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33期文献
  • 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比较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无妊娠合并症拟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60例,按自愿原则双盲分成三组:F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S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D组:非镇痛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镇痛效果,神经阻滞程度,产程变化,新生儿出生后1、5min Apgar评分等进行观察.结果 镇痛后F组和s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明显低于D组(P<0.01);镇痛60min后F组VAS[(1.32±0.25)分]高于S组[(0.62±0.16)分](P<0.05);第一产程F组[(408.7±137.6)min]和S组[(402.6±125.4)min]短于D组[(436.5±167.3)min](P<0.05);第二产程F组[(62.6±25.6)min]和S组[(60.7±22.5)min]长于D组[(47.1±21.1)min](P<0.05);F组和S组均无明显神经阻滞现象;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分娩镇痛起效快,效果确切,均缩短第一产程,不增加胎儿窘迫几率,但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更好、维持时间长等特点.

    作者:王丹一;江华丽;周航宇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欧普乐喉罩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与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中采用欧普乐喉罩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DSA和GDC栓塞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欧普乐喉罩组(O组).观察患者入介入室后10min(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 min(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3 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并于以上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T组T2、T3HR、MAP较T0明显升高(P<0.05),而O组升高不明显(P>0.05);O组在T2~T5时HR、MAP均明显低于T组(P<0.05 . O组T3~T5E和NE明显低于T组(P<0.05),T3-5T组E和NE高于T0(P<0.05),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O组安静拔管例数明显多于T组(25例比5例)(P<0.01),而发生呛咳的例数明显少于T组(5例比24例)(P<0.01).结论 欧普乐喉罩操作简单,插入与拔出时咽喉部刺激性小,诱导及苏醒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循环干扰轻,通气可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DSA诊断与GDC栓塞术的麻醉中.

    作者:陶宏;屈文慧;殷振;杜建国;王开祥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生活习惯对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年轻男性的精液质量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婚前或孕前体检的健康男性志愿者300例,通过问卷形式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手淫或取精器取精液做常规精液分析.按有无吸烟史、经常饮酒、穿牛仔裤、洗热水澡和蒸桑拿浴习惯分为相应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常吸烟、穿牛仔裤、经常洗热水澡或蒸桑拿浴可能是精液量下降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是精子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吸烟的回归系数为-0.357,P=0.0425.,结论男性应养成良好的卫生清洁习惯,避免或减少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男性生殖健康.

    作者:黄瑞荣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1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孕次及产次、发病至剖宫产术的间隔时间、末次剖宫产的指征、临床表现、确诊方法、治疗方法及治疗结局等.结果 11例患者的年龄为22~36岁;10例患者仅有1次剖宫产史;发病至末次剖宫产的间隔时间为4.5年(8个月至8年);7例患者末次剖宫产的指征为社会因素;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其中5例发生阴道大出血;5例患者在治疗前被误诊,分别误诊为宫内早孕(2例)和不全流产(3例),6例患者在治疗前确诊,通过剖宫产史,结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以做出诊断;1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剖宫产瘢痕妊娠较少见,临床容易误诊,对有剖宫产史的患者应结合经阴道超声检查以早期诊断,对于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出现阴道大出血时可以选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

    作者:陈香娟;刁震;钱旭芳;陈凤娣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研究

    目的 探讨羟基喜树碱和表柔比星联合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10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经电脑排序分为:羟基喜树碱组35例,表柔比星组34例,联合治疗组(羟基喜树碱+表柔比星)41例.三组患者采用序贯法行膀胱内灌注,随访2年并膀胱镜复查,记录每次膀胱灌注后的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2年后肿瘤复发率(7.32%,3/41)明显低于羟基喜树碱组(25.71%,9/35)和表柔比星组(23.53%,8/34)(X2=4.806、3.903,P<0.05),而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19,P>0.05).结论 羟基喜树碱联合表柔比星序贯法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好,较单独应用羟基喜树碱和表柔比星复发率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更有效的灌注方法.

    作者:何建华;舒跃民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靶控输注用于脊柱手术中控制性降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靶控输注用于脊柱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选择印例ASA分级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脊柱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没定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μg/L,普鲁泊福3 mg/L维持麻醉;对照组用瑞芬太尼0.1μg/(kg·min)持续输注并吸人2%异氟烷维持麻醉.手术进入骨质操作时行控制性降压,观察组提高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 μg/L,普鲁泊福6 mg/L;对照组使用瑞芬太尼0.15μg/(kg·min)输注并吸入2.5%异氟烷;降压目标为平均动脉压(MAP)60~65 mm Hg(1mmHg=0.133 kPa),必要时辅用硝酸甘油0.5~1.0μg/(kg·min)静脉输注降压.结果 控制性降压后两组患者MAP均达到降压目标.观察组和对照组降压中5、30、60 min MAP均显著低于降压前(P<0.05);观察组停止降压10 min、对照组停止降压30minMAP恢复至降压前水平.观察组降压中5、30、60 min心率(HR)均显著低于降压前(P<0.05);观察组停止降压10 min HR恢复至降压前水平;对照组停止降压5、10、30minHR均显著高于降压前(P<0.05).观察组降压前后中心静脉压(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降压后30minCVP显著低于降压前(P<0.05).需辅用硝酸甘油降压者观察组3例(10%);对照组18例(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柱手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行控制性降压,具有迅速、易于维持、停止降压后血压恢复快、安全、有效、易于调控的特点;并且降压更平稳,对CVP、HR影响小,不影响患者术毕清醒和拔管,是全麻手术行控制性降压较好的选择药物.

    作者:邹冬玲;刘琴湘;郭训;秦廷英;刘玉妍;何江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逆行腘窝及小腿内后侧皮瓣修复胫前近段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修复胫前近段软组织缺损的适宜方法.方法 采用逆行胭窝及小腿内后侧皮瓣修复胫前近段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骨外露13例、钢板外露5例.皮瓣切取大小6.5 cm×4.0 cm~12.5 cm×7.0 cm.结果 18例胫前近段软组织缺损患者除1例术后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逐渐愈合外,皮瓣全部成活,均达到一期消灭创面,局部无功能受限,且受区的外形较好;供区打包植皮,全部成活,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及外观均良好,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逆行腘窝及小腿内后侧皮瓣具有血液供给可靠,皮瓣切取面积大,皮瓣较薄,局部转移距离短,易转移,易于切取等优点.适宜修复胫前近段皮肤软组织缺损,且在皮瓣的下方可切取腓肠肌内侧头并转移覆盖创面,对骨、钢板外露能起到预防感染及抗感染作用,故对胫前近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及钢板外露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作者:汉吉健;王家祥;尹纪军;魏书俊;刘祥礼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清明胶酶检测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冠状动脉探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检测的影响和临床意义,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选取61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观察组患儿按有无冠状动脉损伤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损伤组(28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17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血清MMP-2和MMP-9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MMP-2和MMP-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MMP-2和MMP-9[(266.4±88.0)、(443.5±113.4)μg/L]与治疗后[(181.8±46.4)、(254.9±113.4)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MP-2和MMP-9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MMP-2、MMP-9减少值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能显著降低川崎病患儿血清MMP-2和MMP-9的表达,对减缓冠状细胞外基质的损伤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瑞;张爱荣;赵信喜;李战华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6例MHD患者按照进入透析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治疗组:蔗糖铁注射液100 mg稀释于100 ml 0.9%Nacl溶液中,每周使用2~3次;对照组:维铁缓释片2片,每日1次口服.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h)、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b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分别为(70.5±7.3)g/L比(110.8±11.5)g/L和(70.5±8.2)g/L比(98.6±12.3)g/L],Hct也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F、TSA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治疗组SF为(657.2±142.3)μg/L,TSAT为(28.1±6.5)%,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3%,21/23)高于对照组(69.6%,16/23).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曲矿云;樊英荣;吕歆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个体化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三种手术方式个体化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 87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钻孔抽吸术(19例)、钻孔抽吸引流+纤溶疗法(55例)、小骨窗显微手术清除血肿(24例)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随访3~6个月,以ADL分级法评价患者的预后:Ⅰ级25例,Ⅱ级31例,Ⅲ级15例,Ⅳ级7例,Ⅴ级9例.结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应根据病情及血肿CT形态采取个体化手术方式,根据病情及血肿的CT变化调整手术方式.

    作者:关靖宇;高旭;韩松;唐涛;林军;李岩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情况,并与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1421例进行比较.结果 14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中88例经阴道分娩,51例再行剖官产,6例产钳助产,1例子宫破裂,无产妇死亡.与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比较,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1%(57/145)比19.35%(275/1421)](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时应提前住院待产,严格筛选阴道分娩病例,严密观察,慎用缩宫素.

    作者:张鸿飞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抑肽酶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抑肽酶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期血液保护的效应.方法 将40例行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20例,抑肽酶组(A组)20例.A组首量1 ×106kU,持续量0.25×106kU/h持续静脉泵注抑肽酶,直至术毕,C组泵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术前(T1)、无肝期前5min(T2)、新肝期5 min(T3)、新肝期30 min(T4)和新肝期120 min(T5)采集颈内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TIB)、血栓弹力扫描仪(TEG)的反应时间(R)等.记录两组术中总出血量和血浆、血小板、液体输入量,并记录两组回收血洗涤量和红细胞悬液洗涤量.结果 A组患者术中总出血量、回收血洗涤量、红细胞悬液洗涤量及血浆、白蛋白、胶体输入量[(3708±1910)、(1321±488)、(2121±785)、(2568±904)、(200±63)、(3830±897)ml]明显低于C组[(5676±2241)、(2034±734)、(2697±978)、(3725±1374)、(259±83)、(5065±1505)ml](P<0.01或<0.05).两组T1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T5A组的PT、APRR、TT和R均较C组同一时间点缩短(P<0.05或P<0.01).结论 在肝移植术中应用抑肽酶能够有效地改善围手术期期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异体血及血浆代用品的输注量,具有很好的血液保护效应.

    作者:李勇;崔苏扬;靳艳卿;李榕;周路阳;顾小萍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探索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二者的协同作用.方法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用药组、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每组各40例.联合用药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并在治疗的第7个月开始加服干扰素3 MU,每周3次;拉米夫定组单用拉米夫定100 mg/a,干扰素组单用干扰素3 MU.在1个疗程结束时分别评价三组的治疗效果,并在每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结果 治疗结束后,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2.5%(37/40)、90.0%(36/40)、70.0%(28/40)和67.5%(27/40),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随访结束后,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和综合应答情况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郑恩明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及涂片显微镜检测尿中有形成分比较

    目的 探讨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及涂片显微镜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尿沉渣分析法、尿干化学分析法、手工沉渣镜检法对1500份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沉渣进行检测.结果 尿沉渣分析法、尿干化学分析法、手工沉渣镜检法对白细胞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3%(605/1500)、40.8%(612/1500)、43.5%(653/1500),红细胞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7.4%(711/1500)、46.5%(698/1500)、46.8%(702/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干化学分析法无法检测管型.尿沉渣分析法与手工沉渣镜检法对管型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4.7%(220/1500)、7.0%(105/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initek-500尿干化学分析仪对尿中管型的检测存在不足,尿沉渣分析法、尿干化学分析法、手工沉渣镜检法检测尿中白细胞和红细胞结果较一致.

    作者:全浩平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九例诊断及治疗

    肺硬化性血管瘤(PSH)是一种少见的肺内良性肿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极易误诊.我院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9例PSH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纯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芬太尼腰硬联合椎管内麻醉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的低有效剂量

    腰硬联合椎管内麻醉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是目前应用较广,效果较好的麻醉方法之一.在麻醉过程中,顾虑到局麻药对产妇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要求尽可能减小所使用局麻药的浓度和剂量.布比卡因结合芬太尼脊麻用于剖宫产已广泛使用.芬太尼能提高麻醉强度,延长麻醉作用时间,但芬太尼剂量过大,会引起其他的不良反应[1].

    作者:刘月娥;韩小玲;郭俊儿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颅脑外伤手术中恶性脑膨出32例治疗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严重脑膨出,强行关颅必然发生脑疝,称为恶性脑膨出[1].恶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常见问题,处理困难.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2例颅脑外伤开颅减压术中出现恶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治疗措施进行探讨.

    作者:张冠中 刊期: 2009年第33期

  • 心房扑动的再认识

    心房扑动首次报道于1886年,是心电图问世以来人们早认识的心律失常之一.1992年,Feld等发现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之间的峡部能终止心房扑动并长期预防心房扑动的复发.其后,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亦表明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是心房内的大折返.

    作者:董颖雪;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刊期: 2009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