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26期文献
  • 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

    目的 探讨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 腹腔镜下采用带线穿刺针与钩针相配合治疗儿童先天性腹股沟斜疝48例,其中右侧30例,左侧7例,双侧11例,均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本组单侧平均手术时间(14.0±3.5)min,双侧(22.0±4.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2±13.4)h;术后阴囊积气3例,积液2例,无血肿、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3~8个月,无明显不适,无复发者.结论 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疗效肯定,安全舒适,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张万宇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早期十二指肠镜治疗

    目的 探索早期(72h以内)十二指肠镜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ABP)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30例SABP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治疗组早期(72h以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Oddi括约肌切开术并鼻胆管引流术.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鼻胆管插管均成功,其中11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及取石成功后,行鼻胆管引流术,4例单纯行鼻胆管引流术.鼻胆管引流7~15d,平均(10.5±3.8)d.治疗组的症状缓解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十二指肠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后3d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72h以内)十二指肠镜下鼻胆管引流治疗SABP是快速、微创和安全的,是损伤控制性理念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章焱;郑军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复合补片在巨大腹壁切口疝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复合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16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补片进行修补,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功能缝合针进行同定.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均治愈,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补片排异反应.出现腹直肌血肿1例,经抗炎、活血及理疗后血肿吸收.住院时间为11~21d,随访3~35个月,未发现肠粘连和疝复发.结论 复合补片修补术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理想方法.

    作者:鲁葆春;任培土;阮新贤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全胃切除使用吻合器致吻合口梗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吻合器在经腹伞胃切除中使用不当致吻合口梗阻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胃切除中使用吻合器吻合致吻合口梗阻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因术中系膜缘空肠黏膜被误钉在吻合口上致吻合口梗阻,再次手术改手工吻合后治愈出院;2例患者因非吻合口处空肠黏膜被吻合器柄杆前端尖锐之探杆顶起,被误钉在吻合口上致吻合口梗阻,其中1例术后支持治疗病情好转,另1例术中发现上述情况,予再次手术后治愈出院;3例患者因切除较长下段食管,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后,肠管在食管裂孔处受压,致吻合口不全性梗阻,术后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左右放置空肠营养管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步改善.结论 全胃切除术中使用吻合器吻合应注意操作细节,防止系膜缘空肠黏膜及非吻合口处空肠黏膜被误钉在吻合口上致吻合口梗阻;对需切除较长下段食管患者,术中适当扩大食管裂孔,有利于术后食物进入远端空肠.

    作者:管辉球;毛须平;郑荣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腹腔镜辅助胃大部切除术12例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大部切除术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11月施行的12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手术操作技巧、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60.0±25.3)min,术中出血量(120.0±24.5)ml,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拔除胃管时间(56.0±8.4)h,术后住院时间(7.3±1.5)d,均未发生吻合门漏、肠梗阻、腹腔感染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安全可行,且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辅以小切口完成胃肠的离断与吻合,可减少手术难度,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王少勇;陈华建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周剂量多西紫杉醇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周剂量多西紫杉醇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中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将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6例患者术前接受周剂量多西紫杉醇辅助化疗,多西紫杉醇35mg/m2,静脉滴注1h,第1、8、15天,以21d为1个疗程,间隔1周重复,辅助化疗结束2周后行手术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确诊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均为胃癌根治术(D2式淋巴结清扫).评价两组术后复发率及2年生存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复发率为33.33%(12,36);对照组为58.33%(21/36);试验组2年生存率为72.22%(26136),对照组为47.22%(17/36);试验组中位生存期为34.70个月,对照组为24.7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应用周剂量多西紫杉醇治疗进展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小,是较为理想的方案.

    作者:郭国湖;黄惠玉;林广荣;陈维荣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平底短型网塞补片治疗腹股沟疝60例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平底短型网塞补片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腹股沟疝的手术经验,包括Ⅱ型12例,Ⅲ型43例,Ⅳ型5例.采用平底短型网塞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手术方法、术中关键点和难点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60例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轻微、无红肿和渗液,术后3d患者体温和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变化均在正常范围,1例发生阴囊积液,3例发生异物感,5例发生尿潴留.住院时间3~4d.全部患者随访6~40个月,无复发.结论 平底短型网塞补片在成年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是安全有效的、术式简单,手术的关键是正确建立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腹膜前间隙及植入补片到位.

    作者:赵峰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经肛门改良Soave术和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经肛门改良Soave术与开腹手术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疗效的差别.方法 取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经肛门改良Soave术(改良组,2l例)及开腹手术(开腹组,25例)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6例,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48h改良组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0.7±1.6)ng/L、(27.7±4.1)mg/L]低于开腹组[分别为(22.0±2.3)ng/L、(73.7±15.0)mg/L](P<0.01),且手术时间[(94.0±11.7)min]、住院时间[(7.9±1.1)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2±0.7)d]及住院费用[(9030.5±1203.3)元]均低于开腹组[分别为(110.6±10.2)min、(11.9±4.2)d、(3.9±0.7)d、(11350.6±2412.7)元](P<0.01).改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9.5%,2/21)明显低于开腹组(24.0%,6/25)(P<0.05).术后1年肛管高压区长度、肛管静息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肛门改良Soave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适用于治疗婴幼儿的短段型和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

    作者:秦长江;孙嵩洛;马万里;郑立;刘大晗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胎儿肾盂积水的超声诊断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肾孟积水的超声诊断及其转归.方法 利用超声对28例胎儿肾盂扩张前后径≥0.5cm者进行随访观察和讨论.结果 28例(50只)肾盂积水,出生后1d38只消失;出生后3个月仅剩2例(2只)病例未消失.结论 胎儿肾盂积水大多数可在分娩前后自行缓解,要密切随访,重度肾盂积水未自行缓解者.应该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刘秀芳;郭丽君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34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8年10月进行的34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手术,总结其诊治情况、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 全组3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5例单纯二尖瓣前瓣裂缝合者有轻至中度关闭不全,二尖瓣无明显反流及狭窄,心功能基本正常.术后患者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结论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需加强心肌保护,二尖瓣成形及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矫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手术的关键.

    作者:李华宝;严中亚;卢中;程光存;宋晓蓉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国产和进口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胸科手术应用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国产和进口双腔支气管导管(双腔管)在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胸科手术患者32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插入国产驼人牌双腔管,B组插入进口Rush牌双腔管.记录两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导管移位和单肺通气效果不佳需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例数,计算气道峰压增加率,评价肺萎陷程度.结果 与B组比较,A组双腔管定位时间缩短[(2.1±1.3)min比(4.2±1.6)min],导管移位(11例比28例)和需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例数(8例比15例)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插管时间、肺萎陷程度、气道峰压增加率和咽痛、声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驼人牌双腔管用于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的效果优于进口Rush牌双腔管,而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作者:唐华军;赵乃康;秦英;邱雳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分离技术的讨:附112例报告

    目的 探讨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直肠及其系膜的分离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112例直肠癌患者行TME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在对直肠及其系膜的分离中(不包括会阴部操作)平均出血(45±32)ml,保留腹下神经96例,术后发生尿潴留6例,1个月后恢复;吻合口漏1例,行横结肠造口后愈合;切口感染6例,经换药后愈合,全组无输尿管及骶前静脉丛损伤.112例平均随访(3.7±1.1)年,14例死亡,局部复发6例,远处转移1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103/112)、84.8%(95/112)、66.1%(74/112).结论 术者必须熟悉盆腔解剖关系,完善的止血和如何使直肠前后间隙及侧韧带等得到大程度的暴露是TME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者:苏国森;湛建伟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外剥内扎加括约肌切断术与单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形混合痔对肛肠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采用瑞典生产的肛肠压力测量仪测量外剥内扎加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组,50例)和单纯外剥内扎术(对照组,52例)术前1d及术后3个月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大耐受量、直肠大顺应性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34.7±17.3)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1d[(74.9±14.2)mmHg]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50.1±18.6)mmHg]较术前1d[(76.3±20.1)mmHg]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肛管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大耐受量以及直肠大顺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使环形混合痔患者的肛管高压状态明显改善,但不会引起肛门失禁,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春雨;顾宇;林树森;聂敏;于好;袁鹿;关维雨;袁鹏;宋成飞;王墨飞;王军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磁共振与经直肠超声在测定前列腺移行带体积上的比较

    目的 比较磁共振与经直肠超声两种方法测定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移行带体积准确性的差异.方法 分别通过磁共振三维成像与经直肠超声这两种方法测定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移行带体积,并且与术后测定的前列腺移行带真实体积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磁共振三维成像测定前列腺移行带体积为(52.4±31.8)cm3,通过经直肠超声测定前列腺移行带体积为(49.9±29.8)cm3,术后标本称重后测得前列腺移行带体积为(53.0±32.6)cm3,磁共振三维成像和经直肠超声测定的前列腺移行带体积与术后标本称重后测得的体积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三维成像与真实值差为(5.7±3.5)%,经直肠超声与真实值差为(13.3±10.5)%,与经直肠超声比较,磁共振三维成像测定前列腺移行带体积时个体差异性更小(P<0.05).结论 磁共振是一种精确、高效、无创的检测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移行带体积的测定更有优势.

    作者:蔡冰;姜新;李叶平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胸壁结核临床分型与术式选择

    目的 探讨胸壁结核的临床分型与术式的选择对外科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8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胸壁结核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结果 136例中切口甲级愈合131例,延期愈合3例,未愈合2例.1年内原切口复发5例.结论 胸壁结核不同临床类型应选择相应手术方式,彻底切除病灶,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是手术成功的保正.

    作者:解记臣;魏志宪;孙留安;马亚杰;王章恩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距肛缘<5 cm的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的术后效果评估

    目的 探讨距肛缘<5cm的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ISR)的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26例超低位直肠癌ISR的手术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4个月局部复发1例;死亡2例,其中1例术后32个月死于肝转移,另1例术后40个月死于广泛腹腔转移.术后12个月对固体、液体粪便和气体均能很好控制者20例,对固体粪便控制良好、偶尔对液体粪便不能控制者4例,对同体粪便控制良好、经常对液体粪便不能控制者2例,无完全失禁病例.结论 直肠磁共振成像未侵犯内括约肌,直肠镜活检证实为中至高分化肿瘤在距肛缘<5cm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ISR,既达到了根治肿瘤的效果,又保留了肛门的主要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涛;姜金波;戴勇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成年人肛管前位脓肿的诊治分析

    肛管前位脓肿是指发生在肛门横线前方并播向尿生殖三角或其近端的一类肛周脓肿.由于其具备一定的临床特点,故将我院2002年6月至2008年2月诊治的486例肛周脓肿中,模拟Goodsall定律,将肛门横线前方的46例成年人肛管前位脓肿临床特点归纳如下.

    作者:王强;丁德祥;刘雪磊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现状及进展

    近年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在上海已列为各种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直肠癌占50%,其中低位直肠癌占70%[1].20世纪90年代以前,Miles手术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直肠癌的金标准术式.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得到公认及推广,直肠双吻合器的使用,病理学的研究使肿瘤远切端距离从5 cm减至2 cm,甚至目前2 cm原则也得到挑战[2],同时腹腔镜手术的进步,使得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辅助治疗使原本不能切除的肿瘤缩小、达到降期,亦使保肛率得以上升.现综述国内目前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现状,以及对未来治疗的展望.

    作者:刘朝晖;陈跃宇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盲肠旁疝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盲肠旁疝(pericecal hernia,PCH)是指盲肠肠管从过大过深的升结肠内侧回肠上方的回结肠隐窝、回盲部下方的回盲肠隐窝和盲肠下后方的盲肠后隐窝等处疝入形成的腹内疝[1].由于PCH较少见,诊断困难,一旦PCH造成了完全或不完全的、单纯或绞窄的梗阻后,如不能及时诊治,病死率竟高达75%[2].故临床医生应对PCH有所了解,以利于本病诊治.

    作者:闫朝岐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腹内疝的诊治现状先天性膈疝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laromatic hernia,CDH)是指腹腔内一部分脏器,通过膈肌先天性发育缺损开口,突入胸腔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危重病症,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畸形,为小儿急腹症之一.

    作者:高德明;何显力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胸、腹部创伤所致膈肌破裂、腹腔脏器经膈肌裂孔进入胸腔形成创伤性膈疝.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而且多数同时存在胸、腹部或全身性复合伤,往往病情严重掩盖膈疝症状,容易误诊、漏诊.嵌顿、绞窄性膈疝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胸、腹部暴力伤或锐器伤,都应警惕发生膈肌破裂和创伤性膈疝的可能.应注意早期诊断并及时处理才能提高创伤性膈疝救治成功率.

    作者:王炳煌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十二指肠旁疝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十二指肠旁疝(paraduodenal hernia,PDH)在临床中很少见,因解剖特殊性,诊断比较困难,往往误诊、误治,为提高外科医生对PDH的认识,故将PDH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杨维良;闫朝岐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医源性腹内疝的诊断和治疗

    医源性腹内疝是指在手术后出现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膜或肠系膜异常的孔道、裂隙离开原有位置而进入腹腔内的某一解剖间隙,导致肠梗阻的疾病.腹内疝的发病率低,但易并发肠绞窄或缺血,致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早的手术干预至关重要.医源性腹内疝多是由于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所造成,正确认识其原因、症状及解决方法实属必要.

    作者:张新晨 刊期: 2009年第26期

  •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是肠管通过先天性的小肠系膜或结肠系膜裂孔而形成的腹内疝.1778年Heuerman在尸检时首先发现了肠系膜裂孔疝,本病在临床很少见,占肠梗阻的1%~2%,是急性肠梗阻中少见的原因之一[1],占先天性疝的5%~10%[2].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约30%见于儿童,一般缺乏应具有的疝囊,因此,它并不是真正的疝.本病病因不清,多系先天性肠系膜发育异常所致,有学者认为是胚胎期肠转位时脏层腹膜与后腹膜融合不全造成肠系膜缺损,而Louw则认为肠系膜血运障碍导致局部坏死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作者:陈道达;陈剑英;卢建华 刊期: 2009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