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24期文献
  • 宫颈病变高危因素分析研究:附2696例报道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 应用液基薄相(TCT)和阴道镜下病理活检进行细胞、组织学检测,同时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衣原体、支原体、人巨细胞病毒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结合对2696例妇女的问卷调查,采用单、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相关性. 结果 2696例妇女宫颈病变的发病率分别为慢性宫颈炎12.69%(342/2696)、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 2.56%(69/2696)、CIN Ⅱ 1.85%(50/2696)、CINⅢ2.34%(63/2696)、宫颈癌222.55/10万(6/2696);农村妇女宫颈癌发病率为277.78/10万(5/1800),明显高于城市妇女的111.61/10万(1/896).多因素条件Logistk:回归分析显示,宫颈癌与初次性交年龄、性生活后出血、HPV、衣原体和支原体密切相关.结论 初次性交年龄、性生活后出血、HPV、衣原体和支原体是宫颈病变尤其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王忠民;姜继勇;叶萍;张福良;刘玲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不同升压药对剖宫产产妇和新生儿影响的差异

    目的 探讨苯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在治疗剖宫产产妇低血压时的效果以及影响新生儿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输注局麻药后出现低血压时,给予苯肾上腺素100μg(苯肾上腺素组,20例)或麻黄碱10mg(麻黄碱组,20例)处理.围手术期间连续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结束时的失血量、尿量;测量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结果 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中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离子(HCO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均在正常范围,PaO2、PaCO2、Sa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苯肾上腺素组pH值(7.38±0.07)和HCO3-[(21.5±3.4)mmol/L]与麻黄碱组pH值(7.30±0.02)和HCO3-[(19.3±3.3)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黄碱组胎儿脐动脉血偏酸性.两组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血压在各观察时间点变化不明显,但HR在麻醉后15 min和胎儿取出子宫时苯肾上腺素组低于麻黄碱组(P<0.05).结论 处理产科麻醉中的低血压,苯肾上腺素也许比麻黄碱更合适.

    作者:王哲银;李少君;陶明哲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将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进行比较,截取1990、1999、2008年三年剖宫产指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990、1999、2008年剖宫产率分别为21.87%(565/2583)、54.68%(1011/1849)、54.17%(3962/7314),其中1990年与1999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99年与2008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0、1999、2008年三年剖宫产指征中巨大儿、胎儿窘迫、妊娠合并症、社会因素及瘢痕子宫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90年与2008年的围生儿病死率分别为14.32‰(37/2583)、3.69‰(27/7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社会因素及巨大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剖宫产率的增加,但围生儿病死率的下降主要依靠产科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海会;张玥红;刘亚非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43例子痫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子痫发病的相关因素和对母儿的影响及预防.方法 对1998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3例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子痫患者中有1例发生脑病,1例肺部感染合并中毒性心肌炎、胸腔积液,1例脑梗死,1例围生期心肌病,1例肺水肿,1例死亡;胎盘早剥6例,2例胎死宫内;妊娠35周以上子痫患者抽搐后8 h内终止妊娠,抽搐次数与新生儿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产后子痫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硫酸镁用量不足.结论 加强孕产期保健宣教,重视对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围生期保健,加强母婴监护及院内管理,开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适时终止妊娠,能进一步降低子痫的发生率及孕产妇、围生儿病死率.

    作者:董伟妍;张建霞;刘津;王江莉;孟君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双肺同时通气时两侧各自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并探讨其在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意义.方法 选择60例心肺功能均正常的需行单肺通气的胸科、食管手术的患者,在双肺同时通气时,记录两侧各自的PETCO2数值及波形.然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重新定位.结果 (1)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异常(21例)的数值低侧PETCO2较数值高侧明显降低,其波形变小、变低、上升段延长、呼吸平台倾斜度增加.(2)分别以5%、10%、15%的下降值作为异常与正常对比的上限值时,分别可诊断71.4%、42.9%、19.0%的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异常,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7%、80.0%、71.7%.结论 双肺同时通气时两侧各自的PETCO2的变化,对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选择下降5%作为上限值,判断导管位置异常的敏感度和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

    作者:吴晓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低温联合可调钠及超滤程序治疗模式在老年人透析低血压防治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低温联合可调钠及超滤程序治疗模式在老年人透析低血压中的应用,并观察其对透析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观察1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治疗16周共480例次,前8周(对照组,240例次)采用恒定钠浓度138mmol/L,透析液温度37.0℃,恒定速度超滤脱水,后8周(治疗组,240例次)采用低温(35.3~36.0℃),可调钠(即透析液钠浓度在透析治疗中前200 min设定为148 mmol/L,后40 min调整为136 mmol/L)及先快后慢的超滤程序脱水,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透析中血压、血钠、体温、脱水量、低血压发生率、透析体重未达标率及患者的耐受情况.结果 治疗组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及透析中低平均动脉压的差值为(16.42±6.77)mm Hg(1 mm Hg=0.133 kPa),低血压发生率8.75%(21/240),体重未达标率9.58%(23/2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84±6.17)mmHg、21.25%(51/240)、20.83%(50/240)],P<0.05,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低温联合可调钠及超滤程序治疗模式能有效防治老年人透析低血压.

    作者:阚子凤;李曙光;孟庆文;马志国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舒芬太尼对心脏直视手术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对心脏直视手术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Ⅱ~Ⅲ级,年龄8~18岁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各15例.分别采用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10~20μg/kg或舒芬太尼1~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持续泵入异丙酚4~6 mg,(kg·h)、芬太尼5~15μg,(kg·h)或舒芬太尼0.5~1.5μg/(kg·h),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所有患者连续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及劈胸骨后(T3)、转流前(T4)、转流后(T5)、关胸后(T6)采动脉血4 ml测定皮质醇(Cor)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 与T1比较,F组患者T2~6HR显著升高,T2~3,SBP、DBP显著升高,S组较F组更加稳定(P<0.05);两组患者Cor和IL-6在T2~6较T1均有升高,但S组均低于F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麻醉可有效抑制心脏直视手术的应激反应,提供更加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作者:杨现会;李静;董铁立;吕淼森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颌骨囊肿的开窗减压术

    目的 评价开窗减压术对颌骨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41例颌骨囊肿患者,行囊肿开窗减压术,其中35例行Ⅱ期刮治术.结果 术后3个月,口腔全景片及CT扫描显示囊肿长轴缩小≤50%的有11例.缩小>50%的有24例,基本消失的有6例,平均缩小53%.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未发现复发.结论 开窗减压术是治疗较大颌骨囊肿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孙伟锋;张纪刚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效果.方法 将40例慢性肾衰竭MHD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血液透析(HD)组,高通量血液透析(HF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HD+血液吸附(AP)组,每组各10例.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2-MG测得值并进行组内和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 HD组第1次血液净化后β2-MG测得值[(53.49±1.15)mg/L]较第1次血液净化前(基线值)[(49.10±2.31)ms/L]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血液净化后β2-MG测得值[(55.63±1.30)mg/L]较基线值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D组、HDF组和HD+AP组第1次血液净化后及6个月血液净化后β2-MG测得值较基线值均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并且HD+AP组6个月血液净化后β2-MG测得值较HFD组和HDF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 HD对β2-MG无清除效果,HFD、HDF和HD+AP能有效清除β2-MG,并且6个月后HD+AP清除β2-MG效果更佳.

    作者:缪立英;何小舟;刘金凤;王惠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不同饮水疗法治疗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饮水疗法治疗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孕妇69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治疗1组除日常饮食外,每日2h内饮水2 L,1次/d,连续5 d;治疗2组除日常饮食外,每日不限时饮水2L,1次/d,连续5 d;对照组按日常生活进餐及饮水.三组分别于治疗前1 d和治疗后5 d测定羊水指数(AFI).结果 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后5 d的AFI分别为(13.68±2.57)、(11.68±2.03)cm,与治疗前1 d的(5.42±0.27)、(5.44±0.26)cm比较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1组的升高幅度较治疗2组明显(P<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后5 d的AFI与对照组[(5.64±1.08)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每日限时饮水方案治疗妊娠晚期羊水过少优于不限时饮水方案.

    作者:曹兰萍;陈梅君;严丽梅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不同部位术后硬膜外镇痛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目的 探讨硬膜外镇痛的安全性.方法 2564例患者不同部位手术后经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镇痛,镇痛50 h.其中胸部236例,上腹部378例,下腹部和盆腔1247例,下肢703例.均采用硬膜外或全身麻醉.硬膜外穿刺部位T4~L4,在平面出现后再行全身麻醉诱导.所有患者在缝皮下时接镇痛泵.观察24 h内镇痛效果,镇痛泵时间等,记录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结果 本组共发生并发症716例,其中1种并发症303例,2种并发症278例.3种并发症135例.以恶心、呕吐、腹胀、低血压、尿潴留、单侧肢体麻木为多见.无导管折断、褥疮、感染等留管并发症和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结论 硬膜外镇痛安全有效.但对年老体弱患者应适当减少用量,术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用药,必要时对症处理.

    作者:余丽珍;章慧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术后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四种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术后疗效.方法 选取1999年3月至2007年12月248例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其中行改良结肠切除直肠后拖出术(改良Duhamel术)118例(A组),直肠后结肠和直肠Z型吻合术(Ikede钉合法)78例(B组),经肛门Ⅰ期直肠黏膜剥除鞘内结肠拖出术(经肛门Ⅰ期Soave术)41例(C组),开腹直肠黏膜剥除鞘内结肠拖出术(开腹Soave术)11例(D组).术后随访6~24个月,对各组围手术期疗效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等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C组手术时间[(100±20)min]、住院时间[(13.4±1.2)d]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但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以C组[14.6%(6/41)]高(P<0.05).术后6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以B组[91.0%(71/78)]较为突出(P<0.05),12、24个月时各组排便功能优良率均满意.结 论经肛门Ⅰ期Soave术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治疗婴幼儿的短段型及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黄庆荣;吴江;曹闯;王智勇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咪达唑仑加芬太尼用于椎管内麻醉镇静、遗忘及舒适效果的研究

    目的 观察小剂量的咪达唑仑加芬太尼用于椎管内麻醉镇静、遗忘和舒适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30例.不用术前药,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然后行椎管内麻醉,测定麻醉效果后,面罩给氧,术中补液为试验期60 min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琥珀酰明胶500 ml.于手术开始前10 min依次缓慢静脉注射研究药物0.2ml/kg,先用镇静药,再用镇痛药.A组为5 mg咪达唑仑配成20 ml,100μg芬太尼配成20 ml;B组为5 mg氟哌利多配成20 ml,100 mg哌替啶配成20 ml.术中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分别记录给药0、6、10、30、60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镇静评分,并进行术中的遗忘和舒适度的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HR、MAP、SpO2和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30 min时遗忘率(63.3%,19/30)高于B组(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20min时的遗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舒适度(60.0%,18/30)高于B组(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1例患者发生锥体外系症状.结论 咪达唑仑加芬太尼用于椎管内麻醉镇静、遗忘和舒适效果好,比传统的哌替啶加氟哌利多优越.

    作者:米志华;张忠;朱芳;黄鹤;刘春林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综合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特点及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53例,全部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同时进行1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 53例AHCM患者均合并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伴胸前导联巨大T波倒置0.2 mV或以上,以V3~V4明显者41例(77.4%);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但RV4>BV5RV6者36例(67.9%);ST段压低,以V3~V4明显者41例(77.4%);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心尖部肥厚均≥15 mm.结论 AHCM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AHCM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孙剑萍;沈晓洁;周兢;祁薇;施亚明;缪满;陈莉莉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0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111例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和,或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无合并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其他并发症(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以及51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足月新生儿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血小板计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06.49±80.01)×109/L、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46.85±107.19)×109/L.和足月新生儿组(239.94±93.77)×109/L,血小板比积分别为(0.19±0.09)%、(0.23±0.13)%和(0.23±0.13)%.提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P<0.0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及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足月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小板平均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要重视对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监测,早期警惕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出现,并尽早预防及减少其发生.

    作者:张光;王月怡;吴敏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和20 ms)治疗3 d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3 d)和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9例,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3 d).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Fg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3 d后,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Fg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Fg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Fg水平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比3.2%,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引起的血浆Fg水平下降与总胆固醇r=0.125,P=0.618)、三酰甘油(r=0.147,P=0.573)、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r=-0.279,P:0.23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21,P=0.157)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3 d后,可明显降低Fg水平及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作者:刘玉梅;李贵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改良B-Lynch缝合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产后出血是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2%~11%[1].其中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我院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秀卿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20例胚胎宫内生长受限临床分析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是围生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往往于孕中晚期通过临床监测发现而给予治疗,而对于孕早期的胚胎是否亦存在宫内生长受限,近年有学者提出了胚胎宫内生长受限(embryo intrauterine growthrestriction,EIUGR)这一新的概念[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2-2006年我院诊治的20例EIUGR病例的临床资料.

    作者:丘茜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组合型人工肾在临床中的应用

    人工肾主要用于治疗肾衰竭引起的尿毒症.随着高新技术和透析原理的深入研究,人工肾技术目前已从血液透析演变为血液净化,并且不断衍生出新的治疗技术和模式.吸附与血液净化技术方式联合的组合型人工肾成为血液净化发展的趋势.

    作者:梁碧琴 刊期: 200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