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35期文献
  •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目的 探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疗效.方法 总结2009年3-8月20例接受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结果 20例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在出院前均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狭窄处完全解除,吻合口扩张.结论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再狭窄率低、增厚内膜及斑块剥离彻底等优点.

    作者:陈东;石军伟;吴治群;冷晓磊;熊文德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手术治疗复杂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复杂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的16例PilonⅢ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有限内同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按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系统进行评估,优3例,良9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75%(12/16).结论 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良好复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傅家兴;郑银旺;阮国模;苏忠良;郑俊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第四脑室形态对判断小脑出血手术指征的价值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形态的改变对判断自发性小脑出血手术指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52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第四脑室形态的改变与患者的意识状态、血肿量、幕上脑积水和入院后病情恶化的关系.结果 第四脑室受压程度与意识状态呈高度负相关(r=-0.881,P<0.01),与血肿量呈高度正相关(r=0.808,P<0.01).第四脑室受压程度越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越低,血肿量越大.第四脑室分级为Ⅱ级的患者脑积水发生率[57.7%(15/26)]明显高于Ⅰ级的患者[16.7%(3/18)](χ~2=7.406,P<0.01),第四脑室分级为Ⅱ级的患者因病情恶化而给予手术治疗的发生率[72.7%(8/11)]明显高于Ⅰ级的患者[12.5%(2/16)](P=0.003).结论 第四脑室形态改变是确定自发性小脑出血是否手术治疗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自发性小脑出血存在第四脑室形态改变的患者应该积极地考虑给予手术治疗.

    作者:许建强;黄鑫;孙永东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或后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单纯前路或后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及预后状况,探讨后前路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9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颈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术121例(单纯前路手术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12例(单纯后路手术组),后前路联合手术65例(后前路联合手术组).行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比三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4.7±1.4)年.单纯前路手术组改善率78.1%,优良率72.7%(88/121),单纯后路手术组改善率70.6%,优良率66.1%(74/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前路联合手术组改善率86.7%,优良率83.1%(54/65),与单纯前路手术组、单纯后路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中,后前路联合手术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单纯前路手术或单纯后路手术.脊柱稳定性单纯前路手术、单纯后路手术、后前路联合手术逐一降低.

    作者:王沫学;葛建杰;王金娜;毕国风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颅内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术后观察

    目的 了解手术干预对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65例心电监护发现异常的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出血量结合临床和CT表现分为手术组(36例)和非手术组(29例).入院后24h内、3d、7 d和15 d抽晨血测定心肌酶谱并行心电图检查,对照组4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结果 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在入院后24h内血清心肌酶开始升高,3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5 d基本恢复正常;入院后24 h内、3 d、7 d和15 d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7.69%(44/65)、80.00%(52/65)、35.90%(14/39)和29.03%(9/31),心电图异常主要类型有心率变异、ST-T改变、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等.手术组入院后7、15 d心电图异常发生率[28.00%(7/25)、23.81%(5/21)]低于非手术组[50.00%(7/14)、40.00%(4/1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组不同时间点血清心肌酶的恢复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存在较为普遍的心肌损伤,主要表现为血清心肌酶的升高和不同类型的心电图异常;手术治疗原发性颅内血肿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其所并发的心肌损伤,对脑心综合征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郑元回;章剑;周宗爱;郑金意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手术和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垂体微腺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和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垂体微腺瘤的疗效对比.方法 对52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分别采用手术治疗(25例,手术组)和伽玛刀治疗(27例,伽玛刀组),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或恢复正常19例(76.0%),激索水平下降或正常18例,占激素有异常者78.3%(18/23),症状体征及激素水平改善时间2~4周,平均20.3 d;伽玛刀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或恢复正常23例(85.2%),激素水平下降或正常22例,占激素有异常者88.0%(22/25),症状体征及激素水平改善时间4~6个月,平均5.1个月.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组2例继发脑脊液漏,1例因术后颅内感染死亡;伽玛刀组2例出现反应性脑水肿,1例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无死亡病例.结论 手术治疗垂体微腺瘤的症状体征改善率及内分泌激素水平好转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伽玛刀治疗,且影像学复查结果也好于伽玛刀治疗.伽玛刀治疗效果略高于手术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下降,但治疗后激素水平下降缓慢,需服用药物辅助治疗.对垂体微腺瘤的治疗,手术和伽玛刀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军;徐英辉;许瑞雪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观察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且术中深部电极探查出海马异常放电的18例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切口开颅经颞中回皮层入路行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治疗,18例患者均取得了占位病灶的肉眼全切,采用Engel分级量表评价癫痫控制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年.术后Engel分级Ⅰ级13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0例,2例出现对侧1/4象限盲;3例出现近期记忆功能较术前下降,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持久并发症.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病侧海马异常放电的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作者:徐德明;徐纪文;刘凤强;钱佳栋;芮奕峰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52例脾占位性病变的外科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对52例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8例良性脾占位性病变中的5例脾脓肿经抗炎治疗后3例脾切除、2例在腹腔镜下行脾脓肿引流术,其余23例行脾切除术;恶性脾占位性病变24例,均行脾切除术或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28例良性脾占位性病变患者获随访24例,除1例因脑血管栓塞死亡外,其余23例均健在.24例恶性脾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获随访18例,其中13例死亡,生存时间分别为2年内者5例,2~4年者7例,5年者1例,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转移;5例术后1~7年,病情稳定.结论 脾占位性病变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目前超声、CT检查仍是主要诊断依据,脾切除是治疗脾占位性病变的基本术式.

    作者:任培土;冯月富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 Sonata 1.5T MR扫描仪的T_1WI、T_2WI及SWI等序列对34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为参照标准,将SWI图像与常规MRI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4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共41个病灶,包括海绵状血管瘤19例,动-静脉畸形9例,脑静脉畸形6例.SWI图像对脑血管畸形病灶的显示与DSA或手术所见相一致.结论 SWI对脑血管畸形病灶显示清晰、准确.结合其他MR序列可以应用于临床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作者:任大卫;朱勇猛;黄国平;孔嘉玲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输尿管镜下内切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14例分析

    目的 总结输尿管镜下内切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14例经超声、CT等检查确诊为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的患者,通过顺行或逆行的方法经输尿管镜到达狭窄部位,在导丝的引导下应用钬激光将狭窄段纵行切开,深达全层.切开后留置双猪尾支架管4~6周,术后3、6、12个月分别复查积水改善情况及其肾功能.结果 1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2例肾盂积水明显缓解,5例有所缓解,6例无变化,1例加重.肾小球滤过率(GFR)除1例降低外,其他13例患者均有所改善.术后6、12个月复查:患侧肾盂积水情况与术后3个月时基本相同,6例GFR较术后3个月时进一步改善,其他7例无变化.结论 输尿管镜下内切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安全有效,创伤小,但要选择好适应证.

    作者:臧桐;杨同君;孙凤岭;郑清友;张水文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针钻一体穿刺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针钻一体穿刺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5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组)采用微创穿刺结合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并以49例常规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治疗组生存37例,对照组生存28例;治疗组生存患者治疗4周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C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院时[(58±12)分比(60±11)分]及治疗第14天[(64±13)分比(62±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1个月[(76±16)分比(65±14)分]及第3个月[(90±22)分比(69±18)分]时治疗组FIM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治疗组[(17.5±3.5)分]和对照组[(16.9±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第14天[(14.3±3.3)分比(16.2±3.5)分]、第1个月[(12.1±2.4)分比(15.7±3.4)分]、第3个月[(9.0±3.4)分比(12.2±3.6)分]时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穿刺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常规内科治疗.

    作者:李利中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Dieulafoy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5例分析

    目的 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Dieulafoy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15例患者均行急症和择期手术,术式:11例行胃楔形切除术,4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5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 Dieulafoy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越来越多见,病灶隐匿,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康世文;王小蓉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继发性颅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与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恶性脑膨出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继发性颅脑损伤(SBI)的高危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恶性脑膨出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对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SBI的高危因素进行分组:非SBI高危因素组23例,SBI高危因素组89例,其中1级高危因素组27例,2级高危因素组28例,3级高危因素组3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SBI高危因素组和非SBI高危因素组恶性脑膨出率分别为59.55%(53/89)和13.04%(3/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高危因素组与2级高危因素组恶性脑膨出率分别为40.74%(11/27)和53.57%(15/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危因素组恶性脑膨出率为79.41%(27/34),与2级高危因素组恶性脑膨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I的高危因素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恶性脑膨出的重要因素,采取充分的术前评估,对合并SBI高危因素的患者辅以综合治疗,将SBI高危因素控制在2级以下,可有效预防及减少恶性脑膨出的发生.

    作者:陈震;李爱民;刘希光;李宁;颜士卫;马逵;周辉;夏咏本;罗强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技巧

    自1987年开展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来,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外科手术方法,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应用LC在许多医院已成为常规.

    作者:董振江;武来兴;李恩军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早期颅骨修补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

    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恶性颅内高压的方法之一.颅骨修补术在手术减压后由于大面积的颅骨缺损,常在恢复期即引起脑脊液循环、脑皮层血流灌注的紊乱,影响患者功能恢复.

    作者:韩纪荣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移行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8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TSE)是因颅脑损伤时,蛛网膜被撕裂,其破孔恰似一个单向活瓣,脑脊液可以随着患者的挣扎、屏气、咳嗽等用力动作而流出,却不能返回蛛网膜下隙所致~([1]).

    作者:周斌;孙志刚;董佰卓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胸腔镜治疗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并发气胸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肺部弥漫性疾病,在病程中.60%~70%的患者会并发气胸,且复发率可在70%以上~([1]).

    作者:林江;叶中瑞;陈保富;朱成楚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

    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隙所致,出血后造成蛛网膜下隙容积突然增加,颅内压急骤上升,载瘤动脉突然痉挛减压.

    作者:柳成荫;沈涵;石祥恩 刊期: 2009年第35期

  •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高危脑血管疾病之一,其破裂出血患者30 d内病死率为45%,30%的幸存者存在中重度残疾~([1]),特别是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预后很差,病死率为60%~90%~([2]).

    作者:赵兵;钟鸣;谭显西 刊期: 2009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