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13期文献
  • 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89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剂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以0.5~1.5 mg/min静脉微量泵维持,之后给予口服胺碘酮600~1200 mg/d,并逐渐减至200 mg/d.结果 应用胺碘酮治疗总有效率为89.89%(80/89),治疗后2周大QT间期及小QT间期均显著延长,但QT离散度(QTd)反而缩小(P<0.05);无因胺碘酮导致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结论 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能缩小QTd,减少心室颤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作者:廖祥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谷胱甘肽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检测5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研究组)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将5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SH组和CON组,每组27例.GSH组予GSH 1.8 g/d,CON组予B族维生素治疗,均治疗14 d.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MDA含量、SOD活性、双侧胫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 研究组MDA含量(7.23 ±2.31) μmol/L和SOD活性(59.72±13.58) kU/L,对照组MDA含量(4.87 ±1.17)μmol/L和SOD活性(76.19 ± 7.55)kU/L,研究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SOD活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组和CON组治疗后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组治疗后SCV虽有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SH组治疗后SCV显著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体内存在氧化应激反应,GSH抗氧化治疗可以改善受损神经,较传统的营养神经治疗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汪晓霞;朗宁;刘思颖;房泽慧;徐丽丽;刘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支气管镜下高频电灼联合球囊扩张治疗结核炎性气道狭窄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下高频电灼联合球囊扩张治疗结核炎性气道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内镜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5例结核炎性气道狭窄患者分成球囊扩张组(球囊组,26例)和高频电灼联合球囊扩张组(联合组,29例).两组患者每周接受内镜治疗1次,观察气道狭窄治疗有效率、需要治疗的次数,结核菌转阴时间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纤维支气管镜,观察两组气道再狭窄率.结果 球囊组、联合组再通有效率分别为69.2%(18/26)、89.7%(26/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再通有效的治疗次数分别为(3.5±1.3)、(1.5±1.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结核菌转阴时间分别为(23.3±3.6)、(13.2±2.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出血、严重缺氧、心律失常及气胸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气管再狭窄率分别是33.3%(6/18)、7.7%(2/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镜下高频电灼联合球囊扩张治疗结核炎性气道狭窄安全有效,并可减少介入治疗次数,缩短结核菌阴转时间,还有可能减少再狭窄率.

    作者:胡继华;黄锦丽;王桂秀;曾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变化及与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 观察血清胆红素、尿酸(UA)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142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胆红素、UA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分别为(9.21±1.96)、(3.17±0.54)、(5.96±1.14) μmol/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3.15±2.82)、(4.08±0.69)、(9.23±1.58) μmol/L,而uA水平为(357.8±52.3)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82.6±27.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TBIL水平逐渐降低(P<0.05),UA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 血清胆红素、UA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发生明显变化,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盛明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方面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比较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5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均采用有创通气,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分别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和PSV+呼气末正压(PEEP)模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再插管、并发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4、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B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11.8±2.3)、(16.8±3.2)d比(20.3±2.0)、(28.8±4.1)d],再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8%(2/25)、8%(2/25)比24%(6/25)、24%(6/25)],而治疗后B组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24、48 h的血清IL-8、hs-CRP、IL-4、IFN-γ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及早行鼻面罩给氧效果更好,应引起重视.

    作者:吴福成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56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无创正压通气组(A组)和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组(B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B组在BiPAP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尼可刹米,疗程6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Email:xie_chunxia@163.com的血气分析、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PaCO2治疗后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呼吸频率、潮气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分钟通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潮气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失败(需行气管插管)5例,B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呼吸衰竭,增加通气量,尤其在改善高碳酸血症方面,疗效优于单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作者:解春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老年人食管肉食堵塞六例分析

    老年人食管肉食堵塞与通常骨刺异物的处理有所区别,2001-2010年我院共收治6例老年食管肉食堵塞患者,现分析如下.

    作者:胡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一例

    患者 男,43岁,汉族,已婚,输煤值班工,因反复咳嗽1年余,加重伴胸闷、气促3个月于2007年3月14日入院.患者于2005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多为干咳,偶咳少许白痰,在厂医务室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3 d后好转,此后间断发作,症状同前,均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后症状消失,未行胸部X线片检查,于2007年1月再次出现咳嗽,干咳为主,并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步行100 m即出现呼吸困难,每次发作均无发热、盗汗,无胸痛、咯血、消瘦,无皮疹及关节酸痛,食欲及睡眠尚可.

    作者:靳伟;杨博;程国平;蔡志钢;张卓然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抗癫痫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一例

    抗癫痫药物是诱发免疫介导超敏反应的常见原因,现报道1例应用苯巴比妥后导致抗癫痫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认识.

    作者:郭虎;郑帼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中自然合成的一种三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有巯基(-SH),是主要的活性部分.CSH可保护蛋白质和酶分子中的巯基不被氧化,使它们处于活性状态,是机体重要的还原剂.而抗氧化能力减弱及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是糖尿病并发症形成和进展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俊;邹秀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的心血管损害与炎性反应的关系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性反应性自身免疫疾病.重症RA常合并关节外表现,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为常见.研究结果表明,RA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1],可能与RA患者的长期慢性全身性炎性反应有关,炎性反应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发展.现对RA的心血管损害中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崔庆日;郑光波;张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Barrett食管发展到腺癌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进展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严重的一个类型,它是一种食管腺癌和胃食管腺癌患者的癌前病变.一项内镜筛查研究显示,BE患病率为5.6%.早期研究指出,Barrett肠上皮化生患者比一般人群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增加30~125倍,有BE患者食管腺癌发病危险是无BE患者的30~40倍.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