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急腹症并发脓毒症患者可溶性脂多糖受体CD14(sCD14)的变化规律,探讨复方清下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将38例急腹症并发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22例和观察组1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清下汤;另设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于入院后24h、3d、7d采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sCD14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 常规组入院后24h、3d、7d及观察组入院后24 h、内毒素、sCD1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常规组和观察组入院后7d内毒素、sCD14水平与入院后24 h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0.01);且观察组入院后7d时内毒素、sCD14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死亡者sCD14水平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急腹症并发脓毒症患者入院后24 h、3d时血清sCD14水平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 急腹症并发脓毒症时,sCD14水平显著升高;sCD14水平持续较高常预后不良;中药复方清下汤可有效降低血液中内毒素及sCD14水平,为临床治疗急腹症并发脓毒症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盛林;陈海龙;殷朔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比较坦索罗辛和托特罗定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按区组随机化方法 分成四组,每组各40例.结石直径4~10 mm.Ⅰ组给予坦索罗辛0.4 mg,1次/d.Ⅱ组给予坦索罗辛0.4mg,1次/d,加托特罗定2 mg,2次/d.Ⅲ组给予托特罗定2 mg,2次/d.Ⅳ组为对照组,未给予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每例患者治疗观察期为2周.结果 Ⅰ组排石率为76.9%(30/39),Ⅱ组为70.0%(28/40),Ⅲ组为46.2%(18/39),Ⅳ组为42.1%(16/38),Ⅰ、Ⅱ组的排石率明显高于Ⅲ、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之间,Ⅲ、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石时间Ⅰ~Ⅳ组分别为(5.3±2.5)、(6.4±2.2)、(10.7±1.8)、(12.8±3.4)d,Ⅰ、Ⅱ组分别与Ⅲ、Ⅳ组之间,Ⅲ、Ⅳ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因不能耐受而退出研究.2周内四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坦索罗辛在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方面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排石率;而托特罗定则可以缩短排石时间,但和坦索罗辛合用并无额外的优势.
作者:王云炎;侯建全;温端改;欧阳骏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血浆中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7例感染乙型肝炎儿重,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0例(携带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25例(轻度组),慢性乙型肝炎中度22例(中度组),另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二聚体、vWF水平.并测定治疗1个月后轻、中度组患儿上述指标.结果 D二聚体:携带组[(0.30±0.05)mg/L]与对照组[(0.29±0.06)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0.90±0.22)mg/L]>轻度组[(0.64±0.11)mg/L]>携带组(P<0.01).vWF:中度组[(184.83±34.23)mg/L]>轻度组[(160.58±27.51)mg/L]>携带组[(134.40±15.42)mg/L]>对照组[(116.01±13.37)mg/L](P<0.05或<0.01).治疗后轻、中度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9±0.05)、(0.31±0.06)mg/L,vWF水平分别为(131.33±13.00)、(147.70±29.59)mg/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 D二聚体、vWF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功能损伤程度,是反映肝脏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指标.
作者:石海矾;陈益平;狄军波;徐志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女性假两性畸形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收集5例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5例患者,诊断为外源性雄激素引起的女性假两性畸形1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的女性假两性畸形4例.均外阴发育异常,染色体核型为46XX.5例行保留阴蒂头及其血管神经蒂阴蒂成形术,4例术后予氢化可的松替代治疗,3个月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睾酮均降至正常.5例随访1~10年,外生殖器外观满意,阴蒂头血运、感觉良好,第二性征明显女性化,3例已基本上转变性别角色,2例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结论 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应尽早诊断,早期予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早期行阴蒂短缩术,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谢肖俊;蒋学武;李建宏;王广欢;张璇;郑少坤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广泛性面颈部蜂窝织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21例广泛性面颈部蜂窝织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面颈部蜂窝织炎的感染来源:牙周炎、牙髓炎9例.急性扁桃体炎5例,急性腮腺炎4例,原因不明3例.蜂窝织炎定位:口底和颈部9例,扁桃体周围间隙、咽旁间隙、咬肌间隙和颈部5例,咬肌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和颈部7例.通过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其中3例先行气管切开防止窒息,3例同时经颈纵隔引流,配合大剂量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全部患者均治愈.结论 广泛性面颈部蜂窝织炎病情进展迅速,应采取综合治疗,及时切开引流,缩短疗程,防止严重并发症.
作者:方练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在治疗严重腹部创伤中的临床价值并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S救治47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情况.结果 全组治愈41例(87.23%),再次手术术后出现肝脓肿3例(6.38%),肠瘘、胆瘘、胰瘘各1例(各为2.13%),经保守治疗痊愈,死亡6例(12.77%),死亡原因均与手术无关.结论 对于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积极采用DCS,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田浩;黄宗海;郭雄波;肖庆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呋塞米雾化吸人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4例.B组常规治疗,A组加用干扰素肌肉注射及呋塞米雾化气泵吸入.结果 A组患儿的喘憋缓解时间、湿哕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87.5%(21/24),显著高于B组的58.3%(1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呋塞米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可靠、安全,可作为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方法 之一.
作者:于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子宫畸形合并早孕的诊断及人工流产并发症的防治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子宫畸形合并早孕终止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为4~20 min,术中出血10~100 ml.1例因人工流产不全再次在宫腔镜下行清宫术,余11例均一次性成功终止妊娠,一次性成功率为91.7%(11/12).12例均未发生漏吸和子宫穿孔.结论 术前早期诊断,术中超声监测,必要时行宫腔镜下人工流产或清宫术,对降低子宫畸形合并早孕终止妊娠的并发症意义重大.
作者:黄秋穗;陈文兵;胡迎春;刘梅俏;吕杰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肝硬化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将9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采用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组)、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组)和常规保守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0例,疗程1年,观察比较三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1年后,拉米夫定组HBV DNA全部转为阴性,HBeAg阴转率为40%(12/30),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30%(9/30),肝功能显著好转,疗效明显;阿德福韦酯组疗效相对缓慢,仅有4例(13%)HBV DNA转为阴性,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O;对照组仅有2例(6%)HBV DNA转为阴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肝硬化治疗中疗效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红梅;周永良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肌松药对小儿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无肌松药组(Ⅰ组)和给肌松药组(Ⅱ组),每组各30例.Ⅰ组静脉注射普鲁泊福2 mg/kg及瑞芬太尼3 μ g/kg(注射时间不少于1 min),施行无肌松药气管插管.Ⅱ组静脉注射普鲁泊福2 mg/kg、瑞芬太尼1.5μg/kg及阿曲库铵0.5 mg/kg,待肌肉松弛后气管插管.随后给予普鲁泊福6 mg/kg和瑞芬太尼0.1~0.3μg,(kg·min)静脉微泵持续输注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麻醉恢复室留观时间,记录术后躁动、剧烈呛咳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麻醉恢复室留观时间均明显小于Ⅱ组(P<0.05或<0.01).Ⅱ组剧烈呛咳、躁动的发生率[33.3%(10/30)、30.0%(9/30)]明显高于Ⅰ组[6.7%(2/30)、3.3%(1/30)](P<0.05).结论 无肌松药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能减少小儿腺样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
作者:高特生;朱琳;沈跃;杨亦斌;张树保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使用笔式眼压计观察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中眼内压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使用笔式眼压计分别于全麻后平卧位5 min(T1)、手术前颈过伸位5 min(T2)、手术结束时颈过伸位(L3)、手术后恢复平卧位5 min(T4)、手术结束后20 min(T5)测量眼内压,同时观测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的变化.结果 术中各时间点MAP、HR、PETCO2、PA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T1眼内压[(11.9±1.7)mm Hg(1 mm Hg=0.133 kPa)]在正常范围,T2[(19.0±1.8)mm Hg]较T1明显升高(P<0.05),T3[(25.7±1.9)mm Hg]较T2进一步升高(P<0.05),达到高水平,T4[(17.8±1.9)mm Hg]较T3降低(P<0.05),T5[(12.1±1.5)mm Hg]较T4降低(P<0.05),至术前水平.结论 患者眼内压从手术开始前颈过伸位逐渐升高,手术结束时颈过伸位达到高,手术后恢复平卧位眼内压逐渐降低回至术前水平.
作者:蒋明;蒋忠;马正良;董媛媛;顾伟;吴浩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住院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64例,按治疗方法 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按照危险分层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调控血压、血糖、血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尤瑞克林0.15 PNA单位,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30 min,每日1次,用药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均有改善,Barthel指数有所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6.67±3.02)分比(7.42±3.02)分;75.36±23.56比68.36±22.36,P<0.05].这种优势在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更为突出.结论 注射用尤瑞克林在脑梗死的早期即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文旭;刘萍;杨兰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与丝线间断缝合的疗效.方法 将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腹部手术6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09例,B组295例,分别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及丝线分层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发生脂肪液化3例,切口感染5例,经换药很快愈合,无切口裂开及切口疝发生.B组发生脂肪液化12例,切口感染16例,经换药,有部分需要拆除缝线,平均愈合时间大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能够明显减少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的发生,切口愈合后的美观度也明显提高.
作者:秦春和;罗宁;陈军;张宗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为神经外科常见病,老年人多见,临床治疗以钻孔冲洗引流方法为主.唐山市丰南区医院神经外科于1997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锥颅免冲洗单纯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7例(锥颅免冲洗组),与同期采用传统钻孔引流方法治疗63例(传统钻孔引流组)比较,取得相同疗效,且操作简单,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放;王世波;王亚林;杨哲;董景珍 刊期: 2010年第12期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胰腺十二指肠损伤的病例逐渐增多,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结构,一旦发生胰腺十二指肠损伤,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诊断、治疗往往比较困难,易发生漏诊及误诊,而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甘肃省夏河县人民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9例胰腺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
作者:许扎西;俞永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腹股沟疝仍是我国需外科手术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年龄越大,腹壁肌肉越薄弱,且发生腹内压升高(如前列腺增生、慢性咳嗽、便秘)的机会增多,疝的发病率有增无减.我科2000年3月至2009年6月共施行235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华辉;方复;卢国春 刊期: 2010年第12期
患者女,29岁,会计.情绪低落2个月余,兴趣减退、睡眠浅、早醒、情绪波动昼重夜轻,心神不定,注意力无法集中,工作效率下降,近3周来易独自哭泣自责,并伴有意念消极,家人感觉其明显异常,遂陪同来我院就诊.既往史:8个月前行流产术,胎儿2个月,术后避孕.患者对再次怀孕有担忧情绪.个人史:自幼体健,2年前结婚,个性较内向、敏感.
作者:陈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较少见糖尿病特异性皮肤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糖尿病的皮肤神经营养障碍密切相关[1].此种大疱多发生于患者的手足和四肢,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清的液体,疱的外边也没有红晕.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面积广,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局部坏疽、截肢等严重后果,有一定的生命危险.2006年5月,我科收治1例糖尿病性大疱病老年患者,经妥善的治疗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兵;徐晓文;俞伟男;徐伟;胡文 刊期: 2010年第12期
患者27岁,G3P1,孕39周,单胎,前次剖宫产史.因门诊超声提示中央性前置胎盘于2009年7月31日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好,血压106/64mmHg(1 mmHg=0.133 kPa),无腹痛及阴道流血.血、尿常规正常.产科检查:宫底高度33cm,腹围96 cm,先露头,胎心140次/min,无宫缩,估计胎儿体重2900 g.骨盆测量均正常.
作者:张月芬;王娟;黄亚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百草枯(paraquat,PQ)又名克芜踪,化学名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是一种季胺类高效能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甚广,也是人类急性中毒病死率高的除草剂,故而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然而对急性PQ中毒治疗尚无统一而有效的方案,很多的治疗也都只是习惯性及传统性的.目前公众较能接受的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但其治疗效果在各种大规模的临床调查中也结论不一.新近报道了以糖皮质激素联合血必净治疗急性PQ中毒,疗效可观.
作者:肖章武;邱泽武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