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8期文献
  • 乳腺癌术中明胶海绵填塞腋窝预防淋巴漏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明胶海绵填塞腋窝预防术后淋巴漏与皮下积液的价值.方法 将31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改良根治术,试验组15例术中用明胶海绵填塞于腋顶区、腋静脉周围及胸背血管周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有无拔管后皮下积液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3 d的引流量小于对照组(P<0.05),拔管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试验组发生术后皮下积液1例,对照组为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明胶海绵填塞腋窝可以减少术后淋巴漏及皮下积液的发生.

    作者:曾勇;潘永海;吴成亮;邵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分析32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的灌注过程,通过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比较结节及周围正常腺体及良恶性结节间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参数的差别.结果 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造影后表现为结节早于周围实质开始增强及消退,与邻近甲状腺实质比较呈高增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参数AT、TTP、PI分别为(7.49±4.45)、(17.41±2.84)、(18.56±5.24)s,与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各项参数[分别为(13.22±3.30)、(20.92±2.59)、(19.15±5.47)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可以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提供更多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李霄阳;罗定存;陈利民;贺军;方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术9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经验体会.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9月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的方法,共为92例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实施了107侧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91例完成腹腔镜手术,1例中转开放式手术,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40个月,术侧复发斜疝3例,术侧出现交通性睾丸精素鞘膜积液1例.结论 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复发率低,对精素保护好,便于处理隐匿性疝;对巨大疝及并发鞘膜积液的患儿要注意手术指征及操作技巧.

    作者:刘卫怀;郑圣保;童中山;李鹏飞;邵斌;李吉;胡志霞;张远炎;马瑞;王旗;甘泉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

    目的 探讨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41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间歇性跛行11例,下肢静息痛12例,合并溃疡或坏疽18例.15例腹主动脉和(或)双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单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单侧髂动脉合并同侧股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胭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的旁路移植血管均为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工血管.结果 术后40例(97.6%)患者的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术前0.41±0.15升为术后0.89±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5例,随访时间1~5年,本组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总的通畅率分别为93%、86%、80%.结论 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白云清;亓明;沈忠义;胡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食管癌切除术后围手术期胸腔胃主动脉瘘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围手术期胸腔胃主动脉瘘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5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腔胃主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手术至出血发生时间14~25 d.4例死亡,其中一次性呕血致死3例,手术修补治愈1例.结论 有效控制感染是预防胸腔胃主动脉瘘的基础,早期确诊病理分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赖群;张宁;孙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腰椎小关节角度变异在腰椎滑脱症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腰椎小关节角度变异对腰椎滑脱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因腰痛就诊行腰椎CT扫描的病例,将椎弓崩解性腰椎滑脱30例设为病例组;腰椎未见明显异常3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每个层面的小关节角度差异、腰椎小关节的两侧角度差异,并与国外60例在同一层面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在L3~4、L4~5、L5~S1层面右侧腰椎小关节角度分别为(47.9±6.3)°、(37.5±7.3)°、(37.9±7.7)°,对照组分别为(53.1±7.3)°、(40.5±6.3)°、(38.5±7.3)°,病例组在L3~4、L4~5、L5~S1层面右侧腰椎小关节角度分别为(48.1±6.0)°、(37.9±7.4)°、(37.6±7.6)°,对照组分别为(52.3±7.6)°、(41.6±6.0)°、(38.2±7.2)°,两组在L3~4、L4~5层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L5~S1层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小关节两侧角度在L3~4、L4~5、L5~S1层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国外病例腰椎小关节角度L3~4、L4~5、L5~S1层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小关节角度减小可能是椎弓崩解性腰椎滑脱的一种基因表达.通过测量腰椎小关节角度,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对减少、减轻腰椎滑脱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强;马智军;于洪;席焕久;田立善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下腹横筋膜织网修补术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横筋膜织网修补术治疗Ⅰ、Ⅱ型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施行腹腔镜下腹横筋膜织网修补术治疗Ⅰ、Ⅱ型腹股沟斜疝的145例患者(腔镜组)与同期施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143例患者(开放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复发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腔镜组在手术操作时间[(14.8±11.5)min]、发现对侧隐匿性斜疝(15例)、术后恢复活动时间[(16.5±14.3)h]、术后镇痛药使用(5例)、术后阴囊水肿(1例)、住院时间[(4.2±1.5)d]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分别为(37.6±25.4)min、0例、(52.7±12.6)h、13例、14例、(8.4±2.6)d];术后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腹横筋膜织网修补术治疗Ⅰ、Ⅱ型腹股沟斜疝具有可行性.

    作者:周明德;万德培;陈旭生;牛靖志;赵曦;莫伟锋;陈建良;张子通;钟志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两种切口治疗腋前副乳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腋下皮纹横切口和腋前纵行切口两种不同手术治疗腋前副乳的要点及疗效.方法 107例腋前副乳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腋下皮纹横切口和腋前纵行切口手术,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及瘢痕发生等情况,对其临床效果分别进行评估,并分析不同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8.0±2.9)min,B组为(24.0±2.6)min,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皮瓣下积液发生率为3.1%(2/65),B组为2.4%(1/42),两组皮瓣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及时处理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远期疗效中A组患者术后体表无瘢痕,外观不受到影响,B组患者腋前可看到纵行切口瘢痕,其中瘢痕增生发生率11.9%(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治疗腋前副乳时,腋下皮纹横切口较腋前纵行切口临床效果好.

    作者:李菊妹;张磊;朱伟良;杨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使用PFNA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按Evans分型.所有患者均经胫骨结节骨牵引、骨科牵引床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入PFNA.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22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3.5±1.5)个月.均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损坏、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髋内翻及其他畸形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3.3%(14/15).结论 使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物学周定原则、骨折固定牢固、防切割、防旋转、并发症少.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适合用于老年患者.

    作者:陈焱;潘昊;郑琼;彭永海;勘武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克罗恩病临床特点与诊治

    目的 总结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病变、肠镜表现、病理改变、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临床表现为腹痛17例(70.8%),腹泻12例(50.0%),结肠镜是末端回肠和结肠病变的主要诊断手段.结肠镜下可见不同病期的多样性表现.结肠镜结合活检诊断正确率53.3%(8/15),术后病理诊断正确率100.0%(8/8).结论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综合考虑得以确诊,本病以内科治疗为主,当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外科治疗.

    作者:吕庆福;曹苇;赵荣飞;过兆基;朱麟;胡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86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5例手术成功,1例儿童巨脾患者因操作空间太小而中转开腹.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急诊行腹腔镜脾切除术;3例脾囊肿患者中2例行开窗术,另1例因囊肿较大,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3 h,平均(1.5±0.5)h.手术失血量20~500 ml,平均(150±20)ml.术后住院4~8 d.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胡旭光;郑成竹;印慨;李际辉;柯重伟;陈丹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保留脾动静脉和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

    胰腺体尾部(胰体尾)与脾动静脉和脾脏的关系密切.当胰体尾发生严重损伤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胰体尾及脾脏联合切除.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胰腺外伤71例,其中7例行保留脾动静脉及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兴龙;余春;吴显清;成元春;王李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胆囊疾病132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炎、胆石症患者逐渐增多,由胆石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也有诸多报道,现着重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玲;纪明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乳腺良性病变治疗方法的选择

    乳腺良性病变在乳腺外科中为常见,约占80%,且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行肿块切除和区段切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乳房外形美的不断追求,如何选择手术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我们采用乳房表面放射状切口、经乳晕周围弧形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及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42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邵志平;胡孝渠;陈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膀胱小细胞癌三例报告

    膀胱小细胞癌(SCCB)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极易发生浸润和转移.我院1998-2007年共收治3例SCCB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赫俊会;张春阳;佟明;孙奎治;姜华茂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挫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肺挫伤是主要的胸部钝性伤,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肺挫伤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关系密切,肺挫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容易继发感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并发症[1].肺挫伤后炎性反应和免疫调节失控导致肺泡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激活,引起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导致肺损伤加重,免疫功能受到破坏.

    作者:刘克强;刘吉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954年Eastcott完成并报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外科手段干预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在国际上确定.

    作者:张承磊;刘昌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用于肺内单发结节的诊治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肺内单发结节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肺内单发结节患者53例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中楔形切除病变,并送冰冻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恶性病变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病例.其中恶性病变41例,均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良性病变12例,均行病变楔形切除术.结论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对肺内单发结节的诊治安全、可行;对恶性病变的治疗,无论在肺叶切除还是在淋巴结清扫方面均可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的效果.

    作者:邸永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胸膜外全肺切除术治疗单侧结核性全肺毁损

    目的 总结胸膜外全肺切除术治疗单侧结核性全肺毁损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单侧结核性全肺毁损患者施行全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发现脏、壁层胸膜呈胼胝样粘连,胸膜内分离病肺困难而施行胸膜外全肺切除术.结果 30例手术全部成功,术中出血1300~5300ml,平均(2854±526)ml,术后近期并发症11例(36.7%):急性肺水肿3例,呼吸衰竭4例,脓胸2例,纵隔摆动2例;治愈28例(93.3%),死亡2例(6.7%).结论 对单侧结核性全肺毁损患者施行全肺切除术时,如果术中发现脏、壁层胸膜呈胼胝样粘连,胸膜内分离病肺困难时,应当机立断施行胸膜外全肺切除术,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作者:廖勇;许建荣;韦鸣;黄喜峰;唐际富;刘玮;蔡青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红霉素及高渗葡萄糖溶液治疗肺癌术后乳糜胸

    目的 总结肺癌术后乳糜胸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对11例肺癌术后乳糜胸的患者采用胸腔内注入红霉素及高渗葡萄糖溶液进行治疗.结果 11例患者胸腔内注入红霉素及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第1天胸液引流量为800~1000 ml,第2天即小于100 ml,后逐渐减少,均于第5天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全组均保守治疗成功,痊愈出院.结论 肺癌术后乳糜胸往往可以经保守治疗痊愈,胸腔内注入红霉素及高渗葡萄糖溶液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臧其威;左续珍;郑中锋;陈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61例肺炎性假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肺炎性假瘤(IPL)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61例IPL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病灶楔形切除28例(45.9%,其中6例在胸腔镜下完成),单肺叶切除27例(44.3%),双肺叶切除6例(9.8%),有13例(21.3%)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术前53例误诊,误诊率86.9%.误诊为肺癌21例(34.4%),肺良性病变19例(31.1%),肺部占位恶性待排10例(16.4%),纵隔肿瘤2例,食管癌肺转移1例.术后并发症3例(4.9%),均痊愈出院.随访2~68个月,4例失访,3例死亡,均死于与IPL无关的疾病.其余均健康生存.结论 术前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IPL有一定困难,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依靠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决定,以病灶楔形切除或肺叶切除为主.

    作者:丁凯;周华富;郭建极;何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肺癌侵犯上腔静脉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8月至2008年5月对收治的28例肺癌侵犯上腔静脉患者行手术切除.其中受侵上腔静脉侧壁部分切除、直接缝合和血管成形术各5例,上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5例.结果 5例术前因上腔静脉综合征所致的头面部及上肢水肿均于术后24~48 h缓解或消退,上腔静脉阻断时间6~30 min.术中及术后无早期死亡,术后近、远期无上腔静脉及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及梗阻发生.6例术后发生肺不张,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治愈;4例出现快速型心房颤动,对症处理后消失;1例出现心脏疝,再次开胸行心脏还纳、心包补片修补后治愈.结论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付云;孙成超;林超西;谢德耀;蒋成榜;郑亮承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中至重度低肺功能患者肺切除术5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至重度低肺功能患者肺切除术后影响转归的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中至重度低肺功能患者的治疗经过、术后并发症和近期肺功能变化.其中全肺切除术11例,单纯肺叶切除术37例,袖状肺叶切除术5例,肺叶楔形切除术3例.结果 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22例(39.3%),死亡4例(7.1%),死于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和肺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肺功能,大自主通气量(MY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等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至重度低肺功能患者对肺切除术有潜在代偿基础,正确的术前评价、适当的手术方式和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并获得治愈的关键.

    作者:侯升帅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