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 将手术治疗的67例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术后缝合腹壁切口时皮下置自制带侧孔负压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7~10 d,引流量明显减少时拔除引流管;对照组30例术后常规缝合腹壁切口.结果 观察组37例中仅1例(2.7%)发生切口感染,无切口裂开者,切口愈合时间(9.36±2.18)d.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7例(23.3%),其中切口裂开3例(10.0%),切口愈合时间(12.25±4.06)d.两组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6,P<0.05);两组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6,P<0.05).结论 应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管行术后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能有效预防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作者:钟漓;张广钰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乳腺微小病灶的手术定位与切除的方法.方法 对165例共183处乳腺微小病灶分别行临床触诊定位(A组,61例66处)、超声定位(B组,67例75处)、乳腺X线钼靶定位(C组,37例42处)、乳腺磁共振成像(MRM)定位(D组,19例19处)下手术切除.结果 总体漏切率9.41%(19/202),乳腺癌总体检出率15.85%(29/183).其中A组漏切率13.64%(9/66);B组漏切率8.00%(6/75);C组漏切率9.52%(4/42);D组漏切率0.A、B、C组漏切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利用才能做到对乳腺微小病灶的准确定位切除,从而明确病变性质,以进一步相应治疗,提高早期乳腺癌生存率.
作者:杨士雄;赵文和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输尿管结石的同期腔内微创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采用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URSL)联合经尿道等离子双极前列腺剜除术(TUPKRP),同期微创治疗BPH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42例.结果 42例患者中35例原位碎石成功,成功率83.3%,碎石排净率95.2%(40/42);碎石后行TUPKRP,术后留置气囊尿管3~7 d.术后3~12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7.2±1.7)分,生活质量评分(2.5±0.8)分,残余尿量(30±16)ml.大尿流率(21.5±4.6)ml/s.各项指标与术前[分别为(28.2±4.5)分、(4.5±0.6)分、(122±75)ml、(8.2±2.3)ml/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URSL联合TUPKRP同期微创治疗BPH合并输尿管结石,具有安全性高、微创、经济、并发症少及疗效确切可靠等优点.
作者:孟庆超;李静梅;仇让学;彭荣军;张磊;沈伟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评价手控低压灌注在输尿管镜治疗结石梗阻性肾周炎的过程中是否能避免术后重症感染.方法 32例输尿管结石梗阻所致的肾周炎患者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术中不使用灌注泵,而采取手控低压灌注的方法进行灌注.结果 32例手术均获成功,患者肾周炎的症状、体征消失,无一例出现术后重症感染的现象.结论 腔内技术创伤小、可靠,患者恢复快,而手控低压灌注能有效防止输尿管镜治疗结石梗阻性肾周炎患者术后重症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春;彭瑞元;郑洁;邱建忠;丘捷文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研究体位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压力-流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105例BPH患者,分别采用卧位、坐位和站立位三种体位进行压力-流率检测,比较三种体位排尿期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排尿期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PdetQmax)和带管排尿后的剩余尿量(PVR).结果 PdetQmax坐位时为(66.60±3.43)ml/s;卧位和站立位时分别为(70.95±3.36)ml/s和(70.73±3.23)ml,s;坐位与卧位和站立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R坐位时为(77.43±11.18)ml;卧位和站立位时分别为(57.32±8.61)ml和(46.68±8.17)ml;坐位与卧位和站立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体位的Qmax和Qa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卧位和站立位不影响BPH患者的PdetQmax和PVR,坐位时PdetQmax参数下降,PVR增多.推荐首选卧位作为尿动力学检查的常规体位,患者在卧位不能排尿时,建议直接改为站立位,而不采用坐位检测.
作者:金小聪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提高尿道狭窄的治疗水平.方法 选择男性尿道狭窄患者101例,年龄3~57岁,中位年龄9岁.其中前尿道狭窄61例,后尿道狭窄40例,狭窄长度0.5~2.0 cm.全部采用阴茎或阴囊皮瓣加盖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95例一次手术成功,排尿通畅.3例再发尿道狭窄,3例并发尿道皮肤瘘,均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短段尿道狭窄采用生殖器皮瓣加盖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小明;何恢绪;胡卫列;吕军;聂海波;姚华强;邱晓拂;张利朝;刘俊;宋波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治疗孤立肾复杂性肾结石的适宜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A组,16例)、肾盂及肾实质切开取石术(B组,17例)、无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C组,13例)、肾盂切开气压弹道碎石术(D组,16例)四种不同术式治疗62例孤立肾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等评价其优缺点.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中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7.5%(14/16)、82.4%(14/17)、84.6%(11/13)、93.8%(15/16),D组明显优于B、C组(P<0.05),输血例数分别为0、5、7、0例;21例肾功能不全患者各组术后肾功能均得到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是治疗孤立.肾中小型复杂性结石的基本方法之一,肾盂切开气压弹道碎石术是治疗孤立肾巨型复杂性结石的佳手术选择.
作者:黄洪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方法对小切口胆囊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2000年1月至21907年12月收治的428例胆囊炎胆结石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4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术后两组分别使用硬膜外镇痛及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镇痛,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镇痛效果、尿潴留及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发生率、手术及镇痛费用.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断其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镇痛优良率(95.8%,205/214)明显优于对照组(92.5%,198/214)(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9.81±2.55)、(15.63±3.40)h]均比对照组[分别为(13.40±2.81)、(24.34±4.50)h]提前(P<0.01),尿潴留发生率和手术及镇痛费用[2.8%(6/214)、(4705.11±461.49)元]均比对照组[11.7%(25,214)、(5536.19±495.38)元]低(P<0.0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是小切口胆囊手术患者术后的一种良好的镇痛方式.
作者:金汉生;李三荣;吕清泉;马汉军;叶亚林;舒先林;魏崎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尿潴留产生的原因及其膀胱逼尿肌功能的改变.方法 结合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178例急性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男性患者中,年龄50岁者急性尿潴留原因主要为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占60.63%(77/127);年龄≤50岁者急性尿潴留原因主要为腰骶段脊椎外伤后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占72.55%(37/51).各年龄段女性患者急性尿潴留原因皆为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年龄50岁男性患者与同年龄段女性患者膀胱低顺应性及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膀胱及膀胱出口梗阻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男性患者产生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主要为膀胱出口梗阻;而女性及中青年男性患者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主要以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为主,其逼尿肌收缩功能依不同的病因出现不同的改变.
作者:王海新;马文义;任吉代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肾盂后逆行游离控制肾蒂的肾癌根治术的效果.方法 将102例临床分期为T3a期以前的肾癌患者分成两组:采用经腹传统控制肾蒂方法(传统组)50例,采用经腹肾盂后逆行游离控制肾蒂方法(研究组)52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局部肿瘤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进行比较.结果 10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康复出院并按计划随访1年.传统组平均手术时间(130±3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00±306)ml;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99±2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80±22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传统组局部复发率2%(1/50),远处转移率6%(3/50);研究组分别为2%(1/52)和4%(2/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盂后逆行游离控制肾蒂的肾癌根治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能降低手术风险,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李志军;陈素娟;马建新;程远合;张建国;刘刚;宋元斌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4例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全部患者均以肉眼血尿就诊,经彩色超声、静脉尿路造影、CT、膀胱镜检查证实膀胱内实性占位性病变.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结果 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平均随访10个月,全部患者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少见,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治疗方法以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切除为主.
作者:林天旗;郑周达;许振强;林海利;庄志明;张朝贤 刊期: 2009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胸乳人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胸乳入路在胸前间隙及颈前间隙建立操作空间,内镜下以超声刀切除甲状腺良性肿瘤12例.结果 1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80~170 min,术中出血量5~15 ml,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均为良性病变,术后1例患者胸前出现小片皮肤淤斑,2周后吸收消失,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患者术后住院时间3~6 d,平均(4.0±0.7)d.随访时间4~12个月,均无肿瘤复发,患者对术后美容效果感到满意.结论 胸乳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具有明显的美容效果,对于合适的有美容需求的患者,应作为首选.
作者:杨大勇;吴浩荣;谷春伟;陈伟 刊期: 2009年第32期
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常见病.目前手术多经下腹部切口,可留有较明显瘢痕.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经阴囊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共48例,疗效满意,瘢痕隐蔽,可达到美容目的.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彬;李树国;王金清;谢宗敬;赵虹 刊期: 2009年第32期
在我国尿酸结石占尿石症的5%~8%,但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欠合理,尿酸结石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因双侧上尿路尿酸结石所致急性.肾衰竭9例,通过经尿道膀胱镜置管或经皮肾穿刺留置造瘘管,有效地解除了上尿路梗阻,并通过各管道灌注碱性药物以达到溶石目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弘展;冯秉华;张茉;孙刚 刊期: 2009年第32期
急性阑尾炎是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也是腹部外科中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发病与职业、地区和季节无关,大多数患者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但是,有时诊断相当困难,处理不当时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如何提高疗效,减少误诊,仍值得重视.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6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庆廉;林民;郭木金 刊期: 2009年第32期
导尿术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操作技术,多数情况下都能做到操作安全,顺利完成.但若不注意留置导尿管的方法,常致导尿困难甚至失败.为了提高导尿成功率,我们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首次导尿失败的7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静辉;席广君;张常银 刊期: 2009年第32期
隐睾也称睾丸下降不全,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底部,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隐睾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也是泌尿外科手术中早的适应证.腹腔镜已应用于高位隐睾的探查和治疗,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采用分期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术.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我院对10例(13侧)高位隐睾患儿行腹腔镜固定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涛;袁观宏;汪林芳;陈丽红 刊期: 2009年第32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轻重不一,可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65例IM患儿,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珍 刊期: 2009年第32期
例1女,40岁.1个月前因发现血尿来院就诊,超声显示右侧肾积水,右侧输尿管扩张,膀胱占位,子宫腺肌瘤(多发),左侧附件囊性包块.盆腔CT扫描:膀胱底后部6~7点处可见膀胱壁增厚,呈软组织密度突向腔内,密度欠均匀.与子宫分界不清,考虑膀胱癌.
作者:赵伟;陈长选 刊期: 2009年第32期
例1男,23岁,因右下腹疼痛6 h于2002年8月12日入院.查体:T 36.7℃,P 76次/min,Bp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腹部平坦,腹软,右下腹部偏下局部压痛,略有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
作者:王培河 刊期: 2009年第32期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2004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WHO新定义的一种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我们对我院曾收治的1例肾脏MTSCC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查阅有关文献,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华;高志安 刊期: 2009年第32期
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细胞黏附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许多研究表明,黏附分子在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2].
作者:韩业红 刊期: 2009年第32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80亿;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66亿,中国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第二大国[1].2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总数的90%左右,其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
作者:王存川;任亦星 刊期: 2009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