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香菇多糖联合化疗药物腹腔灌注结合热疗对恶性腹水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1例恶性腹水患者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给予香菇多糖、顺铂或氟尿嘧啶腹腔灌注,同时结合腹部射频热疗,每周2次,共2~6次.对照组33例单用香菇多糖结合化疗药物腹腔灌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58%(31/38)和51.52%(1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香菇多糖联合化疗药物腹腔灌注结合热疗可较好地控制腹水,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费燕华;王南瑶;王琼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官产术后产妇恢复及血清泌乳素的影响.方法将86例行剖宫产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采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对照组43例采用哌替啶肌肉注射,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及血清泌乳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镇痛优良率[79.1% (34/43)]明显高于对照组[20.9% (9/43)](P<0.05).观察组术后泌乳素水平[(542.17±46.75)μg/L]较术前[(351.13±20.92)μg/L]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62.12±24.33)μ g/L](P< 0.05).观察组的初乳时间[(15.21±3.26)h]明显早于对照组[(21.16±4.78) h](P< 0.05).结论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官产术后产妇进行镇痛,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产妇的恢复,促进血清泌乳素的分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萍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因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指征依次为胎盘植入(28.57%,12/42)、宫缩乏力(23.81%,10/42)、前置胎盘(19.05%,8/42)、子宫破裂(14.29%,6/42)、胎盘早剥(9.52%,4/42)、羊水栓塞(4.76%,2/42).因产后出血而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患者中,剖宫产所占比例[ 69.05%(29/42)]明显高于阴道分娩[30.95%(13/42) ](P< 0.05).剖官产患者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阴道分娩患者(P< 0.05).结论胎盘因素和子宫因素是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主要原因,胎盘植入为第一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和不良预后的有效措施.
作者:孙文;应文晨;刘辛妍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对脑钠尿肽(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BNP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4%(41/48)]高于对照组[ 70.8%(34/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NP、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LVESD、LVEDD明显下降,LVEF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BNP、LVESD、LVEDD低于同期对照组[(0.72±0.14) μg/L比(1.21±0.22) μg/L,(36.14±3.92) mm比(41.32±4.22) mm,(46.85 ±4.11) mm比(54.31±4.96) mm],LVEF高于同期对照组[(44.62±3.38)%比(41.28±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CHF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BNP,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锦海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以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BNP、D-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7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 90例(UA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54例(STEMI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 63例(NSTEMI组).检测各组hs-CRP、BNP及D-D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STEMI组hs-CRP水平在治疗后120h开始显著下降[(25.0±0.0) mg/L比(14.3±3.7) mg/L] (P< 0.05),而UA组及NSTEMI组hs-CRP水平在治疗后48h即开始显著下降[(25.0±0.0) mg/L比(12.5±3.5) mg/L,( 25.0±0.0) mg/L比(15.4±5.3) mg/L](P<0.05).三组治疗前后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D-D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BNP和D-D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hs-CRP水平可以反映ACS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预测再次复发的可能性.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指标.D-D水平与ACS的治疗和病变情况有关.
作者:晋辉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研究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用于预防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432例,ASA分级Ⅰ~Ⅱ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6例,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根据NT麻醉深度监测仪指导给予麻醉药,对照组根据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判断给予麻醉药.分别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NT分级、NT指数;记录各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Ramsay评分;于术后第1、4天各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中感知和记忆情况.结果观察组无术中知晓,对照组怀疑有知晓及肯定知晓各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降低[(6.0±2.8) min比( 10.0±4.9) min,( 12.0±5.5) min比(19.0±6.9) min](P< 0.05);平均动脉压、心率更为平稳;除咪达唑仑外,其余各药物用量更少(P<0.05);意识恢复、气管拔管、出手术室时Ramsay评分更低(P<0.05).结论 NT麻醉深度监测仪用于全凭静脉麻醉,提高了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中知晓率.
作者:梁斌;郑恒兴;张康秦;余宣民;王红运;谢小伟;赵蕊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Semont方法对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BPPV患者按Semont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1次Semont方法治疗后31例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成功率81.58%(31/38);3例经2次、2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消失,总治疗成功率94.74%( 36/38),2例无效.随访1年,36例治愈的患者中4例复发,复发率11.11%(4/36),复发者再用同法治疗仍有效.结论手法复位的Semont方法治疗BPPV安全有效.
作者:于圣立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人工鼻泪管植入术的手术技巧,评价其疗效.方法对49例(5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人工鼻泪管植入术,经逆行扩张鼻泪管后植入特制的人工鼻泪管,均于术前行泪道造影检查.结果术后53眼泪道冲洗均通畅,溢泪、溢脓症状完全消失,另外2眼仍有轻度溢泪.1例无明显改善.显效率为94.64% (53/56),有效率为3.57%(2/56),总有效率为98.21% (55/56).结论人工鼻泪管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有效率高.
作者:梁春;魏健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前采用MAG方案动员干细胞的疗效.方法对进行APBSCT的1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移植前动员均采用MAG方案,具体为阿糖胞苷(Ara-C)2g/m2每12h 1次,第1、2天;米托蒽醌(MTZ) 10 mg/m2,第2、3天.白细胞(WBC)计数<1.0×109/L时开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150μg/d,WBC 计数<0.5×109/L时采用rhG-CSF 300μg/d,WBC计数开始回升时,每日检测血常规和观察外周血涂片,当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时给予rhG-CSF 300μg,每12h 1次,使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连续2d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冻存备用.结果12例患者经MAG方案动员后,并发症主要为轻度感染.经两次采集,共采集到单个核细胞(MNC)(5.24±0.81)×108/kg,CD34+细胞(8.16±2.25)× 106/kg,均达到采集要求.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MAG方案进行干细胞动员、采集,结果稳定可靠,安全性好.
作者:张璞;徐开林;孙海英;刘琼;鹿群先;潘秀英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官内占位病变的疾病谱.方法将88例阴道超声检查(TVS)提示宫内占位病变患者,进行官腔镜检查(HS),并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88例官内占位病变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45例(51.14%,45/88),子宫内膜增生33例(37.50%,33/88),子宫肌瘤6例(6.82%,6/88),子宫内膜癌4例(4.55%,4/88).HS对官内占位病变诊断准确率高于TVS[98.86%(87/88)比92.05%(81/88),P< 0.01].结论官内占位病变的疾病谱中子宫内膜息肉为常见,其次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相对较少,子宫内膜癌少.HS结合病变直视下活检是诊断官内占位病变的金标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竹辉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预处理对单肺通气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SH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GSH组于麻醉诱导后单肺通气前静脉输注GSH 30 mg/kg,对照组静脉输注等量0.9%氯化钠.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30 min(T1)、单肺通气60 min(T2)、恢复双肺通气60 min(T3)和术后2 h(T4)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T2~T4时两组MDA较T0时显著升高(P< 0.05)[ GSH组T0~T4分别为(3.5±0.6)、(3.8±0.8)、(4.7±1.1)、(6.1±1.2)、(6.4±0.9) mol/L;对照组T0~T4分别为(3.7±0.5)、(4.1±0.6)、(5.9±1.2)、(7.4±1.0)、(7.8±1.1) mol/L],但GSH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4时对照组SOD活性较T0时降低(P<0.05),且低于GSH组(P<0.05).T1~T4时两组TNF-α、IL-8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但GSH组T2~T4时TNF-α及T1~T4时IL-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SH 30 mg/kg预处理可减轻单肺通气患者肺的炎性反应及脂质过氧化程度.
作者:李远强;王志刚;宫本晶 刊期: 2011年第33期
乙型肝炎是我国高发传染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为广泛、危害严重的一种传染病,目前我国乙型肝炎患者3000万[1].为调查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更好的预防措施,防止乙型肝炎病毒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我们将100例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进行尿液两对半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韩素桂;张有静 刊期: 2011年第33期
近年来多次出现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暴发性流行,如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而这些重症患者往往需要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现将气管插管过程中的个人防护经验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3月至2011年3月为50例SARS、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患者施行了气管插管,年龄5~66岁,男38例,女12例.
作者:权哲峰;池萍;贺海丽;郭晓东;李昕;曹英浩;彭科军 刊期: 2011年第33期
患者女,71岁.因“乏力伴双下肢多发性皮疹1周”于2010年5月29日入院.稍感瘙痒,有发热感.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服“常用降压片”(具体不详).查体:体温37.6℃,脉搏90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17/73 mm Hg(1mm Hg=0.133 kPa).贫血貌.双下肢皮肤较多淡红色皮疹,高出皮肤,皮下有硬结,压之稍有褪色,触痛感明显.胸骨中下段轻压痛.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可疑阳性.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右手腕关节肿胀,有压痛,余关节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入院诊断:结节性脂膜炎,胆囊炎,高血压Ⅰ期.
作者:高华强 刊期: 2011年第33期
产科休克是临床中需要紧急处理的,是威胁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二[1].过敏性休克是其中的一种类型,2006 - 2011年我科收治4例剖官产术后过敏性休克患者,现总结如下.例1 29岁,因“停经9个多月,过预产期3d”入院.10多年前曾有“过敏性哮喘”,近10年无发作.查体:未见异常.B超:双顶径9.2 cm,头围32.1 cm,股骨长7.1 cm,腹围33.8cm.入院诊断:妊娠40+3周、孕1产0、枕左前位,过敏性哮喘?患者及其家属坚决要求行剖宫产术.于次日在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官产术,术前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术中羊水Ⅱ度污染,出血300ml.术后患者出现打喷嚏数个,诉憋气及胸闷,心电监护示血压80/4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10次/min,血氧饱和度0.97,立即面罩给氧,地塞米松10mg、二羟丙茶碱(喘定)0.25 mg、葡萄糖酸钙1g静脉推注,10 min后患者出现全身皮疹,仍憋气,血压60/30 mm Hg,心率120次/min,血氧饱和度0.10,立即予肾上腺素10 mg静脉推注,多巴胺100mg+ 500 ml平衡液持续静脉滴注,并快速补液,血压上升至100/60 mm Hg.50 min后患者全身皮疹较前明显好转,无憋气,血压100/50 mm Hg,心率100次/min,回病房后血压平稳,多巴胺逐渐减量至停用.
作者:杨桦;蔺莉;卢博奇 刊期: 2011年第33期
新生儿罂粟中毒文献报道并不少见[1-3],但继发缺氧缺血性脑病很少见,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例新生儿罂粟中毒继发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救治体会报道如下.患儿男,25d,因水样便1d,全身青紫3h,呼吸停止5min入院.该患儿排水样便1d,共4次,无发热,无呕吐,精神状态可,尿量正常,家长给予1枚10g新鲜罂粟果熬制的液体约50 ml分4次口服,后1次喂服后患儿全身青紫约3h,来医院途中患儿无自主呼吸,约5min.
作者:刘晓阳;陶源;于德香 刊期: 2011年第33期
患者女,80岁,因“突发胸痛、胸闷3h”于2011年1月18日入院.心电图示V3~V5导联ST段抬高<0.1 mV,心肌肌钙蛋白T(cTnT) 0.68 μg/L,肌酸激酶(CK)158 U/L,血清肌酐(SCr) 94.7μmol/L.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入院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因cTnT进行性升高,持续性胸痛,遂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右下肢制动,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等治疗.术后4h拔除股动脉鞘管,绷带加压包扎,继续右下肢制动.术后10h开始出现右小腿后侧肌群轻度隐痛,未予特殊处理.术后24h拆除绷带.但患者右小腿疼痛进一步加重,小腿后群肌肉肿胀,伴肌紧张,腓肠肌部位触痛特别明显,但局部皮温正常,皮肤无发红,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弱.查血常规、D-二聚体正常,SCr 122.6μmol/L,血清钾2.8mmol/L;双下肢血管超声:动、静脉均未见血栓形成.治疗上予停用他汀类药物,并加用肾衰宁、前列地尔、氯化钾.术后第3天,症状未缓解,体温升高至38.2℃,血白细胞15.0×109/L,肌红蛋白(Mb) 66 U/L,SCr151.0 μmol/L.术后第5天,体温下降;双小腿周径:右侧33 cm,左侧29 cm;尿液呈酱油色,血白细胞9.5×109/L,D-二聚体仍正常,Mb 769 U/L,CK588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 76 U/L,SCr 137.0μmol/L,尿隐血试验阳性.术后第11天,患者右小腿疼痛完全缓解,但仍遗留肾功能不全,SCr 108.0μmol/L.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于2011年2月15日病情痊愈出院,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作者:叶旭辉;涂春莲;吴焱;胡良凯 刊期: 2011年第33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胚胎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造成的疾病,发病率为0.5% ~ 0.9%,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所以术前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尤其在伴有多种心外大血管畸形的病例中更为重要.先心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MRI及心血管造影等多项检查技术,它们各有优点,其中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对复杂性先心病进行全面、准确、立体及直观的观察,对于疾病诊断、手术方案的制订以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1].但由于CT的辐射特性,会出现一些远期的并发症.欧洲一项结果显示,每10 mSv的有效剂量,可引起癌症的危险性增加0.05%,同时这种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减小而增大[2],因此在小儿先心病的检查中要特别注意X射线剂量的管理问题[3].现就多层螺旋CT在先心病中应用的优越性以及低剂量扫描的必要性进行综述.
作者:梁宏伟;李延皎;李艳英;张在人 刊期: 2011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