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使用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36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为30~120min,平均(63.1±18.1)min.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术后切口疼痛轻微,仅5例需肌内注射止痛药或镇静药.除2例行肠管切除肠吻合术和2例年龄超过80岁者外,其余32例均在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4.9±1.6)d.全组无一例手术死亡及切口感染.所有患者术后门诊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Lechtenstein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方面有良好效果.
作者:金汉生;李三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严重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07年10月19例严重胸外伤并发ARDS的治疗过程.结果 19例均给予机械通气,未出现呼吸机所致气体栓塞等并发症,带机时间平均(5.5±1.4)d.死亡3例,病死率15.8%.结论 早期诊断并尽早行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降低严重胸外伤并发ARDS的病死率.
作者:李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 15例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CABG.8例术前实施了IABP,术前实施时间1~2 d,其中1例心肺复苏成功后实施IABP,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实施IABP,5例在术前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实施IABP;7例为术中、术后实施IABP,其中6例在术中实施IABP,另有1例在术后24 h实施IABP.结果 8例术前实施IABP者,无一例死亡,术后1~6 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7例术中、术后实施IABP者有3例于术后1~3 d死亡.全组平均搭桥3.4根,术后于ICU监护2~5 d,平均使用IABP辅助时间(39.3±4.2)h.全组无明显IABP并发症.结论 CABG围手术期实施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重症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重症患者IABP越早实施效果越好,术前实施效果明显比术中、术后实施效果更明显.
作者:胡敏;潘铁成;魏翔;宋定伟;陈涛;刘立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4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B细胞型淋巴瘤23例,恶性T细胞型淋巴瘤7例,小细胞性非B非T细胞型淋巴瘤4例.术中及术后病理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14例,侵犯邻近器官者5例.手术切除率91.2%(31/34),根治切除率73.5%(25/34),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7年,全组已死亡8例.结论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缺乏特异性,胃镜诊断确诊率低,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预后与手术方式、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有关.
作者:胡君;胡浩;曹苇;钱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巨大左室(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患者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9例巨大左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平均(76.6±1.4)mm,左室收缩末内径平均(57.3±2.1)mm;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例,Ⅲ级12例,Ⅳ级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三尖瓣成形术(TVP)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例,MVR+AVR+TVP6例,升主动脉置换术+AVR+冠状动脉移植术(Bentall)3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及早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9例.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12例,室性心律失常7例;术后出血1例;肝功能不全10例;胸腔积液3例.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各环节心肌保护措施和尽量减少手术损伤是巨大左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晓捷;何仁良;杨懋颖;夏喻;张国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内皮抑素(ES)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对108例脑胶质瘤和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ES和Ang-2的表达进行测定.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S mRN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 Ⅲ~Ⅳ级胶质瘤中的ES(0.0657±0.0038)和Ang-2(0.0286±0.004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分别为0.0349±0.0048、0.0084±0.0018)以及正常脑组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胶质瘤中的ES mRNA(0.0310±0.0041)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0.0152±0.0031)和正常脑组织(0)(P<0.01);胶质瘤中Es与Ang-2的比值和胶质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810,P<0.01).结论 ES和Ang-2的协同作用可能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及恶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关.
作者:陈永汉;李国京;任立明;肖博;魏子兵;张刚;姚俊朝;贾林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7年1月采用痔切除吻合器对100例重度环状混合痔患者进行PPH,分析手术效果,总结手术经验.结果 术后100例患者中治愈90例(90%),好转10例(10%),无未愈患者;Ⅰ级疼痛者85例(85%),Ⅱ级疼痛者15例(15%),无Ⅲ级疼痛患者;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5±5)min、(6.0±2.6)d、(6.0±1.9)d;术后并发症分别为尿潴留10例(10%),水肿10例(10%).随访2周至20个月,1例再行外痔切除术,其余未见复发,无肛管狭窄、大便失禁发生.结论 PPH大大减轻了传统手术后常见的肛周疼痛,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能够很快恢复正常的生活.改进PPH手术的方法 ,可使之容易推广,同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德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中腋窝淋巴结切除时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 35例乳腺癌患者术中施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完整保留肋间臂神经20例,切除肋间臂神经15例.术后对患侧上肢感觉及功能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保留肋间臂神经20例中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感觉正常18例(90.0%),感觉功能障碍2例(10.0%),但均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正常.切除肋间臂神经的15例患者中有14例(93.3%)感觉功能障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36个月随访中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减少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感觉功能障碍及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素将;韩少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非开胸食管上段癌手术治疗术式和操作要点.方法 对23例食管上段癌行非开胸内翻拔脱术,肿瘤下缘均位于主动脉弓上缘以上,且无明显外侵,采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用胃代食管,术后吻合口瘘1例,声音嘶哑2例,全组无死亡、大出血及心肺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2例,3年生存率59.1%(13/22),5年生存率36.4%(8/22).结论 非开胸内翻拔脱术治疗食管上段癌避免开胸,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操作方便且效果满意.
作者:陈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传统观点主张急性期采取积极非手术治疗,待急性期后择期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然而,近年也有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现对我院1995年3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23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
作者:吉凯;王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胆瘘、胆汁性腹膜炎是肝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存在一定的病死率.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肝胆手术后发生胆瘘的患者2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池洪波;苏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手术方式日趋规范化、术前准备充分及抗生紊的应用,造瘘口周围感染的发病率大大下降,但目前仍居造瘘口狭窄的病因之首.造瘘口狭窄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原位切除,重新再造.但这种处理方法不但创伤大,而且容易引起再狭窄.我们从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结肠造瘘口狭窄患者14例,采用放射状切开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炳豪;赵景平;张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 女,16岁,因发现左小腿后外侧皮肤隆起1年入院,无外伤史.体格检查:左小腿近端后外侧外观隆起,无红肿,无静脉怒张,皮温正常.可触及约8.0 cm×4.0 cm大小包块,质韧,边界清晰,压痛(+).移动度尚可,Tinel征(0),足趾、踝关节活动良好,肌力、感觉正常.实验室检查:WBC9.27×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35,单核细胞0.08,RBC 3.65×1012/L,Pt 313×109/L,Hb 109.2 g/L,血钙及碱性磷酸酶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双肺及心脏未见异常.
作者:李雪寒;向斌;赵殿鹏;刘劲松;高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 女,39岁,于2007年12月以右侧乳房无痛性肿块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检查:一般状态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处可触及一4.0.cm×3.0 cm肿物,椭圆状,质地偏软,活动度尚可,无压痛,局部无红热,乳头无下陷、无溢液,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仲雷;李智刚;黄朝光;郭书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因皮肤黏膜皮损2个月,体检发现腹腔占位病变1周于2007年6月收治辽宁省肿瘤医院.该患者因皮肤病就诊时体检发现腹腔占位病变.患者皮损表现为严重的口腔黏膜、眼结膜及外阴黏膜的糜烂,分泌物增多,疼痛、瘙痒感严重.肝肾功能、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均无异常.
作者:傅熙博;付庆才;吴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肺转移瘤是指肺外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或部分良性肿瘤转移至肺部而形成的肿瘤,主要来源于结肠癌、直肠癌、骨肉瘤、软组织肉瘤、肾细胞癌等.传统观点多认为如果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已无手术治疗意义.但随着对肺转移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不断的研究,以及肿瘤综合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于肺转移瘤的手术治疗有了新的认识.肺部作为人体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器官,是由肺组织血液循环特点所造成的.由于肺部血流丰富,且是整个循环系统的中心环节,肿瘤细胞经血液流经肺部时常黏附于血管内皮,并穿过管壁进入血管外结缔组织内,增生并逐渐形成转移性肿瘤.
作者:陈成;赵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血管损伤都是危及伤者生命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eBakey和Simeone[1]报道247例血管损伤的伤员中,有49例(20%)为腹部血管损伤.而在非战争时期,腹部血管损伤占全部血管损伤的27%~33%[2].
作者:田浩;吴良平;张玉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早于1895年报道,发生率为13.4%~35.4%,多由脾静脉血栓蔓延所致,脾静脉PVT发生率高达91%[1],PVT病死率约为4.8%[2],主要死因为肠绞窄坏死和合并致死性消化道大出血.
作者:陈大良;吴尧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抽吸及留置导管溶栓治疗,2例溶栓后吻合口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行球囊扩张治疗,2例复合旁路患者溶栓后再次行旁路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旁路血管均完全再通,远端缺血症状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本组溶栓治疗时间2~4 d,平均(3.2±0.1)d;尿激酶用量200万~320万U,平均(265±10)万U.术中和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随访9个月至7年,平均(28±3)个月,所有旁路血管均通畅,患者均完全消除缺血症状.结论 旁路血管内急性血栓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好,安全性高,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李镝;吴兵;韩洪武;吕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3例经病理证实的EHE检查资料,结合临床、病理及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2例,PEH表现为两肺多发小结节影,以中下肺野为主,支气管血管束增粗,部分病灶伴有钙化;HEH均为多发,病灶位于肝周边区域,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片状,伴散在钙化及肝包膜凹陷,增强早期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结论 EH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虽有一定的特点,但本病罕见,确诊尚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陆黎明;王省白;周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胸心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血管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与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1例胸心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肺叶与全肺切除术中损伤肺动脉8例、肺静脉4例、右心房2例.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损伤上腔静脉1例、右无名静脉1例.食管癌切除术中损伤奇静脉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中动脉导管破裂2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剥离术中损伤下腔静脉1例、右心房1例.结果 全组21例患者中痊愈出院18例(85.7%),死亡3例(14.3%),其中损伤下腔静脉致大出血、右下肺静脉结扎线滑脱致大出血、损伤奇静脉致大出血各死亡1例.结论 胸心外科手术中医源性心血管损伤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应该沉着、冷静、快速临时控制出血.争取在良好的暴露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案实施止血处理.
作者:曾慰;郑达扬;邓宏军;曾和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高误诊率的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国内期刊近28年来报道的MVT误诊病例文献资料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对符合文献入选标准的36篇文献有关误诊情况的数据进行摘录、登记、统计分析.共汇总151例MVT误诊病例.结果 151例MVT误诊病例中,误诊为常见急腹症共有130例,占86.1%,其中误诊为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共87例,占57.6%;其他误诊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阑尾炎、消化道穿孔、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等.共69例提供术后抗凝情况资料,其中术后未使用抗凝治疗的10例中有9例(90.0%)再发MVT并肠坏死,均死亡,术后使用抗凝治疗的59例中5例(8.5%)再发MVT,死亡4例.结论 提高对MVT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术后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作者:吴子衡;郑祥韬;倪海真;黄景勇;焦元勇;虞冠锋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