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明确引起缺血性卒中住院过程中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及各种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在规范化治疗框架下树立急性缺血性卒中个体化治疗的理念.方法 回顾性分析638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25分及25分以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病情的演变情况.患者入院后每3 d进行一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累计增加10分以上者认定为病情进展,并对影响病情演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不恰当的治疗措施对缺血性卒中病情演变的影响程度.结果 638例患者中病情进展256例,占40.13%(256/638);其中经CT证实为进展性卒中64例(25.00%,64/256),被认为是治疗措施不当192例(75.00%,192/256).应用脱水剂和血管扩张剂、单纯收缩压降低[急性期应用降压药致使收缩压低于l10mmHg(1mmHg=0.133 kPa)]、高脂血症、糖尿病对卒中进展影响较大(P<0.05),特别是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影响尤为突出.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是保护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功能,避免或减轻卒中后脑细胞损伤的瀑布效应发生,尽快恢复正常代谢,所有影响脑灌注、脑耗氧的治疗措施均可认为是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不恰当的治疗措施使卒中病情进展例数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要规范化,更要个体化,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好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证及时机.
作者:许红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术后血样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择期行PCI的住院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39例(阿托伐他汀20mg/d),强化治疗组39例(于术前12、2 h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40、20mg).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6、12 h hs-CRP、TNF-α、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标准治疗组28例、强化治疗组29例成功置入支架.两组术前1 d hs-CRP、TNF-α、P-选择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 h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标准治疗组术后12 h较术后6 h仍明显增高[hs-CRP:(10.29±0.77)mg/L比(6.34±1.23)mg/L;TNF-α:(58.15±5.19)ng/L比(36.12±3.89)ng/L;P-选择素:(49.58±4.92)μg/L比(31.47±3.71)μg/L](P<0.05),强化治疗组术后12 h与术后6 h相比虽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CRP:(6.83±1.46)mg/L比(5.95±1.17)mg/L;TNF-α:(42.18±7.79)ng/L比(34.07±8.79)ng/L;P-选择素:(33.57±4.63)μg/I比(29.78±5.61)μg/L](P>0.05).标准治疗组术后6、12 h hs-CRP、TNF-α、P-选择素水平较强化治疗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前短期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hs-CRP、TNF-α、P-选择素水平,有助于PCI后机体促炎和抗炎失衡状态的恢复.
作者:苗慧慧;黄淑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并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8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胃癌等胃肠道疾病行胃转流术治疗,术前和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空腹血糖(FPG)及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负荷后2 h血浆胰岛素(2hIns)、空腹血浆C肽(空腹C肽)、糖负荷后2 h血浆C肽(2hC肽)、体质指数(BMI)的变化,术前、术后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术后3个月糖尿病的转归情况.结果 胃转流术后1周所有患者的FPG及2hP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个月Fins、2hIns、空腹C肽、2hC肽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3个月HbA1c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患者术后各时间段BMI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8例患者均达到糖尿病治疗有效标准,其中6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标准.结论 胃转流术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其对血糖的控制不依赖于体重的降低;胃转流术控制血糖可能与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关.
作者:郭莹;闫文貌;李有国;白日星;宋茂民;钟历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导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0年7月65例住院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患者中共有63例操作成功,成功率96.9%(63/65).操作时间8~17 min.操作失败2例,均为操作过程中窒息.术后感染2例.术后3个月随访,63例患者体重均有所增加,体质指数由术前的(18.3±1.0)kg/m2增加到(19.7±1.2)kg/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P<0.01),无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以明显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安全而且有效.窒息是导致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姚炜;黄永辉;常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和60例有室性期前收缩的健康体检者(非心肌梗死组)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室性期前收缩后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心肌梗死组T0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1);TS低于非心肌梗死组(P<0.01).死亡组TO高于非死亡组(P<0.05),TS低于非死亡组(P<0.05).心肌梗死组中TO异常50例(58.1%),TS异常58例(67.4%),非心肌梗死组分别为10例(16.7%)和6例(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和TS均异常的52例中死亡24例(46.2%),TO或TS异常的28例中死亡7例(25.0%),TO和TS均正常的6例中死亡1例(16.7%),三种情况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或消失时病死率增高,及时监测分析心肌梗死患者TO和TS对预测猝死高危患者及危险分层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李爱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肺癌放疗对心脏的损伤.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肺癌患者60例,在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结束时分别做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查.左肺癌38例,右肺癌22例.<55 Gy 25例,≥55 Gy35例.结果 放疗后心电图异常率为48.3%(29/60),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5.0%(21/60),窦性心动过缓6.7%(4/60),ST段下移3.3%(2/60),传导阻滞3.3%(2/60),放射剂量≥55Gy患者心电图异常率[62.9%(22/35)]高于<55Gy患者[28.0%(7/25)](P<0.01).放疗后心肌酶谱异常率为55.0%(33/60),放射剂量≥55 Gy患者心肌酶谱异常率[77.1%(27/35)]明显高于<55Gy患者[24.0%(6/25)](P<0.01).结论 放疗期间可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心脏受照射体积、放射剂量有关.肺癌放疗时应当注意保护心脏.
作者:陈多才;代秀东;杜艳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方法 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应用GE light speed 64 CT扫描机,先常规行颅脑平扫,再行CTA检查.结果 CT平扫显示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眼肌肿胀,海绵窦扩大,眼眶内后上方见粗细不均的条状软组织密度影4例.CTA显示8例患者海绵窦明显扩张、强化,且海绵窦、眼上静脉与颈动脉同步强化,CTA可见迂曲扩张的眼上静脉呈蚯蚓状与海绵窦相通,8例可见与海绵窦相通的大脑中静脉在动脉期提前显影,其中1例患者合并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结论 CTA对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江华;刘颖;王铁燕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硫普罗宁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NAF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和硫普罗宁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结束后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脂、肝脏B超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38/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29/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或升高,且治疗组ALT、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也更显著(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硫普罗宁联合辛伐他汀治疗NAFLD安全可靠.
作者:刘纯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脏超声分级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 选取197例T2DM患者,按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组:A组66例为不伴NAFLD的患者,B组63例为伴轻度NAFLD的患者,C组68例为伴中或重度NAFLD的患者.同时对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UAER及其他常规生化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血脂、HOMA-IR与UAER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A组患者相比,B组、C组患者的UAER显著升高[(86.49±65.19)mg/24 h比(115.16±101.99)mg/24 h比(159.45±149.08)mg/24 h,P<0.05].与A组患者相比,B组、C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明显[(1.21±0.37)mmol/L比(1.05±0.38)mmol/L比(0.99±0.21)mmol/L,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酰甘油与UAER之间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随着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增加,血脂紊乱进行性加重,UAER也随之增加.提示伴有中、重度NAFLD的T2DM患者已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微血管病变.
作者:陈小红;胡吉;马志敏;董吉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长期就诊及随诊的758例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入选时的一般状况、临床用药情况、生化指标及临床转归,观察终点包括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停止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0 d以上,随诊时间6个月.结果 共有48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6.3%(48/758).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H2RA)、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麦滋林)+PPI、麦滋林+H2RA及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7%(4/108)、5.0%(12/240)、1.4%(1/70)、2.9%(3/102)、11.8%(28/238),5种治疗方法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3,P=0.001).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随访6个月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联合应用麦滋林类胃黏膜保护剂与PPI可大限度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作者:李彦华;孙俊芳;许强;王士雯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片,两组均以4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生化指标、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Child-Pugh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病毒学、生化学和血清学应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比20.0%(6/30)](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有效抑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耐受性好,耐药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秦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老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50例老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2.5~5.0mg/d)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高辛0.125~0.250mg/d),每组25例.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房室构型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质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38.1±3.8)mm比(42.6±4.8)mm、(49.7±5.3)mm比(52.9±5.5)mm、(9.1±0.5)mm比(10.6±1.2)mm、(8.8±0.6)mm比(9.9±0.9)mm、(99.5±10.3)g/m2比(117.3±22.0)g/m2,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索洛尔可改善老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室重构.
作者:陈青;许让贤;庞春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itin)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临床上糖调节受损(IGR)40例患者(IGR组)、T2DM 106例患者(T2DM组)和健康对照者86例(对照组)进行空腹血清visfatin水平的检测.结果 空腹血清visfatin水平在IGR组[(19.93±6.89)μg/L]、T2DM组[(29.53±11.33)μg/L]依次增高,且与对照组[(16.12±5.24)μg/L]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空腹血清visfatin水平与腰臀比呈正相关(r=0.161,P<0.05),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l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189、0.266、0.643、0.574、0.285、0.526,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377,P<0.01);以visfatin为应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β=0.512,P=0.000)、lgHOMA-IR(β=0.172,P=0.026)、腰臀比(β=0.119,P=0.036)进入方程.结论 visfatin可能参与了血糖、血脂代谢的调节,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visfatin可能是T2DM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王玉环;闫丽丽;焦杨;张静;张敏;丁石梅;吴娟娟;董鹏;谢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脂康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利钠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4例排除,26例入选)及血脂康治疗组(2例排除,28例入选),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血脂康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脂康600mg,2次/d.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定IL-6、hs-CRP及BNP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IL-6、hs-CRP、BNP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及BNP均明显下降(P<0.01),LVEF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后血脂康治疗组IL-6、hs-CRP及BN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04.43±10.08)ng/L比(156.32±15.01)ng/L,(17.43±2.86)mg/L比(26.88±3.38)mg/L,(845.92±118.53)ng/L比(1057.56±124.77)ng/L](P<0.05),LVEF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43.04±4.89)%比(39.96±6.28)%](P<0.05).结论 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脂康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建飞;施有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联合化疗使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完全缓解(CR)率提高,为60%~70%,但仍有15%~25%患者复发或难以缓解,成为复发难治性AML.近年来应用氟达拉滨、阿糖胞苷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成的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AML取得较好的疗效,我们应用FLAG方案治疗21例复发难治性AML,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华;姚红霞;林丽娥;吴巨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患者发生炎性反应时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组织损伤,肠系膜血管可出现多灶性的微梗死,发生血小板栓塞性疾病的概率比正常人要高,这可能与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密切相关,表明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作为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之一,临床易于忽视.现报道溃疡性结肠炎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
作者:郭晓鹤;秦咏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eillosis,IA)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感染,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累及肺脏并可播散到其他脏器.现对2例罕见的因吸入污水感染,并完整记录了病情演变过程的IA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赵蓓蕾;施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带来巨大的社会负担.及时有效的溶栓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溶栓也会引起出血性转化等并发症.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可加重神经功能障碍,增加病死率,这大大限制了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锦英;赵伟佳;李欣明;吕秋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2004年,WHO根据Travis等[1]的分法正式将肺神经内分泌癌分为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大细胞癌以及小细胞癌,该4种癌的分化程度依次降低,而恶性度依次增高.此外,还定义了类癌是一类以神经内分泌分化生长方式为特征的肿瘤.
作者:李京霞;王禹诺;李红蔚;张雷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