例大咯血患者,男59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7±23.4)岁.其中肺结核55例,支气管扩张25例,肺癌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CT、胸部X线片、痰细菌学培养等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咯血量均在300 ml/24 h以上,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作者:张小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桥外髓鞘溶解症一例报告

    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PM)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就目前报道而言,单纯的EPM非常罕见,极易误诊误治,其致残率、病死率高.患者女,32岁,因恶心、呕吐,言语不清伴肢体无力12d,昏迷4d入院.患者于10年前出现头痛、视力下降,脑MRI示鞍区占位,在北京某医院行垂体腺瘤切除术.3年后复查脑MRI示垂体瘤复发,行二次手术,并予放疗,此后患者闭经.入院前14 d患者再次头痛并感视力有下降趋势,服用溴隐停2.5 mg,每日1次,5 d后出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精神不振,停用溴隐停,入当地医院就诊.

    作者:杜业亮;刘桂贞;李增芬;周光;宋石磊;罗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营养支持在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尤其在吞咽障碍、严重脑卒中以及老年患者中更为多见.营养不良与脑卒中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2005)>[1]指出,与营养恶化相伴随的是肺炎、胃肠道出血和褥疮等并发症的风险增高.推荐应对所有脑卒中患者进行基线营养评定,并采取措施纠正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是目前脑卒中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营养状况经常被忽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因此,加强脑卒中后患者的营养管理,建立营养评估诊断记录和制订营养不良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朱海英;李芳;吴颖;于长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271例文献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被误诊的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1994-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病例的文献,对误诊患者的一般情况、误诊疾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 共筛选出误诊文献39篇,报道误诊患者271例,统计显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分别被误诊14种疾病,前三位依次是急性心肌梗死(129例,47.60%),变异型心绞痛(63例,23.25%)和急性心包炎(22例,8.12%).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常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医生应重视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作者:马丽娜;冯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反复短暂发作性右上肢无力伴抖动

    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退休工人.主因发作性右上肢无力伴抖动1周入院.该患者于入院1周前活动中突然出现右上肢无力、僵硬、抖动,伴有言语不利,口角歪斜,右口角流涎.症状持续数分钟后缓解,共发作5次,每次发作的形式相同.无头痛、头晕,无视物旋转及复视,无抽搐,无意识障碍.

    作者:王彦永;张振清;高旭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按照ABCD评分标准,同时收集DWI的检查结果,对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2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脑梗死,83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24例(28.9%),且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1).DWI异常者42例,发生脑梗死9例(21.4%),DWI正常者50例,发生脑梗死2例(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评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结合DWI更能提高其临床评估价值.

    作者:余琳玲;黄跃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支气管激发试验对青年人胸闷的鉴别价值

    目的 探讨对青年人胸闷症状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方法 对62例有不明原因胸闷症状的青年患者(青年组)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并与同期32例中老年不明原因胸闷患者(中老年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青年组62例中47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阳性率为75.8%,并根据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均诊断为非典型哮喘;中老年组32例中16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阳性率为50.0%,其中非典型哮喘15例(46.9%),两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和非典型哮喘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有不明原因胸闷症状的青年患者应高度重视非典型哮喘的可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是确定其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上官宗校;黄秀琴;许建华;慈晓;张鸣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

    目的 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方法 104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完全性卒中组(42例)和进展性卒中组(62例),其中进展性卒中组再分为单纯进展组(30例)和依达拉奉组(32例),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7、14天时分别检测TNF-α、IL-6水平.结果 入院第2天,依达拉奉组和单纯进展组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38.62±4.52)、(37.52±4.61)mg/L和(141.50±8.41)、(142.38±9.51)mg/L]较完全性卒中组[分别为(30.26±3.85)、(130.36±7.45)mg/L]显著升高(P<0.05),入院第7天依达拉奉组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24.70±4.48)、(132.91±7.62)mg/L]较单纯进展组[分别为(40.37±5.20)、(143.25±9.32)mg/L]显著下降(P<0.05),完全性卒中组和依达拉奉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入院第2天达到高峰,而单纯进展组在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町能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关,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水平升高,阻止病情进展.

    作者:方建;陈文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哮喘患者单核细胞胞内分泌IL-10、IL-12水平的改变

    目的 研究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及胞内分泌细胞因子IL-10、IL-12水平的情况,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对哮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健康志愿者及轻、重度哮喘患者全血2 ml,脂多糖(LPS)刺激24 h后,裂解红细胞,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胞内细胞因子测定,分析全血中CD14+CD16+细胞比例及CD14+CD16+、CD14+CD16-分别分泌IL-10、IL-12细胞的比例.结果 轻、重度哮喘患者CD14+CD16+细胞占CD14+单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分别为(19.07±6.17)%比(10.37±3.32)%,(21.83±7.47)%比(10.37±3.32)%,P<0.01];重度哮喘患者CD10+CD16+中分泌IL-10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及轻度哮喘患考[分别为(5.14±3.09)%比(9.98±3.84)%,(5.14±3.09)%比(9.90±4.22)%,P<0.05];重度哮喘患者CD14+CD16-中分泌IL-10细胞的比例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及轻度哮喘患者[分别为(15.20±8.90)%比(36.71±16.06)%,(15.20±8.90)%比(33.31±14.68)%,P<0.01];重度哮喘患者CD14+中分泌IL-12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及轻度哮喘患者[分别为(4.40±0.82)%比(6.80±1.46)%,P<0.01;(4.40±0.82)%比(6.13±1.59)%,P<0.05].结论 重度哮喘患者单核细胞表型及功能发生改变,对哮喘严重程度起推动作用.

    作者:李俊;翁玉清;郭卫;赵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哮喘控制测试评分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的关系

    目的 观察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104例,患者填写ACT表,上午进行肺功能测定,分析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与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T评分<20分患者与ACT评分≥20分患者FEV1%pred分别为(62.22±15.91)%和(89.85±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EV1%pred<60%患者、60%≤FEV1%pred<80%患者及FEV1%≥80%患者的ACT评分分别为(9.62±3.52)、(15.91±3.12)、(20.59±2.31)分,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657,P<0.01).三者间两两比较,P值均<0.05.ACT评分与FEV1%pred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20,P<0.01).结论 ACT评分与患者的FEV1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肺功能测试的补充,有助于指导哮喘患者的治疗.

    作者:曹丽华;王镇山;平晓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和影响因素

    目的 监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并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伴抑郁状态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48例,其中脑梗死102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6例(脑出血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脑卒中急性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及帕罗西汀对脑卒中伴抑郁状态患者血压的影响.结果 148例患者,首次测量血压高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kPa)者97例,占65.5%c.以后血压随时问逐渐下降,入院第3天与第1天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率为85.8%047例经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确定为抑郁状态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20mg/d,10 d内有9例患者血压增高,停药2~3 d好转.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增高,但增高的血压有自行下降的趋势;大多数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伴抑郁状态的患者用帕罗西汀治疗可导致血压升高或不稳定.

    作者:杜秀民;于春蕾;郭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AI-1、t-PA、u-PA、u-PAR 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分别检测29例哮喘急性发作者(发作组)、26例缓解者(缓解组)及1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诱导痰中PAI-1、t-PA、u-PA和u-PAR的含量,同期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并进行比较.结果 发作组和缓解组诱导痰PAI-1、u-PAR 含量[分别为(23.32±21.64)、(0.766±0.272)μg/L和(17.23±9.40)、(0.700±0.271)μg/L]较对照组[(5.99±5.04)、(0.516±0.197)μg/L]均明显升高(P<0.05).而三组诱导痰uPA、t-PA 含量[分别为(0.287±0.235)、(7.68±3.46)μg/L,(0.251±0.276)、(9.88±4.68)μg/L,(0.239±0.322)、(10.35±7.47)μ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诱导痰PAI-1与FEV,%pred 呈负相关(r=0.756,P<0.01).缓解组诱导痰PAI-1与病程呈正相关r=0.454,P<0.05).结论 PAI-1、u-PAR参与了哮喘气道慢性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张秋娣;黄建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2009年开始标注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