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17期文献
  • 蛛网膜下隙出血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 SAH)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SAH的临床资料,对并发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并发DCVS40例,并发率为50%(40/80).其中,出血次数≥2次DCVS并发率83.33%(10/12);年龄≤60岁DCVS并发率57.63%(34/59);有吸烟史DCVS并发率73.33%(11/15);Fisher分级≥Ⅲ级DCVS并发率76.19%(32/42);Hunt-Hess 分级≥Ⅲ级DCVS并发率66.00%(33/50);白细胞计数≥15×109/L DCVS并发率76.47%( 13/17),发病至手术时间(时间窗)>24h DCVS并发率91.30%(21/23),与出血次数<2次、年龄>60岁、无吸烟史、Fisher分级Ⅰ~Ⅱ级、Hunt-Hess分级Ⅰ~Ⅱ级、白细胞计数<15×109/L、时间窗≤24 h的DCVS并发率[分别为44.12%( 30/68)、28.57%(6/21)、44.62%( 29/65)、21.05%( 8/38)、23.33%(7/30)、42.86%( 27/63)、33.33%(19/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而不同性别、有无高血糖病史和高血压病史DCVS并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血次数≥2次、年龄≤60岁、有吸烟史、Fisher分级≥Ⅲ级、Hunt-Hess 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15×109/L、时间窗延长是SAH并发DCVS的危险因素.

    作者:方钿德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骨折延期愈合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在骨折以及合并颅脑外伤后骨折延期愈合中的变化规律,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与骨折愈合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80例骨折患者,按有无合并颅脑外伤分为两组,单纯性骨折患者45例(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患者35例(脑外伤骨折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NGF、PDGF、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以及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结果 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组正常愈合患者术后1、3、10d血清NGF、PDGF水平均较延期愈合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单纯骨折组正常愈合和延期愈合患者血清NGF、PDGF水平[(86.34±10.34)、(76.34±8.97) ng/L和(267.87±83.41)、(231.78±39.45)ng/L]均较脑外伤骨折组延期愈合和正常愈合患者[(109.23±13.43)、(96.32±15.31) ng/L和(387.45±109.87)、(301.23±101.98) ng/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PDGF等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徐昕;云雄;邓迎生;黄智;郭瑛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患者术中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OLV)所致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6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于开胸前(T0),OLV后30 min(T1)、60 min(T2)、90min(T3),手术结束(T4)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丙二醛(MDA)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两组血清SOD活性下降[DEX组:(67.9±11.2)、(57.8±9.3)、(49.2±9.0)、(56.4±6.5)kU/L比(78.5±10.3)kU/L;对照组:(62.1±12.1)、(46.3±8.7)、(31.6±7.1)、(40.2±6.2) kU/L比(80.2±9.8) kU/L],而NO及MDA浓度升高[DEX组:(30.4±4.7)、(40.5±5.8)、(51.6±7.6)、(57.2±6.8)μmol/L比(16.7±3.8)μmol/L,(7.9±2.4)、(10.1±2.6)、(19.6±2.9)、(18.8±2.1)μmol/L比(5.0±0.9) μmol/L;对照组:(31.6±3.9)、(49.8±6.3)、(61.5±8.2)、(68.3±7.3)μmol/L比(15.2±3.4)μmol/L,(9.6±3.3)、( 16.9±3.2)、(32.5±3.6)、(30.2±2.6)μmol/L比(5.3±0.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2~T4时血清NO、MDA浓度及SOD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OLV时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吕安庆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双侧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双侧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DHSCB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DHSCB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3、7d颅内压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3.3%(4/30)和20.0%(6/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7%(17/30)、63.3% (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3、7d颅内压[(21.34±3.05)、(18.43±2.63)、(15.52±2.21) mm Hg(1 mm Hg=0.133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31.21±4.46)、(29.13±4.16)、(24.97±3.57) mm Hg](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53.3%(1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3%( 7/30)(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16.7%(5/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12/30) (P< 0.05).结论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DHSCBI明显优于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可以减少急性脑膨出和切口疝的发生,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洪敬;张连志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髌上囊滑膜炎疗效评价及与风湿病活动期指标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髌上囊滑膜炎疗效评价及与风湿病活动期血清炎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32例(64膝),分别于治疗前当日、治疗后4周进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指标包括膝关节髌上囊滑膜厚度、髌上囊积液大深度、滑膜内血流显示情况、高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血清炎性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治疗后膝关节髌上囊滑膜厚度、髌上囊积液大深度、滑膜内血流显示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48膝)Ⅱ、Ⅲ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高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5±0.09)m/s比(0.24±0.06) m/s,0.38±0.03比0.54±0.08,P<0.01].治疗后血清ESR、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超声检查髌上囊积液大深度、髌上囊滑膜厚度、滑膜内血流显示情况、高血流速度与ESR、CRP呈正相关(P<0.05);血流阻力指数与ESR、CRP呈负相关(P<0.05).结论 超声可以对类风湿关节炎髌上囊滑膜炎进行疗效评价;超声检查指标与风湿病活动期血清炎性指标ESR、CRP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张波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一期及二期翻修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并比较一期及二期翻修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1年4月至2009年6月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6例.根据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一期翻修组及二期翻修组,每组28例.患者术后随访,并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C反应蛋白(CRP),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X线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2~ 20( 15.3±4.4)个月.两组患者细菌培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翻修组和二期翻修组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6.5±8.9)、(94.2±5.6)分]均较术前[(21.3±53)、(20.3±4.8)分]显著提高(P<0.05),且术后二期翻修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一期翻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ESR、CRP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组间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一期翻修比较,二期翻修能够显著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二期翻修疗效优于一期翻修.

    作者:王大民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不同融合术式联合椎弓根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融合术式联合椎弓根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选取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融合节段、融合术式、术后即刻恢复率、术后功能锻炼可能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5~9年,平均5.4年,疗效优良者163例,优良率达83.2%(163/196);疗效欠佳者33例.术后未见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感染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单因素分析表明,病程、BMI、术前JOA评分、术后功能锻炼对远期疗效有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术后即刻恢复率、性别对远期疗效无显著相关性(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后功能锻炼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OR=1.423、2.089、1.320,P=0.023、0.012、0.034).结论 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后功能锻炼是影响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手术患者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传开;赵日光;冯晖;孙义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性反应中的作用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体外循环(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变化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CABG的患者22例,分别于插管前(T0)、CPB开始后15 min(T1)、术毕时(T2)、术后2 h(T3)和术后6h(T4)采集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9、TNF-α和IL-8的水平,并分析.结果 T1、T2、T3、T4 时血清MMP-9水平分别为(102.82±19.03)、(428.80±32.91)、(305.64±29.75)、( 157.78±22.18) μg/L,较T0时的(38.67±10.15) 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MP-9水平在CPB期间逐渐升高,T2时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血清TNF-α、IL-8水平与MMP-9水平的变化趋势一致,在T2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87.06±24.58)、( 143.12±16.36) ng/L,之后呈下降趋势.血清MMP-9水平与TNF-α和IL-8水平呈正相关(r=0.69、0.54,P<0.05).结论 CPB过程可引起血清MMP-9、TNF-α、IL-8释放增加,TNF-α和IL-8可能诱导MMP-9的激活和释放,血清MMP-9参与CPB全身炎性反应.

    作者:马刚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心包积液一例误诊体会

    患者 女,65岁,因“双下肢水肿、乏力1年,加重伴心悸、气促1周”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乏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胸闷、胸痛、气促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未引起重视,其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曾多次院外诊治,但均未明确诊断,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乏力明显加重,并感心悸、气促,同时伴畏寒、精神萎靡等症状,无发热、胸痛,无心前区压榨样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9℃,脉搏75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10/80 mm Hg( 1mm Hg=0.133 kPa),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5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游先念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膀胱尿路上皮癌浆细胞样亚型一例并文献复习

    膀胱尿路上皮癌浆细胞样亚型是膀胱癌中罕见的亚型,其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浆细胞特征.回顾国内外文献资料,仅有40余例报道.现报道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浆细胞样亚型患者,综合相关文献,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浆细胞样亚型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以及诊治方法.

    作者:徐衍盛;关维民;欧阳昀;赵豫波;刘萃龙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进展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指继发于高血压的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性疾病.HICH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40%~50%),病残率也较高(占生存者的50%~85%)[1],其致残和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血肿的颅内占位及出血本身对脑及血管损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现就HICH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小卫;叶伟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骨科疑难病,其病因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股骨头血液供应破坏或骨细胞变性,进而导致骨的有活力成分死亡,患者易出现疼痛、关节功能障碍从而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残.近年临床上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如何预防坏死股骨头塌陷的发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很多学者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做了大量的探讨工作,不断研究出新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有了很大进步,而手术是遏制股骨头坏死进程和防止塌陷的基本方法和前提,选择佳的手术方法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关键[1].现就成年人ANFH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蒋冬升;毕郑钢 刊期: 201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