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在复发性老年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58例复发性老年腹股沟疝行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均治愈,手术时间40~100 min,并发症发生率5.2%(3/58),住院时间4~6 d.随访3个月至2年,无一例再次复发.结论 采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符合老年人腹股沟区的生理解剖特点,对于复发性老年腹股沟疝,操作简单,损伤小,复发率低.
作者:范振宇;范艳冰;李明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导引下细针穿刺抽吸液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值与甲状腺癌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甲状腺癌淋巴结肿大及甲状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8例,术前超声疑为转移的淋巴结113枚,并行超声导引下细针穿刺,用罗氏ELECSYS2010免疫电化学发光方法测定TG含量,并与手术切除该淋巴结的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阳性的淋巴结有85枚,其TG测定值为(15 513.19±6022.42)μg/L,而病理组织学阴性的淋巴结有28枚,其TG测定值为(0.18±0.32)μg/L.病理组织学阳性淋巴结的TG测定值明显高于病理组织学阴性淋巴结(t=23.74,P<0.01).而根据TG测定值判定淋巴结阳性87枚,阴性26枚.TG诊断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灵敏度为100.0%(85/85),特异度为92.9%(26/28).结论 超声导引下细针穿刺抽吸液TG测定对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张浩;张学东;程丽萍;巩有方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1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术前诊断为甲状腺腺瘤,1例术前诊断为甲状腺淋巴瘤.3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4例行甲状腺及峡部切除术,4例因肿块巨大侵犯气管后和食管,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11例患者术后给予CH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方案化疗.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病珲均证实为甲状腺恶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随访1~50个月,1例术后死于并发症.结论 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手术切除肿块是目前确诊的主要手段,联合放化疗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刘文;狄建忠;邹扬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总结微创AO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下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5~12岁股骨、胫骨干骨折患儿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AO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随访.结果 16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0.42±2.16)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6周,平均(8.86±2.52)周;下床完全负重时间4~12周,平均(7.26±3.08)周,除3例进针点疼痛和钉尾刺激反应,1例钉尾过长刺破皮肤引发进钉点轻度感染外,无短缩、断钉、骨骺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微创AO钛制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下肢长骨干骨折,安全、微创、固定牢靠,感染率低,可尽早恢复功能活动,愈合快,并发症少.
作者:游逸丰;潘建成;王大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均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65个月,均未见甲亢或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结论 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癌术前诊断困难,多数依靠术后病珲诊断,合理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良好.
作者:卓宜盟;王瑞华;杨志胤;胡景元;张清华;李忠;陈春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腰丛-坐骨神6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每组各21例.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分别注入1%利4多卡因15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及1%利多卡因5 ml和0.5%罗哌卡因20ml;EA组给予0.5%罗哌卡因10~15 ml.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麻醉后10、20、30、60 min EA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和N组同一时间点(P<0.05).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相近(P>0.05),但N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436.5±103.3)、(307.3±112.4)min]长于EA组[(305.2±110.8)、(189.3±84.5)min](P<0.05).术后EA组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N组无恶心呕吐发生.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阻滞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作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春梅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83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2例因结石嵌顿取石失败而行开腹手术.其中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16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67例.切开的胆总管内径8~28 mm.T管引流45例,T管平均拔除时间为术后6周;一期缝合22例,负压引流球放置时间2~3 d.本组术后无出血或胆漏,无死亡病例,残留结石1例.术后(无症状)淀粉酶升高3例.随访2~13个月,无结石再生或胆管狭窄.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及胆总管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可行,一期缝合可避免与T管相关的可能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恢复更快.
作者:王方平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外固定支架、延期交锁髓内钉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86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36例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支架组),50例采用延期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延期交锁髓内钉组).按吴岳嵩和徐伯诚制定标准结合Johner-Wruh评分评定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6.0±2.4)个月.外固定支架组优良率80.6%(29/36),延期交锁髓内钉组优良率88.0%(44/5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3,P>0.05).结论 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而言,延期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外固定支架一起,作为重要的治疗选择.
作者:魏健;梁春;苏明宝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对联合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和痔切闭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60例重度痔患者(Ⅲ、Ⅳ度,均为行PPH后部分或全部痔不能收入肛管内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A、B两组,A组行PPH加痔切闭术,B组行PPH加外剥内扎术.对其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5.6±5.3)、(47.3±10.2)min,术后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分别为(2.9±1.2)、(5.7±1.9)分,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6.3±1.4)、(28.5±4.8)d,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联合应用PPH和痔切闭术治疗重度痔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术式,疗效优于PPH加外剥内扎术.
作者:谢松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四肢创伤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细菌分布、耐药性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四肢创伤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病情给予清创扩创术.术后1周再次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36例患者共培养出细菌94株,革兰阴性杆菌63株(67.02%),革兰阳性球菌31株(32.9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全部细菌之首为18株(19.15%).全部患者切口愈合良好,随访4个月至3年,无复发,无骨不连,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3±1.8)个月.除1例因手足部切口感染愈合后部分功能丧失外,余患者各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四肢创伤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及时做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随时换药、充分引流、清创扩创并给予敏感抗生素是治疗四肢创伤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范天宏;胡海军;孙建森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针对后颅窝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原因进行防治研究,为减少后颅窝开颅术后感染提供借鉴.方法 对28例后颅窝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行腰椎穿刺检查,并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运用敏感抗生素加腰大池外引流,并给予小剂量抗生素鞘内注射.结果 28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术,可见脑脊液压力均增高,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17例,阴性11例.治疗后27例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而治愈,占96.4%.1例死于全身衰竭.结论 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明胶海绵、止血纱布以及人工材料的放置,减少局部积液及脑脊液漏的发生等是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正确应用抗生素,腰椎穿刺置管引流、鞘内注射抗生素等对控制颅内感染效果较好.
作者:罗永春;秦家振;张洪钿;戴宜武;徐如祥;李运军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前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而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因其治疗困难而使医务工作者颇感头痛.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36例,采用在清创换药的基础上,以中厚皮片移植、局部皮瓣转移、小腿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等方法,减少了高位截肢,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仲英 刊期: 2010年第14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展增多,且参与手术人员的低年资化,手术并发症风险也随之增加.现将我院2000-2008年2108例LC术后再手术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徐军辉;毛云锋;方复 刊期: 2010年第14期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病之一,其中又以粘连性肠梗阻多见.急性肠梗阻起病急、变化快,同时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对肠梗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常常是临床普通外科医师所面临的难题,而延误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错误、拖延手术时机往往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泽良;凌凯;李清林 刊期: 2010年第14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致残、致死率很高.外科手术清除可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并预防其他继发性损害,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浙江省苍南县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入院并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4例,其中74例行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显微镜下清除血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钟锦修;林薇;姜旭勉;李道快;翁丽霞;欧世州;郑伟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患儿男,12岁.右前臂不能旋转,肘关节伸屈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学习而就诊.平时身体健康,体重正常,无外伤及遗传史,无毒物接触史.体检:右上肢肌力及感觉正常,右侧前臂旋前位,周围肌肉稍萎缩,局部无压痛,伸直肘外侧隆起,旋后受限.
作者:韦红星;梁晟伟;苏光林 刊期: 2010年第14期
作为人体的主要负重关节,踝关节的稳定对于保持运动员的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运动中,无论是创伤性还是过度疲劳所致的踝部损伤在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中均很常见.不当运动所致的踝关节损伤后若不及时诊治,易导致踝关节不稳的发生,将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因此了解损伤机制,制定佳的治疗方案可有利于运动员尽快重返赛场.
作者:潘玮敏;韩一生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迅速取代开腹胆囊切除术而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术式.但是,它带来了比开腹胆囊切除术相对较高的胆管损伤率.有研究资料显示,LC致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是开腹手术的2倍.
作者:李朝华;周海兰;易为民;毛先海 刊期: 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