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19期文献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1623例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形态表现与Hp感染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胃镜表现患者Hp感染的差异及病理表现.结果 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482例,其中A组239例(胃镜表现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血管显露),B组243例(胃镜表现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A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73例,诊断符合率为72.4%(173/239);B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206例,诊断符合率为84.8%(206/243),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24例(10.0%,24/239),不典型增生25例(10.5%,25/239);B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45例(18.5%,45/243),不典型增生57例(23.5%,57/243).两组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p感染138例,感染率为57.7%(138/239),B组患者Hp感染177例,感染率为72.8%(177/243),两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以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Hp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诊断、治疗和随访.

    作者:徐由锁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 将缺血性结肠炎(IC)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IC 37例(IC组)和UC 32例(UC组)的住院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和易患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组多累及乙状结肠,直肠少见,病变为区域局限性,溃疡为纵行或不规则形,病灶愈合快,病理以黏膜炎为主;UC组病变多起源于直肠,多累及肠壁全周,病变为连续性,以散在针尖大小地图状溃疡为主,病理有隐窝炎和脓肿.两组主要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组病程短,常伴发心脑血管疾病(67.6%,25/37).IC组C反应蛋白高于UC组(P<0.01),血小板低于UC组(P<0.05).IC组O型血患者多(37.8%,14/37),UC组B型血患者多(40.6%,13/32).结论 综合分析IC和UC的一般情况、内镜病理影像表现、实验室指标、易患因素和短期内病灶愈合情况有助于二者诊断的鉴别.

    作者:田怡;赵娟;刘建生;张晓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易损斑块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规律,并探讨易损斑块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分为非腔隙性脑梗死组(64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40例).统计分析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类型、狭窄程度.结果 (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检出297处,其中颈总动脉起始部9处,颈总动脉51处,颈总动脉分叉部148处,颈内动脉27处,颈内动脉颅内段62处.(2)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率为29.7%(19/64),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的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的易损斑块率为62.5%(40/64),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的47.5%(1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OR=1.740,95% CI:1.002~3.021)和易损斑块(OR=2.865,95% CI:1.047~7.813)与非腔隙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性.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易损斑块是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和成分,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刘伟;吕国士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治疗Ⅱ、Ⅲ期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治疗Ⅱ、Ⅲ期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3例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对照组30例单独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8%(28/33),与对照组的63.3%(19/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6%(19/33),与对照组的50.0%(1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步口服卡培他滨治疗Ⅱ、Ⅲ期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能够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水蛭地龙注射液对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水蛭地龙注射液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 9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在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不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治疗组50例给予水蛭地龙注射液治疗,术后2周、8周分别观察切口愈合和内瘘成熟的情况.结果 术后2周,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内瘘闭塞,对照组共有10例发生内瘘闭塞;治疗组切口愈合率96.0%(48/50),较对照组的85.7%(36/42)切口愈合快;术后8周,治疗组血流峰值速度(820.37±60.46)ml/min,较对照组的(752.40±71.04)ml/min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蛭地龙注射液能有效促进动静脉内瘘的成熟.

    作者:陈健;陆晓鸣;张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机制.方法 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每周进行血液透析滤过1次,血液透析2次,对照组每周进行血液透析3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皮肤瘙痒症状、皮肤瘙痒评分及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补体C3、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5(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皮肤瘙痒评分由(32.80±4.69)分下降至(16.20±6.52)分(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CRP、IL-6、TNF-α、补体C3、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13.60±1.37)mg/L、(34.71±11.66)ng/L、(58.02±19.76)ng/L、(1.96±0.48)g/L、(62.76±3.78)mm/1 h,治疗后分别为(5.51±2.56)mg/L、(16.38±6.17)ng/L、(25.86±12.41)ng/L、(1.23±0.35)g/L、(45.61±4.69)mm/1 h,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液透析滤过方式能明显缓解尿毒症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微炎性反应状态相关.

    作者:周丽娜;陈新;蔡书平;朱颖玲;董红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舍曲林治疗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舍曲林在儿童情绪障碍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起效时间及有效剂量.方法 对147例应用舍曲林治疗的儿童情绪障碍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项目包括有效率、舍曲林用量、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137例患儿遵医嘱定期复诊.治疗后2个月,有效率为80.3%(110/13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137).舍曲林有效剂量为(47.9±19.0)mg/d,起效时间为(20.4±13.2)d;儿童强迫症舍曲林有效剂量[(58.7±26.2)mg/d)]显著高于抑郁障碍[(43.6±14.0)mg/d]、广泛性焦虑障碍[(44.4±10.6)mg/d]及恐怖性焦虑障碍[(43.5±15.5)mg/d](P值均<0.01);抑郁障碍起效时间[(14.0±6.1)d]较儿童强迫症[(26.6±16.3)d]、广泛性焦虑障碍[(22.3±13.9)d]和恐怖性焦虑障碍[(21.4±12.8)d]短(P值均<0.01).结论 舍曲林是治疗儿童情绪障碍的有效药物,起效时间在2~3周,不良反应轻,多数患儿能耐受.对抑郁障碍起效较快,对儿童强迫症有效剂量较大.

    作者:杨凤美;贾美香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联合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62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短疗程三氧化二砷(ATO)与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62例APL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2例),均采用ATRA单诱导或ATRA与ATO双诱导达完全缓解(CR),CR后均给予3个周期的DA方案巩固治疗,此后,分别采用短疗程ATO和常规疗程ATO与DA方案、ATRA序贯治疗.结果 对照组1例退出治疗,余61例均处于CR状态.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皮肤色素沉着或皮疹、末梢神经炎、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心电图改变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疗程ATO与ATRA联合序贯治疗APL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作者:黄春晖;万继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白细胞介素-2联合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5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L-2联合化疗组(治疗组,28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于化疗后每天加用IL-2 40万U静脉滴注,连用2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CD3(0.6026±0.2275)、CD4(0.4972±0.1224)、CD56(0.3016±0.1053)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0.3926±0.2010、0.2264±0.1190、0.1729±0.1226)及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0.4352±0.1930、0.2738±0.1362、0.1937±0.1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小莲;朱万寿;刘志;黄世俭;李胜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痰液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糖链抗原19-9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检测痰液中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的含量,探讨痰液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2例肺癌(肺癌组)和46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痰液中CEA、CA125、CA19-9和CYFRA21-1的含量.结果 肺癌组痰液中CEA、CA125、CA19-9和CYFBA21-1的含量分别为(27.6±31.2)μg/L、(76.4±65.2)kU/L、(56.1±31.6)kU/L和(25.2±9.1)μg/L;对照组分别为(6.1±7.5)μg/L、(23.7±7.9)kU/L、(17.3±10.2)kU/L和(1.2±1.7)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组痰液中CEA、CA125、CA19-9和CYFBA21-1的敏感度分别为42.3%(22/52)、46.2%(24/52)、36.5%(19/52)和51.9%(27,52),四种肿瘤标志物单项在肺癌中的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CEA阳性率高于鳞癌(x2=4.193,P<0.05),CYFRA21-1阳性率低于鳞癌(x2=4.806,P<0.05).Ⅲ期+Ⅳ期肺癌患者CA125的阳性率较Ⅰ期+Ⅱ期高(x2=5.202,P<0.05).痰液中单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阳性率不高,含CYFRA21-1的两项、三项、四项检测组合阳性率明显提高(P关键词:肺肿瘤肿瘤标记生物学痰诊断

    作者:刘大鹰;胡灼君;农天雷;林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调节肠道微生态疗法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意义

    目的 研究调节肠道微生态疗法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作用.方法 将38例肝硬化SBP患者(SBP组)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18例,采用抗感染、保肝、利尿等常规综合治疗,微生态治疗组2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和乳果糖口服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LPS)、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与15例肝硬化无菌性腹水(SA组)和1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SBP组血浆LPS、PCT、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态治疗组治疗前血浆LPS、PCT、CRP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生态治疗组治疗后血浆LPS、PCT、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下降[(0.032±0.016)kU/L比(0.068±0.027)kU/L、(0.98±0.72)μg/L 比(3.24±1.12)μg/L、(5.74±2.89)mg/L比(12.35±7.65)mg/L](P<0.05).结论 加用微生态调节治疗能明显改善肝硬化SBP患者体内LPS水平,降低炎性反应,从而控制SBP发生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英;郑恩典;郑亮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CT设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行腹盆腔常规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数据,全面观察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及强化方式.结果 36例患者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其中胃18例(50.0%),十二指肠4例(11.1%),空肠6例(16.7%),回肠5例(13.9%),结肠3例(8.3%).共有良性病变8例(22.2%),潜在恶性病变7例(19.4%),恶性病变21例(58.3%).8例良性病变CT平扫密度较均匀,并呈均匀性强化.7例潜在恶性病变中有3例(42.9%)平扫及双期强化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4例(57.1%)强化后密度不均.21例恶性病变中有20例(95.2%)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比例明显高于良性间质瘤(P<0.05).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傅耀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噻托溴铵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确诊为稳定期中重度COPD的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吸入噻托溴铵(规格18 μg/粒),1粒/d,疗程24周,分别观察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由治疗前的(1315±350)ml、(2290±436)ml、(57.07±6.40)%、(61.82±7.68)%、0.836±0.045提高至治疗后的(1528±405)ml、(2533±521)ml、(64.96±6.73)%、(66.89±10.54)%、0.907±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由治疗前的(1301±346)ml、(2255±446)ml、(57.67±6.32)%、(61.82±7.68)%、0.841±0.038提高到治疗后的(1385±348)ml、(2378±474)ml、(62.58±7.30)%、(62.53±11.02)%、0.868±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EV1和FVC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 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能有效改善症状及肺功能.

    作者:魏敏;孙启亮;李国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31例精神分裂症合并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肌麻痹的治疗体会

    急性有机磷中毒(acute organic phosphate poisoning,AOPP)是急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可以引起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因其发病时间在急性胆碱能危象与迟发性神经病变之间而被称为中间综合征,其中以呼吸肌麻痹(respiratory musele paralysis,RMP)具急救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高的自杀倾向,而其中AOPP占很高比例.现回顾性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AOPP致RMP的有关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作者:孔叶英;谢水孟;来文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加黄连素口服配合云南白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是以血性黏液便、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不满意,我科对UC采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加黄连素口服,同时配合云南白药灌肠治疗35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克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自主神经和长QT综合征的关系

    心脏的神经系统不仅控制心率,心肌收缩性及传导性,还参与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自主神经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尽管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心律失常的确切机制未明,但很多外科医生及电生理学医生已经开始通过干预自主神经来治疗心律失常.

    作者:王尹曼;田晓晨;张树龙;杨延宗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