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桥脑小脑角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桥脑小脑角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对3例有临床症状、要求手术的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3例无症状患者予以观察及CT或MRI随访.结果 3例手术患者中,1例术后听力丧失,且伴不全性面瘫,2例术后面肌痉挛好转但听力减退无变化;3例无症状的患者行CT或MRI随访2年未见脂肪瘤明显增大.结论 结合CT或MRI可确诊本病.对症状明显者应行肿物显微手术切除.
作者:罗晟;尹连虎;王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输尿管阴道瘘的诊治效果,探讨适宜的治疗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输尿管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方法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超声、美蓝试验、静脉尿路造影(IVU)、输尿管逆行造影和膀胱镜检查.结果 25例患者中24例早期行输尿管镜下放置双J管术后有19例(79.2%)获得治愈,其中有3例先后行2次输尿管镜下放置双J管术后获得治愈;5例行输尿管镜下放置双J管术失败后改行输尿管膀胱抗返流再植术获得治愈.另1例病程半年者直接行输尿管膀胱抗返流再植术获得治愈.随访6~33个月,平均(10.5±6_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阴道漏尿.结论 早期治疗输尿管阴道瘘是适宜的.微创的输尿管镜下放置双J管术为处理输尿管阴道瘘的首选治疗方式,在其失败后才考虑其他术式.
作者:姜少军;谢克基;蔡岳斌;王良圣;邓向荣;王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中应用的方法与经验.方法 1998年9月至2008年3月,施行泌尿外科的后腹腔镜手术208例,包括肾囊肿去顶术189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9例,肾上腺肿瘤摘除术4例,肾错构瘤切除术6例.回顾性分析手术经验、中转开放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203例后腹腔镜手术成功,中转开放手术5例(2.4%),并发症发生率13.O%(27/208),无漏尿、腹腔内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05例肾囊肿患者随访3~36个月,复发15例,复发囊肿直径均小于3.0 cm.肾上腺肿瘤、肾错构瘤及输尿管结石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入路直接,对腹腔内干扰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作者:张盼;李家兵;李锦秀;林世庆;孙懿;王远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在基层医院中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诊治资料.CT血管造影(CTA)脑血管三维重建发现61例共64枚动脉瘤04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30例共33枚.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转院治疗3例.其余19例动脉瘤患者予以保守治疗.结果 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治愈18例,继发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梗死而死亡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患者中死亡2例.转院治疗3例随访死亡1例.保守治疗19例患者中随访死亡8例.结论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选择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黄金生;陈文培;罗文伟;陈西亚;王晓亮;林荫;黄洪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带(TVT)术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2月,应用TVT术治疗27例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手术时间40~65 min,平均(48.0±8.4)min,术中出血量60~180 ml,平均(90.O±35.7)ml.术后留置导尿管1~7 d,平均(1.4±0.6)d,术后住院1~8 d,平均(2.3±0.5)d.1例术中发生膀胱穿孔,术后予保留导尿管1周,拔除导尿管后自行排尿通畅.1例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急性尿潴留,经扩张尿道,继续保留导尿管3 d后拔除,恢复正常排尿.27例患者随访1-18个月,平均(12.0±6.2)个月,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24例,明显改善3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TVT术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微创、疗效满意.
作者:田子农;温端改;侯建全;浦金贤;严春寅;欧阳骏;李纲;平季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提高40岁以下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13例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 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占同期膀胱癌总数的5.1%(13/253),男女比例为12:1.以无痛性间歇发作的肉眼血尿为主要首发症状11例.临床分期Ta-T1期12例,病理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9例.13例随访1.5~9.0年,患者均健在,无肿瘤复发.结论 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有一定发病率,应引起临床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预后好于老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作者:范志江;王竞;范波;丁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椎间打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39例,其中退变性滑脱14例,峡部裂性滑脱25例.L4椎体滑脱22例,L5k椎体滑脱17例.按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标准:Ⅰ度滑脱11例,Ⅱ度滑脱27例,Ⅲ度滑脱1例.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下在滑脱椎体及其下位椎体间植入椎弓根螺钉,行滑脱椎体全椎板减压术,安放固定棒并撑开椎间隙,进行滑脱椎体复位及临时固定,处理椎间隙,行椎间打压植骨融合术,调整钉棒进行椎间适度加压,以植骨块稳定为度.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4年,平均15个月.滑脱椎体完全复位28例,不完全复位11例.采用Prolo腰椎术后功能评定标准,治愈35例,有效4例,无效0例.结论 椎间打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融合率高,费用较低,易被患者接受和选择.
作者:黄久勤;王传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患者主观和客观尿动力学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取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96例,用生物反馈仪进行治疗,患者在声音的提示下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主观及客观指标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疗程结束后尿失禁症状消失28例,改善47例,无改善21例.症状消失和改善患者治疗后漏尿点压力、大尿道压力和大尿道闭合压力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和ICI-Q-SF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或<0.01).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具有无创性和经济、方便等优点.
作者:郭利;史艳莉;赵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亚低温冬眠疗法是一种施以药物与物理方式人工降低患者体温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我们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6例进行分组治疗,分析其诊治结果,旨在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伟;郑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腹股沟疝是老年男性常见病与多发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已日益引起人们重视.我院2005年2月至2007年6月对32例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联合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正家;丁海贤;倪昊;朱智超;葛启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非出血性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而又复杂的创伤,它不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伤,同时又伴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促使病情加重.颅脑损伤并发昏迷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颅脑损伤导致不同平面的脑损伤,致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昏迷.充分认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发展变化及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郝彩江;黄玉宝;陈子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较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专家共识,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老年性疾病,以骨强度受损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特点的骨骼疾病.
作者:张伟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采用自攻空心加压螺钉治疗Hoffa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07年6月收治Hoffa骨折患者17例,采用切开复位自攻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0个月,患者未出现患侧膝关节疼痛、骨折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合并腓总神经损伤病例术后6个月小腿前外侧和足痛觉感觉恢复,应用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系统进行疗效评价,优良15例,可2例.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自攻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刘德俊;李关兴;李龙付;严益军;王兴平;尤敏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12月至2007年3月收治13例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股骨重建钉治疗7例,采用逆行髓内钉加空心螺纹钉治疗3例,由于漏诊,顺行髓内钉固定后加空心螺纹钉治疗3例.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至5年.1例患者术后20个月股骨干骨折未愈合,予以再次手术内固定加植骨治疗,6个月后愈合;1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余均一期愈合.结论 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低,漏诊率较高,应根据股骨干的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余庆;季祝永;孙凤翔;张文祥;韩乃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所致腰背部疼痛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18例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经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在C型臂X线机监视引导下完成经皮椎体成形术.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疗效进行评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2±2.5)个月.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即刻疼痛缓解,6例患者术后48 h疼痛缓解,2例患者术后1周疼痛缓解.术后1周优良率100%,有效率100%;术后3个月优良率100%,有效率100%;术后6个月优良率89%,有效率100%;术后1年优良率83%,有效率94%.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所致腰背部疼痛的一种相对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微创技术.
作者:俞国成;李坚;谢垒;夏鉴芳;徐刚;马一鸣;许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经验.方法 牵引复位后,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颈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22例.结果 22例患者内固定均满意,螺钉位置良好,头端螺纹均超过骨折线,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诊2-1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活动受限.结论 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了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
作者:王明月;屠冠军;季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皮瓣在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或伴有骨外露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指动脉终末背侧支血管蒂的中节指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和/或骨外露13例.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存活,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无明显色素沉着.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随访10例,随访时间3~15个月,5例皮瓣两点分辨率达到1 cm.结论 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皮瓣是目前临床上以知名的小血管分支命名的血管蒂皮瓣之一.该术式可避免损伤指固有血管,手术操作简便,效果好.
作者:罗和源;孟宏;黄建华;余林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对伴有皮肤软组织破损的闭合性骨折在早期内固定手术中采用创面隔离法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7例闭合性骨折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以完全隔离的破损,以8~12层纱垫以活力碘溶液彻底浸润后覆盖、隔离破损的皮肤软组织,以便在早期对邻近部位所伴有的闭合性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17例患者获随访3~16个月,平均(6.03±2.93)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急性或慢性骨科感染,软组织破损愈合时间为2~5周,平均(3.20±0.75)周.结论 对伴有皮肤软组织破损的闭合性骨折采用创面隔离法有助于在早期和明显超出传统黄金清创时限(6-8 h)后仍有足够的信心和安全边际完成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减少治疗周期并获得良好结果.
作者:徐农;倪红联;叶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前路带锁钢板系统结合钛笼内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神经功能按JOA评分,于术前、术后6个月对所有病例均进行评分.结果 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5个月,骨折、脱位复位均满意,植骨于术后3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恢复率为(67.3±15.4)%.结论 应用前路带锁钢板系统结合钛笼内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能充分保证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有效地维持了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在颈髓损伤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远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全东和;薛文;马英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有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315年1月47例(53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随访病例采用Matta临床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47例(53髋)中45例(50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到4年.手术治疗37例(40髋)中,36例(38髋)获得随访,优良率92.1%(35/38).非手术治疗10例(13髋)中,9例(12髋)获得随访,优良率66.7%(8/12).结论 髋臼骨折应行完善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骨折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时机和入路,对于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
作者:丁万军;刘世清;贺斌;邓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人路和固定方法.方法 15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的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9例用1-3枚可吸收螺钉固定,6例用钢丝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0±2.8)个月,参照黄长明等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0例,良3例,可2例,差O例,优良率达86.67%.结论 膝关节的后内侧入路为骨折的直视复位和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结合可吸收螺钉或钢丝内固定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张成亮;盛威忠;陶铁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累及距下关节面跟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34例38足.按sannlers分型:Ⅱ型6足,Ⅲ型15足,Ⅳ型17足,行切开复位AO跟骨钢板或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 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3个月,按Marvland跟骨骨折评分系统进行术后疗效评定,优9足,良23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84.2%.结论 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面跟骨骨折,可以恢复跟骨的大体解剖形态,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田孟强;刘军;田峥巍;张宇;曹建刚;王磊;孙云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骨盆骨折及其合并伤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7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45例儿童骨盆骨折,骨盆骨折分型按Tile分类法,A型15例,B型17例,C型13例.患儿入院后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抗休克,积极处理合并伤,对骨盆骨折予早期复位固定等治疗.结果 45例患儿中,死亡2例,43例经(15.0±7.4)个月的随访,优17例,良23例,差3例,优良率为93.02%.结论 儿童骨盆骨折应早期明确诊断,骨折早期复位同定,积极处理合并伤,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刘文和;陈鹏;胡伟文;李杨;唐新文;郭志文;曹锡文;王福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脉滴注持续7 d.全部患者在入院第1天和治疗1周时进行颅脑MRI检查,每例患者选择其MRI提示多发散在的病灶中面积大的轴索损伤病灶作为测量对象,比较其治疗前后大长径和(或)大宽度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出现意识改善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较入院提高3分的时间;伤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结果 1周时MRI显示面积大的轴索损伤病灶大长径(或宽度)缩小2 mm及以上者治疗组为9例,对照组为3例,治疗组变化显著(X2=5.00,P<0.05).GCS较人院提高3分的时间治疗组为(9.13±2.72)d,对照组为(13.87±2.4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伤后1个月GOS≥3分的人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早期使用依达拉奉对神经轴索有保护作用,能减轻轴索肿胀和轴突周围水肿,缩小轴索损伤病灶,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沈晓燕;杨伟勋;朱志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研究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除不加用依达拉奉外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5、7 d清晨7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NSE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SE水平分别为(48.73±30.46)μg/L和(40.86±22.05)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5、7 d,两组NSE水平分别为(34.16±15.08)、(29.86±12.61)、(29.93±14.77)μg/L和(27.42±10.07)、(22.33±8.93)、(21.17±9.67)μg/L,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NSE水平进行性下降.两组用药期间未见有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NSE表达的影响非常显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
作者:赖连枪;詹俊新;杨银兰;石小峰;张浚;廖长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患者外周血中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急诊收治的116例DTIH患者和123例非DTIH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并分组进行对比.结果 首次头颅CT检查无颅内血肿,再次检查发现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入院时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13.35±6.72)×10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12.78±6.43)×109/L,明显高于首次及多次头颅CT检查均未见颅内血肿患者[白细胞计数(9.72±3.09)×10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7.64±2.9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首次头颅CT检查即发现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和非DTIH患者人院时外周血中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协助首次头颅CT检查无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的早期诊断.
作者:章剑剑;陈汉平;翁睿光;刘军;叶晖;祝源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