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6期文献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结肠癌手术镇痛效果及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结肠癌手术镇痛效果及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结肠癌手术患者84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A、B、C三组,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0%、0.20%、0.15%,每组各28例.记录开始镇痛后6、12、24、36、48 h静态及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追加局部麻醉药及镇痛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各时间点的静态VAS和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镇痛后24 h动态VAS较高,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C组[(35.4±2.3)min]与A组[(40.2±1.5)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38.3±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镇痛效果、胃肠道功能恢复、不良反应等方面综合评价三种不同浓度(0.30%、0.20%、0.15%)罗哌卡因对结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以0.20%罗哌卡因的效果好.

    作者:唐涛;林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4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手术的42例休克型异位妊娠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情况等.结果 42例休克型异位妊娠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6.8 min,无一例中转开腹,没有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休克型异位妊娠在麻醉监护及合理输血补液的条件下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陈丽霞;裘丽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78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思密达)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治疗,疗程均为3 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34/40)和63.2%(24/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较快缓解病情,缩短病程.

    作者:曾文新;杨丽;张剑波;陈华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乌司他丁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全身炎性反应和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IL-6、IL-8、TNF-α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异位妊娠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休克治疗,并急诊开腹手术止血.乌司他丁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于手术前给予乌司他丁20万U静脉滴注;术后第1~3天,给予乌司他丁10万U静脉滴注,每天3次.对照组则给予同等次数的等量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IL-6、IL-8、TNF-α和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乌司他丁组术后第1、3天IL-6[(18.2±4.1)ng/L和(13.8±4.3)ng/L]、IL-8[(85.4±19.5) ng/L和(82.8±18.1)ng/L]、TNF-α[(37.8±4.6)ng/L和(28.0±5.9)ng/L]的升高幅度均低于对照组[(28.9±5.3)ng/L和(25.1±4.7)ng/L、(138.9±28.3)ng/L和(140.2±20.9)ng/L、(51.6±5.8)ng/L和(50.1±3.1)ng/L](P<0.05).两组术后第1、3、5天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术后第3,5天乌司他丁组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第1天BUN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乌司他丁组的变化不明显.除乌司他丁组术后第5天外,两组术后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乌司他丁组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IL-6、IL-8、TNF-α的分泌和释放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素红;应刚军;沈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依沙吖啶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孕16~28周引产对比观察

    目的 对依沙吖啶(利凡诺)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孕16~28周引产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因各种原因自愿终止妊娠的孕16~28周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依沙吖啶100 mg经腹羊膜腔内注射,B组清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50 mg,同时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观察两组患者胎盘及胎儿排除时间、阴道流血量、住院时间及引产效果等.结果 A组完全引产率为76%(38/50)、清宫率为20%(10/50)、胎盘及胎儿排除时间为(42.0±5.8)h、住院时间为(96±6)h、阴道流血量为(110.6±6.5)ml,B组各指标分别为98%(49/50)、2%(1/50)、(12.5±4.5)h、(72±4)h、(46.3±5.6)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配伍阴道用米索前列醇用于孕16~28周引产,与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比较,胎盘及胎儿排除时间、住院时间短,阴道流血量少,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梅英;赖爱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依托咪酯或丙泊酚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围插管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在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90例择期行中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各45例.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用心率变异功率谱分析技术观察两组患者的HRV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后,E组总功率(TP)和HRV低频(LF)[(756±535)ms2/Hz和(316±301)ms2/Hz],P组LF、HRV高频(HF)、LF/HF及TP[(187±168)ms2/Hz、(89±48)ms2/Hz、2.3±1.6和(616±462)ms2/Hz]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麻醉诱导后,E组LF、HF、LF/HF及TP均显著高于P组(P<0.05).气管插管后,两组LF、HF、LF/HF及TP均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气管插管后两组HRV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在麻醉诱导时对老年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强于依托咪酯;而对于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而言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药效相似.

    作者:谢海辉;张曙;石海燕;陈淼;涂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体会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79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经验.结果 79例患者共治愈58例占73.4%,好转13例占16.5%,无效8例占10.1%,总有效率89.9%.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根据病变情况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是疗效的保证.

    作者:贾明辉;郭志强;汪静波;陈建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对确定肾脏肿瘤手术方案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CT对肾脏肿瘤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51例肾脏肿瘤患者的CT报告、病理结果及手术情况.结果 CT报告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达100%(35/35),CT报告为不能明确肿瘤性质的10例中8例术后病理呈恶性,CT报告为良性肿瘤的6例中2例术后病理呈恶性.CT对恶性肿瘤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35/35),敏感度为77.8%(35/45),误诊率4.4%(2/45).CT对良性肿瘤确诊率为66.7%(4/6),良性肿瘤误诊率为0.CT总体误诊率为3.9%(2/51).结论 CT报告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CT报告为肿瘤性质不确定时,肿瘤多为恶性;CT报告为良性肿瘤时不能排除肿瘤为恶性的可能.CT报告为肿瘤性质不确定或良性时,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以防止误诊、误治.

    作者:向旭辉;钱庆鹏;冯培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栓素A2/前列环素平衡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12)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分别使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术中和术后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PaCO2的变化,并于麻醉前(T1)、气腹前(T2)、气腹后10 min(T3)和解除气腹后10 min(T4)抽取静脉血测定TXA2和PG12的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芬太尼组T3 SBP、DBP和PaCO2均较T1明显升高(P<0.05);而舒芬太尼组T3 SBP、DBP和PaCO2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T3SBP、DBP和PaCO2较芬太尼组T3明显降低(P<0.05).芬太尼组TXB2 T3[(185.40±40.31)ng/L]和T4[(167.96±27.13)ng/L]均较T1[(81.24±20.61)ng/L]明显升高(P<0.01);舒芬太尼组TXB2 T3[(140.76±35.12)ng/L]和T4[(129.52±18.27)ng/L]均较T1[(80.92±15.57)ng/L]明显升高(P<0.01);T3和T4舒芬太尼组TXB2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芬太尼组6-keto-PGF1α T<,3>[(132.50±20.43)ng/L]和T<,4>[(121.70±30.41)ng/L]均较T<,1>[(94.57±15.14)ng/L]明显升高(P<0.05或<0.01);舒芬太尼组6-keto-PGF1α T3[(161.75±37.46)ng/L]和T4[(160.58±32.09)ng/L]均较T<,1>[(92.27±18.71)ng/L]明显升高(P<0.01);T3和T4舒芬太尼组6-keto-PGF1α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T3和T4 TXB2/6-keto-PGF1α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组T3和T4 TXB2/6-keto-PGF1α较T1明显升高(P<0.01),且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或<0.01).结论腹腔镜CO2气腹可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平衡失调和TXA2/PG12升高.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较芬太尼可更好地维持TXA2/PG12的平衡,从而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微循环灌注.

    作者:吴晓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匹多莫德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RRI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炎、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意大利多帕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支7 ml),急性感染期每次7 ml,2次/d;急性感染期过后,每次7 ml,1次/d;60 d为1个疗程.双抗体夹心ELLSA法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培养上清液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培养上清液PBMC中IL-4水平治疗前为(71.2±10.2)ng/L,治疗后为(19.0±6.2)ng/L(P<0.01);IFN-γ水平治疗前为(13.5±1.3) μg/L,治疗后为(69.9±13.0)μg/L(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培养上清液PBMC中IL-4和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能增强RRI患儿,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抑制Th2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调整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治疗儿童RRI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魏金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顺式苯磺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顺式苯磺阿曲库铵(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单次不同诱导剂量的效果.方法 8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0 mg/kg(CIS1组)和0.15 mg/kg(CIS2组),罗库溴铵0.6 mg/kg(ROC1组)和0.9 mg/kg(ROC2组).监测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和全身皮肤情况以及四个成串刺激的变化,记录声门暴露分级以及气管插管条件评分.结果四组患者均未发生心率、血压明显变化及皮肤潮红.顺式阿曲库铵随剂量增大,阻滞起效时间[CIS1组为(285±58)s和CIS2组为(232±46)s]缩短(P<0.01);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为2倍95%有效药物剂量(ED95)时或同为3倍ED95时,罗库溴铵较顺式阿曲库铵起效快.两种肌松药均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两种肌松药的2倍ED95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倍ED95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三组比较,CIS1组气管插管条件差(P<0.05).四组患者肌松恢复时间和声门暴露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相同剂量时,顺式阿曲库铵的阻滞起效时间约是罗库溴铵的3倍,两者增加剂量后均可以缩短阻滞起效时间,两者肌松恢复过程相似.

    作者:郑浩;徐旭仲;李丽伶;王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及对血浆皮质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即Ⅰ、Ⅱ、Ⅲ组).Ⅰ、Ⅱ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分别经直肠给予羟考酮10 mg;腹腔注气前Ⅰ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射;Ⅱ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肌肉注射;Ⅲ组为对照组.观察全身麻醉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监测患者术后24 h内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24 h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随访术后镇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三组全身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躁动Ⅲ组有4例,Ⅰ、Ⅱ组未发生.Ⅰ、Ⅱ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各时间点VAS、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明显优于Ⅲ组(P<0.05);患者术后24h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Ⅰ、Ⅱ组低于Ⅲ组(P<0.05),Ⅰ、Ⅱ组相近.术后24h吗啡用量Ⅲ组[(5.55±2.66)mg]高于Ⅰ组[(0.40±0.66)mg]、Ⅱ组[(0.46±0.73)mg](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Ⅲ组(40.0%)高于Ⅰ组(10.0%)和Ⅱ组(20.0%)(P<0.05).结论术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治疗效果好,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机体应激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吴艳琴;黄贤明;熊俊成;许宗女每;马黎阳;张德亭;泮江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6例母婴结局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因自身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1].妊娠合并ITP并非罕见.为总结和探讨妊娠合并ITP的治疗和预后,提高诊疗水平,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56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奏英;陈晓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孤立性蝶窦炎性病变28例临床分析

    孤立性蝶窦炎性病变早期症状少且无特征性表现,加之蝶窦解剖部位深,前鼻孔镜、纤维鼻咽镜等检查难以发现异常.病变一旦侵及周围结构,又多以头痛、视力障碍及其他颅神经症状首诊于神经内科、眼科,常致延误诊治.近10年来,由于CT、MRI及鼻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本病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现将我科收治的28例孤立性蝶窦炎性病变的诊治情况予以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以期对该病有较深的认识,增加本病的治愈率.

    作者:刘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误诊为弱视的先天性黄斑缺损一例

    先天性黄斑缺损是少见的先天性眼底异常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误诊为弱视的先天性黄斑缺损病例更是罕见,我院于2008年9月8日发现一患儿因右眼视力不佳而误诊为弱视的先天性黄斑缺损.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颖;吴丽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造影剂肾病的生物学预测指标

    随着造影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由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脏损伤即造影剂肾病(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的第三位病因,在药物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病因中,仅次于抗生素[1].CIN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多定义为造影剂注射后3 d内,血肌酐(SCr)上升幅度超过44 μmol/L或其绝对值较基础水平上升超过25%,并能除外其他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原因.目前检测CIN的常用指标仍然是SCr,由于SCr浓度受体重、营养状况、种族、年龄、性别等诸多非肾性因素的影响,SCr作为肾功能下降的指标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其误差达50%[2],多数患者在造影后48 h内SCr无明显变化,SCr峰值通常出现在造影后3~5 d,1~3周恢复到基础水平,而此时多数患者已经出院,因此如果以SCr诊断CIN则会忽视此类患者[3],耽误早期治疗时机.

    作者:易扬;路建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情况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X线摄片方法调查MHD患者胸主动脉及四肢血管发生的钙化情况,初步分析血管钙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 69例患者中38例有至少一处血管钙化,占55%(38/69).23例有四肢血管钙化的患者中,大部分(14/23)为内膜、中膜钙化同时存在.有血管钙化患者与无血管钙化患者相比,年龄更大,既往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更多(P<0.05).随访1年,有16例患者在此期间发生心衰.有血管钙化患者发生心衰的人数明显多于无血管钙化患者(P<0.01).结论血管钙化可能与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有关.

    作者:王英;贾艳丽;刘惠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B型利钠肽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评估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老年MHD患者(MHD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BNP水平,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BNP水平与左心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MHD组透析前后血浆BNP中位数分别为213.5 ng/L及110.2 ng/L,健康对照组为20.2 ng/L,MHD组的BNP水平透析前后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且透析后较透析前显著下降(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提示,MHD组的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4357,P<0.05).LVEF<50%者20例,透析前后血浆BNP中位数分别为386.5 ng/L和232.0ng/L,LVEF≥50%者30例,透析前后血浆BNP中位数分别为59.7 ng/L和29.1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NP可反映左心功能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MH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学波;朱水娣;胡玉纹;吴广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退出的因素,以期为此类人群制定合理的一体化治疗方案.方法调查68例CA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时间和原因及死亡病例的死因.结果观察期间有21例CA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30.88%);透析1年以上死亡的9例病例中,心肌梗死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4例、感染2例、肝性脑病1例、自动放弃1例.结论心血管事件是CA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合并症是导致CA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雪剑;张献朝;陈伟;廖锋群;赵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相关性皮肤瘙痒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和机制.方法将81例有不同程度皮肤瘙痒表现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50例)和对照组(单纯血液透析,31例).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分别检测所有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血清总钙、血清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PIH)水平及皮肤瘙痒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皮肤瘙痒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清磷、iPTH明显降低[(2.69±0.46)mmol/L比(0.98±0.39)mmol/L与(632.78±76.89)ng/L比(342.81±39.71)ng/L](P<0.01),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能明显减轻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皮肤瘙痒,而单纯血液透析则对其改善不明显,机制可能与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联合治疗能较好清除患者体内致皮肤瘙痒的毒素有关.

    作者:周忠民;马洪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