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α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及病毒应答的影响.方法 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60例给予利巴韦林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48周,为联合治疗组;另60例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48周,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病毒应答和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ETVR率、SVR率、终末生化应答率、持续生化应答率分别为75%(45/60)、58%(35/60)、83%(50,60)、75%(45,60).对照组分别为30%(18/60)、13%(8/60)、37%(22/60)、17%(10/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D_4~+水平明显上升,CD_8~+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_4~+、CD_3~+、CD_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_4~+、CD_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α治疗可改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免疫失调状态,抑制HCV RNA复制.
作者:项波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差异及其与临床、影像学等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53例MS、NMO发作期患者(患者组)及21例对照者(对照组)进行研究,MS分为传统型MS(CMS)与视神经脊髓型MS(OSMS).患者组发作期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MRI检查及寡克隆带测定,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VEGF水平.结果 NMO、MS患者脑脊液VEGF水平(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10.38±8.58、98.68±3.88)高于对照组(平均荧光强度为77.88±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NMO与MS、CMS与OSMS患者脑脊液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血脑屏障(BBB)指数≥7及Tourtellotte合成率≥33.0ms/L者,血清VEGF水平分别高于BBB指数<7及Tourtellotte合成率<33.0ms/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35).患者组血清及脑脊液VEGF水平与MRI病灶强化、MRI脊髓病灶长度、EDSS评分、BBB指数、Delpech指数及Tourtellotte合成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NMO、MS发作期患者脑脊液VEGF水平升高,但与临床分型无关.血清VEGF水平与NMO、MS病灶BBB破坏有关.NMO、M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VEGF水平与MRI表现、神经功能残疾及中枢神经系统内IgG合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麦卫华;胡学强;张斌;王俊峰;王玉鸽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评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改良的简化肾脏病改良饮食(MDRD)方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以GFR<60ml/(min·1.73 m~2)判断肾功能不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49例STEMI患者,男241例(69.1%),女108例(30.9%),平均年龄(66.7±11.7)岁.肾功能不全患者94例(26.9%).若以肌酐(Cr)>133 μmol/L判断肾功能不全,则其漏诊率为42.6%(40/94).伴肾功能不全的STEMI患者年龄较大,陈旧性心肌梗死、血脂异常患病率高,Killip分级较高,入院时尿素氮(BUN)、Cr水平较高.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肾功能不全、未再灌注治疗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伴肾功能不全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2.411(95%可信区间为1.249~4.656).结论 STEMI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并且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曾汇庆;郑海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及采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符合小儿肺炎继发腹泻诊断标准的120例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培菲康治疗,对照组采用乳酶生片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同时对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住院时间、住院时侵入性操作、激素应用、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3个危险因素:年龄<3岁、住院时有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10d.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60/64),对照组为78.6%(44/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3岁、住院时有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10 d是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采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临床效果好.
作者:周岳年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和伊托必利联合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5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患者服用泮托拉唑和伊托必利,对照组服用雷尼替丁和伊托必利,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对反酸、烧灼痛等症状各记录1次,治疗后均行胃镜复查,记录病变的大小和范围.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83%,46/48)明显高于对照组(76.60%,36/47),治疗组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有效率(97.92%,47/48)优于对照组(72.34%,34/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泮托拉唑和伊托必利联合应用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磊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边缘不足(<5 mm)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7例边缘不足的继发孔型ASD患者术前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得缺损大直径平均为(22.89±8.08)mm,根据ASD边缘不足分为前缘(主动脉缘)不足型、后缘(主动脉对侧缘)不足型、下缘(下腔静脉缘)不足型及复合不足型,分别制定封堵策略,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或经右胸小切口进行封堵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48~72h及3个月时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有无分流,同时测量右心大小以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中前缘不足型20例(0~4 mm),下缘不足型3例(1~4 mm),后缘不足型1例(2 mm),复合不足型3例(前缘、下缘均<5 mm).27例ASD患者中成功封堵26例,1例术后1 h发现封堵器脱落改行直视修补术,成功率96.3%(26/27).26例患者封堵后右房及右室内径较封堵前明显缩小(P<0.01),无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前缘、后缘或下缘<5 mm的继发孔型ASD可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且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
作者:龚明霞;徐国林;孙建辉;刘亚平;张晓膺;成少飞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采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对26例嵴内型VSD患者行介入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破口直径3~9mm,平均(4.7±4.5)mm.距肺动脉瓣>2mm,距主动脉瓣>1 mm,并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6例患者中21例封堵成功,5例失败,成功率为80.8%.术后即刻左室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均在术后1 d至3个月消失,术后即刻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1例,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术后1周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即明显缩小(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及以上各项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前合并8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3例LBBB,5例在术后2~14d恢复正常,6例在出院时未恢复正常,包括4例RBBB,2例LBBB.随访1个月时,1例RBBB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时,1例RBBB恢复正常,余在随访期间持续存在.结论 应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嵴内型VSD是安全有效的,近中期效果良好,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李世杰;张毅刚;刘茹;王诚;石怀龄;厉志红;付强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分析高尿酸血症(HUA)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不良影响,探讨HUA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68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HUA组和正常尿酸(NU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血尿酸增高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HUA组大灶性梗死率高于NUA组[41.2%(14/34)比11.8%(4/34)],而好转比率低于NUA组[47.1%(16/34)比73.5%(25/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UA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尿酸、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NUA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N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HUA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有重要的不良影响,多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同时存在,进一步加重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金红;宋红涛;刘文霞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检测在结肠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80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血清TK1的含量,同时检测98例结肠息肉(结肠息肉组)和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TK1含量.结果 结肠癌组TK1水平[2.87(1.51~4.36)pmol/L]显著高于结肠息肉组[1.25(0.85~1.52)pmol/L]和对照组[1.17(0.68~1.42)pmol/L](P<0.05);而结肠息肉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结肠癌患者行扩大根治术后血清TK1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肠癌组血清TK1检测阳性率61.25%(49/80),与癌胚抗原(CEA)检测阳性率(58.75%,47/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1与CEA联合检测,检测阳性率可提高到68.75%(55/80).结论 血清TK1检测在结肠癌早期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方辉;李学良;施瑞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应用心肌运动指数(Tei指数)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脏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60%且伴高血压的患者56例,分别在术前1 d及术后1个月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A)、E/A及E峰减速时间(DT),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期肺静脉血流峰速度(S)、舒张期血流峰速度(D)、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计算Tei指数.将LVEF<50%的患者,按二尖瓣血流频谱E、A、E/A、DT分为A组(E/A<1.0、DT>240ms,26例)和B组(E/A1.0~1.5、DT 160~240ms,15例);LVEF≥50%的患者(E/A<1.0、DT 160~240ms)为C组(15例);另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27例作为正常组(D组).结果 A、B组LVEF水平[(45±4)%、(40±6)%]低于C、D组[(61±5)%、(60±3)%](P<0.05),C、D组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E/A低于B、D组(P<0.05).A组DT高于B、D组(P<0.05).A、B、C组IRT显著高于D组(P<0.05),A、B组ET显著低于C、D组(P<0.05).Tei指数A组(0.72±0.08)显著高于C、D组(0.60±0.12、0.40±0.04)且低于B组(1.01±0.06),B组Tei指数显著高于C、D组,C组Tei指数显著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LVEF水平和Tei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VEF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i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Tei指数检测方法简便易行,能早期发现慢性心功能不全时舒张功能不全的存在.(2)Tei指数能够在收缩功能正常时早期发现心脏舒张功能不全.(3)Tei指数可作为评价鉴别二尖瓣血流假性正常化的参考指标之一.(4)Tei指数可作为评价介入治疗后心脏舒张功能改善的指标.
作者:张迪;孙玲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价值及误诊因为.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超声均表现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实性低回声团块,超声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术后10例与病理结果符合;误诊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可作为筛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时贵阁;李远;李亚珂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终末糖化产物(AGEs)受体基因Gly82Ser多态性与脑梗死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各亚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的方法检测261例脑梗死患者AGEs受体基因Gly82Ser exon3内82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其中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88例(LAA型组),小动脉闭塞(SVO)型115例(SVO型组),心源性栓塞(CE)型31例(CE型组),其他明确因为(ODE)型22例(ODE型组),因为不明(UE)型5例(UE型组).并与50例汉族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SVO型组AGEs受体基因杂合子基因型(GS)频率(66.1%,76/115)显著高于对照组(42.0%,21/50)(P<0.01),变异等位基因(S)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A型、CE型、ODE型和UE型各组GS频率和S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VO型脑梗死AGEs受体基因Gly82Ser杂合子基因型明显增多,Gly82Ser基因突变可能与SVO型脑梗死有相关性.AGEs受体基因Gly82Ser多态性与LAA型、CE型、ODE型和UE型脑梗死的发病、发展无相关性.
作者:高思山;李江;韩培海;周畅;张晨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66例冠心病患者,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6例冠心病患者中49例出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24h总心肌缺血发作412次,其中36例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共发作350次,占84.95%(350/412);另外13例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共发作62次,占15.05%(62/412),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大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平均持续时间(27.2±7.1)min,ST段平均下移(1.58±0.42)mm.心肌缺血昼夜比较发现,夜间心肌缺血发作的起始心率低,持续时间长,ST段下移明显(P<0.05).66例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38例,占57.58%,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28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10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是监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进展情况及评价疗效的一项简便、准确、实时、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作者:邵景芳;李柏相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6例高脂血症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34例,口服安慰剂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血脂,并超声随访.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5/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3%(12/34)(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防治高脂血症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作者:李康;刘旭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MS组分的聚集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并比较27例MS患者(MS组)和69例非MS患者(非MS组)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根据MS定义中代谢异常组分的累加评分(0~4分)将所有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间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 MS组较非MS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明显增加[(10.22±1.60)mm比(9.31±1.16)mm,(8.95±1.60)mm比(8.23±1.04)mm,(88.23±22.00)g/m~2比(77.56±14.12)g/m~2,P<0.05],等容舒张时间(IVRT)明显延长(P<0.05),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充盈速度(E)和舒张晚期血流充盈速度(A)比值(E/A)明显降低(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代谢异常组分分值的增加,IVSD、LVPWD、LVMI均有明显增加,IVRT有明显延长,E/A有明显下降.结论 MS患者较非MS患者有明显的左心室结构改变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减退,且随着代谢异常组分的聚集,左心室结构变化和舒张功能的损害也有所增加.
作者:潘锋丰;钟远;章小燕;孙小康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后90 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51例临床确诊为老年TIA患者随访90 d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正常患者的预后.结果 51例患者发病后90 d内发生各种严重心脑血管事件8例(15.7%),其中DWI异常者发生率为54.5%(6/11),DWI正常者发生率为5.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糖尿病的老年TIA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7.560,P=0.022).结论 DWI异常、伴有糖尿病的老年TIA患者预后差.DWI对老年TIA预后的判断有较大帮助.
作者:梁培日;贝筝;吴锐;龙登毅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扑动患者126例(心房扑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6例(心房颤动组)及对照组7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房扑动组中,24 h内转复42例(A组),24~48h转复51例(B组),48h内未转复33例(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BNP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结果 A、B、c组和心房颤动组BNP水平分别为(764.9±123.3)、(857.8±106.2)、(975.3±99.5)、(1137.2±113.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1.3±42.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组中BNP水平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BNP水平明显高于A、B、C组(P<0.05).A、B、C组和心房颤动组LAD分别为(4.11±0.49)、(3.97±0.50)、(4.19±0.76)、(4.08±0.51)c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0.8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组与心房颤动组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都是促进BNP分泌的重要因素,BNP对预测阵发性心房扑动的转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丁思华;孙学玉;曹庆博;王修卫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患病率不断增高,其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由于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减退,易并发感染,其中肺炎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并发肺炎患者症状多不典型,感染不易控制,并发症多,治疗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糖尿病并发肺炎的认识.现对我院59例2型糖尿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致病菌构成特点及其耐药情况.
作者:何娟飞;许雪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是纤溶系统中的一个多功能受体,与其配体尿激酶结合可介导纤溶酶原的活化、信号传递、细胞黏附和转移等.当该受体从细胞表面脱落释放入外周血循环中即成为可溶性uPAR(suPAR).近发现,uPAR在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现就血清suPAR在炎性反应、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实体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沈杰;潘峻;王娟;王庆;王瑞环 刊期: 2010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