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无创检测评估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方法 应用无创式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6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踝-臂指数(AB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收缩压、舒张压、脉压(PP),同时测定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体重指数(BMI),分析ABI、PWV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ABI(0.68±0.35)低于对照组(1.14±0.21),PWV[(17.30±3.14)m/s]高于对照组[(11.30±0.86)m/s](P<0.01).与ABI有关的重要危险因素是性别、空腹血糖、hs-CRP(P<0.01).PWV与年龄、收缩压和PP呈正相关(P<0.01),与BMI呈负相关(P<0.05).以PWV为应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依次进入方程的变量为PP和BMI.结论 应用无创式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ABI、PWV能反映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的变化,了解动脉硬化的程度.
作者:戴午阳;王永东;李小东;王金华;何九龙;刘正东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老年伪膜性肠炎(PMC)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提高对PMC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4例老年PMC患者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病理结果、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结肠镜分型:轻度7例,中度5例,重度2例.单用甲硝唑治疗4例,改用万古霉素治疗7例,两药联用3例,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 可以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粪涂片检查、厌氧菌培养和结肠镜检查等对PMC做出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麻继臣;张霞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组织因子(TF)和D-二聚体(D-D)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早期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发病24 h内的33例AP患者,其中重症AP 14例(SAP组)和轻症AP19例(MAP组),另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G组),分别测定ET、TF、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SAP组ET、TF和D-D水平[(129.95±35.97)ng/L、(98.40±57.33)ng/L、(885.50±360.64)μg/L]与MAP组[(56.91±15.81)ng/L、(7.63±5.81)ng/L、(275.97±173.71)μg/L]及CG组[(13.59±4.89)ng/L、(4.254±2.35)ng/L、(180.10±80.54)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F、D-D在MAP组与C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T在MAP组与CG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患者中,ET与TF呈正相关(r=0.617,P<0.01),ET与D-D呈正相关(r=0.619,P<0.01),TF与D-D亦呈正相关(r=0.635,P<0.01).结论 ET、TF和D-D对AP病情严重程度有早期判断价值.
作者:王爱华;沈云志;陈峰松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上腔静脉房性心动过速(AT)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方法 对3例上腔静脉起源AT患者行RFCA治疗,并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特征.结果 3例患者经RFCA治疗均即刻成功,AT的早起源位于上腔静脉内,消融有效靶点距其口部分别为0.5、1.0、2.0 cm,双极心内电图A-P1间期分别为54、35、40 ms.P1波形态在Ⅰ、Ⅱ、Ⅲ、avF、Ⅴ,导联为正向,avR、avL导联为负向.结论 RFCA治疗上腔静脉起源的局灶性AT安全有效.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RFCA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
作者:李嘉;林加锋;金戈;林佳选;杨鹏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评估奥替溴铵(斯巴敏)联合美利曲辛加氟哌噻吨(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4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精神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分别采用斯巴敏联合黛力新治疗和谷维素(安慰剂)治疗4周.4周后对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组总体症状明显缓解,总有效率88.10%(3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30/42)(P<0.05).结论 斯巴敏联合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缓解腹痛、便秘、腹胀症状,安全性良好.
作者:胡鹏里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醋酸奥曲肽(善宁)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首先给予善宁0.1 mg静脉推注,然后善宁以12.5μ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泮托拉唑40mg+0.9%NaCl溶液100ml静脉滴注,每12 h 1次;对照组30例:首先给予善宁0.1 mg静脉推注,然后善宁以25.0μ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泮托拉唑加mg+0.9%NaCI溶液100ml静脉滴注,每12h 1次.分别观察两组24、48、72 h止血率、再出血率、输血量、输血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24、48、72 h时止血率分别为70.59%(24/34)、82.35%(28/34)、94.12%(32/34),对照组分别为73.33%(22/30)、86.67%(26/30)、96.67%(29/30).两组再出血率分别为5.88%(2/34)和3.33%(1/30),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止血率、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善宁联合泮托拉唑方案以其高效、经济、安全可作为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谈丰平;杨茂梧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LQTS)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12例获得性LQTS伴TdP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临床治疗情况,对常规治疗不能控制TdP发作的患者紧急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结果 1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成功完成床旁经股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平均操作时间(10.5±2.4)min.与起搏前比较,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均缩短[(0.42±0.03)s比(0.52±0.06)s,(0.43±0.04)s比(0.53±0.0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前TdP发作(4.6±1.2)次/d,起搏后TdP发作消失,平均起搏时间(3.8±1.4)d,停止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2)s和(0.42±0.05)s,与起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年无TdP发作,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6)s和(0.42±0.05)s.结论 获得性LQTS患者伴TdP是一种危急的情况,常规治疗不能控制发作时,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耿宝玉;杨向军;冯广智;周亚峰;蒋文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对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8例病情稳定且病程>3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10例)、头针组(9例)和运动想象组(9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组行头部针刺后留针,在进行运动想象及步态训练时进行间歇运针;头针组行头针治疗,拔针后进行步态训练;运动想象组在步态训练前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时测定6m快折返速度、患侧与健侧步长差、患侧负重时间、步态评分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下肢部分).结果 三组患者的6 m快折返速度及患侧负重时间都明显改善.在治疗12周时综合治疗组步态评分为(15.24±3.78)分,与运动想象组的(11.12±4.13)分和头针组的(10.87±3.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中联合应用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
作者:沈梅;车世钦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血性腹水的病因、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85例明确诊断的血性腹水患者,对该病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结果 85例患者中,由恶性肿瘤引起者62例,占72.9%,其中49例为消化系统肿瘤,占79.0%;由非恶性肿瘤引起者23例,占27.1%,其中8例为结核性腹膜炎,占34.8%.结论 血性腹水病因各异,以恶性肿瘤居多,其中消化系统肿瘤多见,非恶性肿瘤性血性腹水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作者:徐永居;朱海杭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临床上常用食管心房调搏常规刺激法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室上速未能诱发.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门诊或住院确诊及拟诊为阵发性室上速的患者,在检查中采用常规刺激法不能诱发时,用静脉注射阿托品联合短阵猝发法诱发,明显提高了诱发率,对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香;张怀勤;黄伟剑;孙丽卿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具有潜在恶性的黏膜下肿瘤,约87%发生在胃肠道,我院内镜室1996年7月至2003年1月经结肠镜共检出大肠类癌7例,并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随访5~12年,现予以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温艳惠;高淑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由于发病机制终涉及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分泌大量IgA和IgE,故临床治疗在祛除致病因素的同时,抗过敏治疗是主要手段.我们应用孟鲁司特(顺尔宁)治疗过敏性紫癜,发现其能明显缩短病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丽军;潜丽俊;朱亚非 刊期: 2009年第16期
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包括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常规内镜下切除需先予黏膜下注射,待病变基底部抬起后,予圈套器套扎基底部,再通过高频电流切除,但具有注射后易出血、病灶处显露不清、耗时长等缺点.为弥补上述缺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采用放弃黏膜下注射(干切法),直接对病变处予圈套器套扎后切除.现总结如下.
作者:叶小峰;陈隆典 刊期: 2009年第16期
胸部X线检查在肺结核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胸部X线检查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存在较高的误诊和漏诊.螺旋CT具有较强的密度和空间分辨力,其在肺结核诊断和活动性判定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胸部X线检查,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对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进行对比观察,探讨CT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许岩;纪青;林琳;崔岳蕾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很短的非编码蛋白质的单链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多细胞生物和病毒体内,是一种起负调控作用的分子,主要通过核酸序列互补匹配结合到特定的靶mRNA上,抑制靶mRNA翻译过程或降解靶mRNA.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的表达及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将对这方面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徐凯;滕林;吴江锋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糖尿病与肝肾疾病常合并存在,可以互为因果,对于合并肝脏或者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血糖水平的控制,还要高度重视对肝肾功能的保护.现将对此类患者的血糖控制进行综述.
作者:徐晶;杨兵全;孙子林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机会大于非糖尿病患者[1],约50%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会经历至少1次手术.对于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一方面,由于手术应激等对血糖控制造成很大挑战,会加重糖代谢紊乱;另一方面,血糖控制的好坏对手术质量和成败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至关重要,成为外科和内分泌科医生临床工作中一项共同的艰巨任务.
作者:黄国良;钟林娜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保护胰岛细胞功能,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2型糖尿病(T2DM)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两者损害的结果.发病早期,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几乎丧失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增强,这种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损害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糖尿病进程.对初发T2DM合理选择血糖控制方案,有助于恢复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从而诱导病情缓解[1].
作者:李强;于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一定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多见于妊娠中晚期.研究证实,未经治疗或血糖控制欠佳的GDM患者合并感染、先兆子痫、剖宫产等明显增加,其远期2型糖尿病患病率亦升高;而胎儿发生先天畸形、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也增多,使得胎儿宫内病死率、围生期病死率明显升高,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近年来GDM患者的血糖管理受到广泛关注.
作者:李春霖;李志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糖尿病(DM)和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往往相伴而生.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丹麦STENO-2研究、欧洲和中国的心脏病调查、上海社区DM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5年随访等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DM患者易患冠心病、脑卒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暗藏50%以上的DM患者,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5].
作者:史春虹;杜建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性.方法 对经胃镜诊断为CAG的1 165例患者的活检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Giemsa染色以确定有无Hp感染;同时送病理检查,观察淋巴滤泡形成情况.结果 在Hp感染829例患者中,有淋巴滤泡形成者占37.2%(308/829),而无Hp感染患者均无淋巴滤泡形成.Hp感染阳性者其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及活动性炎性反应的阳性率与Hp阴性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王雪明;戴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20例符合条件的Hp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埃索美拉唑(20mg,2次/d)、左氧氟沙星(200 mg,2次/d)联合阿莫西林(1000mg,2次/d),治疗7d;之后溃疡患者继续用埃索美拉唑20mg,1次/d,共3周;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250 mg,2次/d)联合阿莫西林(1000 mg,2次/d),治疗7 d;之后溃疡患者维持治疗同治疗组;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观察Hp根除率、症状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2%(49/52)、88.5%(46/52)、11.5%(46/50)和92.0%(6/52)、82.0%(41/50)、12.0%(6/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每例费用分别为(320.5±24.5)、(370.8±27.8)元,治疗组期望成本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是根除Hp的理想方案.
作者:许春进;张西亮;周千里;陈玉龙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清胃泌素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结直肠癌组47例及经全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仅轻度慢性炎性反应的对照组30例,EUSA法检测血清HpIgG,以及14C尿素呼气试验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三者中至少两项阳性为存在Hp感染;入选者均用ELISA法检测其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组Hp感染率[61.7%(29/47)]显著高于对照组[36.7%(11/30)](P<0.05);其中远侧结直肠癌患者较对照组及结直肠癌组的女性患者较对照组的女性患者均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胃泌素水平[(139.7±53.3)nv/L]显著高于对照组[(89.5±26.1)mg/L](P<0.01);其中以远侧结直肠癌患者为著.结论 高Hp感染率及其引发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呈正相关.
作者:徐华;陈易;王少峰;柴晓哲;眭振宇;殷国建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0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2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 mg,阿莫西林1 g,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共7d;B组12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1 g,克拉霉素500 mg,每日2次,共7 d.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Hp.结果 A组114例患者获随访,其中Hp根除成功104例,意愿分析根除率为86.7%(104/120),按方案分析根除率为91.2%(104/114);B组113例患者获随访,其中Hp根除成功101例,意愿分析根除率为84.2%(101/120),按方案分析根除率为89.4%(101/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10/120),B组为6.7%(8/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高剂量和低剂量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根除Hp的成功率并无差异,提示增加埃索美拉唑剂量并不能显著增加Hp根除率.
作者:俞力军;李莉;黄伟平;韩钧凌;邹国辉 刊期: 200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