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13期文献
  • 苯那普利小剂量渐增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小剂量渐增的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7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限制钠水的摄入、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苯那普利(起始剂量为2.5mg,每周增加剂量一次,2.5 mg/次,直至10.0mg).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Ⅱ)、腹水消退时间、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尿量、24 h尿钠(UNa<'+>).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PRA、血浆AⅡ较治疗前无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Cr均无明显变化.腹水消退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2.0±7.6)、(44.2±9.3)d(P<0.05);治疗显效率分别为72.22%和44.4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 d的平均UNa<'+>分别为(121.2 ±32.4)、(84.8±23.6)mmol/L,平均尿量分别为(1954.8±345.4)、(1202.2±321.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那普利小剂量渐增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使尿钠排出增加,有利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消退.

    作者:林勇;应卫星;李荣洲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三酰甘油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餐后三酰甘油(TG)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MS患者91例,分为空腹及餐后4 h TG正常(MSl)组31例;空腹TG正常而餐后4 hTG增高(MS2)组29例;空腹TG增高(MS3)组31例.检测餐后4hTG及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分析两者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餐后4 h TG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2(P<0.01).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应增加对MS患者餐后4 h TG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血脂代谢紊乱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MS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黄淑田;杨利国;仝珊;闫文珍;王瑞英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 入选的60例PS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黛力新,每日早、午各服1片,连服4周;对照组(30例)服用阿普唑仑片与七叶神安片各1片,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为(10.06±5.98)分,较治疗前的(24.86±6.94)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6.98)分,较治疗前的(19.36±7.54)分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黛力新治疗PSD疗效明显,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且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作者:李薇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病变支数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尿酸(SVA)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 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VAP)组28例和心肌梗死(MI)组32例,另选择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SUA、血脂、hs-CRP水平,分析SUA与血脂、hs-cRP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UAP组和MI组SUA水平[分别为(353.32±107.22)、(356.97±104.78) μ mol/L]均高于对照组[(273.75±61.34)μ 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AP组与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SUA与hs-CRP、三酰甘油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SUA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ACS的危险因素之一,SUA可能通过促炎性反应和促脂质代谢紊乱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万洪峰;李勋;杨向军;宋建平;蒋廷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血浆浆P物质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对36例首次发病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应用文拉法辛进行治疗(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末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意外症状量表(TESS)评定.并选择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血浆P物质含量(63.6±14.9) 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0.1±15.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6周末血浆P物质含量(48.6±14.2) 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6周末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6周末血浆P物质含量的差值与HAMD评分减分率呈正相关(r=0.696,P<0.01).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血浆P物质含量存在异常,可能是抑郁症病理生理的环节之一.降低血浆P物质含量,可能是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群;陈松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时间治疗学在福辛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服用福辛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探讨时间治疗学在福辛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经2周安慰剂导人期后,A组每日上午8:00-9:00服用福辛普利10mg,B组每日晚20:00-21:00服用福辛普利10 mg.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结果 治疗后A组和B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为(142±7)/(88±5)mm Hg(1 mm Hg=0.133 kPa)、(141±7),(87±7) mm 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平均SBP/DBP分别为(141±6)/(87±6) mm Hg、(142±6)/(89±8) mm Hg,白天平均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平均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SBP/DBP分别为(143±5),(89±7)mm Hg、(138 4-5),(82±5) mm Hg 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A组和B组的24 h平均SBP/DBP下降幅度分别为(13±3),(9±2) mm Hg、(15±4),(11±7)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平均SBP/DBP下降幅度分别为(13±4)/(9±4) mm Hg、(13±4)/(8±8) mm 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SBP/DBP下降幅度分别为(10±2)/(64-2) mm Hg、(15±5)/(13±5)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福辛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明显,且晚间服药能更好地恢复其勺型节律及控制晨起高血压.

    作者:金雪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山莨菪碱治疗心脏X综合征疗效的初步分析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63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35例)和硝酸异山梨酯组(28例),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以及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在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结束后同一时间进行1 h的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心率变化.结果 治疗2周后山莨菪碱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和平板运动试验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33/35)和91.43%(32/35),硝酸异山梨酯组分别为60.71%(17/28)和64.29%(18/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结束后心率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7年.近中期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57%比50.00%,P<0.01).结论 山莨菪碱治疗心脏X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林启蓉;蒋锦琪;陈良;杨懿萍;汪坚敏;罗明;魏盟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相关性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对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影响.方法 入选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重症组15例与轻症组17例.同期入选19例胰腺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于入院即刻、24 h、72 h及入院5、10 d测定血浆sE-seleetin水平.结果 急性胰腺炎两组血浆sE-selectin水平与对照组[(9.07±3.16) μ 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组入院即刻明显升高[(79.89±17.21) μg/L],72 h达到峰值[(90.18±18.23) μ g/L],于5、lO dI进行性下降,入院即刻、24h、72h、5 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同期轻症组(P<0.05),入院10d[(11.60±3.21) μ 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症组于入院即刻时高[(39.23±9.27) μ g/L],此后24、72h呈进行性下降,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5d[(9.28±2.97) 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sE-selectin水平明显增高,且重症者高于轻症者;血浆sE-selectin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丁进;胡艳艳;程明;吴中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尿酸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 检测并分析92例PD患者(PD组)与9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血尿酸水平;在PD组中,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分析各组的血尿酸水平;检测并分析PD组抗PD药物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结果 PD组治疗前血尿酸水平为(270 ±76) μmol/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46±69)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组轻度、中度、重度组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抗PD药物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PD发病相关,血尿酸水平低则患PD风险高,但血尿酸水平不能作为判断PD严重程度的指标,抗PD药物治疗不影响血尿酸水平.

    作者:李祖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脂联素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并对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脂联索水平进行对比,探讨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RT-PCR法检测肝活检组织脂联素的表达,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以及HBV DNA变化,并对患者肝脏穿刺前后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20.65±1.29)mg、L]高于肝纤维化0~1级、2级以及3级的患者[分别为(8.57±0.28)、(12.22±0.64)、(15.22±0.77)mg/L],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纤维化分级呈正相关(r=0.976,P<0.01).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血清HBV DNA滴度无关(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硬化呈独立相关(相对危险度为1.07,95%可信区间为1.00~1.14.P=0.02).在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改善以及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结论 血清脂联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后显著下降,并与肝纤维化改善有关.

    作者:刘金贤;付金栋;王慧;卢雪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60例疑似AMI患者H-FABP、心肌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按发病时间分为<6h、6~12h两个时段,计算各项指标诊断AMI的灵敏度,同时测定15例非AMI疑似患者及45例健康体检者的H-FABP、cTnT、CK-MB水平,计算各项指标诊断AMI的特异度.结果 H-FABP在发病<6 h诊断AMI的灵敏度为94%,明显优于cTnT的50%、CK-MB的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6~12 h,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100%、cTnT为92%、CK-MB为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项指标诊断AMI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用于胸痛患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AMI.

    作者:李晓翔;李洁琪;吴立荣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S)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探讨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方法 对9例VKHs患者眼部症状与体征、全身临床表现、神经系统表现及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头痛8例,其中2例为首发症状;6例出现脑膜刺激征;眩晕、听力下降及前庭性共济失调各2例;耳鸣4例;脑脊液检查结果全部异常;头部CT检查均正常;4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正常.结论 头痛及脑膜刺激征为本病常见症状,但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诱发电位检查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严密观察、仔细检查可有效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作者:石兴超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临床孤立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水平,探讨GAD-Ab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CIS患者74例(CIS组),入选病例均排除合并1型糖尿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GAD-Ab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随访CIS患者中GAD-Ab阳性及阴性患者5年后转化为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MS)的发生率.结果 74例CIS患者中21例血清GAD-Ab阳性,阳性率为28.4%,而健康对照组无一例阳性;随访5年,未失访的67例CIS患者中,血清GAD-Ab阳性者和阴性者转化为临床确诊MS的发生率分别为84.2%(16/19)和52.1%(2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AD-Ab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通过测定CIS患者血清GAD-Ab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表现为CIS的MS患者.

    作者:杨金娥;陈艳艳;窦荣花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42例肺动脉栓塞危险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am,PE)认水平及诊断水平的提高,PE的检出率正逐年提高,但该病床表现多样化,无论症状或体征对急性PE的诊断均缺乏感性和特异性,极易误诊和漏诊.现总结我院胸内科20061月至2008年2月确诊病例42例,通过对其危险因素及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PE的诊断水平.

    作者:朱然景;邵宝生;林燕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方与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因此,研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发病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的病变特征,对早期防治AMI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海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其主要病变是广泛的无菌性小血管炎,存在血管壁受损的表现,有血栓形成的倾向,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同时,HS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引致包括皮肤、关节、胃肠道、肾脏等在内的全身性反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钠可以通过阻断多个环节改变HSP的血液高凝状态,起到抗凝溶栓的作用,同时低分子肝素钠还具有非常重要的非抗凝作用如抗免疫反应等,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HSP,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麻春鸿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96例临床分析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患者神经症状加重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应引起各级医师的高度重视.现总结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诊治的3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96例,分析如下.

    作者:姚淑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肺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sarcona ICCS)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组织中指突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IDC)的恶性肿瘤,该肿瘤恶性程度高.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发生于结外器官较为罕见.现将我院诊断的1例肺IDCS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作者:陈美芳;马莉亚;徐铖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误诊为心肌炎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二例

    房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为短阵性或持续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频繁或长期发作还可能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出现心功能异常,在临床中易被误诊为心肌炎,从而延误病情.现报道2例如下.

    作者:邓成钢;张劲林;苏唏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二例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一种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颅内血管疾病,多因外伤引起,称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fistula,TCCF).TCCF的发病率近年随车祸及其他外伤的增多呈上升趋势.现报道2例.

    作者:王巍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脑血管疾病的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在180万例以上,对其治疗药物和手段虽已进行过大量研究,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20%~30%留有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导致家庭和社会的严重负担.基于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起来的细胞(或组织)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学科,为人类征服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希望.

    作者:咎坤;耿德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常见于中老年期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817年帕金森病首先由英国医生Parkinson描述,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困难、肌肉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帕金森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中40岁以上中年人患病率为0.1%~0.2%,而65岁以上老年人则达到1%.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以及脑内路易体的形成.

    作者:胡伟东;刘春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指将各种来源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包括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在患者接受超剂量化疗或放疗后,通过静脉输注植入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被摧毁或已衰竭的造血及免疫功能.HSCT的理论基础是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成熟为各种血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HSCT不仅重建了患者的造血功能,亦重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1].

    作者:李振宇;徐开林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代谢综合征与外周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现状

    代谢综合征(metaboIic syndrome,MS)包括了一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中心性肥胖、血压及血糖水平增高、血脂异常.MS与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疾病的发生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全死因的危险性增高具有相关性[1-2].1923年瑞典内科医生Kylin早报道了一组包括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尿酸血症在内的综合征.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了MS的第一个全球定义,迄今为止已至少有6种MS的诊断标准.

    作者:陶世冰;田浩明 刊期: 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