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提高对流行性腺病毒肺炎临床特点的再认识。方法对确诊的15例腺病毒肺炎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流行病学特点:15例患儿呈局部暴发流行,发病年龄2个月至1岁8个月,其中<6个月5例(33.3%),≥6个月10例(66.7%),男10例,女5例,男女比例2∶1。临床表现:15例患儿均持续高热,有细湿啰音,13例出现呼吸困难并出现合并症。其中合并心肌炎10例(66.7%)、中毒性肝炎6例(40.0%)、呼吸衰竭7例(46.7%),心力衰竭4例(26.7%)、中毒性脑病2例(13.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0例(66.7%),C反应蛋白> 10 mg/L 14例(93.3%)。影像学表现:15例胸部CT均表现为大片实变影,以右下肺野多见,其中合并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1例。治疗转归:辅助通气5例(33.3%),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4例(93.3%),全身用激素13例(86.7%);15例均临床治愈。结论流行性腺病毒肺炎患儿病情重、合并症多,需密切观察,积极治疗。
作者:王军;马维维;杨云成;郭丽萍;黄绍平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测定依托咪酯不同输注时间的即时输注半衰期。方法择期行胸部手术患者2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依托咪酯[10μg/(kg·min)]持续输注1h组(G1组)、依托咪酯持续输注2h组(G2组),每组10例。在持续输注停药前1min及停药后2、5、10、15、20、30、40、50、60 min采桡动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中依托咪酯浓度,观察两组依托咪酯即时输注半衰期的变化。结果G1组依托咪酯即时输注半衰期为(17.1±13.1) min,G2组为(21.7±15.1)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即时输注半衰期较短,不同输注时间的即时输注半衰期变化不大。
作者:李优春;王志萍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声带吸切技术治疗声带任克水肿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声带任克水肿患者在全麻支撑喉镜显微镜下,行水肿黏膜全程切开,黏膜瓣翻起后以喉部吸切刀吸出任克间隙内水肿基质,以剪刀剪除内侧端多余黏膜。结果术后2周电子喉镜下见声带创面黏膜完全封闭,声带表面较光滑平整,患者发音开始逐渐改善;术后1个月发音改善明显,声带形态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声带形态基本恢复,发音稳定。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复发及粘连。结论显微镜下声带吸切技术治疗声带任克水肿患者可以明显提高其发音质量,提高嗓音水平。
作者:何本超;郑志刚;蒋玉欢;李健勇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m2加0.9%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30 min,第1、8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3周为1个周期。所有病例化疗至少3个周期。结果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0例,占31.2%( 10/32),部分缓解12例,占37.5%( 12/32),稳定7例,占21.9%(7/32),进展3例,占9.4%(3/32),总有效率68.8% (22/3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肢体末端神经感觉异常、恶心、呕吐及腹泻。但症状较轻且多数于数天后消失。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复发性宫颈癌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一统;柯晓慧;王弋;蒋联萍;叶枫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PTX)的疗效。方法选择27例行PTX的SHPT患者,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红蛋白(Hb)和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P)。结果27例行PTX的SHPT 患者的骨痛及瘙痒症状全部缓解。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iPTH [(21.8±12.2)、(34.3±15.6)、(42.3±22.7)、(56.7±24.6)ng/L]均低于术前的(3120.6±746.2) ng/L(P< 0.01),血清钙、磷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3、6个月Hb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PTX治疗终末期肾病导致的SHPT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琳;许广大;杨霞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比较改良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与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剖宫产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行改良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和对照组(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疼痛率、重度疼痛率、术后病率、术后感染率[ 90.0%( 27/30)、3.3%(1/30)、13.3%(4/30)、0]明显优于对照组[73.3%(22/30)、16.7%(5/30)、40.0%(12/30)、13.3%(4/30)](P<0.05)。结论改良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欧海蔚;肖淑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25例,均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并且在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 ~ 20( 12.6±4.7)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针道感染、针孔骨折、医源性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切口感染、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 ~9(5.2±1.3)个月。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 功能评估标准,优9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为92.0%( 23/25)。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25例患者中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17例,接近功能复位3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峰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式的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25例下腹部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情况,其中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352例(PCIA组),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373例(PCE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PCEA组术后12、24h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和镇静评分均低于PCIA组(P<0.05);呕吐发生率低于PCIA组[6.4%(24/373)比9.9% (35/352)],皮肤瘙痒、感觉异常发生率高于PCIA组[4.8%(18/373)比2.6%( 9/352),3.2%( 12/373)比0](P<0.05);老年患者自述疼痛率低于中、青年患者(P<0.05)。结论PCEA效果优于PCIA,感觉异常主要在PCEA,呕吐以PCIA居多,老年患者的自述疼痛率低于中、青年患者,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采取合适的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廖小卒;李斌飞;张志刚;文静;程周;康乐燕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特点,从而正确指导麻醉管理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方法对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急诊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麻醉管理,包括术前对患者全身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进行了解及正确评估,根据血糖水平采用或不采用胰岛素治疗,并严密监测血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手术需要,34例采用椎管麻醉(椎麻组),24例采用全身麻醉(全麻组)。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术后30 min及术毕5 min空腹血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麻醉均较平稳,手术过程顺利,全麻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无一例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性昏迷,7~20d顺利出院。两组各时间点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急诊手术患者易发生各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手术危险性较高,麻醉作为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性因素,麻醉医生可通过有效的麻醉管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新平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普鲁泊福、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头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40例ASA分级Ⅰ~Ⅱ级需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信封抽取法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氟比洛芬酯组在穿刺前10 min及手术结束时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给予相应剂量的脂肪乳剂。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循环的变化情况,术后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身体舒适度评分(BCS)。结果对照组在术后1、2、3h平均动脉压(MA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氟比洛芬酯组在术后1、2、3 h MAP和心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比洛芬酯组术后1、2、3h的头痛VAS[分别为(0.30±0.65)、(0.30±0.57)、(0.25±0.4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25±1.58)、(3.00±1.56)、(2.90±1.48)分](P<0.05),BCS[分别为(3.30±0.86)、(3.45±0.86)、(3.62±0.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0±1.00)、( 1.45±0.94)、( 1.50±1.00)分](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减轻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的头痛。
作者:肖峰;韩如泉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近端胃癌患者106例,均进行近端胃癌根治术,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空肠间置组(57例)和直接吻合组(49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烧心症状、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血红蛋白增加值及体重增加值。结果空肠间置组反流性食管炎Ⅱ级及烧心症状各级例数均明显少于直接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 1.8%( 1/57)、3.5%(2/57)]明显低于直接吻合组[ 8.2%(4/49)、14.3%(7/49)],体重增加值和血红蛋白增加值[(3.29±1.95) kg、(2.94±8.29) g/L]明显多于直接吻合组[(0.35±1.12)kg、(0.85±7.6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空肠间置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顺仔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氨甲环酸(TA)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0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全身麻醉后均输入6%羟乙基淀粉(130/0.4) 20 ml/kg做AHH,试验组将TA静脉注入负荷量10 mg/kg,以l mg/(kg·h)持续静脉输注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仅做AHH。测定两组AHH前(T0)、AHH完成即刻(T1)、AHH后1 h(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在对应各时点采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结果两组患者HR、MAP组内各时点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点CVP显著高于T0时点(P<0.05),T1、T2、T3时点Hb、Hct均显著低于T0时点(P<0.05)。对照组T2、T3时点PT、APTT明显长于T0时点(P<0.05);两组T1、T2、T3 时点Plt均显著低于T0时点(P<0.05),对照组Plt在T2、T3时点较试验组降低更显著(P<0.01);对照组FIB在T2、T3时点显著低于T0时点(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分别为(650±560) ml、( 150±50) ml、30%(6/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0±410) ml、(380±290) ml、60%(1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HH联合TA静脉输注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凝血功能影响小,有明显的节约用血效应。
作者:骆喜宝;刘志贵;梁萌;林高翔;翟庶文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生儿溶血病患儿60例,按照胆红素水平分为非重度组(34例)和重度组(26例)。同期出生的40例正常足月儿为对照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结果重度组、非重度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29±11.34)、(0.84±0.77)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45±0.06) mg/L](P< 0.01或<0.05),重度组明显高于非重度组(P<0.01)。各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才海燕;杨宇艳;高彩云;闫爱霞;王淑中;王敏 刊期: 2011年第27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密切相关,彻底根除Hp成为治疗上述疾病及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我院采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短程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斌 刊期: 2011年第27期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占腹腔内脏器损伤的3% ~5%[1],往往合并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处理较困难。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5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7~69(45±3)岁。其中车祸伤11例,坠落伤2例,挤压伤2例。伤后就诊时间1h至7d。十二指肠多段伤3例;单处伤水平部6例,球部2例,降部4例。
作者:侯荣山 刊期: 2011年第27期
健康人有100~200种细菌定植在口腔,目前为止已有700多种细菌被鉴定为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寄生在人体内、不致病并和人体呈共生关系,但是对围手术期的患者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尤其是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微生物的定植,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目前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患病率与病死率越来越高,这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医疗负担。2003年,因医院获得性感染死亡的患者达到了10万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传染病。
作者:王彦喆;孙景旭;王镇山;徐艳 刊期: 2011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