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主要相关因素,并给予早期干预,以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综合处理组(传统组)及特殊干预组(干预组),每组32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方法,并寻找造成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干预组在传统组的基础上在手术方式、药物辅助、功能锻炼、透析要点等方面给予特殊干预.比较两组内瘘失功发生率.结果 传统组内瘘失功发生率为18.75%(6/32),造成内痿失功的主要原因:内瘘使用不规范1例,血管条件差2例,低血压2例,超滤过多1例;干预组内瘘失功发生率为6.25%(2/32),两组内瘘失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瘘使用不规范、血管条件差、低血压、超滤过多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主要原因,早期有效干预可避免或延缓内瘘失功的发生.
作者:陈文慧;周红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尿酸(UA)和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158例COPD患者(COPD组)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UA,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sICAM-1、IL-6、IL-8水平.采用肺功能仪检测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结果 COPD组急性发作期TNF-α、sICAM-1、IL-6、IL-8和U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EV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OPD组缓解期TNF-α、sICAM-1和U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IL-6、IL-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TNF-α、sICAM-1、IL-6、IL-8、UA与FEV1%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1、-0.579、-0.545、-0.652、-0.357,P<0.01或<0.05);缓解期TNF-α、sICAM-1、IL-6和IL-8与FEV1%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23、-0.335、-0.349、-0.623,P< 0.01或<0.05),UA与FEV1%无明显相关性(r值为-0.092,P>0.05).结论 UA和血清细胞因子TNF-α、sICAM-1、IL-6、IL-8参与COPD的病情发展,与肺功能存在相关性,可以作为COPD病情的判断指标.
作者:李艳丽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链式分层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始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库并进行链式分层管理,截至2011年共陆续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1010例,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情况,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10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8.21±2.70)%,血糖达标者487例,占48.22%,血压达标者303例,占30.00%,血脂达标者245例,占24.26%,血压、血脂、血糖同时达标者76例,占7.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OR=2.521,95%CI:1.871~3.397)、文化程度(OR=1.890,95% CI:1.642~2.174)、病程(OR=1.035,95%CI:1.016~1.055)、收缩压(OR=1.016,95% CI:1.007~1.025)、三酰甘油(OR=1.204,95% CI:1.063~1.365)是影响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P值均< 0.01).结论 链式分层管理模式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应结合血压、血脂、糖尿病病程等相关危险因素对2型糖屎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
作者:高清歌;王奕;史超;陈榕;梁长秀;陆燕蓉;周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高渗葡萄糖联合红霉素行胸膜固定术在复发性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22例复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胸膜腔局部注入高渗葡萄糖联合红霉素行胸膜固定术,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2例患者有效率为86.4%( 19/22),1年后随访复发率为5.3%(1/19).胸膜固定术后患者气促评级较术前明显下降[(1.5±0.9)级比(3.8±0.3)级,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74.3±8.2) mm Hg(1mm Hg=0.133 kPa)比(53.1±7.3) mm Hg,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5±3.8) mm Hg比(40.8±7.9) mm Hg,P>0.05].不良反应:胸痛11例(50.0%,11/22),其中4例患者疼痛较剧烈,给予止痛剂可缓解:低热(体温≤38.5℃)3例(13.6%,3/22),未予特殊处理,2~3d后体温自行恢复正常;心功能不全1例(4.5%,1/22),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高渗葡萄糖联合红霉素行胸膜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好,并发症轻微,安全性高,价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张琴;李瑛;费春利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活性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52例AMI患者作为AMI组,选择同期住院的2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入院第2天采空腹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丙二醛(MDA)水平及NADPH氧化酶活性,并分析MDA水平、NADPH氧化酶活性与LVMI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MDA水平[(6.14±2.80)μmol/L]较对照组[(2.95±1,82)μ mol/L]显著增高(P<0.01),AMI组O2-水平[(21.61±10.66)RLU/mg蛋白]较对照组[(7.12±4.48) RLU/mg蛋白]显著增高(P< 0.01),AMI组NADPH氧化酶活性[(2.84±1.05) RLU/mg蛋白]较对照组[(1.97±0.80) RLU/mg蛋白]显著增高(P<0.01),MDA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r=0.57,P<0.01),NADPH氧化酶活性与LVMI亦呈正相关(r=0.71,P< 0.01).结论 AM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增加,在AMI后左室重构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建云;徐鹏;李勋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何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肠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66例患者中年龄≥65岁53例,占80.3%.首发症状均有腹痛,首发时间以夜间居多(42.4%,28/66),疼痛部位以下腹部常见(53.0%,35/66).粪潜血试验均为阳性,血浆D-二聚体升高达84.0%(42/50).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率43.9% (29/66).19例经腹部CT确诊,2例经选择性腹腔血管造影确诊,45例经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结论 急性缺血性肠病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可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血浆D-二聚体水平来辅助诊断,及时完善腹部CT、肠镜、病理组织学等检查,以促进受损肠道尽早恢复.
作者:周晶;沈志祥;罗和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缺血性白质疏松症(LA)的血管内皮细胞(VECs)损伤与羟苯磺酸钙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40例缺血性LA患者作为缺血性LA组,与之基本匹配的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缺血性LA组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每组20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1、CD146、CD45抗体标记的循环内皮细胞(CECs)数.结果 缺血性LA组CECs数[(14.9±3.5)个/m1]明显大于对照组[(7.6±2.4)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羟苯磺酸钙组CECs数[(14.2±3.9)个/ml]与常规治疗组CECs数[(15.6±3.1)个/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羟苯磺酸钙组CECs数[(1 0.4±2.7)个/ml]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CECs数[(13.8±3.5)个/m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羟苯磺酸钙组CECs数明显小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缺血性LA存在VEC8受损.羟苯磺酸钙可以降低CECs数,可能具有保护VECs作用.
作者:张炜;占琼英;王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慢性腹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慢性腹泻患者30例(腹泻组),无症状体检者22例(对照组),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腹泻组和对照组胶囊内镜在胃通过时间分别为(43.133±29.493)、(59.100±24.946) min,小肠通过时间分别为(328.000±98.638)、(338.900±80.334)min,胶囊完全排出体外时间分别为(1374.800±854.333)、(945.000±466.897)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腹泻组26例(86.67%,26/30)发现小肠病变,其中小肠非特异性炎性反应16例,小肠息肉12例,小肠血管畸形4例,克罗恩病2例.对照组12例(54.55%,12/22)发现小肠病变,其中小肠非特异性炎性反应6例,小肠息肉6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2例.腹泻组小肠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慢性腹泻尤其是小肠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彩霞;王仲玉;付汉中;孙英;李仲启;马正尧;魏国强;张辉;滕钰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细胞免疫功能.方法 分析80例带状疱疹患儿年龄、受累神经、临床表现及合并症等资料,检测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 年龄< 12岁和12~15岁带状疱疹患儿CD4/CD8水平(1.17±0.26、1.44±0.18)均低于正常值(1.5~2.0),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血液病及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近期应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儿CD4+、CD/CD8水平均低于正常值,并且CD+4、CDI+8、CD4/CD8水平均低于无合并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儿童带状疱疹应进行全面分析,对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的患儿,应积极查明原因,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谢昭群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适合基层医院采用的儿童营养性佝偻病的治疗方案.方法 将60例营养性佝偻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支持疗法,对照组在支持疗法基础上给予维生素AD滴剂和氨基酸螯合钙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0.5%硫酸锌糖浆和富马酸亚铁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腕部X线阳性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96.67%( 29/30)比73.33%( 22/30)和100.00%(19/19)比41.18%(7/17),P<0.05];治疗后血锌、血钙、血铁、血磷明显高于对照组[(68.89±10.32)μmol/L比(62.31±11.72) μmol/L、( 1.99±0.16) mmol/L比(1.58±0.17)mmol/L、(8.47±0.52) mmol/L比(7.23±0.57)mmol/L、(2.58±0.61) mmol/L比(2.10±0.54) mmol/L,P<0.05],骨碱性磷酸酶明显低于对照组[(187.33±15.21) mmol/L比(221.89±19.36)mmol/L,P<0.05].结论 锌、铁剂联合传统治疗方法治疗儿童营养性佝偻病,能协同提高血钙,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全面解决引发营养性佝偻病的病因,多途径抑制骨钙化障碍,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戴锦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对结肠镜诊疗术后并发化学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减少其发生率.方法 选择结肠镜诊疗术后并发化学性结肠炎患者13例,对其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均以结肠镜诊疗术后48 h内突发黏液血便为主,内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渗出、糜烂和溃疡.13例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5~7d后症状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结肠镜诊疗术后并发化学性结肠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无特异性,残留在结肠镜孔道中和给水按钮处的戊二醛与结肠镜诊疗术后并发化学性结肠炎有关.
作者:田怡;刘建生;祝子华;周文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比较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化疗缓释粒子内镜植入治疗与单纯粒子植入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的疗效.方法 将53例晚期食管贲门癌性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采用APC联合化疗缓释粒子内镜植入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粒子植入治疗.每2周为1个治疗周期,共治疗2个周期.治疗后8周复查胃镜及食管泛影葡胺造影,观察肿瘤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20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2例进展,有效率为71.4%( 20/28);对照组12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4例进展,有效率为48.0%(12/2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活动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APC联合化疗缓释粒子内镜植入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疗效优于单纯粒子植入治疗.
作者:张永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入院24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Ⅲ( APACHEⅢ)和血清胆碱酯酶(ChE)浓度在预测病情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对62例SAP患者入院24h内进行APACHEⅢ评分,同时测定血清ChE浓度,分析血清ChE浓度和APACHEⅢ评分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存活患者44例,死亡患者18例.存活患者APACHEⅢ评分(52.16±13.76)分,明显低于死亡患者的(97.10±1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ChE浓度(3685±466) U/L,明显高于死亡患者的(2109±345)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APACHEⅢ评分升高,血清ChE浓度降低,且病死率上升.APACHEⅢ评分和血清ChE浓度与患者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3、0.0075),APACHEⅢ评分(95%CI 1.0306~1.1507),血清ChE浓度(95%CI 0.9986~1.0125).APACHEⅢ评分和血清ChE浓度与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36和0.88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0),两者联合预测时AUC为0.952,预测的准确度大于其中任意一项单独预测(P=0.0016、0.0027).结论 APACHEⅢ评分和血清ChE浓度与SAP患者病情及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两者联合测定可明显提高对SAP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度,为临床救治提供一定指导.
作者:郑盛;杨晋辉;尤丽英;唐映梅;刘海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和尿液中组织因子(TF)表达水平和促凝血活性,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0例DN患者,按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3.4 mg/mmol)6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4 mg/mmol而<34.1 mg/mmol)35例、大量白蛋白尿组(≥34.1 mg/mmol)21例.另选取健康查体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F的表达率,ELISA法检测血液和尿液中TF的表达水平,一步凝固法检测TF的促凝血活性.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单核细胞TF的表达率分别为(4.32±1.25)%、(5.01±1.73)%和(11.83±2.14)%,TF促凝血活性分别为(64.3±21.2)、(67.1±17.3)和( 113.8±44.4) m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84±0.36)%、(23.8±16.4) 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量白蛋白尿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N患者血液和尿液中T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液中的TF表达水平与尿液中的T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4,P<0.01).结论 DN患者血液和尿液中TF表达水平增加且促凝血活性增强,其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蛋白尿的增加相关.
作者:吴捍卫;杨建荣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支气管镜下特点.结果 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临床无特异性,其影像学、病理学有一定的特点,而支气管镜下具有特异性改变:黏膜色素沉着,其与病灶范围有关,黏膜可见凸凹不平型、纵行皱襞型、肥厚瘢痕型、肿瘤型改变,相应的叶、段支气管狭窄、扭曲、变形、闭塞,可见干酪样分泌物;且临床上多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结论 支气管镜检查对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诊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是具有临床-病理-放射学一支气管镜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它不是单独的疾病,与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密切相关.
作者:胡爱学;张红国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皮肤瘙痒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在血液透析(HD)期间或透析后症状为明显,单纯HD治疗可增加60.0%~90.0%的瘙痒发生率[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院采用血液灌流(HP)联合HD治疗尿毒症并发顽固性皮肤瘙痒,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文革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患者女,50岁.20年前确诊红皮病型银屑病,曾采用多种药物(包括各种中药及偏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入院前2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皮肤再次出现弥漫性潮红、干燥、皲裂,鳞屑性丘疹渐融合,呈盔甲样鳞屑覆盖全身,边缘呈鱼鳞样翘起并大量脱屑,指(趾)甲肥厚变形,甲下有厚积鳞屑.稍加活动,关节处皮肤皲裂渗血疼痛.此次病情较前几次为重.
作者:王旭光;刘翻利;高桂凤 刊期: 2012年第19期
以往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观察,此两种疾病虽有许多共同点,但在病因学、免疫学、分子机制、病理生理与病理及治疗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逐渐倾向于可能为各自独立的疾病.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不典型增生→癌)发生率比克罗恩病高很多,但前者手术切除结肠有望获得治愈.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1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