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29期文献
  •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治愈出院3个月后的认知功能特征,初步探讨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运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MoCA)及第2版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21例行开颅血肿和(或)挫裂伤灶清除加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sTBI患者(创伤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认知功能予以评定;以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并评定结果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创伤组患者治愈出院3个月后各项认知功能测试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半球损伤患者的注意与计算、语言重复与流畅性、逻辑思维、注意集中力、延迟回忆能力、抽象能力评分显著下降,右侧半球损伤患者的视空间与钟表试验、空间知觉、视运动组织评分显著下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r= -0.722,P< 0.01)、损伤部位(r=0.607,P< 0.01)及受教育程度(r=0.733,P<0.01)对整体认知功能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BI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年龄、损伤部位及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邬树凯;陈峻严;高宏志;周培萱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血管腔内微波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微波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应用.方法 对126例(141条肢体)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根据分级不同分别采用单纯血管腔内微波治疗(A组,54条肢体)、血管腔内微波治疗联合交通支静脉结扎术(B组,72条肢体)和血管腔内微波治疗联合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C组,15条肢体),术后随访10个月.结果 (1)141条肢体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沿大隐静脉走行区有条索状硬结135条(95.7%),3个月内体征均消失.A、B、C组浅静脉血管迂曲扩张的症状消失分别为50、65、11条,下肢肿胀消失分别为51、61、13条,色素沉着变浅分别为46、53、8条.(2)并发症为术后局部复发2条肢体(1.4%),皮肤灼伤7条肢体(5.0%),术后小腿局部皮肤麻木感10条肢体(7.1%),皮下淤血、青紫18条肢体(12.8%).(3)141条肢体经B超检查均未出现主干闭塞后再通的发生.结论 血管腔内微波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一种新型、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新技术,其中期效果可靠.

    作者:刘晓毅;杨林;祁光裕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目的 介绍一种操作简单、效果可靠的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病例共18例,先行脱垂部位前叶与相应部位后叶的“缘对缘”缝合,矩形切下缝合处的后叶,连同相应的腱索、乳头肌,转移至前叶.再行后叶成形,完成瓣膜成形手术.所有患者出院前和半年后随访时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手术无死亡病例,1例因术后第3天出现二尖瓣前叶穿孔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手术,血红蛋白尿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给予对症处理,其余1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远期随访无死亡,心功能全部恢复至Ⅰ级.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瓣口面积2.8~4.8(3.78±0.52) cm2,均无明显反流,反流面积(0.45±0.22) cm,左房径术前(48.26±11.12) mm,术后(37.57±9.56) mm(P= 0.028);左室舒张末径术前(61.43±8.24) mm,术后(42.35±10.79) mm(P=0.008).结论 “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操作简单,可以取得良好的成形效果.

    作者:高成山;金辉;孙广龙;毛国璋;吴留广;何磊;朱草原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胸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检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5例肺癌患者(肺癌组)、30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3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并比较.结果 对照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12.50%(4/32),肺癌组为60.00%( 27/45),食管癌组为53.33%(16/30),肺癌组和食管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癌组与食管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有无转移及不同TNM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在不同肿瘤直径、淋巴结有无转移及不同TNM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水平对肺癌、食管癌有诊断价值.血清VEGF水平与肺癌、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恶性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马晨光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氨甲环酸对高龄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高龄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对连续就诊的68例行多节段腰椎管减压的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年龄≥65岁)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对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浓缩红细胞、输血例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浓缩红细胞和输血例数较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分别为(641.1±128.4) ml比(780.1±107.3) ml,(228.80±52.07) ml比(345.50±42.16)ml,(1.02±1.56)U比(2.89±1.76)U,16例比28例](p<0.05),术后血红蛋白[(104.00±4.87) g/L]明显高于对照组[ (92.20±5.47) g/L](P< 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明显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7d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对高龄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后路手术时,于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黄承;杨明连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两种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

    目的 探讨表柔比星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119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18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规律膀胱灌注,按其灌注药物不同分为表柔比星组(74例)和丝裂霉素组(63例),观察两组灌注后复发率和灌注后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1~36(24.0±7.3)个月,表柔比星组均行TURBT,膀胱灌注后复发率为10.8%(8/74),明显低于丝裂霉素组的27.0%( 17/63)(x2=32.84,P< 0.05).丝裂霉素组中行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灌注后复发率分别为28.9%( 13/45)和22.2%(4/1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 0.05).表柔比星组膀胱灌注后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丝裂霉素组.结论 表柔比星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均可有效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表柔比星疗效要优于丝裂霉素.

    作者:毕玉东;王宝森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切除肿瘤,手术效果满意,其中良性7例,恶性1例.随访3~60(23.56±6.18)个月,7例良性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2年出现高血压症状并广泛转移死亡.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少见,诊断比较困难,对有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应警惕本病可能.24h尿香草基扁桃酸(VMA)测定对本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手术治疗为首选,术前应控制血压、扩充血容量,术后监测血压、尿VMA及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生化指标并积极随访.

    作者:文小波;严春寅;侯建全;浦金贤;李纲;黄玉华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腹腔镜前列腺癌射频消融术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视下间质射频消融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对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晚期患者进行了腹腔镜直视下的间质射频多极针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MRI以及常规血生化检查.观察治疗效果、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1、3、6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的IPSS术后1个月[(19.87±5.72)分]与术前[(19.05±4.2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6个月[(9.45±2.03)、(6.18±1.79)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PSA术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术后6个月[(13.79±7.76)μg/L]与术前[(24.80±14.56)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查前列腺MRI,局部瘤体均较消融前有不同程度地缩小.结论 腹腔镜直视下间质射频消融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安全、可行,能有效改善下尿路梗阻症状.对于选择性的晚期前列腺癌可以作为一种可尝试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郭彬;吴文起;卢小刚;钟东亮;单炽昌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应用于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诊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诊治的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压迫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操作时间、下肢制动时间、使用镇静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24/26),对照组为69.23%(18/26),观察组操作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分别为(28.65±6.84) min和(2.54±0.45)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69.84±13.63) min和(18.54±2.87)h],观察组使用镇静药物率(23.08%,6/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85%,1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应用于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刚强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八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在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8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观察其化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6例患者完成了2个疗程以上化疗,4例患者在确诊12个月后仍存活,其中长存活时间已达39个月.按胸腔积液分析疗效,总有效率为83.3%(5/6),按病灶体积分析疗效,总有效率为66.7%(4/6).完成了2个疗程以上化疗的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但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可取得较好的化疗效果,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一兵;姜静波;吴宏成;汤耀东;任剑飞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颈动脉海绵窦瘘构筑影像学以及Onyx胶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Onyx胶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瘘口以及周围血管关系的造影运用.方法 经股动脉入路对109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运用旋转DSA以及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进行瘘口成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可脱球囊栓塞治疗,试验组55例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41(30.9±13.2)个月随访.栓塞后,试验组相应血供血管栓塞80%以上者占76.4% (42/55),虹吸部瘘口栓塞80%以上者占76.5%(26/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8% (15/54)、25.0% (8/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并发症79例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6例次(P<0.05).结论 在旋转DSA和三维血管重建成像的配合下行Onyx胶栓塞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曹驰;程隆;李国均;黄玉杰;崔宁;吴海江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未触及睾丸的隐睾

    目的 总结和分析腹腔镜在诊断和治疗未触及睾丸的隐睾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对18例未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 18例隐睾患儿均得到明确诊断,其中17例在腹腔镜下行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1例确诊为睾丸缺如.术后患儿睾丸下降均位于阴囊底部,无复发.17例B超随访6±12个月,睾丸位于阴囊底,B超观察睾丸血运正常,无萎缩、回缩、腹股沟斜疝发生.结论 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对小儿未触及睾丸的隐睾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可作为未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的首选诊治方法.

    作者:郑辉明;叶彤;李善春;刘震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手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59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股骨颈骨折121例.结果 135例患者获得3~43个月随访,其中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2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13例,动力髋螺钉固定15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4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7例,各种手术方法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100.0%(2/2)、76.9%(10/13)、80.0%(12/15)、89.6%( 43/48)、96.5%(55/57).结论 手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重要方法,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但应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段国庆;张元民;赵晓伟;王雷;隋金颇;张玉革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管型矫形合成绷带加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管型矫形合成绷带加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管型矫形合成绷带加点牵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38例患者,其中Colles骨折312例,按AO分型A型166例,B型128例,C型18例.Smith骨折106例,按Thomas分型Ⅰ型84例,Ⅱ型18例,Ⅲ型4例.Barton骨折20例,背缘骨折14例,掌侧缘骨折6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分及效果评价.结果 438例患者随访(9±3)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68例,良57例,可11例,差2例.优良率97.03%( 425/438).结论 矫形合成绷带管型加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黄林彪;马才英;胡永福;石得璋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内后侧小切口用不可吸收缝线治疗急性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目的 探讨内后侧小切口应用不可吸收缝线贯穿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基底部经胫骨双隧道复位固定撕脱性骨折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膝关节内后侧小切口应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急性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术后随访4~20个月,中位时间9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均超过120°,无伸膝受限,有1例轻度移位,后抽屉试验阳性,其余均阴性,Lyshlom评分(91.0±3.6)分.结论 内后侧小切口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急性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王雷;王秀美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临床上经过石蜡包埋的56例胶质瘤和9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bFGF和MMP-2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FGF和MMP-2在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23±12.35)%和(54.32±7.32)%;在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78±7.57)%和(21.56±3.85)%;在正常脑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1±2.69)%和(7.18±2.12)%.在高、低级别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bFGF和MMP-2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之间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 bFGF和MMP-2表达水平和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bFGF和MMP-2的协同作用可能在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乔春;杨国平;韦君武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78例功能性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48例,无效16例,其中仍需使用泻剂10例,退出6例.总有效率为79.5%(62/78).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生物行为治疗方法,其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是肯定的,与传统治疗和手术疗法相比,具有简便、非侵入性、无不良反应、易忍受、治疗费用低、门诊治疗等优点.

    作者:王浩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氯丙嗪、异丙嗪致颅脑损伤猝死四例分析

    我科2001年4月至2010年9月对86例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氯丙嗪、异丙嗪肌肉注射,4例发生猝死,其中1例经抢救好转,3例死亡.现报道如下.例1男,71岁,2003年7月18日16:50人院,入院诊断: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性骨折,脑挫裂伤,颅内积气,外伤性癫痫.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电图无异常,浅昏迷,当日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次日8:15拔除气管插管,患者意识清醒,问答正确.

    作者:冯锦徽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是指应用药物和特殊的手术器械,不借助体外循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在过去的十年里,非体外循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减少了体外循环导致的潜在危害.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OPCABG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且减少了体外循环可能对脑、肺、肾组织及凝血系统的非生理循环损伤,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血制品的应用,其证据有三个来源:Meta分析、临床观察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现综述这方面的文献,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何学志;赵加来 刊期: 201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