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16期文献
  • 不同时点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时点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8:00、16:00、24:00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8:00、16:00、24:00血浆ACTH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0.5±4.2)pmol/L 比(10.4±2.6)pmol/L,(18.9±4.9)pmol/L 比(8.5±21)pmol/L,(181±3 8)pmol/L比(7.1±2.4)pmol/L],皮质醇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42±76)nmol/L 比(469±65)nmol/L,(528±43)nmol/L比(341±33)nmol/L,(499±32)nmol/L比(196±27)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情的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各时点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预后好者不同时点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差者(P<0.05).结论 不同时点血浆ACTH和皮质醇的检测,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静;李甲芬;李文海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经皮导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导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腹泻病患儿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及补液纠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经皮导药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50/60),住院时间(4.87±1.38)d,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60/60),住院时间(2.56±1.15)d,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皮导药治疗小儿腹泻病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王爱晖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血浆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在肝硬化检测中的意义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8例肝硬化(其中25例合并腹水)患者(肝硬化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PGI2和TXA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血浆6-Keto-PGF1α含量(90.56±23.57)ng/L,TXB2含量(73.56±18.34)ng/L.肝硬化组无腹水患者分别为(126.23±34.16)、(89.51±19.30)ng/L,肝硬化组有腹水患者分别为 (223.50±38.31)、(109.63±20.71)ng/L.肝硬化组患者血浆中6-Keto-PGF1α和TXB2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有腹水患者比无腹水患者增高明显(P<0.05),腹水经治疗消退后,患者血浆中6-Keto-PGF1α为(137.20±23.58)ng/L,TXB2为(97.55±26.23)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检测血浆中PGI2和TXA2含量可能成为间接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一种无创性手段,同时也可作为监测腹水发生的一种血清学指标.

    作者:任丽梅;孟宪梅;王晶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脓毒症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的监测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脓毒症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脓毒症休克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1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终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10例)与死亡组(1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利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护仪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测定EVLW,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存活组入院第1、2、3天EVLW分别为(12.7±1.8)、(11 3±1.3)、(10.1±1.3)ml/kg,死亡组分别为(14.4±1.0)、(14.6±1.4)、(14.6±1.3)ml/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随入院时间延长EVLW均明显下降(P<0.05),死亡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患者EVLW均有明显增加;EVLW的动态变化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裕胜;傅永鸿;许东琳;刘继云;杨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人工呼吸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48例进行BiPAP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行常规综合治疗未进行BiPAP治疗的5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气分析、症状、体征、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50%(42/48)、76.00%(3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气分析、症状、体征、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BiPAP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疗效优于常规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病死率.

    作者:郑卫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本病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住院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将其分为合并NAFLD组(40例)和无NAFLD组(56例),测量记录两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及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脂以及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计算体质指数、腰臀比、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合并NAFLD组体质指数、腰臀比、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OMA-IR分别为(26.18±2.68)kg/m2、0.95±0.04、(2.68±0.94) mmol/L、(5.75±1.23) mmol/L、(3.63±0.74)mmol/L、1.58±0.39,较无NAFLD组的(21.41±2.37)kg/m2、0.91±0.03、(1.52±0.78]mmol/L、(4.46±1.02)mmol/L、(3.11±0.89)mmol/L、1.12±0.43均显著升高,合并NAFL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06±0.27)mmol/L,较无NAFLD组的(1.31±0.31)mmol/L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肥胖以及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NAFLD的危险性.

    作者:梅伟群;吴贵霞;高城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后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44例TIA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中50例(34.7%)发生了脑梗死;其中累及后循环系统TIA 20例中11例(55.0%)发生脑梗死,累及颈内动脉系统TIA 118例中37例(31.4%)发生了脑梗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0%(27/50)的脑梗死发生于TIA后1~7 d;TIA发作持续时间>30min、24h内TIA发作>5次以及首次发作后>24h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增高(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平均动脉压、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高于未发生脑梗死者(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久、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者后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

    作者:吴义方;林群力;郑声浩;余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方法 对64例初发T2DM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前和治疗达标后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FFA.结果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达标后T2DM患者FPG、2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FA、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为(9.68±2.02)mmol/L、(12.77±1.35)mmol/L、(4.26±1.07) mmol/L、(1.52±0.58)mmol/L、(2.50±0 75)mmol/L、(435 84±190.94)μmol/L、0.51±0.62,均较治疗前的(14.66±3.50)mmol/L、(17.43±4.89)mmol/L、(5.03±0.94)mmol/L、(2.05±1.42)mmol/L、(2.91±0.78)mmol/L、(586.68±229.45)μmol/L、0.65±0.89显著下降(P<0.05),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为2.70±0.83,较治疗前的1.74±1.04显著升高(P<0.05),并且HOMA-β的升高、HOMA-IR的下降与FFA的下降呈正相关.结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初发T2DM患者的血清FFA水平,有利于胰岛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

    作者:翟迎九;方铭喜;冯思源;方琦;杨燕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接受目前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BMMNC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入自体BMMNC(BMMNC治疗组).随机人选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PCI(非细胞治疗组).以上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二维超声、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术中,术后3、6个月评价有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进行心绞痛的疗效评价.结果 未观察到因冠状动脉内注射BMMNC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BMMNC治疗组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变化显著低于非细胞治疗组、运动时间变化高于非细胞治疗组(P<0.05).术后6个月,BMMNC治疗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变化、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变化均显著低于非细胞治疗组[分别为(12.6±9.3)次/周比(18.0±16.3)次/周,(-4.1±14.7)mg/周比(4.8±37 9)mg/周,(-1.4±1 0)级比(-0.8±1.7)级],运动时间变化高于非细胞治疗组[(2.5±1.3)min比(2.0±2.1)min](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BMMNC 治疗心绞痛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王世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方法 测定60例老年CHF患者(CHF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HF组心功能Ⅰ、Ⅱ、Ⅲ、Ⅳ级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HF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CHF 组心功能Ⅰ级患者[D-二聚体:(578±198)、(724±307)μg/L比(286±87)μg/L;纤维蛋白原:(4.1±1.4)、(4.8±1.7)g/L 比(3.2±0.7)g/L](P<0.01).CHF组心功能Ⅳ级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CHF组心功能Ⅱ级患者[(724±307)μg/L比(353±106)μg/L,(4.8±1.7)g/L比(3.6±1.0)g/L](P<0.01).结论 老年CHF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在CHF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评估老年CHF患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张贞胜;王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严重血栓病变

    目的 探讨经冠状动脉注射与常规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严重血栓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连续入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严重血栓病变的急性STEMI患者12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冠状动脉组)60例和常规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组(常规组)63例.比较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对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严重出血发生率、住院期间及随访30d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组术后心肌染色分级显著高于常规组[(2.63±0.70)级比(1.72±0.97)级,P=0.021],术后24 h盯段回落幅度>70%的比率显著高于常规组[85.0%(51/60)比69.8%(44/63),P=0.003].冠状动脉组围手术期大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1.7%(1/60)比6.3%(4/63),P<0.05].住院期间及随访30d时,冠状动脉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下降[6.7%(4/60)比22.2%(14/63),尸<0.01].结论 急性STEMI严重血栓病变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水平的灌注,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

    作者:尹迭;朱瞎;周旭晨;张波;王俊杰;郑振国;黄榕翀;王少鹏;张佑生;潘荣荣;贾玉卿;孙梦涵;崔哈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与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9例,分为脑卒中组(34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透析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的变化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比率、脂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y、CRP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透析后脑卒中组的SBP、DBP及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前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透析后,脑卒中组的SBP、DBP及P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55.6%(10/18)]显著高于脑梗死患者[37.5%(6/16)](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卒中可能是多个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采取措施治疗原并发疾病,保证透析安全,控制微炎性反应状态发展,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

    作者:邵洁莹;卢叶明;梁艳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 测定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水平,分析血清SHBG 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初步探讨SHBG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进行空腹血清SHBG水平的检测.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病例组血清SHBG(22.6±9.7)mmol/L,较对照组的(43.1±11.9)mmol/L明显减低(P<0.05);SHBG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HbA1c、lgHOMA-IR呈负相关(r=-0.351、-0.361、-0.426、-0.645、-0.483,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0.453,P<0.01).以SHBG为应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HbA1c(β=-0.614,P=0.000)、lgHOMA-IR(β=-0.473,P=0.01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234,P=0.048)进入方程.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HBG水平减低,HOMA-IR和HbA1c是影响SHBG的关键指标,提示SHBG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王玉环;闫丽丽;张敏;谢璇;王俊宏;张春虹;张静;董鹏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抑郁情绪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目的 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抑郁情绪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及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OSAHS患者54例(OSAHS组)和健康对照者30例(对照组),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评估受试者的抑郁情绪状态和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结果 OSAHS组患者SDS评分和hs-CRP水平分别为(48.8±12.7)分、(3.3±0.7)mg/L,均高于对照组的(36.3±6.3)分、(1.4±0.4)mg/L(P<0.01).SDS评分和hs-CRP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636、0.628,P<0.01);与平均血氧饱和度(MSa02)(r=-0.509、-0.614,P<001)、低血氧饱和度(LSaO-2)(r=-0.607、-0.512,P<0.01)呈负相关;SDS评分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36,p<0.01).SDS评分与AHI、hs-CRP和LSaO2呈直线回归关系(F=33.31,P:0,002).结论 OSAHS患者存在抑郁情绪障碍和hs-CRP水平增高,且与OSAHS病情程度相关;血清hs-CRP水平增高是OSAHS抑郁障碍高发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佳宾;阳书坤;余勤;岳红梅;汪小亚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非典型EB病毒在小儿感染中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非典型EB病毒(EBV)在小儿感染中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EBV-IgM阳性9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为非典型EBV感染.结果 非典型EBV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多见(共28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8例,肺炎或支气管炎10例),其他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肾小球肾炎、小儿肠炎各3例,川崎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各2例,过敏性紫癜1例,均经对症处理好转或痊愈.结论 非典型EBV在小儿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EBV-IgM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且需积极抗EBV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作者:庞福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复发性脑出血急性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复发性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00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78例)和存活组(2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入院24h内高体温、人院时意识状态、第1次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发症、合并症及生化检测指标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构成、第1次出血部位、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年龄>70岁、入院24h内高体温≥39.1℃、人院时昏迷的比率显著高于存活组[50.0%(11/22)比12.8%(10/78),77.3%(17/22)比26.9%(21/78),50.0%(11/22)比10.3%(8/78)](P<0.05或<0.01).死亡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肾衰竭、心力衰竭的比率及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心脏疾病的比率高于存活组,血压高于存活组,肌酐、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存活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高龄,入院24h内高热,入院时昏迷,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肾衰竭、心力衰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心脏疾病,血压和生化检测指标异常是复发性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作者:胡晓丽;井锡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11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18及TNF-α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组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分别为(13.82±4.96)、(14.17±5.68)和(48.80±6.39)ng/L;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分别为(6.62±1.37)、(8.89±2.56)和(39.70±3.54)ng/L.高血压性脑出血组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 IL-6、IL-18和TNF-α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判断病情的指标.

    作者:盛小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110例临床研究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的、以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呼吸内科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而且难治的疾病.我国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目前至少有2000万患者,哮喘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2].因此,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近年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向晖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尿常规定性方法不敏感,主要是出现微量蛋白尿.尿微量蛋白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可靠诊断指标[1].C反应蛋白(CRP)是炎性反应的急性时相蛋白中敏感的指标,与糖尿病肾病发病关系密切[2].我科应用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尿微量蛋白水平与脉压的关系以及血清CRP水平,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生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发作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也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可发生在卒中的任何时期,而且是中老年人继发癫痫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CT及MRI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癫痫与卒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探讨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现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500例首次卒中后继发癫痫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唐双桥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胸腔微创置管引流灌注全葡素注射液与顺铂联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恶性胸腔积液是癌症患者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属于疾病进展或复发的结果,恶性胸腔积液常提示预后不良.恶性胸腔积液常见原因以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和白血病常见,其次包括卵巢癌、胃肠道肿瘤和胸膜问皮瘤等[1].有效控制胸腔积液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起着关键作用.自2006年以来,我院采用胸腔微创置管引流灌注全葡素注射液(高聚生)和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马海英;温宇寒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多系统受累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一例

    患者男,16岁,因肝功能异常,伴食欲下降、疲劳以及黄疽1年余收入我院治疗.患者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低病史3年,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治疗.无类似疾病家族史.

    作者:王合文;王慧;王玲;李瑶;厉玉鹏;付金栋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1].脑血管病年发病率为116/10万~219/10万,每年新发病患者>200万,脑卒中病死率为58/10万~142/10万,全国有脑卒中患者约700万,其中70%左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既往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良性发作,然而随着对TIA认识的深入,TIA已被认为是脑卒中的紧急先兆而成为需要急诊处理的疾病[2].正确诊断TIA,进一步加强紧急干预,从而获得理想的预后至关重要.现从TIA定义的演变、TIA系统诊断思路的培养、对临床上易与TIA相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期望临床医生对TIA给予应有的关注,对其诊断有综合的了解.

    作者:孙小玲;石瑾;黄怀钧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