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12期文献
  • 死胎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死胎的原因,寻找有效干预对策.方法 对145例死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5例死胎中无明确病因39例(26.90%,39/145);有明确病因106例(73.10%,106/145),其中脐带及胎盘因素56例(38.62%,56/145),孕妇因素44例(30.34%,44/145),胎儿畸形6例(4.14%,6/145).有规范产前检查60例(41.38%,60/145),不规范产前检查及无产前检查85例(58.62%,85/145).结论 脐带及胎盘因素为死胎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围生期宣教,督促孕妇系统产前检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从而降低死胎发生率.

    作者:杨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经耳道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 研究经耳道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难治性突发性聋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耳道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治疗组(鼓室置管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并对影响鼓室置管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鼓室置管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3%(29/34);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5.9%( 19/3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鼓室置管组纯音测听(PTA)检查受损频率改善值为( 18.0±16.2) dB,对照组为(8.2±9.8) d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置管组年龄≤50岁、病程≤1个月者受损频率改善值分别高于年龄> 50岁、病程>1个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鼓室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3/34),未发生听力进一步下降等并发症.结论 难治性突发性聋经耳道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治疗有效率高,且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优化推广.

    作者:李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原因,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123例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结果 123例死胎中,脐带异常类型为脐带缠绕69例(56.10%),脐带扭转18例(14.63%),脐带脱垂10例(8.13%),脐带打结8例(6.50%),脐带缩窄8例(6.50%),脐带水肿5例(4.07%),脐带前置血管破裂5例(4.07%);出现胎动异常81例(65.85%),其中胎动消失68例,胎动增多7例,胎动减少6例.结论 多种脐带因素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且大部分会出现胎动异常,加强孕期监护可有效地降低死胎的发生率.

    作者:黄美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益母草注射液在剖宫产缩宫止血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益母草注射液在预防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和促进子宫复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80例行剖宫产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母草组、益母草联合缩宫素组(联合组)和缩宫素组,每组60例.观察三组术中、术后各时间段出血量,子宫复旧情况,凝血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益母草组和缩宫素组[( 184.6±28.5) ml比(360.3±56.3) ml和(276.8±34.7)nl,P<0.05],而益母草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缩宫素组(P<0.05);术后0~2h、3 ~ 24h、25~ 48 h、49 ~ 72 h出血量联合组[(48.4±11.5)、(60.5±41.5)、(25.3±7.6)、( 13.6±4.2) ml]和益母草组[(53.8±14.9)、(67.4±45.7)、(26.8±8.5)、(15.3±4.7) ml]均少于缩宫素组[(79.4±16.8)、(79.6±46.2)、(38.9±8.7)、(26.4±4.8) ml](P< 0.05),而联合组与益母草组术后各时间段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5d子宫下降程度联合组[(4.8±0.6)、(5.4±0.4)、(6.7±0.5)cm]和益母草组[(3.5±0.6)、(4.3±0.7)、(5.4±0.6) cm]优于缩宫素组[(2.4±0.5)、(3.7±0.6)、(4.5±0.6)cm](P<0.05),但益母草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术后24 h凝血功能各指标变化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三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在剖宫产术中、术后止血及子宫复旧中的应用疗效显著,且益母草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华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三种不同时机下导尿对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机下导尿对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探讨全身麻醉患者导尿的佳时机.方法 选择行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男性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在清醒状态下导尿,B组在镇静镇痛状态下导尿,C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导尿.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导尿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一次性导尿成功率,对导尿管的适应程度分级,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失败.A组导尿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较导尿前显著升高(P<0.05),B组和C组导尿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一次性导尿成功率[均为100%(30/30)]明显高于A组[83%(25/30) ](P< 0.05).C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93%(28/30)]明显高于A组和B组[20%(6/30)和17%(5/30) ](P< 0.05).结论 在适量镇静镇痛状态下导尿,可提高手术患者对导尿管的适应程度,大大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作者:刘荣;桂新星;郭丽丽;彭明;肖金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产前检查在妊娠晚期胎盘早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索产前检查在妊娠晚期胎盘早剥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行产前检查的孕妇645例,回顾性分析产前检查诊断胎盘早剥情况,对照分析产前检查诊断和随访证实胎盘早剥结果.结果 产前检查提示为胎盘早剥23例,但经随访证实诊断正确21例,其中超声检查提示占81.0%(17/21),其他检查提示占19.0%(4/21).产前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1.3%(21/23),产前检查诊断和随访证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检查能较为准确地辅助诊断胎盘早剥,尤其是超声检查.

    作者:丁惠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在晚期卵巢癌中的综合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在晚期卵巢癌中的综合疗效.方法 将86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顺铂+紫杉醇化疗方案并加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照组仅采用顺铂+紫杉醇化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 (4.7±1.4)×109/L比(3.2±1.6)×109/L,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3%(7/43)、14.0%(6/43)、20.9%(9/43)比34.9%(15/43)、32.6%( 14/43)、44.2%( 19/43),P< 0.05];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55.8%( 24/43)比27.9%(12/43),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能较好地保护卵巢癌化疗患者的白细胞不下降、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作者:王子熹;姜永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非心肺转流术双向腔肺分流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非心肺转流术(CPB)双向腔肺分流术(Glenn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8月44例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非CPB患者23例(非CPB组),CPB患者21例(CP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使用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出院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4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非CPB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血液制品使用量分别为(4.5±1.3)h、(4.6±1.4) ml/kg和(221.8±97.6) ml,均明显少于CPB组的(6.7±1.5)h、(7.7±3.1)ml/kg和(423.4±149.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CPB组术后住院时间和出院时SpO2分别为(7.4±2.3)d和0.91±0.05,而CPB组为(7.8±1.9)d和0.88±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非CPB下施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曲修水;张文倩;于国庆;韩爱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与临床特点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结果 100例患者中异常浆细胞比例:0~10%者12例(12%),11% ~ 20%者44例(44%),21%~30%者28例(28%),>30%者7例(7%).骨髓增生程度:极度活跃2例(2%),明显活跃25例(25%),活跃64例(64%),增生减低9例(9%).骨髓增生象的活跃程度与骨痛症状、贫血、血小板降低、肝功能异常症状、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球蛋白升高、血钙变化、β2微球蛋白升高及影像学检查表现密切相关(P<0.05);而异常浆细胞比例与骨痛症状、贫血、血小板降低、血钙变化、血尿素氮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密切相关(P<0.05).结论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方法,其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结合有助于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率.

    作者:张慧;姜华;侯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 观察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150例机械通气患者,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0例)和CASS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VAP的方法,CASS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CAS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VAP发生率.结果 两组性别构成、年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近期应用抗生素、气囊压、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SS组呼吸机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2±1.4)d比(7.8±1.2)d,P=0.02],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5%(18/80)比32.9%(23/70),P=0.04].结论 CASS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

    作者:罗玉生;王力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妊娠期B族链球菌感染干预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对妊娠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采取不同干预措施的母儿结局.方法 行规范产前检查的1885例孕妇于妊娠34~37周在阴道下段1/3处取分泌物,进行GBS筛查.发生GBS感染117例,91例给予治疗(治疗组),其中治疗1组47例,治疗2组44例;26例未治疗(未治疗组).治疗1组孕妇发现GBS感染即选用敏感抗生素口服治疗7d,治疗1组和治疗2组孕妇临产后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每 4 h 1 次.比较各组母儿结局.结果 GBS感染率为6.2%( 117/1885).治疗组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5.5%(5/91)、13.2%( 12/91)、5.5%(5/91)]低于未治疗组[19.2%(5/26)、30.8%(8/26)、23.1%(6/26) ](P< 0.05).治疗1组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0、6.4%(3/47)]低于治疗2组[11.4%(5/44)、20.5%(9/44)](P< 0.05).结论 对于GBS感染孕妇进行积极抗GBS治疗,尤其是产前早期治疗能够改善母儿结局.

    作者:申微;刘清;张俊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超声检查对产前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产前胎儿畸形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728例进行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孕妇筛查胎儿畸形发生的情况.结果 14 728例孕妇经引产及产后检查共有128例胎儿畸形,超声检出125例,漏检3例,漏检率为2.3%(3/128),检出率为97.7%( 125/128).128例胎儿畸形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占24.2%(31/128),心脏畸形占22.7%(29/128),泌尿系统畸形占18.0%(23/128),生长发育异常占15.6%(20/128),头面部畸形占12.5%(16/128),骨骼系统畸形占3.9%(5/128),胸腔畸形与消化系统畸形各占1.6%(2/128).结论 超声可早期筛查胎儿畸形,且准确率高,对提高整体出生人口质量、避免畸形儿的出生十分重要.

    作者:姜茜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1例分析

    目的 总结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发生部位、肿块形态与病理分型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31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6 ~ 83岁,肿瘤主要位于降部(70.97%,22/31),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74.19%,23/31).胃镜下表现:肿块型18例、溃疡型7例和浸润型6例,球部以溃疡型多见,而肿块型和浸润型多位于降部.结论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首选胃镜检查.重视溃疡底部不平、边缘不整、愈合不佳等可能发生球部溃疡恶变问题,提高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警惕性和发现率.

    作者:潘元海;薛萌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74例胰腺癌的治疗策略及生存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胰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探索佳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经病理(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诊断或临床(影像学+肿瘤标志物CA19-9)诊断的7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五组进行比较:单纯手术组11例、术后化疗组20例、姑息化疗组13例、姑息放疗组13例、未行治疗组17例.对五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化疗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300 d)优于未行治疗组(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纯手术组、姑息化疗组、姑息放疗组与未行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164、109 d比119d,P>0.05).胰腺癌晚期常出现腹痛、黄疸、恶心呕吐、消瘦等伴随症状,其中接受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相比,黄疸的发生率较低[ 19.35%(6/31)比37.21%( 16/4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75,P=0.10);接受放疗患者与非放疗患者相比,腹痛的发生率较低[23.08%(3/13)比68.85% (4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P=0.00).胰腺癌患者腹水的发生率达75.68%(56/74),总生存时间缩短,未行治疗组出现腹水的危险度高.结论 手术联合化疗可提高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是胰腺癌治疗的较好选择;放疗使腹痛明显减轻;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水是预后不佳的信号.

    作者:赵翌;刘建;张娜;田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5例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予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发热、低血钾、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肝功能损害、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率为81.8%(9/11),发热的发生率为26.7%(4/15),低血钾发生率为80.0%( 12/15),肌酐升高的发生率为80.0%( 12/15),尿素氮升高的发生率为93.3%( 14/15),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26.7%(4/15),血糖升高的发生率为40.0%(6/15),但无一例恶性事件发生.结论 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有效率高,不良反应是可以处理及耐受的.

    作者:郭芳;陈杰甫;张琰;杨卫东;李新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血磷的变化和意义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磷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78例重度AOPP患者,分为死亡组(54例)和存活组(24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1、2、4d后,转出ICU时或死亡前检测NT-proBNP和血磷.结果 两组入院时NT-proBNP和血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2、4d后,死亡组NT-pROBNP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组:( 1986.5±24.9)、(3568.2±56.9)、(7829.0±64.3) ng/L;存活组:(1068.4 ±20.2)、(986.6±16.4)、( 943.7±14.6) ng/L,P<0.05或<0.01],血磷明显低于存活组[死亡组:(1.22±0.13)、(0.81±0.10)、(0.58±0.07) mmol/L;存活组:(1.53±0.16)、(1.48±0.13)、( 1.46±0.14) mmol/L,P<0.05或<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亡组患者的Nt-proBNP逐渐升高(P<0.05),血磷逐渐降低(P<0.05);存活组在转出ICU时NT-proBNP较入院时明显降低[(327.5±12.3) ng/L比(1023.3±18.8) ng/L,P<0.05];存活组各时间点血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死亡前NT-proBNP明显高于存活组转出ICU时[(31 486.5±120.7) ng/L比(327.5±12.3) ng/L,P<0.01],血磷明显低于存活组转出ICU时[(0.24±0.03) mmol/L比(1.57±0.15) mmol/L,P<0.01].结论 重度AOPP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NT-proBNP逐渐升高,血磷逐渐降低,NT-proBNP和血磷是反映重度AOPP患者预后指标.

    作者:曾璟;李舜午;彭苏娜;高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苯巴比妥配伍东莨菪碱加速产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苯巴比妥配伍东莨菪碱加速产程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临产后精神高度紧张、宫颈韧的初产妇按住院号末位数字分为试验组(奇数)和对照组(偶数),每组60例,试验组临产后(宫口开大2 cm)一次性肌肉注射苯巴比妥0.1g和东莨菪碱0.3 mg,对照组临产后不用上述药物.观察比较两组宫口开全时间、第2产程时间、第3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2h内出血量、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结果 试验组宫口开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72±1.78)h比(6.50±1.10)h,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67%(7/60)比18.33%(11/60),P<0.05],两组第2产程时间、第3产程时间、产后2h内出血量、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后使用苯巴比妥配伍东莨菪碱肌肉注射能缩短产程,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方便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爱梅;肖丽萍;郭丽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神经阻滞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新疗法,观察其疗效.方法 选取51例女性OAB患者,应用神经阻滞治疗,于L4~5和51~3棘突中线两侧旁开10~15 mm定位,用10 cm长针头于定位点针头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达骨质后退针2~3mm.5~7d注射1次,5~7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每次治疗后记录5~7d排尿日记,并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51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44例(86.27%),无效7例(13.73%).44例症状明显改善者,24 h排尿次数由(12.4±3.2)次减少为(6.3±1.4)次(P<0.05),夜尿次数由(4.1±2.4)次降至(1.6±3.3)次(P<0.05);尿动力学检查,初始尿意膀胱容量由(72.4±2.1) ml升至(164.9±3.1) ml(P<0.05),膀胱大容量由(128.7±1.2) ml增至(316.2±4.1) ml(P< 0.05).其中7例(15.91%,7/44)分别于3~5个月后症状复发,再次治疗3~4次后症状改善.51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神经阻滞为微创技术,治疗OAB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

    作者:孙志伟;陈树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瘢痕子宫中期引产子宫破裂三例教训分析

    中期引产是计划外妊娠的补救办法之一,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加,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引产问题值得关注,现就我院瘢痕子宫中期引产子宫破裂3例的诊疗体会,将相关问题讨论如下.例1女,32岁,G3P1,主因“剖宫产术后2年,孕5+个月自服流产药物3d”于2010年3月28日入院.末次月经2009年9月21日,因计划外妊娠于2010年3月25日自服米非司酮25 mg、2次/d共用3d,2010年3月28日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6h后出现阴道大量出血,腹痛剧烈急来我院.既往于2008年5月行剖宫产术.入院查体:心率112次/min,血压80/50 mm Hg(1 mm Hg =0.133 kPa),下腹部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子宫轮廓不清,阴道检查:外阴正常,阴道内可见大量新鲜血及血块,清理血块后,见妊娠组织堵塞宫颈口,钳夹出妊娠及胎盘组织,仍有大量新鲜血流出,子宫轮廓不清,给予按摩子宫,同时用缩宫素、垂体后叶素后,无明显好转,查血红蛋白60 g/L,血压70/50 mm Hg,心率120次/min,可疑子宫破裂,抗休克同时急诊手术,术中见:原子宫下段切口处肌层全层裂开,长达6 cm,子宫血管损伤,出血汹涌,修补困难,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7d痊愈出院.

    作者:刘士丽;张丽芬;吴文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液灌流与其他血液净化方式的联合应用

    血液灌流是众多血液净化方式的一种,它通过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出体外,进入装有吸附剂的装置,通过吸附的原理清除患者体内各种毒素及致病因子,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国内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活性炭和树脂.早在20世纪40年代,离子交换树脂就被用作吸附剂进行血液灌流的治疗[1].1964年活性炭首次被应用于血液灌流治疗,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吸附树脂进行包膜.现如今,还出现了特异性吸附各类毒素及代谢产物的材料,如胆红素、内毒素、类风湿因子等吸附材料.经多年的临床使用,血液灌流不仅已成为抢救中毒患者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还在尿毒症、高脂血症、二醋吗啡(海洛因)成瘾、过敏性紫癜、银屑病、天疱疮、人工肝、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肾移植排斥反应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整个血液净化领域,血液净化治疗方式更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同时也都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常需要将多种血液净化方式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佳治疗目的.

    作者:覃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国外常用医学全文数据库的检索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知识时代,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为医学科研人员快速获取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全文数据库及其检索,就是将文献全文以机读形式存储,然后用检索语言表达检索需要,借助于截词、逻辑组配等方法,通过各类检索入口直接对文献进行查找,以检出所需文献的一种方式[1].它既具备传统的文摘型数据库强大的检索功能,包括传统的关键词、主题词等检索途径,又扩展了新的检索途径,即全文检索.现介绍几种国外常用医学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方式及搜索引擎,为广大医学科研人员了解和获取国外新医学信息提供参考.

    作者:李贞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肿瘤微环境与树突状细胞

    肿瘤微环境指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内环境,由肿瘤细胞、间质细胞、微血管、组织液、少量浸润细胞及大量细胞因子等共同构成[1],长期以来,人们对肿瘤的治疗仅针对于肿瘤细胞本身,因而导致肿瘤治疗的局限性.近年来,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及其他间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多种免疫抑制性因子,共同营造形成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2],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促使肿瘤细胞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终导致肿瘤生长和转移.树突状细胞(DC)作为目前公认的功能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然而,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能影响DC的募集、分化、成熟和生存,导致DC的功能缺陷,从而下调或抑制DC的抗原提呈功能和免疫起始功能.因此,肿瘤微环境对DC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成为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作者:韩毅;徐玉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新生儿异戊酸血症病例讨论

    病历摘要患儿男,8d.因“纳差伴反应欠佳2d”于2011年2月12日入院.2011年2月4日5时于当地县医院自然分娩.G8P7,胎龄37+周,无胎膜早破及胎盘老化,羊水及脐带无异常.生后10h开奶,量10 ml,二便生后24 h内已解,乙肝疫苗已接种,2011年2月8日正常出院.家中纳奶20 ~ 30ml/次,每3h1次,耐受可.入院前2d食欲减退,每次纳奶10 ml,每3~4h1次,反应欠佳,易睡,体温正常,大便量少,未见抽搐、烦躁及易激惹.家属自行予口服“复方胰酶散(胖得生)”,疗效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治疗.母亲38岁,B型血,第1胎女孩,16岁,体健,第2~5胎出生后10 ~ 20 d不明原因死亡,第6胎女孩,6岁,体健,第7胎孕1个月行药物流产.

    作者:朱春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