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13期文献
  •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丁苯酞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关系.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丁苯酞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200 mg,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d.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CK-BB、ET、CG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CK-BB、ET水平降低,CGRP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并且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后血浆CK-BB、ET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216.48±36.95) U/L比(333.07±54.03) U/L,(83.33±26.48)ng/L比(98.46±31.46)n/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RP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常规治疗组[(44.16±13.28)ng/L比(36.42±12.3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能降低血浆酶活性,调节ET/CGRP平衡,并且具有扩脑动脉效应以拮抗ET,改善脑缺血、缺氧,从而起到保护脑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作者:林群力;徐皖东;杨东波;郑声浩;胡聪聪;林洪燕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d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40例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预后良好组1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年龄[(64.64±11.30)岁比(58.94±10.47)岁]、发病至治疗时间[(376.73±316.32)min比(176.00±59.74) min]、溶栓前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73±8.46)分比(11.22±5.20)分]、溶栓治疗24 h内大收缩压(SBPmax)[(186.59±24.79)mm Hg(1 mm Hg=0.133 kPa)比(169.00±23.04)mm Hg]、收缩压连续变异性(SBPV)[(17.11±3.90)mm Hg比(13.33±4.9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治疗24h内的SBPmax、SBPV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d预后相关.

    作者:高红华;文佳媚;高连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SLE患者60例(SLE组),其中稳定期和活动期各3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对外周血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及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SLE组外周血IL-17水平为(122.03±96.78) ng/L;其中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为( 182.43±106.28) ng/L,SLE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为(82.33±76.98) ng/L.对照组外周血IL-17水平为(32.93±22.68) ng/L.SLE组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SLE稳定期患者和对照组,且SLE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IL-17水平与SLEDAI评分、抗双链DNA抗体及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662、0.494、0.571,P<0.05),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412,P<0.01),与器官损害无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IL-17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且与疾病活动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武红;邹原方;关晓东;梁翔;陈科全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痰液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痰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52例稳定期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A组)、60例单纯稳定期COPD患者(B组)以及50例健康查体者(C组)痰液中VEGF水平.并对其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进行检测.结果 A、B、C三组VEGF水平分别为(4.30±0.93)、(2.64±0.57)、( 1.48±0.32)μg/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12,P<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分别为(48.68±10.53)%、(67.56±14.61)%、( 101.60±21.97)%,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83,P<0.01);PASP分别为(55.02±11.90)、(23.50±5.08)、(16.16±3.49)mm Hg(1 mm Hg =0.133 kPa),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887,P<0.01);而各组之间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9、3.167,P>0.05).VEGF水平与FEV1%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5),VEGF水平与PASP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5),而VEGF水平与PaO2、PaCO2无相关性(r=-0.318、0.275,P> 0.05).结论 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痰液中存在VEGF的高表达,VEGF水平与肺功能、PASP显著相关,VEGF在COPD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元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0.52±0.17) cm2、(2.61 ±0.39) mm,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并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别为(5.62±0.69)、( 1.86±0.52)、(3.85±0.58)、(1.47±0.36)mmol/L,观察组分别为(4.57±0.52)、( 1.48±0.43)、(3.17±0.42)、(1.82±0.44) m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显著,能够稳定斑块,降低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锦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间皮细胞检测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间皮细胞检测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恶性组)和24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良性组)胸腔积液进行间皮细胞检测,判定其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组未出现间皮细胞消失病例,间皮细胞所占百分比<1%者1例(2.78%),1%~5%者1例(2.78%),>5%者34例(94.44%).良性组11例(45.83%)未发现间皮细胞,间皮细胞所占百分比<1%者8例(33.33%),1%~5%者2例(8.33%),>5%者3例(12.50%).两组间皮细胞所占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069,P<0.01).良、恶性组间皮细胞所占百分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8%~5.10%、5.13% ~ 10.91%,两组可信区间没有相互重叠,因此以胸腔积液间皮细胞所占百分比>5%作为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标准,其敏感度为94.44%(34/36)、特异度为87.50%(21/24)、准确度为91.67%(55/60).结论 间皮细胞所占百分比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快捷诊断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在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艳丽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奥曲肽治疗脑卒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奥曲肽治疗脑卒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60例脑卒中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曲肽组和奥美拉唑组,每组30例,奥曲肽组给予奥曲肽治疗(首次静脉注射0.1 mg,然后以0.025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奥美拉唑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80 mg静脉注射,1次/d),两组疗程均为3d.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粪潜血试验转阴情况.结果 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奥曲肽组为90.0%( 2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组粪潜血试验转阴率为60.0%(18/30),奥曲肽组为90.0%(27/30),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奥曲肽的疗效明显优于奥美拉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红树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成年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后左房大小及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 评价成年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后左房大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功施行封堵治疗的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患者49例,于治疗前,治疗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左右径及左房相关容积.结果 治疗后2d及1、3个月,左房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左房左右径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6±4.78)mm比(34.63±5.60) mm,P<0.05];治疗后2d,左房储蓄容积较治疗前减小[(30.84±4.24) ml比(32.43±4.30) ml,P<0.05],治疗后3、6个月均进一步改善[(30.51±4.97)、(28.94±5.97) ml比(32.43±4.30) ml,P<0.05或<0.01];治疗前后左房主动收缩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d及1个月,左房被动排空容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左房被动排空容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 10.28±5.51)、(10.27±4.82) ml比(12.31 ±3.51) ml,P<0.01];治疗后2d,左房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左房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1.70±7.00)%、(45.47±5.23)%、(48.55±7.86)%比(37.39±4.84)%,P<0.01].结论 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患者封堵治疗后左房形态及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李伟;张玉顺;成革胜;杜亚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再激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再激活的疗效.方法 将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NHL合并HBV感染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CHOP方案化疗+拉米夫定预防性应用,对照组仅采用CHOP方案化疗.分别观察化疗后两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对化 疗顺利进行的影响.结果 HBV再激活发生率观察组为19.05%( 8/42),对照组为57.14%(24/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观察组为16.67%(7/42),对照组为59.52%( 2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HBV再激活而延迟化疗或终止化疗发生率观察组为1 1.90%( 5/42),对照组为47.62% (2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NHL合并HBV感染的患者行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化疗后HBV再激活发生率、减少肝功能损害,促使化疗顺利进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任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危重症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患儿580例.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标准分为极危重组(103例)、危重组(143例)和非危重组(334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患儿为危重病例,再分为死亡组65例(包括自动放弃治疗后死亡6例)与存活组181例、多器官衰竭组131例及非多器官衰竭组115例.比较各组血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的差异.结果 极危重组血CK、CK-MB、α-HBDH、LDH[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55.00(248.50)、60.50(55.25)、453.50 (428.50)、685.75 (669.50) U/L,危重组分别为168.00(347.00)、44.00(43.75)、361.00(304.50)、468.00(466.50) U/L,非危重组分别为95.50( 163.00)、24.00(21.75)、249.00(158.00)、318.00(204.50) U/L,三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6例危重病例中,无器官衰竭及1、2、3、4、5个器官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4%(1/42)、13.7%(10/73)、28.7%(25/87)、60.0%(18/30)、75.0%(9/12)、100.0%(2/2),随器官衰竭数的增加,病死率显著增高(P<0.01).危重病例中死亡组血CK、CK-MB、α-HBDH、LDH分别为203.00 (739.00)、45.00(38.75)、368.50(382.75)、541.00(802.50) U/L,存活组分别为115.00(351.00)、40.00(48.00)、339.50(395.75)、438.50( 351.25) U/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病例中多器官衰竭组血CK、CK-MB、α-HBDH、LDH分别为234.00 (570.75)、46.00 (48.50)、376.50 (425.00)、486.00(743.50) U/L,非多器官衰竭组分别为128.00(224.50) 30.00(27.00)、305.00(229.25)、418.00(307.00)U/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酶谱指标的升高程度与患儿危重程度、器官损害程度有关,临床上可以帮助判断患儿的预后.

    作者:陈光营;宋玉玲;张玉柱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Cox)-2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取正常胃黏膜80例,胃癌123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ox-2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86.2%( 106/123),高于正常胃黏膜的28.8%(2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胃癌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出现、分期的升高,Cox-2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结论 Cox-2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作者:张山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氨氯地平对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原发性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或伴发病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30% ~ 80%.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均为心肾链事件的重要环节.两者并存使降糖、降压都更加困难,而且将明显加速心血管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1].而在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得到良好的血压和血糖控制时,可延缓或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危险.我们观察了60例合并IGT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氨氯地平后对于血压、餐后2h血糖(2hBG)和脂代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忠鹏;贾凯军;郭秀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胃镜套管综合法取尖锐性上消化道异物61例体会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特别是尖锐性异物常嵌入食管狭窄处、胃窦幽门前区及十二指肠球部等处,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必须及时处理.我院2001年2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尖锐性上消化道异物患者61例,顺利取出53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61例尖锐性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男32例,女29例,年龄6 ~78岁,平均43.5岁,食管52例,胃6例,十二指肠球部3例;异物包括鱼刺、家禽骨头、铁钉、果核、假牙、牙签、指甲剪、像章等;异物吞入时间0.5 ~ 12.0 h.

    作者:陈文林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观察

    进展性脑梗死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指脑梗死发生后24 ~72 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仍不断发展,表现为肢体瘫痪、言语障碍、意识障碍加重等,发病3~5d达高峰,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本研究对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46例进展性脑梗死和44例稳定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阮海娃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EML4-ALK融合基因在肺癌中的诊治进展

    数十年以来对肺癌的诊治均是从组织学分类的角度着手.近年来随着分子医学的深入开展,对肺癌的认识已经从组织学水平向分子水平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转化医学手段得到更多切实的应用,使得临床在肺癌的诊治方法上已经包括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RAS等分子突变状态的检查和应用[1-3].在2007年又一个与肺腺癌相关的分子变异被发现,即EML4-ALK融合基因[4].

    作者:张雷;华燕妮;齐霄;张雪莹;荆洋;张琪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microRNA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microRNA (miRNA)是Lee于1993年和Reinhart等于2000年在研究线虫的发育调控过程中发现的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植物、线虫及人类的细胞中,其由一系列长21~25个核苷酸单链RNA分子构成,是非编码小分子RNA.多种miRNA在同一细胞的表达使得细胞处在一种内在的miRNA环境中,这个环境控制着成千上万编码基因mRNA水平,使得各种蛋白表达处在一个适合的水平[1].

    作者:侯磊;李述峰 刊期: 201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