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11期文献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老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老年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CDFI诊断26例老年PT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在超声引导下探头垂直加压假性动脉瘤通道或破裂口直至通道内无血流通过,如压迫失败,再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瘤腔内注射巴曲酶.结果 26例老年PT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CDFI诊断明确,与临床诊断符合率100%,CDFI引导下22例经单纯压迫治愈,3例经瘤腔内注射巴曲酶加压治愈,1例治疗失败而行外科手术修补.结论 CDFI对老年PI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治疗有效,可作为诊断和治疗老年PT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秀华;郭发金;徐光;韩秀婕;吴明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沟疝一次性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腹股沟疝一次性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14例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联合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平均住院时间(8.4±1.3)d,术后大尿流率均>15 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平均(2.7±0.8)分.术后随访5个月至3年,均排尿通畅,无疝复发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一次性手术治疗BPH合并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使患者免受二次麻醉及手术的风险,疗效可靠.

    作者:彭荣军;仇让学;廖彩虹;孟庆超;张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息肉样膀胱炎的诊治

    目的 探讨息肉样膀胱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息肉样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均经膀胱镜检查并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9例患者行经尿道肿物电切术,1例行部分膀胱切除术.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1例于术后1个月复发,再次行经尿道电切术,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1例于术后3个月复发,随访1年,因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均未发现复发.结论 息肉样膀胱炎属良性反应性疾病,膀胱镜检查加活组织病理检杳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尿常规、超声可作为筛查的手段,经尿道膀胱肿物、尿道肿物电切术是标准治疗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作者:陈虎;赖建生;赵国平;肖宁新;郑东升;夏强;赵振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胸腔镜下Nuss手术治疗青少年漏斗胸18例报告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对青少年患者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对18例漏斗胸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按Haller指数将损害分为中至重度14例,极重度4例.并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0~55 min,术中出血3~12 ml,术后住院5~8 d,矫形效果16例为优良,2例为良好,随访1~36个月,患者钢板无移位,无伤害事件发生.结论 胸腔镜下微创矫正漏斗胸的Nuss手术不仅对小儿安全有效,对青少年亦安全有效.

    作者:李建亮;钱永跃;徐忠恒;徐卫华;蒋堪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及处理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方法 应用HP-200型血浆净化仪,对95例重型肝炎进行176次血浆置换,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176次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52次,占29.5%.经过相应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危险病例.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处理及时可使整个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作者:何永林;孙庆明;王若飞;傅道明;方善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自制营养液在胃底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胃底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营养液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将145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组73例和肠外组72例,肠内组术后第1天起从肠内营养管输入自制营养液加少量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6~8d,肠外组术后第1天起经静脉输入肠外营养6~8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 肠内组术后9d血浆白蛋白[(43.4±4.4)g/L]比肠外组[(35.0±3.7)g/L]明显升高(P<0.01),肠内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49.0±22.5)h、(74.4±7.3)h]均比肠外组[(70.1±20.1)h、(96.6±12.7)h]早(P<0.01),平均住院费用/药费肠内组与肠外组分别为(9433.1±1024.6)/(3271.8±420.9)元、(12953.4±2919.7)/(4832.9±872.6)元(P<0.01);肠内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肠外组减少(P<0.01).结论 胃底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自制营养液安全可行,符合生理要求,能促进肠功能恢复,快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作者:伍世绩;杨进华;何国永;柯敏芝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带蒂阴茎皮瓣尿道下裂修复术48例

    先天性尿道下裂手术矫正方法较多,并发症发生率高,我院1990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带蒂阴茎皮瓣尿道下裂修复术治疗男性尿道下裂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正辉;高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重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合并急性失血性休克救治成功一例

    患者男,71岁,77kg.术前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疾患.体格检查正常.Hb 149 g/L.ALT及AST与1个月前相比分别为正常值的3倍和10倍,凝血四项正常.

    作者:张雁华;郎宇;王克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尿潴留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一例

    患者女,77岁,因右下腹部隐痛、便血2个月,触及右侧腹部肿物1个月余入院.人院诊断:升结肠癌(术后病理证实).

    作者:王懿;杨代华;陆光生;宋金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新型钙离子通道TRPV5与特发性高钙尿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占居首位,经过有效的治疗,仍有相当数量的病例会出现结石复发.近年来随着对泌尿系结石病因的深入研究,结石的代谢危险因素越来越为研究者们所重视,且结石复发的预防工作也成为泌尿外科工作者们关心的重点.

    作者:姜奕;龙永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肺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仍为手术、化疗和放疗.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较多肺癌患者发现较晚,失去了佳手术时机,而传统放化疗已很难提高患者生存期.

    作者:徐广全;雨山;郭晓彤;姚建宇;孙继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改进与并发症的防治

    自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问世以来,临床上对早期前列腺癌(PCa)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前列腺癌根治术(RP)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明显提高了疗效[1].

    作者:叶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针吸细胞学诊断探讨

    目的 探讨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FVPTC)的针吸细胞学(FNAC)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2例FVPTC患者行FNAC检查,HE染色,光镜观察其滤泡细胞数量、细胞排列形态、细胞核的形态、细胞质的改变以及涂片背景特点.结果 本组12例中FNAC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其中考虑为FVPTC亚型3例,误诊为滤泡性肿瘤5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敏感度为58.3%(7/12),诊断为FVPTC的敏感度为25.0%(3/12).复习后FNAC诊断为FVPTC 11例,敏感度为91.7%(11/12).FVPTC的FNAC特点为以微滤泡团和单层合体团为主,单个散在细胞较少,裸核细胞极少.细胞核普遍较大,核不规则和核沟均易见,包涵体多数为偶见,核膜较厚.细胞质宽呈淡嗜酸性,背景容易见到浓缩的胶质球和单核巨噬细胞.结论 FVPTC具有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核特点,但通常不够典型,容易误诊为滤泡性肿瘤.综合分析细胞排列、细胞核形态、细胞质的改变和涂片背景的变化,有助于FVPTC的FNAC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李平;赵俊军;白艳;陈冰;任玉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和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2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术前定位方法及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3例术后2~3 d均出现低钙血症,血钙浓度(1.77±0.45)mmol/L,其中2例出现面部、手指麻木及抽搐.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16年,术后3个月内18例骨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5例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原骨折处基本愈合.3例甲状旁腺癌中2例随访5年未发现复发,1例术后2年出现复发.结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术前的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三明;叶洁莲;叶财盛;陈小东;李建文;王深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及外科处理

    目的 研究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及方式,提供佳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58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性状,颈部淋巴结转移频率、方式及外科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44例.一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14例.颈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双侧颈内静脉淋巴结链(Ⅱ、Ⅲ、Ⅳ区)切开探查47例,颈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0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6.28±2.23)mm,共26例(44.8%)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倾向(P<0.05).88.5%(23/26)患者仅有颈Ⅵ区淋巴结转移,3.8%(1/26)发生颈内静脉旁Ⅱ、Ⅲ、Ⅳ区跳跃性转移;7.7%(2/26)发生颈Ⅵ区伴其他区域转移.结论 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颈Ⅵ区是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对于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应进行常规颈Ⅵ区淋巴结清扫.

    作者:胡孝渠;叶志强;郭贵龙;尤捷;张筱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6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的6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肿瘤直径0.13~0.96 cm,全部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其中12例(18.5%)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颈侧淋巴结转移病例.术后出现暂时性手足发麻7例,声音嘶哑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63个月,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术前确诊困难,根治性手术切除+内分泌抑制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好.

    作者:周文斌;许楠;周冬仙;刘新杰;何文亮;麦沛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手术治疗196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手术要点,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196例甲亢手术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例治疗效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及甲状腺危象发生.术后并发喉上神经损伤1例(0.5%)、喉返神经损伤3例(1.5%)、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0.5%),6个月后复发1例(0.5%).结论 充分完善的术前准备是甲亢手术成功的前提,熟练的手术操作、把握手术要点是甲亢手术成功的关键,不断地总结经验、注意个体差异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张圣祝;周新锋;沈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5个月至4年,5例患者均健康生存,生存期分别为5、11、25、38、48个月,术后未出现声音嘶哑、呛咳等并发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未见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诊断困难.治疗宜采取综合治疗.术后的放疗、化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冰;焦占江;王烈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1例甲亢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二次手术.结果 本组甲亢合并甲状腺癌患者占同期甲亢患者的4.18%(41/982),甲亢合并甲状腺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仅有7例术前正确诊断;本组病理结果均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腺癌31例,滤泡状腺癌6例,混合性癌4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35例术后随访2.5~20.0年,8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未见甲亢或甲状腺癌复发.结论 术前常规超声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甲亢合并甲癌确诊及正确的术式选择,其预后较好,但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张炽新;李松奇;陈恩碧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侧输尿管结石梗阻致急性肾衰竭的输尿管镜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输尿管镜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梗阻致急性肾衰竭的优越性.方法 采用经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梗阻致急性肾衰竭患者32例.结果 31例解除梗阻,治疗成功率96.9%,碎石成功29例(90.6%).术后患者血尿素氮、肌酐及尿量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 应用输尿管镜急诊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梗阻致急性肾衰竭具有及时解除梗阻、有效保护肾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可以作为首选方法使用.

    作者:贾洪涛;张少峰;刘云;谢胜;甘为;罗茂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无尿46例腔内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腔内技术治疗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无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1年2月至2008年6月采用输尿管镜腔内技术治疗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无尿患者46例,其中41例行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5例行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1.2±10.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8.0±15.6)ml.术后尿量增多,多者达5000 ml/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4±0.9)d.1周后复查血肌酐在75~240μmol/L,1个月后复查血肌酐仍稳定在同一水平.术后所有患者输尿管内均不再存留结石;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行输尿管镜取石术中结石上移至肾内者术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1个月后拔除双J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性休克、输尿管穿孔、撕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输尿管镜腔内碎石术是治疗上尿路结石致梗阻性急性肾衰竭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安全、微创、有效的特点,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阴性结石6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输尿管阴性结石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69例输尿管阴性结石(碎石前超声及CT检查证实结石存在)患者,采用静脉尿路造影(IVU)及逆行插管造影(RGU)辅助定位后行ESWL治疗.结果 本组67例经1~2次ESWL治疗后,结石在1个月内完全排出,超声及IVU检查梗阻消失;2例经2~3次ESWL治疗后无效改行开放手术.结论 输尿管阴性结石,腹部X线平片不显影,超声有时不能探及结石或因患者肥胖定位不准确,采用IVU及RGU辅助定位行ESWL治疗,是治疗输尿管阴性结石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刘行峰;朱峰;刘中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分析总结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3例肾盏憩室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行一期单通道取石,结石全部取净.平均手术时间80 min,平均出血量200 ml,平均住院时间10 d,肾造瘘管留置3~4周.3例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5~12个月,未发现肾盏憩室结石再发,3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结石清除率高的优点.

    作者:赵清松;温端改;平季根;浦金贤;陈卫国;严春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联合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非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PCNL)联合输尿管镜碎石术(URL)治疗非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微创PCNL联合URL治疗非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64侧)患者均成功施行一期取石,一期取净结石9侧,二期取净结石33侧,三期取净结石13侧,结石总取净率达85.9%(55/64),术后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结石总清除率达95.3%(61/64).术中输血3例,术后发生休克1例,发热7例,肉眼血尿5例,耻骨上区、腰腹部不适及肾绞痛12例.结论 微创PCNL联合URL治疗非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为微创治疗非肾积水型肾鹿角形结石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余新立;吴荣海;庞健;陈立新;廖勇彬;黄晓生;程洲平;林绮平;孙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与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与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总结7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36例(经皮肾镜组),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42例(后腹腔镜组).结果 经皮肾镜组和后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33±45.45)、(75.75±22.43)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67±4.14)、(5.14±2.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肾镜组手术治愈率75.0%(27/36),后腹腔镜组手术治愈率97.6%(41/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时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优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

    作者:林昀;柯莽;王仙友;陈劭泱;王天济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