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17期文献
  •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分析和探讨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ASSEH)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5例经手术证实的ASSEH病例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颈肩部/腰背部剧痛,并迅速出现迟缓性瘫痪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MRI检查均表现为椎管内硬膜外条状或梭形病灶,边界清楚,未见强化.急诊在显微镜下行后路椎管探查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术.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中见血肿位置与MRI提示的一致,清除褐色胶冻样血肿5~15 ml,显微镜下未见蛛网膜下隙和脊髓异常.按照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评分,术后11~30 d神经功能从术前的B、C级均恢复到E级,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1~6个月均未见异常.结论 结合临床症状和MRI可提高ASSEH正确诊断率,而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非必要.急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症状性ASSEH的有效手段,术后DSA有助于排除脊髓血管畸形.

    作者:裘五四;吴正虎;郭晨琛;沈宏;刘伟国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良性脾肿瘤36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良性脾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良性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良性脾肿瘤中,血管瘤26例,错构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3例,炎性假瘤2例.其中4例脾血管瘤和1例脾错构瘤行脾部分切除术,3例脾血管瘤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其余均行开腹脾切除术.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6/36),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0年,远期预后均良好.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良性脾肿瘤的主要方法,开腹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脾部分切除术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仅适用于部分患者.

    作者:王玉联;谢峰;郑永胜;王庆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颅脑损伤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30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94例(30.52%),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蛛网膜下隙出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行急症手术、有吸烟史和年龄.结论 颅脑损伤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朱建新;李丽;耿凤阳;傅强;李忠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不同淋巴结转移N分级方法对结肠癌的预后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淋巴结转移N分级方法对淋巴结转移结肠癌的预后预测.方法 收集78例淋巴结转移结肠癌手术患者,按淋巴结转移数量不同分为pN1组(1~3枚转移)54例和pN2组(≥4枚转移)24例,按站别不同分为Ⅰ站组(沿边缘动脉的结肠旁淋巴结转移)40例和Ⅱ站组(沿肠系膜动脉的结肠系膜及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38例,分别计算pN1组、pN2组及Ⅰ站组、Ⅱ站组的3、5年生存率.结果 78例淋巴结转移结肠癌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1%(57/78)、65.4%(51/78),其中pN1组和pN2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2/54)、62.5%(15/24)和72.2%(39/54)、50.0%(1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Ⅰ站组与Ⅱ站组3、5年生存率[77.5%(31/40)、68.0%(26/38)和67.5%(27/40)、63.2%(24/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结论 在淋巴结转移结肠癌中,淋巴结转移数量分级比淋巴结转移站别分级能更好地预测结肠癌的预后.

    作者:沈茂荣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低级别胶质瘤切除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技术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幕上低级别胶质瘤切除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26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常规开颅后显露硬脑膜,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大小、范围,病变内部及周围血供情况,选择佳手术路径,在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然后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对比显示26例病变术中全部定位准确.其中17例肿瘤在显微镜下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术后3例出现术前偏瘫症状短期内加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 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实时显示胶质瘤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病变的术中定位和手术路径的选择,准确地切除病灶,大程度地减少手术的副损伤.

    作者:王兴强;丁伟;熊峰;王善仕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疾患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采用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患共9例患者,其中颈椎骨折脱位5例,颈椎退变失稳1例,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1例,椎管内占位1例,颈椎畸形1例.术中在直视下行置钉,C型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结果 9例患者共置入48枚螺钉,均成功置入,无明显神经血管损伤,复位固定满意,术后随访3~12个月,9例患者植骨均骨性愈合,X线正侧位片显示椎弓根螺钉固定牢靠,未见断钉、松动、退钉以及再移位等情况,除1例Frankel A级脊髓功能未恢复外,其余病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颈椎具有利于植骨融合、固定牢靠、创伤小、术后生理曲度维持稳定、功能恢复良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者:陆禹严;黄德征;陈海;谢硕胜;吴东永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腹膜透析在小儿心脏术后急性肾衰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D)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急性肾衰竭(ARF)的疗效.方法 对32例先心病术后ARF行PD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呼吸、循环和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32例患儿中治愈21例,占65.6%,死亡11例,占34.4%,全组K+和HCO3-指标在PD后24 h恢复至正常水平,治愈患儿呼吸、循环和肾功能指标呈好转趋势,死亡患儿无改善,无一例因PD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小儿先心病术后ARF应用PD治疗能够迅速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改善心肺功能,及时PD对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梁胜景;林辉;李香伟;贺榜福;温昭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二周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ICH)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急性ICH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Logistic回归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急性ICH患者入院24 h内高体温、年龄、出血量、入院时血糖、合并病、出血部位、平均动脉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中死亡16例,病死率为26.67%;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出血量、出血部位、入院24 h内高体温、入院时GCS为急性ICH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ICH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入院24 h内高体温、入院时GCS可能是急性ICH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春;王政;李茂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低场强MRI对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低场强MRI对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3例CPM患者,采用Siemens NOVus 0.35T低场强MRI仪器,使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FLAIR序列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结果 MRI显示3例患者均有阳性改变,病灶均在脑桥,T2WI上3例均可见异常信号,在T1WI上有2例见异常信号.结论 MRI对cP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T2WI对显示病灶更清晰,结合病史,可做出明确诊断.

    作者:刘金有;宋淮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中枢神经细胞瘤:71例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7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肿瘤平均大小为40 cm3;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22个月的存活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68/71)和95.6%(65/68).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治疗效果仍较满意.手术+术后放疗对肿瘤局部的控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作者:韩利江;赵继宗;王硕;赵元立;袁葛;季楠;田永吉;任同;张东;孙振荣;肖新如;唐凯;朴明学;李学记;刘海;叶迅;陈晓霖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小肠间质瘤25例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粪、血粪、腹痛、腹部肿块.肿瘤部位:17例位于空肠,5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25例患者的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CD117(+)24例,CD34(+)15例.22例患者术后随访6~78个月,5例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 小肠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求知;陈少骥;赵宏;杨晓领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骨折块复位后,用双重重建钢板内固定,截骨处用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28例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28例患者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4.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改良的Cassebaum系统评分方法,肘关节术后优良率82.1%(23/28).结论 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能使肱骨髁间骨折块解剖复位,双钢板能提供牢固持久的固定,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刘日新;刘万新;李春晓;张志刚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四肢关节内骨折合并烧伤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和评价四肢关节内骨折合并烧伤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对35例四肢关节内骨折合并烧伤患者早期行清创切痂游离植皮术,同时行透视下微创小切口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 35例患者烧伤创面均及时修复,平均愈合时间18 d.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随访3个月至1年,30例关节活动功能优良,4例功能可,优良率85.7%.结论 对四肢关节内骨折合并烧伤的治疗要统筹兼顾,早期清创切痂植皮同时行透视下小切口骨折复位、外固定支架、螺丝钉等简单内固定,减少了骨折并发症,有利于烧伤创面换药处置,达到控制创面感染、早期愈合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那国岩;韩学刚;马银振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乳腺纤维瘤218例分析

    乳腺纤维瘤是临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目前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术后乳房的美观也有很高的要求.

    作者:林旭丰;何调华;雷强;龚星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舍曲林治疗创伤后抑郁焦虑状态一例

    患者女,40岁,半职业画家.亚裔,出生并生活于美国.30岁结婚,此次为旅游来中国.患者情绪低落,睡眠浅,多梦,入睡困难,梦魇,早醒,焦虑恐惧,车祸经过闪回,回避车祸相关场景,不敢与人谈起车祸经过,病程2周(2周前车祸导致脊柱外伤).

    作者:毕晓莹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内皮祖细胞在创伤修复中的价值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内皮细胞不仅是创伤后炎性反应的参与者,还是首先受损的靶细胞,并进而造成微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这可能是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的始发环节[1].

    作者:罗天航;方国恩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胸腰段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分析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治与常见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23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全部患者均经MRI检查拟诊为椎管内占位,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变,病理检查结果:神经鞘瘤12例,星形细胞瘤1例,脊膜瘤4例,血管畸形2例,先天性肿瘤4例.结论 椎管内肿瘤容易误诊,特别是髓外肿瘤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CT和MRI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肿瘤全切术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对恶性肿瘤手术加放疗能改善预后.

    作者:罗永春;秦家振;戴宜武;沈春森;魏群;赵春平 刊期: 200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