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12期文献
  • 皮瓣包裹废弃指骨支架进行手指再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瓦合皮瓣包裹废弃指骨支架进行手指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3例手外伤患者共86指,采取分层抽样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45指)接受腹部皮瓣及手指动脉皮瓣瓦合包裹治疗,对照组(29例41指)接受传统的足趾移植治疗.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再造指功能评定,观察两组疗效并比较.结果 术后再造手指共86指,观察组总成活率为88.9%(40/45),对照组总成活率为82.9%(34/41),两组总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68.9%(31/45),对照组优良率为58.5%(24/41),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瓦合皮瓣进行手指再造后修复效果满意,再植失败的概率相对于足趾移植治疗少,更适用于临床手指再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迪;黄河;刘华红;罗勇坚;魏建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十例腹膜后脓肿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脓肿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0例腹膜后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腹膜后血肿感染后1例,原发性1例,外伤性乙状结肠破裂后1例,十二指肠穿孔后3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1例,结肠癌1例,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例,坏死性胰腺炎后1例.超声检查确诊4例(80.0%,4/5),CT检查确诊5例(83.3%,5/6).经腹部腹膜后脓肿切开置管引流7例,CT引导下经后腰部腹膜后穿刺置管引流1例,后腰部切开引流2例.死亡2例.结论 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有效抗感染治疗、充分有效引流和营养支持是治疗腹膜后脓肿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想;陆玉长;胡浩;曹苇;陈磊;过兆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使用的安全性和合适浓度.方法 择期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术后PCEA泵内舒芬太尼浓度分别为0.1、0.2、0.3、0.4 μg/ml,并联合0.125%罗哌卡因.记录术后4、10、24、48 h静息状态时视觉模拟评分(R-VAS)、活动状态时视觉模拟评分(C-VAS)、改良Bromage运动神经阻滞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观察PCEA泵使用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A、B组C-VAS、镇痛药用量、有效按压次数明显高于C、D组(P<0.01或<0.05);按压有效率明显低于C、D组(P<0.05);而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0、24 hRamsay镇静评分[(4.5±0.5)、(4.6±0.6)分]明显高于A组[(2.7±0.8)、(2.7±0.8)分]、B组[(2.9±0.9)、(2.7±0.9)分]、C组[(3.0±0.7)、(2.9±0.5)分](P<0.05).四组患者均未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结论 四种舒芬太尼剂量联合罗哌卡因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术后PCEA均安全有效,其中以0.3μg/ml舒芬太尼浓度联合罗哌卡因镇痛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冯洁华;李朝阳;吴冬;敖杰;慕晶晶;罗晓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图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图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10年1-11月收治的面部神经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50例面部神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将眼眶上缘至外耳道下缘连线作为水平线,范围从乳突下缘至颞骨岩部上缘,将获得的数据在Wizard工作站中进行重建.所有测量数据均为两位以上医生的测量结果 的平均值.结果 对照组面神经管均可以在一幅图像中清晰地显示出来,显示率为100.00%(50/50),且各段数据可以准确测量得到;轴向重建、冠状位重建和矢状位重建三个方向测量的结果 比较,迷路段、水平段和垂直段的长度和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一弯曲角度和第二弯曲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同面部神经疾病患者的显示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对面部神经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维平;藏国礼;林速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64耳)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患者行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结果 随访6个月至3年,60例(64耳)患者均获得干耳,移植颞肌筋膜完全成活率89.1%(57/64),术后6个月纯音听力较术前提高30 dB占18.8%(12/64),提高20 dB占40.6%(26/64),提高10dB占20.3%(13/64),听力无改善占20.3%(13/64).胆脂瘤复发率为7.8%(5/64),二次手术改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获得干耳.结论 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能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大限度提高听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文丽;俞飒;楼志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浅静脉曲张诊断治疗的意义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浅静脉曲张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0年10月治疗的84例(114条肢体)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资料.结果 下肢深静脉造影对三种可引起下肢浅静脉曲张疾病(单纯浅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诊断率分别为28.1%(32/114)、65.8%(75/114)、6.1%(7/114),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率分别为31.6%(36/114)、63.2%(72/114)、5.3%(6/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3%.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下肢深静脉造影在对引起下肢浅静脉曲张疾病的诊断率方面无差异,且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地判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且为无创性检查,应作为下肢静脉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毛雪芬;卓亚佩;莫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使用左炔诺孕酮官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53例EMS患者于经期末官腔放置LNG-IUS,放置后3、6、12个月观察其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放置LNG-IUS后3、6、12个月患者痛经、深部性交痛、经期肛门抽痛评分均较放置前显著降低(P<0.05).放置后12个月CA125[(21.8±12.5)kU/L]及雌二醇[(78.8±45.5)ne/L]较放置前及放置后3、6个月明显改善[CA125:(36.3±17.5)、(33.5±15.6)、(28.2±11.7)kU/L,雌二醇:(40.4±28.6)、(42.5±31.5)、(56.5±36.2)ng/L](P<0.05).放置后6、12个月患者月经量较放置前明显减少(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结论 LNG-IUS作为释放微量孕激素的缓释系统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EMS,不良反应小.

    作者:康美霞;李进杰;游丽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腹超声在切口妊娠行宫腔镜清宫手术中的监护价值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在切口妊娠行宫腔镜清宫手术中的监护价值.方法 对18例切口妊娠患者行宫腔镜清宫手术,并用超声进行全程监护.结果 术前经腹超声声像图表现:切口妊娠混合回声型10例,孕囊型8例.术后经腹超声监护示1例发生子宫穿孔,1例因出血较多急行子宫动脉结扎治疗,其余16例均一次成功,成功率为88.9%(16/18).结论 经腹超声监护下行宫腔镜清除切口妊娠物安全、有效、彻底.

    作者:廖飞鹏;陈玉珍;李连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外周神经阻滞时术中镇静对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普鲁泊福镇静时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选择在外周神经阻滞下行四肢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鲁泊福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及HRV指标.结果 普鲁泊福组意识恢复时间[(6.3±1.3)min]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15.4±3.1)min](P<0.05).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咪达唑仑组低频成分(LF)、LF标准化值(nuLF)、LF/高频成分(HF)、总功率(TP)和MAP逐渐降低,HF标准化值(nuHF)逐渐升高.普鲁泊福组中HF、LF、nuHF、nuLF和TP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明显降低,尤以HF降低为明显,LF/HF有上升趋势.结论 咪达唑仑主要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而普鲁泊福主要抑制副交感神经活性.

    作者:刘冰;蔡晓岚;苗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LIPA喉罩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SLIPA喉罩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院内进一步抢救创造基础条件.方法 选择院前急救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LIPA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每组28例,比较两组插入难易程度、开始人工通气时间、首次成功率、抢救成功率等指标.结果 SLIPA喉罩组易于插入25例,开始人工通气时间(19.30±7.56)s,首次成功率89.3%(25/28),抢救成功率35.7%(10/28),均显著优于气管插管组的16例、(29.30±9.03)s、64.3%(18/28)、21.4%(6/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IPA喉罩安全,可靠,操作方便,适于院前急救应用.

    作者:杨冬梅;杨秀峰;王慧斌;于鸣镝;孙捷;李长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绝经后阴道出血19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19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例患者中良性疾病占46.94%(92/196),功能性子宫出血占34.69%(68/196),恶性肿瘤占18.37%(36/196).绝经1~4年、5~9年、10~14年、≥15年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2.53%(2/79)、9.38%(6/64)、48.39%(15/31)、59.09%(13/22).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61.28±8.76)岁,绝经时间(9.38±6.73)年,良性疾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分别为(54.73±6.72)岁和(4.12±3.54)年,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以良性疾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为主,但年龄越大、绝经时间越长,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

    作者:俞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并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8例患者,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28例患者随访6~18(12.5±5.8)个月,有1例发生骨不连.术后疗效:优10例,良12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78.6%(22/28).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牢固可靠,能有效防止骨折不愈合,并可满足患者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彭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8例小儿双向Glenn手术后的监护处理

    目的 探讨双向Glenn手术(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术)后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共18例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双向Glenn手术.结果 本组术前肺动脉压(12.4±2.1)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17.6±2.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儿紫绀明显减轻,末梢血氧饱和度0.89±0.05,与术前的0.73±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上腔静脉压(8.3±1.9)mmHg,术后(19.6±3.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3.2±7.2)h,住ICU时间(3.2±1.6)d.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病死率为5.56%(1/18).结论 根据双向Glenn手术的方式、术后血流动力学、手术前后病理生理的改变等特点,对患儿进行监护和处理,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宋先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激素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辅助性T细胞的影响

    目的 研究激素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辅助性T细胞(n)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单细胞内染色法检测40例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组)在激素治疗前后及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结果 哮喘组治疗前后Th1、Th1/Th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h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哮喘组治疗后Th1/Th2(0.78±0.22)明显高于治疗前(0.57±0.19)(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1.04±0.22)(P<0.01).结论 支气管哮喘儿童存在Th1/Th2失衡,Th1功能抑制,Th2功能亢进,激素吸人可以调节Th1/Th2失衡.

    作者:刘欣;冯金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年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硬组织的稳定性分析

    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年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硬组织的稳定性.方法 13例成年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9例患者采用双颌术式(LeFort Ⅰ+SSRO),其中3例患者同时进行颏成形术,4例患者采用单颌手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时间(1.8±0.4)年.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建立了尖牙、磨牙中性关系,或磨牙完全远中关系,以及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下颌骨后退显著,与治疗前比较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81.1±4.4)°比(85.6±4.4)°]、下唇突度[(5.8±5.1)mm比(8.3±5.1)mm]、颏前点至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1.3±1.9)mm比(2.9±1.3)mm]明显减小,下前牙唇向去代偿显著.采用双颌术式的患者上颌骨显著前移,颌凸角、上下齿槽座点同功能性(牙合)平面作垂线两垂足间的距离、鼻唇角、H角、上唇突度明显增加,Ⅲ类骨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严重成年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颌、面软硬组织变化明显,侧貌协调,治疗效果稳定.

    作者:梁淑贤;刘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儿童水痘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盐酸伐昔洛韦用于治疗儿童水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2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220例水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治疗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按10mg/(kg·d),分2次空腹口服;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按15mg/(kg·d),分3次服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98例,显效10例,有效2例;对照组痊愈68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257,P<0.05).结论 口服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儿童水痘较利巴韦林效果更好,是目前治疗水痘的理想药物.

    作者:许焕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T血管造影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75例经头颅CT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分别进行CTA和3D-DSA检查.对比CTA与3D-DSA对动脉瘤确诊率及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75例患者中共确诊动脉瘤69例,动脉瘤数目为83个.3D-DSA动脉瘤确诊率为100.0%(83/83),假阴性率为0;CTA动脉瘤确诊率为86.7%(72/83),假阴性率为13.3%(11/83).3D-DSA与CTA对于动脉瘤的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8,P<0.01).3D-DSA与CTA对于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1,P<0.01).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3D-DSA明显优于CTA,3D-DSA诊断动脉瘤具有金标准的地位,特别是在显露小动脉瘤、瘤颈及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王善仕;刘海霞;杨永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动脉性阴茎异常勃起诊断及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动脉性阴茎异常勃起的诊断与介入栓塞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5例动脉性阴茎异常勃起病例进行彩色超声、阴茎动静脉超声血流图检查,均提示阴茎动静脉瘘;螺旋CT选择性阴部内动脉造影提示3例阴茎单侧动静脉瘘,2例阴茎双侧动静脉瘘.4例行单侧经导管阴部内动脉栓塞术,1例行双侧经导管阴部内动脉栓塞术.结果 5例患者栓塞治疗后可见阴茎立即呈疲软状态,皮肤色泽正常.栓塞治疗后第7天,连续行夜间阴茎勃起和硬度检测(NPT)检查3次均正常.阴茎疲软状态下行阴茎动静脉超声血流图检查,测血流速度:动脉平均8 cm/s,静脉平均5 cm/s.随诊6个月,均未见复发,其中4例成年患者性生活正常.结论 经会阴彩色超声及阴茎动静脉超声血流图诊断动脉性阴茎异常勃起敏感性高,螺旋CT选择性阴部内动脉造影检查具有确诊价值;对其出血、供血动脉进行超选择性栓塞是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绪堃;张少峰;孙成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左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硬膜外镇痛配方在老年患者开胸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以期寻找老年患者开胸术后镇痛的较佳方案.方法 选择65~84岁的胸科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布比卡因组(L组)、芬太尼组(F组)、左布比卡因+芬太尼组(LF组),每组20例.三组术后均行PCEA,镇痛液配方:L组:左布比卡因200 mg+地塞米松10 mg,F组:芬太尼0.8 mg+地塞米松10 mg,LF组:左布比卡因125 mg+芬太尼0.4 mg+地塞米松10 mg,均用0.9%氯化钠稀释至100 ml.分别于术后4、12、24、36、48 h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评分、镇静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总体满意度.结果 LF组术后4、12、24、36、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少于L组和F组(P<0.05),镇静评分低于F组(P<0.05);术后4、12、24 h镇痛评分低于F组和L组(P<0.05).L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3/20)]明显低于L组[35%(7/20)]和F组[60%(12/20)](P<0.05),总体满意度[95%(19/20)]明显高于L组[60%(12/20)]和F组[80%(16/20)](P<0.05).结论 左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应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术后行PCEA,镇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宜老年患者选用.

    作者:李淑蓉;李智雄;黄世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92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初治的9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5年生存率,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92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72.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宫颈受累、盆腔淋巴结转移与生存时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结论 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为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据此制定规范化个体治疗方案有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张文静;张健;王清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5例EM患者(EM组)及20例盆腔结构正常患者(对照组)外周血IFN-y、IL-4、IL-6水平.结果 EM组患者外周血IFN-γ[(109.64±26.79)ng/L]明显低于对照组[(155.17±30.36)ng/L](P<0.05),IL-4[(33.52±8.69)ng/L]、IL-6[(44.12±3.5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2.52±6.54)、(15.12±2.63)ng/L](P<0.05);IFN-γ/IL-4(3.27±1.45)、IFN-γ/IL-6(1.15±0.56)明显低于对照组(6.89±1.68、2.54±1.03)(P<0.01或<0.05).结论 EM患者有Th2细胞因子明显增多并占优势漂移的现象,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EM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进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婷;连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urrarino综合征六例临床分析

    1981年Currarino提出Currarino综合征,指骶骨发育畸形、肛直肠畸形、骶前肿块.肛直肠畸形包括直肠狭窄、直肠会阴瘘、直肠尿道瘘、直肠前庭瘘.骶前肿块有脊膜膨出、畸胎瘤、皮样囊肿、直肠重复畸形或其他肿瘤.随着临床对Currarino综合征的认识增加,B超、CT、MRI检查条件改善,了解如有上述畸形之一存在,必须继续研究其是否伴有其他畸形的存在,方能发现Currarino综合征.

    作者:严文波;施诚仁;王俊;张弛;吴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伴脑疝的双颞叶广泛脑挫裂伤患者手术时机的探讨

    临床上对双颞叶脑挫裂伤脑疝患者的治疗意见基本统一,即采取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1];而对于不伴脑疝的双颞叶广泛脑挫裂伤患者,在开颅手术的时机选择上仍存在分歧.有学者主张预防性开颅手术,也有学者则选择在患者意识出现障碍、病情加重时再手术[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5例不伴脑疝的双颞叶广泛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该类患者手术的时机.

    作者:鲍永峰;张宗才;肖龙海;张亚波;秦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核磷蛋白与肿瘤的发生

    核磷蛋白(NPM,也称作B23、NO38或Numatrin)是主要的核仁磷酸化蛋白,它参与核糖体的生物合成,控制中心体复制,具有分子伴侣作用,并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1].NPM在肿瘤细胞和生长期细胞中含量明显高于静止期细胞,而在分化和凋亡细胞中其表达水平下调.现就NPM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张群;孙自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B细胞活化因子在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B细胞活化因子(BAFF)也称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是1999年Schneider首次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把它命名为BAFF,先后有几个不同的实验室发现了该因子,因此以不同的名字命名.BAFF参与体液免疫,可以诱导B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生存,同时发现BAFF还可以参与T细胞的活化和应答.

    作者:杨金良;任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