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14期文献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行阑尾套扎110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中阑尾及系膜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阑尾套扎、系膜电凝止血法累计实施LA 1106例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6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25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42例,慢性阑尾炎176例.结果 65例因腹腔粘连重或伴发其他疾病而中转开腹,10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0~75min即可完成,术中、术后无明显出血发生,832例获随访2~12个月,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LA术中行阑尾套扎、系膜电凝止血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小兵;唐世龙;李君久;黎东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腹腔镜下肠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肠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6例乙状结肠造口旁疝患者行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结果 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90~136 min,住院时间5~9d,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随访13~35个月,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肠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也是安全的,是传统治疗方法的补充.

    作者:梁军;吴浩荣;钟丰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外伤性肝破裂51例非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采用非手术治疗的51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成功43例,成功率84.3%,其余8例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因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或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亦成功治愈.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外伤性肝破裂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或发生延迟性出血,应立即中转手术治疗.

    作者:霍彦平;张青松;郝红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跟骨钛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评价应用跟骨解剖型钛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跟骨解剖型钛板对17例22足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内固定并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Ⅱ型2足,Ⅲ型15足,Ⅳ型5足.结果 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骨性愈合.术后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22足中优11足,良9足,可2足,优良率90.9%.结论 采用跟骨钛板内固定+冷冻干燥储存同种异体骨植骨对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王青春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硬直胆道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分析总结硬直胆道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术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硬直胆道镜行腹腔镜胆管结石取石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总管结石57例,取石成功率为96.5%(55/57),1次取石成功后的残石率为1.8%(1/55),经T管窦道第2次硬直胆道镜取净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35例,取石成功率为97.1%(34/35),1次取石成功后的残石率为41.2%(14/34),经第2、3次硬直胆道镜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结石残留3例,总的残石率为8.8% (3/34);4例膜状狭窄用鳄嘴钳撕破或镜身撑开,1例管状狭窄用气囊成功扩张撑开置入支撑管3个月后拔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过适当的体位变动及手法,硬直胆道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取石效率高.

    作者:侯湘德;刘衍民;白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急性胆管炎患者肝内胆管结石的佳手术时机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胆管炎患者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切除佳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切除时离近一次急性胆管炎控制后的时间间隔分为A(<1个月)、B(≥1个月而<3个月)、C(≥3个月)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情况等.结果 A组的输血量[(650.0±444.5)ml]显著高于B组[(379.9±124.5)ml]和C组[(203.9±134.6)ml](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0.0%、胆漏发生率为40.0%、膈下感染发生率为35.0%)、术后结石残留率(60.0%)和住院时间[(42.1±19.7)d]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或<0.01).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炎性反应控制后≥1个月为肝切除佳时机.

    作者:马煜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和后交叉韧带(PCL)关节镜下应用四股胭绳肌腱保留残端进行重建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设计不受交叉韧带干扰,安全准确的定位器.关节镜下不切除原ACL和PCL残端,采用自体四股胭绳肌腱,单柬同时重建11例ACL、PCL损伤的患者.术后随访4~13个月,平均(7.3±2.3)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膝功能.结果 本组术后无膝关节感染发生;术后均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0°~95°至0°~130°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5.6±6.5)分,术后随访时为(88.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采用自体四股胭绳肌腱重建ACL、PCL,是目前治疗ACL、PCL同时损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能有利于重建韧带血供和神经支配的重新获得,近期疗效佳.

    作者:张强;王建华;顾根才;李学举;鲍玉松;高鸿祥;刘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42例分析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42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其中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6例(髂动脉4例、股胭动脉3例、膝下动脉9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术26例(髂动脉17例、股胭动脉9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髂动脉21例介入治疗全部获得成功;股胭动脉9例介入治疗获得成功,另3例介入治疗失败行动脉旁路转流术;膝下动脉6例介入治疗获得成功,另3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1例患者行踝关节上截肢术,2例继续保守治疗.术后随访2~12个月,平均(6.1±2.1)个月,2例股浅动脉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患者6个月后再次出现狭窄,行内置支架术,症状消失.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石瑜;陈培友;吴舟良;裘互顺;章彩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TEP和Kugel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TEP和Kugel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 将86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TEP修补术组(TEP组)41例和Kugel修补术组(Kugel组)45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反应、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TEP组手术时间为(60±15)min,Kugel组为(48±10)min(P>0.05);TEP组下床活动时间[(3±2)h]、术后住院时间[(5±2)d]及相关并发症均低于Kugel组(P<0.05);TEP组术后无一例使用止痛剂,而Kugel组有2例(P<0.05).平均随访9个月(1~16个月),两组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 与Kugel修补术相比,TEP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观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复发疝、双侧疝,值得推广.

    作者:聂寒秋;牟永华;邢人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灌注伤椎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灌注伤椎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同时,经伤椎椎弓根注入磷酸钙骨水泥.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切口无感染,脊髓神经症状无恶化.随访12~67个月,除3例神经功能A级症状无改善外.其余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3个月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2~5分,术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0°~13°,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2%~100%,平均96.5%.随访12个月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0°~15°,动力位X线片显示同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椎体高度较术后平均恢复0.5%,12个月后的Frankel分级较术前平均上升2级.结论 椎弓根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经椎弓根注入磷酸钙骨水泥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椎前柱的抗压稳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灌注伤椎成形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牟哲飞;叶秀云;倪跃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消化道疾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粪细菌球杆比例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消化道围手术期粪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之比(球杆比例)关系变化的研究,探讨肠道菌群变化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1 80例消化道疾病手术患者进行粪细菌球杆比例的检测,并进行术前、术后观察和对比.结果 180例患者中术前粪细菌球杆比例1:9者占80.0%(144/180),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占3.5%(5/144);术前粪细菌球杆比例为2:8~9:1者占20.0%(36/180),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占16.7%(6/36),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3,P<0.01).结论 术前粪细菌球杆比例增高患者,易发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故消化道疾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要重视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整.

    作者:张金邦;张文雄;魏振刚;张玉花;王丽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8例巨大胃肠道间质瘤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巨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8例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胀、腹痛和腹部包块.均经胃镜、CT检查发现.手术治疗7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空肠憩室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变肠段切除术3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例.结果 7例术后病理检查CD117全部阳性,5例CD34阳性,1例切缘阳性;1例未手术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1个月后复查CT,肿块直径减小30%;1例死于复发、盆腔广泛转移;其余病例随访1~32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 巨大胃肠道问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结果.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作者:毛兴龙;余春;王李华;骆利康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肝外伤的治疗策略探讨

    目的 探讨肝外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12例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分级标准,对加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Ⅰ~Ⅱ级肝外伤患者行非手术治疗,48例Ⅱ~Ⅳ级肝外伤患者行肝修补术治疗,13例Ⅳ~Ⅴ级肝外伤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或联合选择性肝动脉结扎术,11例Ⅳ~Ⅴ级肝外伤患者行肝周纱布填塞或再加选择性肝动脉结扎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结果 手术治疗72例患者中治愈60例,死亡12例;非手术治疗40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非手术治疗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肝外伤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是严重肝外伤患者治疗的主要措施.根据术中情况正确选择术式、损伤控制性手术、积极处理合并伤是提高严重肝外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万涛;贺亚东;潘忠良;孙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Neuroform支架辅助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性巨型颅内动脉瘤

    目的 探讨Neuroform支架植入结合可脱性弹簧罔栓塞治疗破裂性巨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和防治并发症.方法 对诊断为破裂性巨型颅内动脉瘤10例患者,首先将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植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9例,部分致密填塞1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8例栓塞后6~17个月进行造影随访,均无变化.结论 Neumform支架辅助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性巨型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有效的优点,操作经验丰富的医师可将其并发症降到低点.

    作者:曾少建;舒航;陈光忠;李昭杰;詹升全;林晓风;周东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多排螺旋CT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腕关节解剖结构复杂、骨块相互重叠,普通X线平片和常规轴位CT很难全面客观地显示关节内骨折和移位的程度,影响骨折的分型和手术方案的确定.螺旋CT以其快捷的扫描速度和完善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对腕关节的损伤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浙江省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泽国院区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对30例腕关节外伤患者行多排螺旋CT检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晓;应琦;吴茂铸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X线辅助超滑导丝法放置经鼻小肠营养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营养支持治疗是危重症患者重要的临床治疗措施之一,由于肠内营养具有更多的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有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经鼻胃管喂养可能出现胃潴留,尤其伴有胃动力障碍的患者更为严重,为减少并发症常需要行经鼻小肠营养.但常规放置小肠营养管需要内窥镜引导或行空肠造瘘,对危重症患者影响较大.我院于2008年4-10月,共采用X线辅助超滑导丝法放置经鼻小肠营养管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东锋;王海波;王黎恩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结核性主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结核性主动脉瘤较为罕见,我院2007年7月手术治愈1例结核性假性胸主动脉瘤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报道,以提高对结核性主动脉瘤的认识.

    作者:韦鸣;许建荣;廖勇;唐际富;黄喜峰;刘玮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胃肠道神经-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网络与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1893年,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率先在胃肠道内发现一种特殊的间质细胞,即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Caial,ICC),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肠神经和ICC以及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网络状连接(胃肠道神经-ICC-平滑肌细胞网络).这种细胞网络可以产生慢波和传导电兴奋,介导神经递质的产生和调节.细胞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1].因此研究胃肠道神经-ICC-平滑肌细胞网络对揭示多种胃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国刚;齐清会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胃癌外科手术的基本技术和科学基础

    胃癌的外科治疗在经历了原创期、根治期和合理治疗期后,已进入个体化治疗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治疗方法的改进,胃癌的治疗效果取得长足的进步[1].尽管时代发生巨大变化,但在胃癌的外科治疗中,手术作为有效的手段仍被广泛应用,掌握胃癌的进展程度,合理选择胃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根治性、低侵袭性、保存脏器功能仍是胃癌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外科手术技术体系日趋完善,胃癌的外科治疗能够充分满足以个体化治疗为核心的多彩多样治疗的时代要求.

    作者:胡祥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