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20期文献
  • 早期启动远端空肠喂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启动远端空肠喂养(DJF)及达到目标喂养速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SAP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状况,并将其分为三组:A组(≤5 d达到目标喂养速度)、B组(>5 d达到目标喂养速度)和C组(从未达到目标喂养速度).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 APACHE Ⅱ)评分、DJF启动时间、达到目标喂养速度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和病死率等.结果 纳入SAP患者51例,A组19例,B组16例,C组16例.三组年龄、性别构成、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ICU住院时间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7.05±12.07)、(29.37±11.52)d比(40.13±14.72)d,P<0.05].达到目标喂养速度时间≤18d患者(39例)ICU住院时间为(20.83±7.66)d,病死率为10.26%(4/39),明显优于达到目标喂养速度时间>18d患者(12例)的(38.91±14.83)d、58.33%(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40例)DJF启动时间(7.20±3.63)d,早于死亡患者(11例)的(21.82±5.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中早期启动DJF能够明显降低SAP病死率,早期达到目标喂养速度能够缩短ICU住院时间.

    作者:陈晓梅;吴大玮;李琛;翟茜;杜滨锋;李远;张建宁;董世笑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锁骨中断骨折患者96例,采用闭合复位后将克氏针经皮穿入锁骨髓腔内固定的方法治疗.结果 96例患者均未发生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随访92例,随访时间3~18个月,克氏针平均拔除时间为48.7 d,骨折全部愈合,且肩、肘关节活动功能正常.其中12例发生肩后针尾皮肤感染,拔除克氏针后切口愈合;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克氏针松动、退针现象,骨折尚未移位,经患肩制动处理,骨折愈合;未发生克氏针断裂情况.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方法简单有效,具有术后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皮肤不留瘢痕等优点,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超;缪美芬;张卫华;王勇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双额冠状切口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双额冠状切口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68例,其中36例行双额冠状切口大骨瓣开颅术(观察组),32例行分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预后良好23例(63.89%,23/36),预后不良8例(22.22%,8/36),死亡5例(13.89%,5/36);对照组预后良好11例(34.38%,11/32),预后不良9例(28.12%,9/32),死亡12例(37.50%,12/32),两组预后良好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额冠状切口大骨瓣开颅术能有效解除或减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颅内高压,改善患者的预后,并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鸿飞;孙虎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青年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气胸复发的原因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青年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气胸复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治疗青年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气胸复发患者13例(15侧),其中双侧复发2例.12例经胸腔镜再次手术,1例开胸手术,根据以前手术记录和再次手术观察确定气胸复发原因.结果 肺大疱切缘不够导致漏气或切缘胸膜新肺大疱形成7侧,应用Endo-GIA法在原切缘以远1~2cm的正常肺组织和胸膜上切除残余肺大疱.肺上叶新肺大疱形成3侧,大小在1~3 cm,用同样方法切除肺大疱.3侧在下叶后基底段和上叶背段发现数目不一、大小不等的小的肺大疱,予结扎或应用Endo-GIA法切除.另外2侧未找到明确肺大疱,肺上叶部分区域塌陷不良行Endo-GIA法切除并行机械摩擦胸膜固定.术后13例患者肺完全膨胀,无一例发生漏气.结论 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要在正常胸膜和肺实质上切除,术中仔细寻找,避免遗漏多发性肺大疱,并要结合胸膜固定术以防止气胸复发.

    作者:吕英义;张文峰;李时捷;刘振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行LC的老年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AEA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29例,观察患者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气腹时血压及心率(HR)升高,气腹后30 min GAEA组基本恢复,GA组恢复较慢;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EA组气腹时SBP、DBP、HR分别为(123.8±25.9) mm Hg(1mm Hg =0.133 kPa)、( 85.9±8.4) mm Hg、( 83.2±7.4)次/min,气腹后10 min分别为(118.2±21.1 )mm Hg、(84.4±8.3) mm Hg、(82.8±7.5)次/min,气腹后30 min分别为(114.9±20.7) mm Hg、( 80.2±7.6) mm Hg、(78.5±10.4)次/min,GA组气腹时SBP、DBP、HR分别为(138.3±26.7)mm Hg、(91.2±8.8) mm Hg、(89.3±10.1)次/min,气腹后10 min分别为( 130.3±21.3) mm Hg、( 89.2±8.6) mm Hg、(88.2±9.7)次/min,气腹后30 min分别为(126.2±20.7) mm Hg、(85.2±8.4) mm Hg、(84.9±9.6)次/min,两组气腹时、气腹后10 min、气腹后30 min SBP、DB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AEA组麻醉起效时间(73.2±24.9)s,术后清醒时间(31.6±10.2) mm,GA组分别为(78.1±22.4)s、(35.9±14.3) min,GAEA组麻醉起效时间及术后清醒时间较GA组短,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GAEA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13.4±8.2)分,明显低于GA组的(26.3±1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E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9%(8/29),G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LC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身麻醉能减少术中应激反应的发生,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麻醉效果好,苏醒较快,但相对可能增加患者术后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毛桂琴;鲁华荣;李亭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结肠癌术前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34例

    目的 研究结肠癌术前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的可行性.方法 将68例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给予助便,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准备,观察两组术前不良反应,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情况,术中肠道清洁度及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术前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饥饿感、无力虚脱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7/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9%(1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发生率为5.9%(2/34),与对照组的11.8%(4/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肠道清洁度Ⅰ、Ⅱ、Ⅲ、Ⅳ级分别为0、16、18、0例,对照组分别为18、12、4、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肠胀气发生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11.8%(4/34)、(61.2±5.6)h、(74.0±7.5)h,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2.4%(11/34)、(72.1±5.8)h、(87.0±9.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术前可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

    作者:靳衡;郝敬鹏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两种少见类型肠梗阻病因的CT及MRI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少见类型的肠梗阻病因(腹茧症与十二指肠旁疝)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探讨腹茧症与十二指肠旁疝的影像学鉴别特点,提高对两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多排螺旋CT及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2例腹茧症及3例十二指肠旁疝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其中除1例腹茧症患者口服肠道对比剂外,其余均行无肠道准备的CT及MRI检查.结合手术结果对比分析两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2例腹茧症及3例十二指肠旁疝患者的CT及MRI图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且均可见形态不同的肠管聚集以及包膜或疝囊等表现,1例腹茧症合并大量包裹性积液.结论 腹茧症及十二指肠旁疝少见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诊断较为困难,但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程永远;曲林涛;徐希春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脑电图检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脑电图检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对脑电图分级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24h内脑电图检查全部异常.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42,P<0.05):脑电图分级与预后转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30,P<0.05).结论 脑电图检查及其分级可以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蔡建勇;巴华君;林建虎;陆川;孙军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近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术后近期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3-10月行TURP术后近期随访时评估存在OAB患者3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给药组(16例)与非给药组(15例),给药组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2 mg,2次/d,规律服用4周;非给药组给予观察病情变化处置.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表评分(OABSS)、大尿流率(Qmax)、24h排尿情况以及服药期间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给药组再次评估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每次排尿量、夜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6.8±1.0)次、(1.4±1.1)次、(214±36) ml、(1.9±0.7)次、(0.6±0.5)次],与首次评估[(12.5±1.5)次、(4.1±2.2)次、( 177±46)ml、(2.9±1.3)次、(1.6±1.0)次]和非给药组再次评估[(11.8±1.2)次、(4.1±2.3)次、(178±44) ml、(2.8±1.4)次、(1.5±1.0)次]比较均明显改善,OABSS明显减小[(3.6±1.8)分比(7.6±3.3)、(7.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非给药组再次评估各观察指标与首次评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均表现为口干,可耐受.结论 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改善BPH患者TURP术后近期OAB安全有效.

    作者:赵艳飞;王涌泉;安瑞华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的新指标

    目的 探讨栓塞体积比(VER)在评价动脉瘤栓塞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治疗的53例患者,均应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共栓塞动脉瘤57个.计算动脉瘤的VER,分析VER与动脉瘤大小、瘤颈及栓塞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小、中、大及巨大动脉瘤的VER分别为(40.8±26.5)%、(18.6±16.1)%、(2.3±2.1)%、(0.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1,P< 0.01).宽颈及窄颈动脉瘤的VER分别为(27.5±23.1)%、(29.4±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栓塞、不完全栓塞及部分栓塞的VER分别为(41.8±29.3)%、(31.4±21.2)%、( 12.3±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70,P< 0.01).结论 VER是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客观指标,对于判断动脉瘤栓塞效果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作者:王俊;张焱;宗惠花;李巧玉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性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药物促醒性治疗的疗效预测方法,旨在建立脑电图反应性与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药物促醒性治疗的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患者盐酸纳美芬微量泵持续泵入,观察用药前后脑电图频谱变化情况.结果 43例患者经药物促醒性治疗后有13例促醒成功,30例促醒失败.促醒成功患者脑电图频谱变化程度为0.63±0.26,明显高于促醒失败患者的0.1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79,P< 0.01).按Synek脑电图分级标准Ⅲ级28例患者经治疗后有10例促醒成功,促醒成功率为35.7%( 10/28);Ⅳ级15例患者经治疗后有3例促醒成功,促醒成功率为20.0% (3/15),Ⅲ级和Ⅳ级患者的促醒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脑电图频谱变化情况大致评价颅脑手术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预后,弥补了按Synek脑电图分级分析预后的不足,同时可以指导促醒性治疗的药物选择.

    作者:贾丽燕;刘伟;袁义美;张贺;张云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对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对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的影响.方法 分析266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CT影像,记录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发生率、CT特征及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结果 266例患者中142例诊断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53.4%(142/266).29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行抗凝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是导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重视对左髂总静脉压迫的处理.

    作者:葛卫宁;徐江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经尿道Peel-away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膀胱结石

    目的 探讨经尿道Peel-away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 36例膀胱结石患者,采用经尿道Peel-away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先将Peel-away鞘套入输尿管镜上,将输尿管镜置入膀胱内,再推入Peel-away鞘,6例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有3例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结果 36例膀胱结石患者均一次性碎石成功,碎石时间11 ~81(36.2±17.4) min.术中无膀胱大出血、穿孔、破裂和尿道损伤等并发症,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32例患者获随访6~20(11.8±4.7)个月,未见结石复发及尿道狭窄.结论 经尿道Peel-away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膀胱结石安全、疗效可靠、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技术.

    作者:范庆全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十例分析

    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病死率目前已有明显下降,一些胰腺外科中心手术病死率低于2%.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为30%~60%.在PD术后的诸多并发症中,迟发性出血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现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施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迟发性出血在PD术后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式.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PD术95例患者,男70例,女25例.年龄41~77岁.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恶性病变87例,其中胰头恶性肿瘤25例,壶腹部恶性肿瘤42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1例,胆总管下段恶性肿瘤9例;良性病变8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硬化性胆管炎1例(术前梗阻性黄疸误诊为壶腹癌),胰腺囊腺瘤3例,胰腺假性乳头状肿瘤3例.

    作者:高小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背部韧带样纤维瘤一例

    患者 女,32岁,1993年12月发现背部包块,于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包块,病理结果为韧带样纤维瘤(DTFT),2007年再次因背部包块复发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同前.2010年1月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考虑DTFT复发,入我院后查CT示:左侧胸背部竖脊肌旁、背阔肌深面团块状软组织肿块,累及临近左侧第6、7肋.MRI示:左胸背部第5~7胸椎水平竖脊肌内可见长圆形软组织信号影,上下径6.5 cm,呈等T1等长T1信号影,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清楚,内可见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与竖脊肌分界不清,左背阔肌受压,局部肋骨欠规则,皮下脂肪未见受累.左背部竖脊肌病灶结合病史,符合复发征象,恶变待除外.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背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背部肿瘤位于肌肉深部,大小约7 cm×3cm×3cm及4cm×3 cm×2cm,质中等偏硬,边界欠清楚,活动差,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遂适当扩大肿物切除范围,并切除部分肋骨外软组织,电刀灼烧肋骨外创面,手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病理回报:(背部大块)梭形细胞瘤,部分细胞生长活跃,可见核分裂象,骨骼肌内见肿瘤浸润,考虑为DTFT.

    作者:王颐;秦荣;徐石岩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顽固性炎性肠梗阻一例

    1995年黎介寿院士首次提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概念,以后又对其特性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诊断及治疗方法.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非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案已达成共识[1].但对于少数顽固性病例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1例术后早期顽固性炎性肠梗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患者 男,69岁.因直肠癌术后34d,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31d,由外院转入.入院前34d在外院因直肠癌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手术较顺利,术后病理为直肠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及全层.术后3d排气及排少量粪便,进少量流质饮食后出现腹胀,以上腹部及脐周为主,呈持续性钝痛,无放散,伴恶心及呕吐胃内容物.

    作者:高建军;马勇;孙纲;李明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脑出血重要的临床处理措施

    脑出血是目前具破坏性的突发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突发的神经系统破坏,伴随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通常可影响的结构包括颅底神经中枢和丘脑(50%)、脑叶(33%)、脑干和小脑(17%).其通过CT和MRI很容易确诊.非外伤性脑出血占所有入院突发事件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具有较高发病率,30d病死率为30%~50%,1年内病死率因不同病变部位而不同:深部脑出血为51%,脑叶出血为57%,小脑出血为42%,脑干出血为65%[1].高血压是脑出血重要、普遍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低胆固醇水平、大量饮酒、吸烟、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等,对脑出血而言,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地域以及民族等.

    作者:李国栋;杨东波;蒋传路;叶伟 刊期: 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