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4期文献
  • LIVIN、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磷酸酯酶基因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多个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癌标本黏膜组织中LIVIN、FI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另选取15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L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85%(48/65),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6.67%(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77%(20/65),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66.67%(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和L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LIVIN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2,P=0.003).结论 LIVIN蛋白表达增高和PTEN蛋白表达下调是胃癌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重要的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LIVIN、PTEN蛋白的表达可为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万兵;郑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对心肌耗氧量等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并与双人结肠镜操作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将241例需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接受检查的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使用单人操作法;对照组121例使用传统的双人操作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收缩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及心肌耗氧量(MOC)的变化等.结果 观察组116例(96.7%)成功完成检查,对照组103例(85.1%)成功完成检查.术前两组收缩压、HR、SpO_2及MO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收缩压、HR、MO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在MOC增加的差值方面,观察组为(14.8±22.6)×10~2(次·mm:Hg)/min(1 mm Hg=0.133 kPa).对照组为(28.1±31.5)×10~2(次·mmHg)/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SpO_2较术前、术后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对受检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较小,相对双人结肠镜操作法临床应用更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普及.

    作者:徐德亮;赵敏;刘云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原因.方法 调查上消化道出血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116例)和非NSAIDs组(41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溃疡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患者的年龄(57.4±12.1)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占65.5%(76/116),均较非NSAIDs组的(44.6±11.9)岁、25.0%(103/412)高(P<0.01);糜烂、多发、复合型溃疡病灶在NSAIDs组更多见(P<0.01或<0.05).结论 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作者:贺少枫;夏文阳;郭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内镜诊断为合并Hp感染的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根除Hp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根除Hp治疗.两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进行内镜复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40/43),对照组为61.54%(24/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3,P<0.05);胃内疣状病灶数变化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为20.51%(8/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P<0.05);两组Hp根除情况:治疗组Hp根除率为93.02%(40/43),对照组为92.31%(36/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2,P>0.05).结论 根除Hp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更有效.

    作者:杨文义;马兰;庄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XELOX)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8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XELOX方案治疗的情况,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2次/d,第1~14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6 h,第1天,21 d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2个周期化疗.结果 28例患者共进行152个周期化疗,中位数4个周期(2~10个周期),部分缓解12例,稳定11例,进展5例,有效率42.9%.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4个月(2~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4~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2~35个月),1年生存率为60.7%(17/28),2年生存率为17.9%(5/28).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神经系统毒性、手足综合征、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无明显肾毒性和心脏毒性,未发生因化疗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 XELOX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作者:杨升;卢辉山;郑知文;张祥福;黄昌明;王川;吴心愿;官国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就诊时间、诱因和病因、早期症状、并发症、预后等.结果 老年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无明显胸痛,梗死部位以前壁、下壁多见,前间壁占35.3%(24/68),下壁+前壁占19.1%(13/68).68例患者中48例曾有急性心绞痛发作史,占70.6%,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常见心律失常,预后差.结论 老年AMI患者容易就诊延误,临床易漏诊、溶栓率低、病死率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患者的治疗要慎重全面.

    作者:季旭荣;黄胜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不同透析膜材料透析器对透析过程中颈动脉-股骨头距离动脉脉冲速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不同透析膜材料透析器对透析过程中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两种不同透析膜材料透析器(三醋酸纤维膜或聚砜膜)进行血液透析,透析前、透析过程中及透析后分别检测颈动脉-股骨头距离动脉脉冲速率(PWV)值,并进一步分析透析过程中体重增加小于1 kg患者透析过程和单纯超滤过程两种透析膜材料透析器对动脉PWV值的影响.结果 使用聚砜膜透析器时,动脉PWV值相对较低,在透析75min时下降14%,135min时下降16%(P<0.05);对11例患者(透析过程中体重增加小于1 kg)使用三醋酸纤维膜透析器,动脉PWV值持续显著性增高,在75 min时达到大(增加40%)(P<0.01).使用三醋酸纤维膜透析器,透析前动脉PWV值与透析过程中动脉PWV值的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60,P<0.01).对随机选取的9例患者单纯超滤1 h,透析膜只有血液灌注而无传质过程时,使用三醋酸纤维膜透析器患者动脉PWV值显著增高(P<0.01),而使用聚砜膜透析器患者动脉PWV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三醋酸纤维膜透析器透析时能迅速改变动脉弹性,可能与透析器膜材料生物不相容性有关.

    作者:钟波;杨飞;王翠;王宁;李莉;朱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机械通气治疗45例重症支气管哮喘体会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哮喘患者,将入选患者根据机械通气情况分为两组,晚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5例)和早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0例).观察患者的机械通气上机时机和治疗转归,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晚期机械通气组存活率84%(21/25),早期机械通气组为100%(20/20),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P<0.05).晚期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6.35±3.52)d,早期机械通气组为(3.48±1.78)d,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晚期机械通气组住院时间(12.35±4.74)d,早期机械通气组为(6.85±1.25)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P<0.05).结论 对于危重型哮喘患者,早期机械通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胡志明;张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模式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流模式对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价值.方法 纳入86例存在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组)和4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定血流方向的类型是向肝型还是非向肝型(离肝型、紊乱型或双向型).将食管静脉曲张组患者再进一步分为近期有出血组(66例)和近期无出血组(20例).结果 与对照组和近期无出血组比较,近期有出血组多数患者门静脉血流方向为非向肝型(P<0.01).在86例肝硬化患者中,Claild-Pugh分级为c级患者存在非向肝型门静脉血流者为94.4%(17/18),显著高于Child-Pugh分级为A级(40.6%,13/32)和B级(58.3%,21/36)者(P<0.05).并且在Child-Pugh分级为A级和B级患者中,近期有出血组发生非向肝型门静脉血流者显著高于近期无出血组(P<0.01).结论 门静脉血流的模式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出现非向肝型门静脉血流,尤其对于Child-Pugh分级为A级和B级的肝硬化患者,提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增加.

    作者:吴文治;刘景云;吴金明;洪万东;吴建胜;黄智铭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对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46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行结肠镜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检出肠癌128例(37.0%),息肉82例(23.7%),结肠炎性病变94例(27.2%),肛管疾病25例(7.2%),未发现明显病变17例(4.9%).结论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肿瘤常见,应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大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不同阶段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的 检测血清CD_4、CD_8、CD_4/CD_8、白细胞介素(IL)-10在不同阶段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87例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1例、严重脓毒症组28例、脓毒症休克组18例和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10例,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CD_4、CD_8、CD_4/CD_8、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MODS组血清CD_4水平分别为(45.30±2.11)%、(35.41±2.01)%、(23.12±1.90)%、(11.90±1.13)%,均低于对照组的(56.32±2.01)%;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1245.00±9.09)、(1410.00±8.10)、(1789.00±6.00)、(2167.00±7.86)ng/L,均高于对照组的(898.00±9.11)ng/L,随着脓毒症病情加重血清CD_4、CD_4/CD_8水平降低(P<0.05),血清IL-10水平升高(P<0.05).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血清CD_8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D_4CD_8、CD_4/CD_8、IL-10水平可为早期预测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实施早期免疫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盛颖;钱嵘;赵洁;沈晟晖;潘曙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以皮肌炎就诊的回肠血管肉瘤一例

    血管肉瘤也称恶性血管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皮肌炎是一种累及皮肤及横纹肌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由恶性肿瘤继发.我们于2007年收治了1例以皮肌炎为首发症状的回肠血管肉瘤的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张群群;朱芸;韩智杰;李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成年人全小肠扭转一例

    患者男,29岁.因脐周持续性疼痛3 h入院.患者系早餐后无明显诱因突发脐周疼痛,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伴腰背部牵涉痛,频繁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无发热,无腹胀,大便未解.

    作者:朱杰伦;霞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少见良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胃肠道被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可侵及消化道管壁的各层,诊断时应除外其他致嗜酸粒细胞升高的疾病.

    作者:蔡召强;王爱英;吕愈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近年来逐渐被广泛认识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NAFLD发病率在我国也明显上升.其发病与肥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有关,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1].现就NAFLD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常宝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声诊断

    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为代表的代谢性脂肪性肝炎,系以内脏脂肪蓄积为关键介质导致的肝脏炎性反应和纤维化[1].本病的超声影像表现为肝脏脂肪累积和肝细胞脂肪交性的非特异性反应,当肝脏脂肪累积>5%时便可显示脂肪肝声像而资为超声诊断依据.实践证明,现代超声诊断技术便捷于粗略评价脂肪肝.因其操作简便,费用相对低廉,加之无损伤、非介入性特点,被检患者乐于接受,而首选适用于广大代谢综合征人群之筛检.

    作者:姚宗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更,肥胖人群快速递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日益增长,因此NAFLD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研究的热点.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对NAFLD研究的深入,认为NAFLD不再是良性病变,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

    作者:张晓兰;张志钢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