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对非器质性月经过多的患者联合使用戊酸雌二醇(E2V)和地诺孕素(DNG)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筛选62例非器质性月经过多的女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在相同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E2V联合DNG治疗,对照组仅给予E2V治疗.两组均完成3个周期的治疗.记录治疗期间每个治疗周期后月经失血图评分法(PBAC)评分、出血控制和完全止血时间,测定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记录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16.5±2.2)h比(23.4±2.9)h,(23.3±8.4)h比(40.9±4.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PB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3个周期后PB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2.9%(4/31),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非器质性月经过多的患者联合使用E2V和DNG可迅速控制出血,减少月经失血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艳俊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维生素D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产前检查的孕妇442例,分为正常对照组420例和子痫前期组22例,分别在孕10~14周和孕24~28周采集血清,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含量并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25(OH)D含量与子痫前期的关系.结果 孕24~28周正常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血清25 (OH)D含量分别为(56.3±18.8)nmol/L和(46.2±17.4)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24~28周血清25(OH)D含量与子痫前期发病具有相关性,校正后OR值为0.67,P=0.01,回归系数为-0.3910,Wald值为12.3174.结论 孕24~ 28周血清25(OH)D含量与子痫前期发病具有相关性.
作者:朱亚辉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评估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COPD稳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观察组接受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异丙托溴铵吸入,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BODE指数、SGRQ问卷分数及血浆皮质醇、骨密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BODE指数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ODE指数中呼吸困难量表评级、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6 min步行试验距离、BODE指数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9±0.5)级比(2.3±0.5)级、(58.5±7.3)%比(50.4±6.2)%、(411.1 ±56.8)m比(347.5±60.4)m、(3.3±1.0)分比(3.8±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SGRQ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及疾病影响各项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0.7±10.3)分比(37.9±14.4)分、(20.7±9.5)分比(34.8±13.0)分、(16.3±6.7)分比(27.2±11.8)分、(17.5±7.0)分比(34.6±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皮质醇、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
作者:方文雄;朱敏;周晓秋;叶梁;林云珍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围手术期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CHD患儿92例(CHD组),检测术前及术后1、3、5d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术后心功能恢复、心脏相关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的关系.选取健康儿童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血浆NT-proBNP水平与CHD患儿的差异.结果 CHD组血浆NT-proBNP水平术前即高于对照组(中位数:231.26 ng/L比62.18 ng/L)(P<0.05);于术后1d(中位数:357.26 ng/L)、3 d(中位数:310.66 ng/L)高于术前,而于术后5d(中位数:139.37 ng/L)回落并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高NT-proBNP患儿(46例)与低NT-proBNP患儿(46例)比较术后心功能恢复慢[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变化差值(4.61±1.69)%比(6.31±1.27)%]、住院期间心脏相关并发症多[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17.39%(8/46)比2.17%(1/46);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15.22%(7/46)比0]、且住院天数长[(9.36±1.27)d比(7.21±1.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儿术后血浆NT-proBNP水平出现短暂上升后回落;术前血浆NT-proBNP水平与术后心功能恢复及近期并发症相关.
作者:陈培莉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硝酸咪康唑乳膏和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伴或不伴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71例单纯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及73例外耳道真菌病伴湿疹患者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36例)和对照组1(35例)、治疗组2(38例)和对照组2(35例),治疗组在常规清洗外耳道后,用小棉签取适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均匀涂抹于患处,对照组用小棉签取适量硝酸咪康唑乳膏均匀涂抹于患处,各组均每天2次,治疗10~ 14 d,治疗期间避免耳内进水.然后评价疗效.结果 在单纯外耳道真菌病患者中,治疗组1总有效率为83.33%( 30/36),对照组1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1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耳道真菌病伴湿疹患者中,治疗组2总有效率为86.84%(33/38),对照组2总有效率为65.71%( 23/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外耳道真菌病硝酸咪康唑乳膏疗效稍好于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但对于外耳道真菌病伴湿疹患者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疗效明显好于硝酸咪康唑乳膏.
作者:谭晖;姚丽;尤乐都斯·克尤木;张谨;张华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比较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与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6年2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62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患者行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对照组患者行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30/31),高于对照组的80.65%(2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8%(3/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29%( 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操作简便、创伤小,其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
作者:王林;陈文军;王浦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总结胎盘部位超常反应(EP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其发病规律及诊治策略.方法 对34例E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患者中,足月剖宫产11例,正常分娩2例,自然或人工流产21例;有妊娠史31例;行子宫切除术15例,刮宫术13例,宫腔镜探查病灶电切术6例,经治疗后全部患者均痊愈.结论 EPS无法在产前、产时诊断,均依靠病理确诊.在分娩或流产后出血经常规处理效果不佳时,应考虑存在EPS的可能.如出血多,及时切除子宫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如出血不多,可行刮宫或宫腔镜探查术处理病灶,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避免子宫切除.
作者:侯锐;姜罗;林蓓;张淑兰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 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取86例乳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细胞生物学检查,与术后大体标本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乳腺癌67例,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91.0%(61/67);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88.1%(59/67).乳腺良性病变19例,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26.3%(5/19),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10.5%(2/19).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特异度为73.7%(14/19),敏感度为91.0%(61/67);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特异度为89.5%(17/19),敏感度为88.1%( 59/67).两者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留取的乳腺肿物大体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67例乳腺癌大体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92.5%(62/67),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与相应大体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符合率为98.4% (61/62).19例乳腺良性病变大体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10.5%(2/19),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与相应大体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肿瘤直径小、TNM分期高、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诊断技术,同时对于肿瘤的恶性进展情况也能间接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评估.
作者:李新兵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有恶变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行预防性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1例具有恶变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分为化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第二次吸宫术治疗,其中化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5-氟尿嘧啶进行预防性化疗,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化疗组患者恶变率为9.68%(3/31),对照组为30.00%(9/30),对照组的恶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恶变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行预防性化疗能明显降低恶变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沈秀妹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和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消化道ESD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18例.Ⅰ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诱导3 min后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Ⅱ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诱导3 min后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维库溴铵,每30 min给予芬太尼1 μg/kg.所有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5 min停药.记录患者麻醉前(T0)、切除创面标记完毕(T1)、标本切除完毕(T2)、创面止血完毕(T3)、复苏拔管后10 min(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复苏拔管时间、复苏拔管后留观时间等.结果 Ⅰ组T1、T3时点MAP[ (85.35±11.91)、(89.57±11.76)mm Hg(1 mm Hg=0.133 kPa)]与T0时点[(97.13±8.70) mm Hg]比较显著降低(P<0.01),T2时点[(91.85±10.12) mm Hg]变化不明显.Ⅱ组T1、T2、T3时点MAP[ (79.98±6.37)、(84.94±4.19)、(88.37±3.94) mm Hg]与T0时点[(96.78±7.96) mm Hg]比较显著降低(P<0.01).Ⅱ组T1、T2时点MAP显著低于Ⅰ组同时点(P<0.01).Ⅰ组T1、T2时点心率[(67.94±9.05)、(69.78±8.41)次/min]与T0时点[(75.22±8.11)次/min]比较显著降低(P<0.05),Ⅱ组T1、T2、T3时点心率[(69.11±6.54)、(68.68±6.42)、(69.33±6.95)次/min]与T0时点[(74.00±5.62)次/min]比较显著降低(P<0.05).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Ⅱ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复苏拔管时间、复苏拔管后留观时间长于Ⅰ组[( 12.17±3.76) min比(5.73±4.05) min、(25.37±6.80) min比(11.83±3.55) min、(14.61±3.73) min比(11.00±4.57) min] (P< 0.01).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ESD麻醉方案,保证了镇静、镇痛效果,术中不良反应少,术后在较短时间内安全复苏拔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焱;马正良;金陵;郝静;顾小萍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早期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50例患儿均有消化道症状,其中腹痛43例,恶心、呕吐37例,呕血2例,便血16例,腹泻4例,发热8例,同时伴关节痛2例,并发肠套叠2例;腹痛部位多变而不固定,症状严重而腹部体征轻微.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X线平片表现无特异性;CT和B超表现为单节段或多节段肠壁水肿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水肿及腹水、肠套叠.全部患儿在影像学检查后1~15d出现皮肤紫癜,其中5例病情稳定出院后出现紫癜.结论 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出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前,CT和B超检查对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余孔贵;梅启雯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新型非肽类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对高血压患者缓激肽(BK)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门诊进行治疗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雷米普利组、阿利吉仑75 mg/d组、阿利吉仑150 mg/d组、阿利吉仑300 mg/d组,每组20例,分别接受雷米普利5 mg/d,阿利吉仑75、150及300 mg/d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hs-CR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BK水平.结果 阿利吉仑75 mg/d组、阿利吉仑150 mg/d组、阿利吉仑300 mg/d组治疗后BK及hs-CRP水平分别为(5.06±1.61)、(5.05±1.87)、(5.27±1.39)μg/L和(0.38±0.11)、(0.25±0.05)、(0.33±0.11)mg/L,均显著低于雷米普利组[(7.12±1.12)μg/L、(0.49±0.19) mg/L] (P值均<0.05);阿利吉仑各剂量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雷米普利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 阿利吉仑具有很好的降压效果,且不会引起BK及hs-CRP的增高.
作者:郭丰义;霍振洪;沈玉莲;张大艳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患儿,整复成功64例,整复成功率为94.12%,其中39例一次整复成功,18例二次整复成功,6例三次整复成功,1例整复后复套2次,第三次整复后无再发.整复不成功4例,其中1例未完全整复采取手术治疗,3例无法整复而采取手术治疗.68例患儿无一例发生穿孔、死亡.结论 空气灌肠是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赖明哲;黄圣余;陈群林;吴凯明 刊期: 2012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UBM检查证实的56例(58眼)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快速降低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眼压情况、UBM图像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56例(58眼)入院时眼压(38.71±15.03) mm Hg(1 mm Hg=0.133 kPa).UBM显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双眼2例,单眼54例;脱离范围:< 1/2象限22眼,1/2~ 3/4象限24眼,4个象限12眼.58眼均行青光眼滤过手术,随诊6~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无浅前房发生.结论 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快速降低后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适量糖皮质激素及睫状肌麻痹剂治疗能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作者:任艳竹;张丽;张轶天;杨凤娟 刊期: 2012年第30期
鼻源性头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按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的分类,鼻源性头痛主要包括鼻-鼻窦炎所致的头痛和黏膜接触性头痛两种,前者常伴有明显的鼻部症状,诊断不难,而后者多无明显的鼻部症状,常首诊于神经内科,被误诊为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长期用药但疗效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5例鼻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对鼻源性头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文伟;钱林荣 刊期: 2012年第30期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是一种原发性脾脏血管性肿瘤,由Falk于1991年首次报道.该病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报道不足150例,国内40余例.现结合我院诊治LCA误诊为淋巴瘤1例,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介绍如下.
作者:陈官明;张岩;刘勇钢 刊期: 2012年第30期
椎管内结核是一种较少见的肺外结核,而椎管内硬膜下结核瘤更为罕见,国内外报道均较少,我院收治1例椎管内硬膜下结核瘤患者,报道如下.患者 女,24岁,因“背部疼痛伴双下肢不能活动3年”入院.发病前曾有高热昏迷病史,发病后有午后低热、盗汗等症状,并逐渐出现双下肢运动丧失,夜间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椎管内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2年(具体方案不详),上述症状无缓解,并进行性加重.查体:胸椎的生理曲度存在,T1~ T11棘突间隙压痛、叩击痛,双膝关节以下皮肤痛觉过敏,鞍区及双侧大腿皮肤感觉无异常,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膝腱、跟腱反射亢进,双侧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胸椎MRI示:T5~T9水平椎管内多发串珠状低信号病灶,相应节段脊髓明显受压变形(图1).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72 mm/1h,CRP 11.7 mg/L.
作者:惠文鹏;于秀淳;周银;吕肖峰 刊期: 2012年第30期
患者女,21岁,以“右大腿、臀部丘疹13年”于2011年3月2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8岁时无诱因右大腿伸侧出现一指甲大小的浅红色斑丘疹,光滑,边界清,无自觉症状,家人自认为“胎记”,未行诊治.以后原有丘疹缓慢增大,周围出现少许类似皮疹.13岁时,丘疹增多明显,右大腿伸侧、外侧、臀部出现米粒大小的淡红色丘疹,散在或融合,偶觉瘙痒,未治疗.随后丘疹无明显增加.病来无冻疮史,丘疹颜色随局部温度变化明显,热浴后,丘疹颜色加深,多呈紫红色;温度降低时,又恢复到淡粉红色或透明色.特别是右大腿伸侧远端的2处丘疹.稍用力搓洗时,部分丘疹破溃,有透明色液体流出,无疼痛,未予处理,可自行结痂脱落,愈合好,无瘢痕形成,不久,原处再次出现类似丘疹.近2个月,患者偶有头晕,怀疑与上述丘疹有关,为明确诊断遂来就诊.既往无其他疾病史.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作者:孙晓静;韩世新;高明阳 刊期: 2012年第30期
在全球妇女癌症病死率中,宫颈癌列居第二位[1].大多数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和部分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会自然消退,仅仅有少数会进展到癌.现行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有很多,因此使浸润癌的病死率大大下降,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宫颈癌前病变的过度治疗.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癌前病变进展到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2].高危型HPV感染直至肿瘤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HPV DNA与宿主基因组的整合是宫颈癌发生及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3].人乳头瘤病毒L1(HPV L1)蛋白为免疫杀伤HPV的主要靶位,它的表达与HPV病毒复制和早期感染密切相关.现对HPV L1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探索更加合理的筛查流程,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患者进行佳的分流管理.
作者:宋丹;石琨 刊期: 2012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