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呼吸机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83例ARDS患者,均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同时常规行抗炎、对症和补液治疗,观察治疗7d后患者血气分析、脱机率、病死率.结果 83例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安全脱机65例(78.3%),带机时间(7.1±2.9)d;死亡18例(21.7%),带机时间(9.4±3.8)d.安全脱机的65例患者治疗7d后氧合指数、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及心率分别为272.8±42.3、7.43±0.13、(40.0 ±7.7) mm Hg(1mm Hg =0.133 kPa)、(119.4±11.6) mm Hg、(72.5±9.2)mm Hg、( 18.2±6.6)次/min、(72.5±6.4)次/min,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的171.7±22.4、6.92±0.21、(47.6±11.3) mm Hg、(156.9±13.8) mm Hg、(92.7±11.8) mm Hg、( 37.8±7.1)次/min、(80.5±8.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机可以显著提高ARDS患者的脱机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吴瑞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患者(观察组)72例,单用纳洛酮治疗患者(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69/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45/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收缩压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分别为(56.74±10.42)、(152.71±45.39)、(22.81±3.44)、(74.56±13.47 )min,对照组分别为(80.72±11.38)、(319.80±60.28)、( 50.32±6.71)、(95.36±15.5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4h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治疗后1、4 h SpO2、PaCO2 及治疗后4h氧合指数、PaO2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可有效缓解患者中毒症状,明显缩短清醒时间,改善机体氧合能力,疗效好于单用纳洛酮.
作者:陈顺利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新的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一个中心、三步曲”.方法 采用多中心的随机、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对入选的203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分为一针方案、一针一药方案、一长多短方案、一长一药多短方案四组,分别为30、106、48、19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等变化.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空腹血糖(FPG)(11.73±4.49) mmol/L,餐后2h血糖(2hPPG)( 16.73±4.96) mmol/L,HbA1c(9.43±2.31)%,治疗后分别为(5.78±0.76) mmol/L、(8.37±1.37) mmol/L、(6.81±0.3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体重和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FPG、2hP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仅1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 “—个中心、三步曲”治疗方案,是一种既有效、安全,又方便、经济的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秋;韩文群;梁永碧;张勤;黎瑶;左志煌;孙丽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用苦碟子注射液30ml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68例,用川芎嗪注射液120 mg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酌情使用脱水剂、降血压药物及对其他伴发疾病进行治疗,但均不用其他扩张血管、抗凝以及活血化瘀药物,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57/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9%(53/68),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良药.
作者:武海军;潘克耀;杜学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血糖变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DM分为DM组(35例)和非DM组(38例),比较两组血糖变化特点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DM组有33例(94.29%,33/35)空腹血糖升高,非DM组有14例(36.84%,14/38)应激性高血糖.DM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9.7±2.4) mmol/L、(10.13±1.95)%,均明显高于非DM组的(5.8±2.3) mmol/L、(7.22±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肌钙蛋白T(TnT)分别为(217±53) U/L、(6.2±3.7) mg/L,明显高于非DM组的(119±47) U/L、(3.4±2.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后4周左心功能指标检测显示,DM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ESV)分别为(81.7±10.8)、(47.6±10.7)ml,明显高于非DM组的(74.9±10.2)、(39.8±12.6) ml,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1.7±4.8)%,明显低于非DM组的(48.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 合并DM患者急性期多伴有应激性血糖升高,心功能差,应积极进行干预.
作者:王春霞;苏素缺;王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BG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过程.方法 总结分析13例十二指肠BGA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内镜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病理和随访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中4例主要表现为黑粪,无呕血;1例因巨大腺瘤引起幽门梗阻.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内镜检查,内镜下表现为无蒂2例、亚蒂5例、有蒂6例,小者为0.6 cm× 0.6 cm,大者为5.0 cm×6.0 cm,其中5例患者病变巨大可达4.0 cm.6例患者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3例行手术治疗,10例行内镜下治疗.术后随访复查短期内未见病灶复发.结论 十二指肠BGA作为一种罕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在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BGA安全有效.
作者:顾超;邹晓平;诸葛宇征;张晓琦;吕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气管切开术并发术后气管套管脱出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急救措施.方法 对31例因上呼吸道梗阻行气管切开术后1周内并发气管套管脱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气管套管脱出原因:套管选择不当4例(12.9%),手术操作不当6例(19.4%),系带松弛5例(16.1%),患者抓脱4例(12.9%),术后颈部肿胀发展迅速4例(12.9%),剧烈呛咳3例(9.7%),外力导致系带断裂1例(3.2%),术后护理不当4例(12.9%).30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 术前选择适宜套管、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细致地观察和护理,可以减少气管套管脱出的发生.气管切开时“U”形气管瓣悬吊法或气管牵线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气管套管脱出后再顺利置入.气管套管脱出后经爱丽丝钳牵引下气管套管再置入是有效的急救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凌浩;洪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与Graves病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325例治疗前TGAb、TPOAb阴性Graves病患者,分别于131Ⅰ治疗后3、6、12、18个月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TGAb、TPOAb 水平,以18个月时血清TGAb、TPOAb水平分为TGAb、TPOAb阴性组和TGAb、TPOAb阳性组,比较两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结果 TGAb、TPOAb阴性组271例;TGAb、TPOAb阳性组5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7.4%( 24/325),其中TGAb、TPOAb阴性组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3.0%(8/271),TGAb、TPOAb阳性组为29.6%( 1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raves病131Ⅰ治疗后TGAb、TPOAb 水平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显著相关,治疗后动态检测TGAb、TPOAb水平对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秀江;马志海;张翠琼;汪小娟;李小永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无压缩流速-容积(F-Vp)曲线及口腔流速-容积(F-Vm)曲线的测定,探讨F-Vp曲线与F-Vm曲线在不同种疾病受检者中的差异,及差异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组(限制组)23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组(阻塞组)85例、以阻塞为主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组(混合组)50例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7例分别进行F-Vp曲线与F-Vm曲线的测定.比较两种方法所得曲线图形和数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在50%肺活量时的大呼气流速(Vmax50)、在25%肺活量时的大呼气流速(Vmax25).结果 对照组、限制组F-Vm曲线与F-Vp曲线检测FEV1、FEV1%预计值、Vmax50、Vmax25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塞组和混合组F-Vm曲线与F-Vp曲线检测FEV1、FEV1%预计值、Vmax50、Vmax25 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阻塞组:(2.29±0.78)L比(2.41±0.76)L、(62.58±7.93)%比(65.96±6.74)%、( 1.76±0.85)L/s比(2.03±0.91) L/s、(0.63±0.35) L/s比(0.71±0.33) L/ss,混合组:(1.01±0.40)L比(1.32±0.38)L、(49.64±1 0.04)%比(61.34±13.22)%、(0.66±0.33) L/s比(0.89±0.40)L/s、( 0.27±0.11) L/s比(0.38±0.14) L/s,P< 0.05].结论 健康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可从F-Vm曲线得到确实与肺容量有关的流速,而有明显气道阻塞患者,因F-Vm曲线测得肺容量不包括压缩气量,而使Vmax50、Vmax25 流速产生差异,对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同时测定F-Vp曲线和F-Vm曲线,能较准确了解不同肺容量流速,正确判断小气道变化.
作者:汪宇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观察血清胱抑素C与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胱抑素C对高血压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100例初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胱抑素C、Ⅰ型前胶原(PCⅠ)、Ⅲ型前胶原(PCⅢ)和心功能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血清胱抑素C[(2.11±0.95)mg/L]、PC Ⅰ [(76.87±20.72)μg/L]、PCⅢ[(144.66±29.67)μg/L]、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47.12±9.78) mm]、E波减速时间(EDT)[(159.68±26.88)ms]和收缩压[(148.86±22.32 )mm Hg(1 mm Hg=0.133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1.04±0.49)mg/L、(38.92±11.65) μg/L、(64.31±15.19) μg/L、(45.31±8.36)mm、(142.45±21.76)ms、(125.75±15.84) mm Hg](P< 0.05),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0.77±0.53)显著低于对照组(1.08±0.44)(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与PCⅢ、PCⅠ和LVEDD呈显著正相关(r=0.577、0.514、0.479,P<0.05);与E/A 呈显著负相关(r=- 0.406,P< 0.05).结论 胱抑素C可能通过促使心肌纤维化和损害左室舒张功能等途径参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闫秋芬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β (TNF-α)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75例亚临床甲减患者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为两组:轻度亚临床甲减(TSH 5.5~10.0 mU/L)组42例,重度亚临床甲减(TSH> 10.0mU/L)组33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或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检测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CRP 以及TNF-β,并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轻度亚临床甲减组、重度亚临床甲减组、对照组CIMT分别为(0.88±0.20)、(1.12±0.21)、(0.62±0.21)mm,轻度亚临床甲减组、重度亚临床甲减组CIMT均高于对照组,重度亚临床甲减组CIMT高于轻度亚临床甲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 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亚临床甲减组、重度亚临床甲减组 LDL-CC[( 3.22±0.37)、(3.49±0.38)mmol/L]均高于对照组[(2.48±0.4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轻度亚临床甲减组 HDL-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轻度亚临床甲减组比较,重度亚临床甲减组HDL-C降低[(0.92±0.10)mmol/L比(1.21±0.14)、( 1.17±0.11) mmol/L],TG 增高[(1.50±0.49) mmol/L比(1.11±0.53)、(1.27±0.4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TG、LDL-C、TSH、CRP、TNF-α与CIMT 呈正相关(r=0.52、0.37、0.48、0.39、0.45,P<0.05或<0.01);FT4与CIMT 呈负相关(r=-0.24,P<0.05);HDL-C与CIMT无相关性(r=0.06,P>0.05).结论 亚临床甲减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异常,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增高,但炎性反应可能不是亚临床甲减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
作者:巩建萍;付淑平;尹娟;谢瑾;连雪;郭雅卿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血清和胸腔积液癌抗原125(CA125)检测对于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胸腔积液患者共2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恶性胸腔积液80例,良性胸腔积液148例(包括结核性胸腔积液52例,炎性胸腔积液56例,漏出性胸腔积液40例),分别对其胸腔积液和血清CA12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99.56%( 227/228)患者的胸腔积液CA125水平高于血清CA125水平.良性胸腔积液患者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为(92.19±13.51)、( 151.72±23.14)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积液CA125水平分别为(710.38±66.03)、(3135.64±1404.92) k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核性淡性、漏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为(151.72±23.14)、(120.86±26.92)、(58.09±11.60)、(111.22±34.19)kU/L,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高于炎性胸腔积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与结核性、漏出性胸腔积液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核性、炎性、漏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CA125水平分别为(3135.64±1404.92)、(756.30±96.42)、(626.86±105.55)、(814.41±173.28) kU/L,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与结核性、炎性、漏出性胸腔积液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125对于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单独使用意义不大,血清CA125联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可提高肿瘤诊断率.在临床应用CA125进行辅助诊断时,需注意CA125的非特异度增高.
作者:王妍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眩晕宁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眩晕患者的症状改善及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 将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氨氯地平5.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眩晕宁2片口服,3次/d.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眩晕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130.28±10.26) mm Hg(1 mm Hg =0.133 kPa)比(133.46±11.74) mm Hg,(84.32±8.10) mm Hg比(87.26±5.79) mm Hg,P<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 28/42),观察组为89.4%( 42/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水平较治疗前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26±5.68)ng/L 比(98.56±5.47)ng/L,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27±6.84) ng/L 比( 97.73±8.49) ng/L,P<0.05].结论 眩晕宁可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眩晕患者的症状,降低血浆内皮素-1水平,具有轻度降压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伟源;郭航远;彭放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癫痫持续状态是神经病学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持续的癫痫发作不仅可引起脑部神经元死亡,还可由于合并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呼吸循环衰竭、肝肾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患者死亡[1].早期诊断和终止发作可挽救生命、保护脏器及改善预后.我们回顾性地对近年来收治的69例不同类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峰;邓彦;谭诚;张玉群;罗宁;彭文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突发头晕头痛、肢体无力(麻木)、行走不稳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就医原因之一,而这类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过检查终可确诊为后循环缺血.多数研究提示,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不良,及时的干预治疗成为后循环缺血患者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群力;徐皖东;陈小春 刊期: 2012年第16期
Marchiafava-Bignami 病(MBD)是一种少见的中毒性疾病,常见于慢性酗酒引起的胼胝体进行性脱髓鞘或坏死性疾病.该病首次由2位意大利病理学家于1903年在对3例突发癫痫持续状态进而昏迷患者的活检中发现的,病变多位于胼胝体,也可以累及周围白质及皮层.我们回顾性分析2例MBD患者的脑MRI表现特点,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于这一类疾病的认识.
作者:董晓宇;佡剑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IST)又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或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少见的、难以明确定义的综合征.IST由Codvelle 和 Boucher 于1939年首次报道,1979年 Bauernfeind 等对IST的临床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并认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之一.IST患者表现为在休息时心率持续性增快,轻微活动或应激即可导致症状性心率异常增快,与正常生理需要不成比例,而患者血压大多正常,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的继发原因[1],现对IST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作者:顾菲菲;潘国忠;许玉韵 刊期: 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