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17期文献
  • 自发性膀胱破裂11例诊治体会

    目的 提高对自发性膀胱破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自发性膀胱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引起自发性膀胱破裂的原因:泌尿系结核1例,前列腺增生及膀胱颈梗阻2例,肿瘤5例,大量饮啤酒3例.11例均行膀胱修补术,其中腹膜内型膀胱破裂9例,腹膜外型膀胱破裂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自发性膀胱破裂的诊断以膀胱灌注试验和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膀胱造影是可靠的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作者:何学文;田银珊;钱辉军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胆道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胆管炎性狭窄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胆道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胆管炎性狭窄的效果.方法 对经气囊扩张治疗的26例胆管炎性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共33处狭窄,其中管状狭窄13处,膜状狭窄20处.经气囊扩张后,胆道镜均可顺利通过狭窄部位.多数狭窄仅需一次性扩张,5处狭窄经多次扩张,多扩张次数为4次.结论 胆道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胆管炎性狭窄是一种直观、微创、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邓予;罗云藩;张升敏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吻合静脉的邻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修复2~5指中远节指腹缺损

    目的 探讨吻合静脉的邻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修复2-5指中远节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收治6例2-5指中远节指腹缺损的患者,示指3例,中指3例,环指1例.5例为单指中远节指腹缺损,1例为中指中远节指腹缺损同时伴有环指指端缺损;缺损面积2.5 cm×1.5 em~5.0 cm×2.5 cm,缺损区均伴有肌腱和骨质外露.行吻合指背静脉的邻指固有动脉的岛状皮瓣,术中将岛状皮瓣的指侧方静脉与患指的指背静脉吻合以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皮瓣切取的面积2.5m×1.5 cm~5.5cm×2.5 cm,血管蒂长2.5~3.0 cm.结果 6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未出现静脉回流受限及张力性水疱,创面一期愈合.术后6例患者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6-10 mm,供受区手指功能和外形满意.结论 吻合静脉的邻指同有动脉岛状皮瓣能有效地增进皮瓣的静脉回流,提高和改善皮瓣存活的质量和修复效果.

    作者:周晓;许亚军;芮永军;寿奎水;姚群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共用肾通道的微创经皮肾外多通道肾镜取石治疗复杂肾结石18例分析

    目的 探讨共用肾通道的微创经皮肾外多通道肾镜取石治疗复杂肾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8例经皮肾单通道不能取净结石的复杂肾结石,采用经皮肾外多通道并共用肾通道取石.先行微创经皮.肾单通道取石,再根据剩余结石位置、大小和原肾通道方向,在肾外另建立1~2个经皮肾外通道,沿原.肾通道放入输尿管镜取石.结果 18例均获得成功,穿刺和取石手术时间115~180min,平均(150±20)min.术中出血量20~400ml,平均(183±55)ml,均未输血,无严重并发症.16例结石一次取净,2例残留小结石,分别于术后30 d和45d自行排出.随访8~12个月,均无结石残留,原肾积水明显消退,血肌酐正常.结论 共用肾通道的微创经皮肾外多通道肾镜取石治疗复杂肾结石安全有效,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汤喜臣;刘恩东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Notch1与Cyclin D1在乳腺导管增生与导管癌中的表达

    目的 通过检测Notch1与Cyclin D1在不同组织类型乳腺导管疾病中的表达,探讨乳腺导管癌的发生与乳腺导管增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正常乳腺导管组织、44例普通导管增生、40例导管不典型增生、42例导管原位癌、51例浸润性导管癌中Notch1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Notch1 在不同组织类型乳腺导管疾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乳腺导管组织与普通导管增生之间及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织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在不同组织类型乳腺导管疾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乳腺导管组织与普通导管增生之间及正常乳腺导管组织与导管不典型增生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织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与Cyelin D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28,P<0.01.结论 Notch1表达的降低和Cyclin D1表达的增高可以促进乳腺导管上皮由增生向癌的转化,乳腺导管增生与乳腺导管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温伟;金科;田晓峰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临床诊断及治疗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09年5月经手术并病理证实为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1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结果 术前查超声、CT和MRCP,确诊率分别为50.0%(5/10)、66.7%(6/9)和83.3%(5/6).完整手术切除率为91.7%(11/12),姑息切除1例.术后胰漏3例,2例治愈;1例术后1个月死亡,死亡原因为胰漏合并腹腔感染.1例术后25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联合应用影像手段可以提高确诊率;对于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应积极手术,根据肿瘤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曹海波;杨坤兴;席鹏程;胡斌斌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的疗效.方法 将体外循环术后SCLS患儿3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积极维持灌注压,纠正低氧,输注人血白蛋白及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体温、肾功能、氧合指数、左室射血分数、胸腹腔渗漏液量及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体温、白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氧合指数、血尿素氮、血肌酐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组胸腹腔渗漏液量、机械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3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明显减轻体外循环术后SCLS的胸腹腔渗漏情况,改善器官功能和减轻症状,降低病死率.

    作者:韦杰;邹泓鳞;孙小林;王萍;赵斌;李华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有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171 μmol/L)、术前有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术前转氨酶≥80U/L、年龄≥60岁和术中出血量多(≥800ml)为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于术后并发症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独立因素依次是术前有高胆红素血症、术前有低白蛋白血症和术中出血量多.结论 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术中出血量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应该尽量纠正上述异常、减少术中出血以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国锋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手术治疗脑血吸虫病肉芽肿

    目的 探讨脑血吸虫病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血吸虫病肉芽肿7例患者,对其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手术结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7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血吸虫病肉芽肿,术后1~3个月分别行头颅CT或MRI检查,病灶消失,症状改善.随访10个月至4年无复发.结论 脑血吸虫病肉芽肿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灶伴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明显为手术指征,应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包正夫;徐善水;夏大勇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80岁及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80岁及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32例80-98岁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2例老年患者中,股骨颈骨折68例,转子间骨折64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7.2±4.6)d,住院期间死亡2例,分别死于脑梗死及肺栓塞、呼吸衰竭.108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3.2年,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股骨颈骨折术后1年平均(77.6±10.2)分,术后2年平均(77.3±9.3)分;转子间骨折术后1年平均(84.6±9.8)分,术后2年平均(83.9 ±10.1)分.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作者:李康华;罗小中;胡懿郃;章灿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赫美补片应用于成年人脐疝修补治疗12例分析

    目的 探讨赫美补片在成年人脐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2例成年人脐疝的资料,分析成年人脐疝采用赫美Oval Patch 0812型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方法、特点及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4±2)d,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随访1-25个月无复发.结论 对于疝环直径≤4cm的成年人脐疝采用赫美Oval Patch 0812型补片修补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汪岩;付斌;贾玉龙;宋茂民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15例,其中采用闭合手法复位5例,手术复位10例.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根据疗效判断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踝关节X线正侧位及斜位片或踝关节CT加三维重建是准确诊断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前提,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是预防踝关节畸形的关键.

    作者:刘亚非;张兵;赵玉霞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重症监护室内真菌感染43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内真菌感染的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为深度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入住ICU患者的痰液、尿液、粪、引流液,并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43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52株,其中白色念珠菌所占比率高,占65.4%(34/52),白色丝孢酵母菌次之,占19.2%(10/52),热带念珠菌占7.7%(4/52),光滑念珠菌和假丝酵母菌少,各占3.8%(2/52).分离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所有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率依次为90.4%(47/52)、92.3%(48/52),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氟胞嘧啶的敏感率依次为57.7%(30/52)、67.3%(35/52)、38.5%(20/52)、65.4%(34/52).结论 ICU内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以白色念珠菌居多,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度好.

    作者:孔叶英;谢水孟;来文平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外伤性脑梗死综合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外伤性脑梗死的综合治疗方法,评价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27例小面积脑梗死患者中采用保守治疗23例,恢复良好16例,轻残7例;手术治疗4例,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1例.两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11例早期行大骨瓣减压术,轻残7例,重残2例,死亡2例;6例延迟行大骨瓣减压术,重残3例,死亡3例;2例保守治疗,重残1例,死亡1例.早期行大骨瓣减压术与延迟行大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例早期行大骨瓣减压术患者术后1周脑梗死面积较术前明显减少[(34.0±1.2)cm3比(22.0±0.8)cm3,P<0.05].结论 对小面积脑梗死保守治疗效果好,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去骨瓣减压可取得较好效果,延迟去骨瓣减压疗效不肯定.

    作者:王晨;林荔青;蒲军;高国一;吴建东;徐蔚;傅西安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垂体脓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垂体脓肿的诊治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头痛5例、垂体功能低下4例、视力下降和/或颞侧偏盲4例、发热1例.MRI或cT检查5例有病灶周边环形强化.术前诊断为垂体腺瘤3例,颅咽管瘤1例,垂体脓肿2例.1例经颅手术,5例经蝶手术.术后均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3周.所有病例术后症状缓解,随访8个月至10年,1例经颅手术者2年后复发改行经蝶手术而治愈,5例经蝶手术者无复发.结论 垂体脓肿易误诊,对鞍区囊性病变应怀疑有垂体脓肿的可能.及早经蝶手术及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垂体脓肿治疗的关键.

    作者:蔡梅钦;王辉;秦峰;李文胜;凌聪;黄振超;郭英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目的 观察后路胸腰段椎体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的精确、简便、省时的定位方法.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患者35例.按照Denis分类:压缩型20例,骨折脱位型4例,爆裂型1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12例,D级10例,E级7例.损伤节段:T118例,T1212例,L17例,L26例,L32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0~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300-500 ml,平均400 ml,术后所有患者骨折椎体均得到满意复位,术前的伤椎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分别为(41.6±9.4)%、(22.0±5.1).(47.5±12.6)%,术后1周分别为(4.6±4.8)%、(4.3±4.7).、(6.5±5.5)%,术前、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60个月,平均24个月,4-6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10-14个月复查x线片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术前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中,25例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3例术后神经功能无变化.随访期内无腰背部顽固性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可重建脊柱正常序列及稳定性,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李向涛;邓小柱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悬挂法治疗低位肛周脓肿的探讨

    目的 探讨悬挂法治疗低位肛周脓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低位肛周脓肿的患者,借用肛瘘挂线术,采用橡皮筋贯穿悬置挂线进行手术.结果 30例全部一次性治愈,住院时间7~21 d.完全愈合时间28~45 d.痊愈后生理功能正常,肛门无移位,无明显缺损口.无黏液泄漏、肛门失禁、形成肛瘘等后遗症.结论 悬挂法治疗低位肛周脓肿易操作、较安全,疗效确切,并能有效预防肛瘘的发生.

    作者:薛永新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Lichtenstein法在成年人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Iachtenstein法在成年人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Liehtenstein法治疗58例成年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术后出现阴囊血肿,经穿刺抽液、抬高阴囊等对症处理后痊愈.5例术后有局部异物感,未予特殊处理,随访2~4周自行消失.结论 Iachtenstein法修补成年人腹股沟疝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尤适用于经济落后地区或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张建伟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综合介入治疗左髂股静脉陈旧性血栓的疗效初步分析

    左髂股静脉血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中一种常见类型,因得不到及时诊治,成为陈旧性血栓,从而导致一系列血栓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和负担.我科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对17例左髂股静脉陈旧性血栓患者进行了综合介入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孟路阳;王松茂;王晓栋;娄尧强;王林君;金晔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周围神经鞘膜瘤手术治疗23例

    神经鞘膜瘤是起于周围神经髓鞘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各周围神经,主要长于大神经干,因解剖关系复杂,包膜外边缘切除不彻底,且带来神经缺失的潜在危险[1].我们1996年10月至2006年9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周围神经鞘膜瘤患者23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明杰;裴景贤;詹少文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腋窝局灶型Castleman病一例

    患者男,50岁,发现左腋窝无痛性包块1个月.体检:左腋下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为4 cm×3 cm,质硬,可移动,无压痛.

    作者:葛鹏;肖婧;石磊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抗血栓药物在血管外科药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血管外科是外科中的年轻分支,正如麻醉、无菌术的发展推动了外科技术的进步,预防术中及术后的血栓形成是保证血管外科手术成功的基础.血栓形成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循环血液暴露于血栓易形成的表面,如损伤的血管内皮.(2)血小板黏附、聚集,同时释放某些物质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并引起血管收缩.(3)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旧.血管外科常用的抗血栓药物可分为两大类:抗血小板药物和抑制凝血系统药物,现对这两类药物在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相同玲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rf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的方法,在国外,系统研究tDCS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的了解增加,tDCS在近几年再度成为研究热点.

    作者:罗剑刚;余化霖;马原野 刊期: 201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