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20期文献
  • 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手术时机及其适应证.方法 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4~24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3~20周,平均16周.按照Mazur等制定的标准,优9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0%.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把握好手术时机,应用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涛;马晓春;付鹏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收治的11例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行超声、CT检查,诊断率为100%,11例均行脾脏切除术,其中3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术后病理10例为恶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血管肉瘤.结果 术后随访8例,3例失访,恶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短生存期为16个月,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4例生存期超过5年,血管肉瘤患者生存1年,死于复发转移.结论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以CT为主,治疗方法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钱燚;曹苇;吕庆福;胡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手术联合介入封堵体肺动脉侧支矫治法洛四联症短期效果

    目的 评价手术联合介入封堵体肺动脉侧支矫治法洛四联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5月,采取手术联合介入封堵大的体肺动脉侧支矫治法洛四联症8例.心血管造影诊断体肺动脉侧支血管25支,行介入封堵20支,其余5支侧支血管较细,未作处理.手术均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采用涤纶补片修复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彻底疏通.结果 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肺部严重渗出、肾衰竭、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无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发生低氧血症1例,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7例,Ⅱ级1例.结论 介入封堵体肺动脉侧支与心内矫治手术联合治疗伴有大的体肺动脉侧支的法洛四联症,能减少回心血流量,利于手术操作,进而提高一期根治的成功率.

    作者:李鹏;邓喜成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应用前路开槽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肌力、感觉、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平均18个月.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的脊髓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平均(10.20±1.18)分,术后平均(16.02±1.22)分.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应用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减压彻底、固定稳定、可重建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优点,术后肌力、感觉、功能改善明显,手术效果确切.

    作者:林传松;杨爱勇;黄烁;关钦强;饶明亮;曾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安装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股骨、胫骨骨折的手术要点、术中常遇到的困难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215例股骨骨折和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9~36个月,4例术后发生骨不连,1例远端锁钉折断,27例术中远端锁钉锁入困难,211例获得骨性愈合,功能恢复优良率92.6%,无脂肪栓塞、股骨颈骨折及膝关节内游离体等并发症.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及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术中掌握手术技巧,可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绍贤;梁显球;陈志军;余斌;杨耿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451例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2月至2008年12月4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置换术7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31例.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41例(9.1%),手术死亡14例(3.1%).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前巨大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心功能Ⅳ级、肾衰竭、严重感染、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保留瓣下结构,积极纠正三尖瓣病变和心律失常,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宁;刘伟;李鹏;何茂鑫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2个病灶,根据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采用腹腔镜引导的方法进行穿刺消融.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术时间30~60 min,分别在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行增强CT复查,12个病灶均未见强化,治疗后1个月甲胎蛋白水平为(204.5±134.4)μg/L,与治疗前的(451.4±140.1)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随访10~24个月,所有患者均带瘤存活,未见复发、转移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是一种有效的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手术切除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其优势主要取决于精确的穿刺定位和有效的消融范围,具有推广意义.

    作者:赵炜;李一凡;畅虹;冯文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8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36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合并心脏病变者术中一并纠治,切除的肿瘤组织常规行病理学检查.36例患者中左房黏液瘤33例(91.7%),右房黏液瘤2例(5.6%),双房黏液瘤1例(2.8%),3例患者(8.3%)有栓塞史.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黏液瘤样病变.随访1个月至7年,心功能恢复至Ⅰ级28例,Ⅱ组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复发病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诊断心脏黏液瘤,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术中防止瘤体脱落致栓塞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心脏黏液瘤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需长期随访.

    作者:李春生;严中亚;卢中;吴一军;雷虹;朱正艳;孙云;郑理;程光存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微创左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97例

    目的 探讨左腋下直切口施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的效果.方法 采用左腋下直切口PDA结扎术治疗97例患者,其中管状型76例,漏斗型21例;经胸腔入路65例,经胸膜外入路32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30~80ml,平均(50±6)ml,均未输血,1例PDA残余分流,术后60d复查消失,其余病例心脏杂音术后即刻消失.全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3~10d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5年,无声音嘶哑,均恢复良好.结论 左腋下直切口施行管状型和漏斗型PDA结扎术是安全、可靠、适用的手术方法.

    作者:毛国璋;张殿堂;金辉;高成山;吴留广;何磊;朱草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在隐匿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纤维胆道镜技术在发现隐匿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方法 对68例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术中经胆囊管插入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发现结石者用取石篮取出结石后一期结扎胆囊管.结果 68例中12例探查发现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为17.6%,均成功经胆囊管插入纤维胆道镜取出结石.结论 对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春波;杨家成;雷嘉;鲍盈生;何盈;杨义明;张育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CT引导下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6例.在CT引导下经皮腰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60μg/ml的氧气-臭氧混合气体10ml/次,术后联合超声电导仪局部用药.结果 按MacNab法评定标准,术后随访4~6个月和7个月至2年有效率分别为90.4%(123/136)和93.4%(127/136),高于术后1周有效率66.2%(90/136)和2周至1个月有效率70.6%(9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3个月有效率79.4%(108/136),与7个月至2年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例患者经CT复查,18例突出消失,22例突出缩小或/和CT值较前降低,8例无明显改变.结论 CT引导下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疗效评价以术后4个月为宜.

    作者:任占杰;于志军;徐文科;毕国玺;袁庆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复杂的良性胆囊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4例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75.3±14.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4.5±12.7)ml;术后肠蠕动平均恢复时间(30.0±7.0)h;腹腔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60.7±10.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0.9)d.无术后出血及肝外胆管损伤,术后出现胆汁渗漏5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出现胆囊残株炎2例,经服用抗生素及消炎利胆药物治疗后好转.随访1~67个月,未发现远期并发症.结论 对复杂的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手术方式,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树养;刘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现状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的发展,新生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在各级医院逐渐开展,且病种由简单趋向复杂、危重.术中心肌保护对手术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未成熟心肌保护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本研究就未成熟心肌的基础及临床保护的研究作一简述.

    作者:邓盛;刘邕波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中性粒细胞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肺循环的中性粒细胞(PMN)占全身循环的45%,机体一旦发生感染、创伤等变化,PMN在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作用下就会迅速进入肺泡腔,进入肺组织的PMN能触发和放大炎性反应,机体过度炎性反应可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广泛破坏[1],实验和临床证明PMN与急性胰腺炎(AP)时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闻庆平;陈海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胰酶的激活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病理上分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后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常伴有远隔器官的损伤或功能衰竭,其中急性肺损伤较为常见,表现为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膨胀不全等.

    作者:张雪梅;陈海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细胞凋亡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胰酶在胰腺组织异常激活导致自身消化的炎性反应性疾病,常导致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特别是重症AP(SAP)发病急、危、重,病死率高,早期容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尤其是急性肺损伤(ALI).

    作者:张桂信;陈海龙;纪军;吴圆圆;宫爱霞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NF-κB炎性反应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急性胰腺炎(AP)相关性肺损伤(acute pancreatitis associated lung injury,APALI)是AP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作者:陈海龙;李海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