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阿奇霉素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阿奇霉素组(60例)使用阿奇霉素片剂治疗,安慰剂组(50例)使用安慰剂治疗,总观察时间12周,于用药前、用药后6周及用药后12周测定患者肺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痰液中TGF-β1,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果 用药后6、12周,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阿奇霉素组用药后12周TGF-β1表达较用药前及用药后6周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安慰剂组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急性加重入院率、感染率分别为8.3%(5/60)、60.0%(3/5),而安慰剂组分别为22.0%(11/50)、81.8%( 9/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长期口服阿奇霉素可减少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急性加重入院率、感染率,可降低TGF-β1的表达,对患者肺功能无显著改善。
作者:刘磊;刘彬;朱莉莉;张薇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SIBO)状况及其与轻微肝性脑病(MHE)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肝病患者82例(慢性肝病组)及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应用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SIBO情况;检测血氨水平;行数字连接试验(NCT-A及NCT-BC)和数字符号试验(DST),其中两项或两项以上异常即可诊断MHE。应用抗生素抑制SIBO治疗1周后复查GHBT、血氨水平、NCT-A、NCT-BC及DST。结果 对照组1例(5.0%,1/20)伴SIBO,慢性肝病组29例(35.4%,29/82)伴SIB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检出MHE;慢性肝病组MHE 33例(40.2%,33/82),其中伴SIBO慢性肝病患者MHE有23例(69.7%,23/33),不伴SIBO患者MHE有10例(30.3%,10/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血氨均在正常范围,但慢性肝病伴SIBO患者血氨为(47.2±8.3)μmol/L,高于无SIBO患者的(32.8±6.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生素抑制SIBO 1周后GHBT、血氨水平、NCT-A、NCT-BC及DST检查结果改善。慢性肝病患者SIBO与MHE存在相关性(r=0.51,P<0.05)。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MHE的发生与SIBO有关,血氨对伴SIBO的MHE的发生及进展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艳红;曹彬;吕晓军;马香稳;陈艳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对比分析舒芬太尼经鼻给药与静脉给药在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观察组经鼻滴入舒芬太尼0.1μg/kg,舒芬太尼均用0.9%氯化钠稀释至1ml。分别监测给药前(T0),给药后2、3、4 min(T1 ~ T3)及清醒时(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普鲁泊福用量、术中警觉/镇静评分、体动反应、检查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检查时间、清醒时间、普鲁泊福诱导量和总量、警觉/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体动反应均为I级,术后均无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与T0时比较,两组T1—T4时MAP均降低(P<0.01或<0.05),对照组T1、T2 SpO2降低(P< 0.01或<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时SpO2升高(0.993±0.016比0.954±0.024,P<0.01)。结论 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舒芬太尼0.1 μg/kg经鼻给药较静脉给药对呼吸功能的抑制轻,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许明山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价改制针状刀在消化道黏膜病变切除术中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 对内镜下黏膜病变切除术时36例出血的患者均用改制针状刀单极电凝止血,观察效果。结果 圈套器电切术引起出血16例患者,12例用改制针状刀成功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引起出血13例患者,11例用改制针状刀成功止血;黏膜下层剥离术引起出血7例患者,6例用改制针状刀在镜下成功止血。结论 在消化道黏膜病变切除术中出血,改制针状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作者:魏义胜;秦光明;何玉柱;孔小静;郭玲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联合消旋卡多曲、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急性水样腹泻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山莨菪碱联合消旋卡多曲、蒙脱石散治疗,对照组46例仅采用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和总疗程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3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和总疗程时间分别为(2.33±0.43)、( 1.82±0.39)和(4.23±0.75)d,而对照组分别为(3.76±0.61)、(2.54±0.53)和(5.58±0.8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山莨菪碱联合消旋卡多曲、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儿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和总疗程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爱萍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分析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PFI)的CT特征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肺部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多发斑片状影21例,散在斑片状影合并小结节9例,散在性小结节4例,肿块表现4例,大片实变2例。原发性IPFI 8例,继发性IPFI 32例;出现空洞病灶16例(40.0%)。22例有明确微生物学检查,其中曲霉11例,念珠菌6例,隐球菌5例。30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2例斑片状影完全吸收,24例病灶较治疗前吸收好转,4例部分病灶较治疗前吸收或增多。结论 IPFI的肺部CT表现与致病真菌的种类、IPFI的分型及病程的长短有关,除典型曲菌球CT表现有特异性外,病灶的多发性及多形态性可为IPFI较有特征性的CT表现。
作者:曾勇;吴垦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控讨地尔硫(艹卓)在高血压合并快速心房颤动致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99例高血压合并快速心房颤动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休息,吸氧,使用强心、利尿及扩血管类药物,烦躁者加用镇静剂,必要时使用哌替啶等药物止痛。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尔硫(艹卓),首次剂量为0.125mg/kg,推注时间不少于5 min,然后根据血压及心率情况调整剂量,直至停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呼吸情况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0 min、1h,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0 min,观察组呼吸困难消失、心率下降至100次/min以下、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和安静、大汗终止的比率[分别为44.3%(27/61)、42.6%(26/61)、44.3%(27/61)、41.0%(25/6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4%(7/38)、15.8%(6/38)、18.4% (7/38)、15.8%(6/38)],治疗后1h,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比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地尔硫(艹卓)在高血压合并快速心房颤动致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吴宝健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判定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的经TCD诊断的单侧MCA慢性闭塞、并进一步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患者共67例。根据DSA显示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分为大脑前动脉(ACA)代偿组31例、大脑后动脉(PCA)代偿组13例、ACA+PCA共同代偿组16例及其他组(无皮层软脑膜支代偿通路)7例。采用TCD检测患者双侧MCA、ACA、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分别计算患侧与健侧MCA的PSV比值、患侧与健侧ACA的PSV比值、患侧与健侧PCA的PSV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间患侧与健侧MCA的PSV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代偿组及ACA+PCA共同代偿组的患侧与健侧ACA的PSV比值分别为1.60±0.48和1.53±0.46,显著高于其他组的1.15±0.36和PCA代偿组的0.99±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A代偿组及ACA+ PCA共同代偿组的患侧与健侧PCA的PSV比值分别为1.69±0.39和1.58±0.47,显著高于其他组的1.06±0.31和ACA代偿组的1.1 1±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TCD检查显示的患侧ACA、PCA的PSV改变,可以间接反映MCA慢性闭塞患者皮层软脑膜支的代偿情况,为评价病情发展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作者:冷静;马历历;王月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通过连续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AMI患者在发病后30 min、1h、2h、4h、6h及12 h血浆H-FABP水平,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水平,比较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AMI的准确率。结果 AMI发病时间≤6 h,H-FABP诊断AMI的准确率[95.7% (44/46)]明显高于cTnⅠ[65.2%(30/46)]和CK-MB [41.3%(1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病后4h即显著升高,cTnⅠ在AMI发病后6h显著升高,CK-MB在AMI发病后12h显著升高。结论 H-FABP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指标。
作者:邢永生;韩明磊;王鹏飞;金卫东;杨树涵;王成;侯永兰;刘艳宾;刘振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临界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MS)病变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90例临界高血压合并M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定期监测各项临床指标;常规治疗组根据病情服用相关药物;强化治疗组制定达标目标,予控制饮食、运动、健康教育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各组均随访治疗1年,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治疗1年后,对照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 h mAlb)、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FPG、2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FPG、2hPG、TC、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4 h mAlb、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踝臂指数(AB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强化治疗组ABI、HDL-C升高,SBP、DBP、PP、TG、hs-CRP、24 h mAlb、HOMA-IR、颈动脉IMT下降(P< 0.01或<0.05)。结论 临界高血压合并MS,一般药物治疗可获得部分临床指标的好转,给予综合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血管病变。
作者:况锦;龚梅金;赵春辉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10 mg和辛伐他汀20 mg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藏族患者降脂疗效和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藏族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和辛伐他汀20mg组,每组35例。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ApoB)、白细胞(WBC)计数、空腹血糖(FBG)和hs-CRP水平,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4周,两组TC、LDL-C、ApoB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10 mg组治疗后4周T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39±0.63) mmol/L比(1.95±1.62) mmol/L,P<0.05],而辛伐他汀20 mg组治疗后4周TG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2±0.32)nnol/L比(1.93±0.83) mmol/L,P>0.05]。两组治疗后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阿托伐他汀10mg组hs-CRP水平降低幅度大于辛伐他汀20mg组(40.51%比3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s-CRP水平的降低独立于降脂效果,仅与他汀种类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0.384,P=0.022)。结论 辛伐他汀20 mg对于血清TC和LDL-C水平的降低作用与阿托伐他汀10 mg相当,两种他汀类药物均可降低藏族2型糖尿病患者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疗效略优于辛伐他汀。
作者:邬云红;唐蜀西;达娃普尺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检测结核性脑膜炎(TBM)及非TBM患者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早期分泌靶抗原6(ESAT-6)阳性细胞百分率及其动态变化,评价ESAT-6在TBM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临床诊断的40例TBM患者(TBM组)及40例非TBM患者(对照组,其中化脓性脑膜炎9例,病毒性脑膜炎24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脑囊虫病3例,神经梅毒1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除常规检查外,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ESAT-6,并进行比较。结果 TBM组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ESAT-6阳性细胞百分率为24%,对照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ESAT-6阳性细胞百分率≥8.5%判定为阳性,<8.5%判定为阴性,则IBM组ESAT-6阳性35例,对照组阳性4例,ESAT-6诊断TBM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90.0%。TBM组30例入院前未行抗结核治疗者在抗结核治疗2周后复查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ESAT-6,治疗前阳性率为93.3% (28/30),治疗后为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早期检测单核细胞内ESAT-6阳性细胞百分率诊断TBM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动态观察ESAT-6阳性细胞百分率对TBM病情判断有实用价值。
作者:葛巍;李娜;沈霞;耿德勤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香烟烟雾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气道炎性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哮喘香烟烟雾暴露组患者25例,哮喘非香烟烟雾暴露组患者22例,对照组20例,诱导痰检测痰液中各种炎性细胞百分比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8和IL-4的含量,所有入选者均测定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结果 哮喘香烟烟雾暴露组患者痰液中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哮喘非香烟烟雾暴露组患者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哮喘香烟烟雾暴露组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8和IL-4水平分别为(277.02±71.37)、(171.69±31.01) ng/L,明显高于哮喘非香烟烟雾暴露组的(158.88±21.95)、(111.42±21.69)ng/L和对照组的(116.78±71.37)、(73.94±15.7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香烟烟雾暴露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预计值和FEV1/FVC%分别为(51.12±13.30)%、(49.16±11.09)%,均低于对照组的(95.50±10.11)%、(83.18±6.04)%和哮喘非香烟烟雾暴露组的(81.81±5.82)%、(79.00±3.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IL-8水平与痰液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742,P< 0.01),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739,P<0.01)。结论 香烟烟雾可能通过促进哮喘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_8的产生而影响气道炎性反应,加速其肺功能的受损。
作者:张彩苹;杜永成;许建英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CT对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病变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较清楚,中心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5例有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动脉期开始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持续增强,中心坏死区无强化;3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有助于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的定位、良恶性的估判、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CT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
作者:郑吟诗;张欣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价前列地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住院糖尿病肾病患者11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前列地尔组37例,静脉注射前列地尔10 μg,1次/d;依那普利组38例,口服依那普利5 mg,2次/d;联合治疗组40例,静脉注射前列地尔10μg,1次/d,联合口服依那普利5mg,2次/d;全部病例观察6周。比较三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结果 三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空腹血糖、HbA1c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hs-CRP、CysC及UAE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hs-CRP、CysC及UAER与前列地尔组和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6±1.46) mg/L比(6.56±2.16)、( 6.42±2.13) mg/L; (1.07±0.18) mg/L比(1.18±0.19)、( 1.20±0.21)mg/L;( 125.76±22.10) mg/24 h比(156.46±24.68)、( 149.57±29.45) mg/24 h](P< 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是临床有效的方法,且能降低血清hs-CRP、CysC及UAER水平。
作者:王海涛;孙志芬;邵鹏;邢喜芝;李朋霞;王彦敏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动态心房超速抑制起搏(DAO)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选择21例植入具有DAO功能的心脏起搏器、经12导联Holter检查证实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简称慢-快综合征)的P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起搏器植入前与近一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及起搏器程控资料,并进行分析,探讨DAO方式治疗PAF的中长期疗效。结果 21例患者近一次随访时临床症状较起搏器植入前明显改善,症状消失率为38.1%(8/21),症状缓解率为61.9%( 13/21)。12导联Holter检查结果显示近一次随访时房性期前收缩较起搏器植入前明显减少(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起搏器植入前明显上升(P<0.05);起搏器程控资料显示心房颤动负荷较起搏器植入前明显减少(P<0.01),心房起搏的比率明显增加(P<0.01),自动模式转换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 DAO方式治疗PAF的中长期疗效明显。
作者:阮洪梅;王玮 刊期: 2011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心房黏液瘤致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相关的临床预后,提高临床诊断率及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对1例心房黏液瘤致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颅内动脉瘤分布于双侧大脑半球,主要累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及终末段,病灶多达20个,呈梭形样改变。结论 心房黏液瘤致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判定,目前治疗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仁智;檀素娟 刊期: 2011年第25期
患者 男,68岁,主因“全身起疹伴发热、咳嗽半个月”于2010年1月1日入住我院皮肤科。入院诊断:重症多形红斑、肺炎。既往于2007年门诊诊断为“冠心病”。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病史多年,自服普罗帕酮治疗。有抑郁症多年。入院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呼吸频率18次/min,脉搏70次/min,血压130/78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弥漫性红色斑疹并皮肤脱屑,双肺不对称性中粗湿啰音,心界大小正常,心率70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入院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图1)。
作者:郎明健;何培根;王能;闵新文 刊期: 2011年第25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康复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严重时甚至影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1]。既往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只能治疗其支配区的疾病,现知其治疗范围几乎遍及全身,除广泛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外,也用于一些非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在防治老年患者POCD方面应有较大的研究空间[2]。
作者:赵华;牛居辉 刊期: 2011年第25期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患。近期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哮喘发病率是呼吸系统慢性疾患中递增速度较快的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哮喘的花费要远高于结核病和艾滋病(HIV)的总和。目前全世界有1.5亿~2.0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发病率为1%~5%,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其中儿童占33%左右;我国富裕地区患病率较高,城市地区患病率高于农村。
作者:王雯 刊期: 2011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