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21期文献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行择期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超前镇痛组)术前30 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l mg/kg(稀释至10ml),术后30 min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0ml;B组(术后镇痛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0 ml,术后30 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稀释至10ml);C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0 min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0 ml.术后三组均用电子微量泵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患者术后2(T2)、4(T4)、8(T8)、12(T12)和24 h(T24)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度评分(BCS)、术后24 h内不同时间点PCIA累计有效按压次数、PCIA累计用药量,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VAS比较:A组在T12:和T24低于B组(P<0.05).在T8、T12和T24低于C组(P<0.05);B组在T8和T12低于C组(P<0.05).BCS比较:A、B两组在T4和T8均优于C组(P<0.05).PCIA累计有效按压次数比较:A组在T12[(3.2±1.4)次]和T24[(4.3±1.5)次]均少于B组和C组(P<0.05);PCIA累计用药量比较:A组在T12[(25.6±0.8)ml]和T24[(50.1±0.9)ml]均少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够增强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

    作者:卢宜民;于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局部亚低温保护治疗60例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保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2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保护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109/1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86/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时两组的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保护治疗急性脑出血安全、可靠、有效,可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秀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羊水偏少孕妇阴道试产168例分析

    目的 分析足月妊娠妇女超声检查提示羊水偏少时,阴道试产对围生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应用羊水指数(AFI)法估测羊水量,并测定多普勒监测脐动脉收缩期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分析比较168例超声诊断羊水偏少者(AFI 5.0~8.0cm为观察组)和172例羊水量正常的足月妊娠妇女(AFI>8.0 cm为对照组)阴道试产后的分娩结局.结果 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和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1.0%(52/168)比12.2%(21/172)](P<0.05).结论 超声诊断羊水偏少的足月妊娠妇女,在严密监护下可行阴道试产.

    作者:陈燕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宫颈癌的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7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腹腔镜组,40例)和开腹(开腹组,30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盆腔淋巴结数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315.7±57.9)ml少于开腹组的(387.6±80.5)ml,术中切除盆腔淋巴结(26.7±5.3)个多于开腹组的(20.5±3.8)个,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8.2±9.8)h早于开腹组的(70.5±10.4)h,术后住院时间(10.5±2.6)d短于开腹组的(13.6±3.4)d,并发症发生率17.5%(7/40)低于开腹组的40.0%(1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84.5±80.5)min长于开腹组的(158.5±75.9)min(P<0.01).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切缘有残余病灶.所有患者均随访1~41个月,无肿瘤复发和穿刺点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能完全达到开腹手术的要求,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是一种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理想方法.

    作者:吴红莲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对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每次剂量300~400 cGy,照射10~12次.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后2个月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2例,无变化5例,进展1例,总有效率为85.0%(34/40).40例黄疸均有不同程度消退.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2.5%(33/40)、70.0%(28140)及27.5%(11/40).治疗后2个月的肝功能检查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的疗效,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尤光贤;蒋先明;王承玉;徐慧云;文强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PaCO2和PETCO2的变化和相关性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的血流动力学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相关性.方法 30例行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的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记录插管后5 min,气腹后5 min、30 min、60 min,建立辅助切口前和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参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16.1±39.1)min,气腹时间(117.3±11.5)min.pH值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除气腹后5 min外,其余各时间点均低于手插管后(P<0.01),在手术结束时pH值略有回升.气腹后各时间点的PETCO2和PaCO2均高于插管后(P<0.05或<0.01),随着气腹时间的延长,PETCO2和PaCO2逐渐增加,手术结束时略有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术中PETCO2和PaCO2相关性良好,在终止气腹的一段时间内,PETCO2和PaCO2的相关性低.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不大,PETCO2和PaCO2相关性良好,但长时间气腹后PaCO2可能超过正常范围,术中有必要监测患者的血气分析.

    作者:孟小燕;杜翔华;贾瑞芳;左明章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观察及随访情况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联合治疗组60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500万U,1次/d,连续用5~7d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12个月.胸腺肽α11.6mg/次,1周2次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干扰素对照组60例采用干扰素α-1b500万U,1次/d,连续用5~7 d后改为隔日1次肌肉注射,疗程12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均随访5年,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干扰素对照组失访3例.在随访结束后两组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8%(8/58)比3.5%(2/57)、67.2%(39/58)比36.8%(21/57)、67.2%(39/58)比38.6%(22/57),P<0.05或<0.01].随访结束时两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58)比14.0%(8/57),P=0.035].而两组的乏力、头痛、关节肌肉酸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且病死率明显降低.

    作者:白雪松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L2~3和L3~4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妇产科患者体重与局部麻醉药用药量直线回归及相关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穿刺点(L2~3与L3~4)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妇科或产科手术患者局部麻醉药用药量,探讨患者体重与用药量之间是否存在直线关系.方法 择期行妇科或产科手术患者40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四组:妇科L2~3组、妇科L3~4组、产科L2~3组和产科L3~4组,每组各100例.均采取右侧卧位,L2~3或L3~4穿刺置管,局部麻醉药采用0.5%布比卡因2 ml+2%利多卡因1 ml混合液,妇科用药量1.6~2.7 ml,产科用药量1.0~1.6 ml,注入时间均为6~8 s.所有患者确切平面为T8-10,迟钝平面为T4-60结果产科L2~3组用药量(1.26±0.15) ml,少于产科L3~4组的(1.33±0.1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科L3~4组直线相关系数假设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科L3~4组的直线相关决定系数为0.0797.结论 妇科L3~4组体重与用药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但是决定系数较小,因此实际临床意义不大.产科患者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致使L3~4穿刺行蛛网膜下隙阻滞比L2~3穿刺的用药量多.

    作者:刘纪泽;李桂芹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丹参注射液联合硫酸镁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硫酸镁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I2(PGI2)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PI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硫酸镁治疗组(对照组,27例)和丹参注射液联合硫酸镁治疗组(观察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NO、ET-1、TXA2、PGI2及α1-微球蛋白(α1-MG)、血尿素氮(BUN)、肌酐(Cr)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O、ET-1、TXA2、PGI2分别为(985.43±224.17)nmol/L、(53.52±3.88)ng/L、(426.33±26.52)pg/L、(277.34±14.06)pg/L和(832.35±192.43)nmol/L、(61.43±3.56)ng/L、(472.24±22.28)pg/L、(202.12±11.56)p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联合硫酸镁对改善PIH患者NO、ET-1、TXA2、PGI2比例失调有较好的效果,且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赖铁英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吻合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吻合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吻合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创面,观察皮瓣的成活率、质地、色泽、感觉.结果 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20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指端创面均获得覆盖;供区创面顺利愈合;转移皮瓣厚薄适中,弹性好,色泽与受区一致,感觉获得恢复,两点辨别觉4~8 mm,耐磨,无溃疡发生.结论 吻合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皮瓣厚薄适中,弹性好,色泽与受区一致,恢复感觉,抗磨、防止溃疡和损伤等优点,是修复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的较理想皮瓣,比较适宜基层医院开展及推广.

    作者:王晓成;黄晓东;赵云珍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对新生儿脐静脉血C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妇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对新生儿脐静脉血C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85例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及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病例组;随机收集同期分娩的49例糖代谢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每组又根据孕妇的父母是否具有糖尿病和/或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分为家族史阳性组与家族史阴性组.即将研究对象共分为四组:家族史阳性/病例组(A组)25例;家族史阴性/病例组(B组)11例;家族史阳性/对照组(C组)9例;家族史阴性/对照组(D组)40例.抽取四组新生儿的脐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脐静脉血C肽水平,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四组C肽水平.结果 A组、B组、C组及D组新生儿脐静脉血C肽水平分别为(2.22±1.52)、(1.44±0.63)、(1.13±0.34)、(1.31±0.69) μg/L,A组新生儿脐静脉血C肽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P=0.003);而B组、C组及D组新生儿脐静脉血C肽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9(B组与C组)、0.694(B组与D组)、0.642(C组与D组).结论 外祖父母患糖尿病和/或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妊娠期存在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孕妇,其新生儿脐静脉血C肽水平显著升高,应对其代谢状况予以密切随访.

    作者:戚小红;田莉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1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前术后的病理对比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不一致的原因.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130例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行宫颈锥切术,比较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结果 130例患者中,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Ⅰ级)68例(52.3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62例(47.69%),锥切术后病理诊断为宫颈慢性炎性反应10例(7.69%),CIN Ⅰ级61例(46.92%),CINⅡ、Ⅲ级56例(43.08%),宫颈鳞状细胞癌3例(2.31%).结论 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对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除对阴道镜检查满意、依从性好、有较好随访条件的CIN Ⅰ级可以随访外,其余应尽量先行宫颈锥切术,根据锥切术后病理诊断及患者对生育功能的要求再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

    作者:龚庆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宫颈解脲支原体感染对胎膜早破及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与宫颈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UU液体培养基培养法对169例胎膜早破孕妇(研究组)及同期200例无胎膜早破孕妇(对照组)宫颈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 研究组UU感染率为82.2%(139/1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5%(71/200)(P<0.01);研究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手术产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UU阳性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U阴性者(P<0.05).结论 孕妇宫颈UU感染与胎膜早破密切相关.

    作者:杨碧静;姜碧洋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及过敏的关系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有无喘息分为A组(43例)、B组(42例),进行RSV-IgM抗体及过敏原检测,并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85例患儿共检出RSV-IgM抗体阳性28例(32.94%),其中A组占51.16%(22/43),B组占14.29%(6/42),A组明显高于B组(P<0.01).食物过敏原筛查及吸入性过敏原筛查阳性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22例RSV-IgM抗体阳性患儿随访中,有68.18%(15例)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RSV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联系,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涂亚兰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腔积液8例分析

    主动脉夹层是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纵向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危症[1].其特点是起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高,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由于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合并症多、特异性差,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腔积液8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帆;杨文生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儿童癫痫发作期的录像脑电图分析

    录像脑电图特别是发作期的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发作分类及癫痫病灶定位有重要的意义[1].现将我院小儿神经内科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监测到临床发作的脑电图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陈波;张洁;旷小军;陈枚;杨理明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一例

    患者男,77岁.反复头晕发作3 d.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昏沉感,伴恶心,无呕吐,双下肢乏力,走路不稳.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脑梗死后遗症.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后容积再现重建示主动脉有三支主要分支(图1),且由近心端至远心端依次为:右左颈总动脉共干、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轴位像示右锁骨下动脉自主动脉弓左后部发出后,经气管、食管后方和椎体前方走行至右侧(图2),从而与气管前方走行的右颈总动脉构成血管环,将气管、食管包绕.诊断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作者:张维升;刘爱连;汪禾清;刘丹;孙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家系二例报告

    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 telangiectasia,AT)又称Louis-Ba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40 000~1/100 000,国内自1964年马君牧首次报道以来,至2008年报道不足40例,主要报道了典型病例.我们于2008年诊治2例,虽为同一家系,但与以往报道的典型病例有一定差异,值得临床医生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祝淑贞;田时雨;卢达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吲哚氰绿囊膜染色剂的研究现状

    吲哚氰绿作为一种无毒性染色剂应用于眼科的诊断与治疗已有很长历史[1].1998年Horiguchi等首次报道了使用0.5%吲哚氰绿溶液晶状体前囊膜染色剂成功地完成了全部病例的连续环行撕囊术(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CCC).CCC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关键步骤,一个理想的撕囊可以使前囊边缘恰好遮盖住人工晶状体光学部边缘,使其彻底封闭在囊袋内.吲哚氰绿已经有国产试剂,价格相对便宜,国内使用较多.近年临床与实验室关于吲哚氰绿囊膜染色剂研究的一些文章值得关注,我们对此综述如下,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作者:李佳;张丰菊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首次就诊于急诊内科的青光眼患者误诊漏诊分析

    目的 分析青光眼患者首次就诊于急诊内科的误诊、漏诊情况,以期降低青光眼的致盲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30眼误诊、漏诊的青光眼急性发作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治疗后视力:无光感有1例1眼,0.02~0.30有11例12眼,>0.30有16例17眼.治疗后眼压:<20mm Hg(1 mm Hg=0.133 kPa)有22例24眼;≥20 mm Hg有6例6眼,加用降眼压滴眼液可控制正常.结论 加强急诊内科医生的青光眼疾病意识,能减少青光眼的误诊、漏诊,使青光眼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青光眼的致盲率.

    作者:罗红;陈贵芹 刊期: 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