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骨折Evans分型:ⅡA型9例,ⅡB型15例,Ⅲ型14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7.4±1.5)个月,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术后死亡,术后6个月内所有随访者均成活,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术后3~6个月术髋关节按Harris评分平均(87.0±2.5)分.结论 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利于术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孙沛智;董建文;杨振国;王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以提供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于射频消融前后分别测量颈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后1周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其疗效,探讨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84±0.96)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3.27±1.35)分(P=0.000);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72±0.92)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2.78±0.67)分(P=0.000).相关分析表明椎间盘内压力的降低程度与JOA评分的升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以降低颈椎间盘内压力,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
作者:张维成;麦伟;廖兴华;黄晓魏;方文焕;李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机制.方法 对15例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于伤后3 h内CT证实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血肿量10~35 ml.保守治疗,头颅CT动态观察.结果 7例于伤后6h内血肿消散,4例于伤后6~23 h消散,3例于伤后24~72 h消散,1例于伤后75 h消散,3周后演变成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结论 血液的重新分布及脑脊液的冲洗致血液的稀释扩散共同导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有助于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因素有脑萎缩、脑组织的弹性及适当增高的颅内压、颅骨或颅底骨折伴硬脑膜撕裂、脑脊液漏等.
作者:王坚;张微微;刘补兴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MIPPO)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患者,予以闭合复位、小切口定位、经皮导入微创经皮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同定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无术后并发症.关节活动满意,骨折愈合时间较传统切开复位时间短,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骨折再移位.采用Neer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 MIPPO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能减少创伤,固定牢靠,术后功能锻炼顺利,疗效满意.
作者:陈璟昆;罗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患者85例行全椎板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获得随访4个月至5年,平均(3.2±1.4)个月.参照<实用骨科学>评定疗效,优52例,良19例,可11例,差3例,优良率为83.53%(71/85).结论 全椎板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涂伟;周飞翔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新的连续缝合技术修补膜周大室间隔缺损(VSD),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手术治疗321例膜周大VSD,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70例采用间断缝合法修补;B组116例采用传统连续缝合法修补;C组135例采用新的连续缝合技术修补.结果 转机时间和阻断时间c组短,分别为(48±36)min和(26±18)min;残余分流在C组无一例发生,发生率均较其他两组低(P<0.05);各组均无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但都有第二度AVB,C组为0.7%(1/135),低于A组的4.3%(3/70)(P<0.05),与B组的0.9%(1/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3年均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三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尖瓣关闭不全A组为8.5%(6/70),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新的连续缝合法能减少手术阻断及转机时间、减少心内异物存留、简化手术原则及操作技术,减少了残余分流发生、不增加传导阻滞的发生.
作者:吴向阳;朱洁;庾华东;金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Lisfranc损伤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经验.方法 早期切开复位治疗Lisfranc损伤15例患者,应用螺钉、克氏针固定.术前损伤应用Quenu-Kuss分型,A型5例,B型9例,C型1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个月至3年,平均(20.60±7.42)个月.术后4个月随访时评估疗效,应用改良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标准对患足术后的功能进行评定,优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结论 对于Lisfranc损伤,早期切开复位,进行螺钉、克氏针同定,积极预防并发症,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功能.
作者:苗卫华;刘振;许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bcl-xL在浅表性膀胱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bcl-xL在8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且比较bcl-xL表达异常和正常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结果 随访5~48个月,bcl-xL表达异常者的复发率为71.4%(30/42),高于表达正常者的50.0%(19/38)(P<0.05);且无瘤生存时间[(16.0±1.2)个月]短于表达正常者[(36.0±4.5)个月](P<0.05).结论 浅表性膀胱肿瘤bcl-xL表达异常者其术后复发时间早,无瘤生存时间短,bcl-xL可能成为判断膀胱肿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蔡冰;吴伟;李叶平;张奕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64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T_(11)5例,T_(12)20例,L_1 22例,L_2 11例,L_36例.结果 伤椎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5.6%,后凸角矫正至4.08°±0.11°.椎管骨块占位程度由术前的43.1%,减少至术后的8.9%,伤椎椎体愈合满意,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君;沈伦强;姚志宏;李青忠;朱跃明;杨华;万晓敏;王冠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男性骨盆骨折并发后尿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尿道部分断裂患者行留置导尿管;42例尿道完全断裂患者均在伤后24h内行手术治疗,其中31例行尿道会师加牵引术,11例单纯膀胱造瘘术,延期尿道吻合.结果 26例留置导尿管患者,拔管后排尿通畅18例,8例尿线变细,行定期尿道扩张后排尿正常.31例行尿道会师加牵引术患者,拔管后排尿通畅27例,尿线变细4例,仍需适时扩张尿道,扩张后3例通畅,1例失败.11例单纯膀胱造瘘术患者,术后均不能排尿,分别于伤后6~12个月行尿道吻合术.结论 尿道会师加牵引术是治疗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福义;李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一期修复手部刨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18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髂腹股沟皮瓣一期修复,术后3~4周断蒂.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均获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好,6例皮瓣略臃肿(4例手背皮瓣3个月后行整形手术).手部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手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8.89%(16/18).结论 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具有供皮量大、不吻合血管、手术风险小、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手部创面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崔红旺;李中锋;王俊波;朱玉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外伤后急性半球脑肿胀(ACHS)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我科2005年3月至2009年5月采取保守治疗或单纯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后ACHS患者5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子聪;曾松;庞永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 女,24岁,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侧下肢乏力,感觉麻木,并进行性加重.患者既往有8地中海贫血史,父母及家人均体健.
作者:陈忠羡;付朝华;梁胜根;范全;谢清华;雷洪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胸骨肿瘤较少见,大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全胸骨切除后造成的大面积胸壁骨架及软组织缺损需要通过重建来恢复其完整性、坚硬度,防止反常呼吸影响肺功能,我们利用钛网修补胸壁的方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俊川;韩永台;李会杰;胡彤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外科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如腹腔镜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骨科不同部位应用的探索、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等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手段及手术的方式.
作者:李贞梅;刘音;唐云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前周围神经缺损的病例越来越常见.周围神经损伤后佳治疗是自体神经移植,但其存在二次创伤、供区功能障碍、感觉缺失、瘢痕形成和神经瘤性疼痛等缺点.且供体有限,常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或较广泛神经损伤修复的需要.
作者:连霄飞;王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