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60例SA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和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入院第2天及第10天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脑血流速度,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和脑脊液中ET-1、NO水平.结果 治疗组CVS发生率(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36.67%,11/30)(P<0.05);而入院第2天两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1、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院第10天,治疗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18.23±14.56)ng/L比(132.26±15.18)ng/L,(138.23±16.58)ng/L比(156.24±17.54)ng/L],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88.25±15.54)μmol/L比(70.26±14.86)μmol/L,(104.27±16.52)μmol/L比(92.43±12.51)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能减少SAH患者CVS的发生,可能是通过阻止血浆和脑脊液中ET-1水平升高和NO水平降低而发挥作用.
作者:陈勇军;张新华;邹伟;刘淑云;蒋福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分水岭脑梗死(CWI)的类型、临床特点及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关系.方法 分析106例经头颅MRI证实为CWI患者(CWI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类型CWI患者与36例非CWI患者(非CWI组)及32例门诊健康查体者(健康对照组)血浆LPA水平的变化.结果 CWI组中皮层前型22例,血浆LPA水平为(4.93±0.72)μmol/L;皮层后型17例,血浆LPA水平为(4.75±0.81)μmol/L;皮层下型47例,血浆LPA水平为(5.46±1.03)μmol/L;混合型20例,血浆LPA水平为(6.02±1.12)μmol/L.非CWI组血浆LPA水平为(5.37±1.24)μmol/L;健康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为(2.92±0.36)μmol/L.不同类型CW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LP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混合型高,皮层下型次之,混合型与皮层前型及皮层后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CWI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与不同类型CWI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CWI以皮层下型为主,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管腔狭窄,血小板活化及其产生的微栓子在老年CWI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LPA水平在老年不同类型CWI患者血浆中均明显增高,其中又以混合型高,可作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指导老年CWI的分型治疗.
作者:王道珍;李振光;王远臣;迟相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镁、尿镁浓度的变化,了解尿镁在判断镁离子缺乏症中的意义.方法 观察组为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0例,年龄2个月至2岁,对照组为同期同年龄段行健康体检的婴幼儿100例.两组均取静脉血2 ml,同时记录24 h尿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镁、尿镁浓度.结果 观察组尿镁浓度(0.41±0.17)mmol/J,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8±0.16)mmol/L(P<0.01);观察组血镁浓度(0.93±0.23)mmol/L,对照组血镁浓度(0.98±0.17)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合并有镁离子缺乏症,尿镁浓度测定可作为判断体内是否有镁离子缺乏的方法,而血镁浓度测定则不适合.
作者:肖壮青;李克泉;魏瑞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中行原发病灶切除19例,未切除23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4例,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8例.结果 原发病灶切除患者半年存活率(78.9%,15/19)与未切除患者(30.4%,7/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患者半年存活率(76.5%,26/34)与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患者(12.5%,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转移性肝癌患者应尽可能切除原发病灶并给予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低创伤、易耐受和疗效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朱清;黄重发;卜全慧;裴小红;武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多普勒及背向散射积分(IBS)对高脂血症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高脂血症患者23例(试验组,46个肾),健康对照组100例(200个肾),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肾脏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肾皮质IBS、肾窦IBS及肾皮质IBS标化值(IBs%).结果 试验组肾皮质IBS及IBS%[分别为(40.99±1.15)dB和(83.03±2.78)%]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4.49±1.73)dB和(68.91±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sV为(49.47±3.32)cm/s,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1.49±2.69)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I、PI(分别为0.55±0.02和1.01±0.0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53±0.02和0.99±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多普勒及IBS技术是评价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左甲状腺素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84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按不平衡指数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每日补充左甲状腺素并避免高碘饮食,对照组仅避免高碘饮食.随访12周后,调查两组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差异,并同时观察甲状腺体积变化.结果 治疗组随访后TPOAb、TGAb、甲状腺体积[分别为(421±307)U/ml、(76±60)U/ml、(14.7±5.1)ml]与随访前[分别为(959±364)U/ml、(157±76)U/ml、(18.5±4.7)ml]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CD_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28±7)%]与随访前[(17±5)%]相比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随访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甲状腺素有助于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免疫调节紊乱.
作者:随华;耿秀琴;郭振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Graves病(GD)~(131)I治疗后3个月时仍保持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者之后的甲状腺功能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的Cox回归生存分析,探讨183例GD患者经~(131)I治疗后3个月时仍保持甲亢者在~(131)I治疗后36个月内的甲功腺功能变化趋势及多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 GD患者经~(131)I治疗后3个月时保持甲亢者36个月内甲亢保持率在~(131)I治疗后3~6个月时为100.0%、7~12个月时为73.7%、13~24个月时为67.2%、25~35个月时为43.3%、36个月时为21.5%.~(131)I治疗后3个月时甲状腺质量对该变化有影响(B=-0.044,Wald=4.460,P=0.035,RR=0.957);而其余9个协变量影响不显著.结论 GD~(131)I治疗后3个月时仍保持甲亢者近80%可在36个月内由甲亢转为非甲亢,大部分患者36个月内不必再次行~(131)I治疗,但~(131)I治疗后3个月时如残留甲状腺肿大明显(尤其>31g)者可早期再次行~(131)I治疗.
作者:余大富;吴晓群;杨吉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阿司匹林抵抗类型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血栓索B_2(TXB_2)与6-酮-前列腺素(6-k-PG)F1 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63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根据阿司匹林抵抗类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前及2周后TXB_2及6-k-PGF1α水平及两者比值,并进行对比分析及预后评估.结果 AS组总有效率[87.0%(20/23)]显著高于ASR组[55.0%(11/20)]和AR组[3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组TXB_2和6-k-PGF1α比值增高的患者比例较低.用药前三组患者TXB_2、6-k-PGF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2周后,三组患者TXB2水平较用药前均显著下降,6-k-PGF1α水平较用药前均显著上升(P<0.01),而且AR组下降或上升幅度小于AS组和ASR组(P<0.01).结论 阿司匹林可降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TXB_2水平,并提高6-k-PGF1α水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再次血栓形成的危险,同时监测TXB_2和6-k-PGF1α比值有助于评估预后.
作者:胡雪珍;孔慧梅;李辰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瘦素受体(LR)基因外显子4Lys109Arg变异的关系.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用地高辛标记引物酶显色法检测高血压患者90例(高血压组)及健康人52例(健康对照组)LR基因外显子4Lys109Arg的变异情况.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两组的左心室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早期流速峰值与左心室舒张晚期流速峰值比(E/A)]、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肾动脉主干收缩期大流速(V_(max))、舒张期血管内径(I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R基因外显子4Lys109Arg变异的不同基因型在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AA基因型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G基因型在LVEF、E/A、LVFS、RI和PI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基因型在LVEF、E/A和LVFS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GG基因型与AA基因型在LVEF、E/A、LVFS、RI和PI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GG基因型与AA基因璎在RI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5±0.02比0.63±0.02,P<0.05).结论 左心室功能、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与LR基因外显子4Lys109Arg的变异有关.
作者:王楠;成蓓;马丽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高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140例高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78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年龄>75岁者INR为1.6~2.5]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联合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100mg1次/d+双嘧达莫100 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6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6例,周围动脉栓塞2例,轻微出血3例,无严重出血病例.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2.7%(2/75)比13.3%(8/60),P<0.05];出血发生率高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8/75)比5.0%(3/60),P>0.05].结论 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高危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当INR>3.0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严密监测下(INR 2.0~3.0)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耿清峰;李梅茹;李红月;王斌;安树章;成丽娟;齐建立;刘玉惠;杨永利;常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免疫学改变及确诊所需时间,提高对PBC的认识.方法 收集PBC患者共36例,按每6年为一时间段分成两组,其中第一时间段组(1996年6月至2002年5月)9例,第二时间段组(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27例,对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BC患者多发于中年女性,常见症状为黄疸、皮肤瘙痒、乏力.表现为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TBil)升高.30例(83.3%)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亚型-Ⅱ(AMA-M2)阳性.确诊时,第一时间段组Child-Pugh分级A级0例,B级3例,C级6例;第二时间段组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10例,C级4例.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移植1例,死亡2例.结论 早期PBC(Child-Pugh A 级)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无症状或有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表现.对ALP、GGT升高或(和)AMA-M2、GP210、SP100阳性患者要考虑PBC可能.对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女性筛查肝功能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完善肝脏组织学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PBC.
作者:舒敏;车宇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贫血非常常见,有学者认为是治疗靶点之一.现对CHF患者贫血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丛海霞;吕树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脑膜、脑脊液、眼球)的淋巴瘤,而没有身体其他部位淋巴瘤证据的一种疾病.PCNSL病程短,病情进展快,高度致死性,预后很差,自然病程仅为数月.自DeAngelis等采用了化放疗联合治疗方案以来,PCNSL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现将其临床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姜鹏;王义善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根据病变是否伴有炎性反应和纤维化分为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NASH相关肝硬化.NASH严重的病例可发生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甚至引起肝癌.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西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第一大慢性肝病以及肝酶异常的首要病因,普通成年人NAFLD患病率为20%~33%~([1-3]),其中10%~15%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后者1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15%~25%,而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衰竭和移植肝复发的概率为30%~40%.
作者:范建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肝脏的脂质合成与排泄失衡,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进而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
作者:季光;张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62岁,因突发剧烈胸痛、呼吸困难30h于2005年1月8日入院.患者30 h前在情绪受刺激后突发剧烈胸痛,呈压榨性,放射至左肩,伴呼吸困难、出汗,无咳嗽、咳痰,无畏寒发热,无鼻塞流涕,无腹泻、腹痛,无咯血,无恶心、呕吐,症状持续不能缓解,3 h前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后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治疗后未见缓解而转至我院.患者病后神志清,精神差,胃纳差,二便无异常.
作者:陈云鹏;张济富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