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35期文献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肾周积液并发感染的诊治体会

    目的 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患者肾周积液并发感染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9例行PCNL后发生肾周积液并发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术后5~7d拔除肾造瘘管,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腰痛、皮肤创口红肿流液等.更换敏感抗生素后,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行彩超检查发现患者术侧肾周大量积液,其中5例留置普通引流管并引出大量暗黑色液体和脓性物质后症状缓解,其他4例在超声指导下穿刺并留置引流管引出大量积液后症状缓解.结论 肾周积液是PCNL后常见并发症,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要同时考虑到尿路感染和肾周积液并发感染的可能,应积极查找病因,及时治疗,以免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

    作者:袁刚军;金承洛;赵亚昆;张川;曹景朝;陈绪龙;金勐;祝青国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胰腺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胰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61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分站、淋巴结阳性比率(LNR)等因素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6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47.7%、14.3%、9.1%,中位生存期13个月(95% CI 9.158~16.842).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中位生存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阳性患者中淋巴结转移不超出第1站较超出第1站的预后好(P<0.05),LNR≤0.2患者较LNR> 0.2患者预后好(P<0.01).而淋巴结清扫数无论在所有患者中还是在pN1、pN0患者中,对中位生存期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N1患者中,淋巴结阳性数对预后的影响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分站、LNR仍是pN1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对胰腺癌的预后有显著影响,而淋巴结清扫数不影响胰腺癌的预后.若有淋巴结转移,其转移淋巴结数并不影响预后,而转移的淋巴结超出第1站及LNR>0.2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张何源;黄鹤光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EP方案治疗老年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EP方案治疗老年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EP方案化疗;对照组41例,先行EP方案化疗2个周期,再行三维适形放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5.2%(19/42)和17.1%(7/41),客观有效率分别为81.0%(34/42)和51.2%(2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4).随访2年,治疗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1例.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5/40)和60.0%(24/40),2年生存率分别为65.0% (26/40)和32.5%(13/40),两组的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4).治疗组白细胞下降、贫血、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5%(7/40)和42.5%(17/40),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2.5%(13/40)和62.5%(2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7).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同步EP方案治疗老年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可提高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可作为老年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岩峰;郭辉;郭秋霞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前侧髂腹股沟联合后侧K-L入路治疗累及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

    目的 探讨累及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累及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侧髂腹股沟联合后侧K-L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采用Matta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采用改良Harris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70~485(362.2±84.5) min,术中出血量450~4800(1452.0±982.5)ml,输血量450~4300(1135.3±650.7) ml.根据Matta骨折复位标准:完全解剖复位26例,满意解剖复位4例.28例患者随访11~62(32.5±18.3)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发生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各2例.改良Harris评分78~124(115.2±11.5)分,其中优1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24/28).结论 采用前侧髂腹股沟联合后侧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程俊文;韩树峰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管状胃在三切口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管状胃在三切口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66例管状胃代食管颈部吻合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管状胃组)及59例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术后血气分析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死亡,管状胃组术后3、5、7、10d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4.67、5.02、4.98,P<0.05).管状胃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胸胃综合征、心律失常、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两组胸胃综合征[0比11.86%(7/59),x2=8.29,P<0.01]、反流性食管炎[4.55%(3/66)比16.95%(10/59),x2=5.14,P<0.05]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较全胃代食管能明显减少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王兴邦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分析及防治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 选择施行LC患者814例,观察LC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结果 8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LC,其中31例患者(3.8%,31/814)发生并发症:胆道损伤13例(41.9%,13/31),其中胆总管损伤5例,胆囊床胆汁渗漏4例,胆囊管残端漏4例;腹腔出血8例(25.8%,8/31),其中胆囊动脉出血3例,胆囊床渗血5例;皮下气肿3例(9.7%,3/31);切口及腹腔感染5例(16.1%,5/31);胆总管残余结石2例(6.5%,2/31).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于术后2~4d痊愈出院.结论 胆漏、胆总管损伤及腹腔出血是LC的主要并发症,注重操作技巧、适应证选择及围手术期的充分准备可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志江;洪德飞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32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病情及手术适应证分为LC组72例和OC组6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LC组的手术时间[(62.78±8.33) min]短于OC组[(85.24±10.20) min],术中出血量[(48.32±8.87) ml]少于OC组[(88.56±6.7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4/72),O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P=0.01).术后7d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C组住院时间短于OC组,住院费用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临床疗效优于OC.

    作者:周志刚;宁继鹏;亓振财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0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影响因素作用大小.结果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5±35)h,31.6%(97/307)的患者出现机械通气时间延长(>8 h).年龄≥65岁(P=0.003)、吸烟(P=0.024)、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P=0.002)、手术时间(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P=0.046)、体外循环时间(P=0.030)、瓣膜置换数量(P=0.001)、术后引流量(P=0.000)以及术后并发症(P=0.010)是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P=0.026)、手术时间(P=0.037)、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13)、瓣膜置换数量(P=0.017)、术后引流量(P=0.020)以及术后并发症(P=0.014)显著影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结论 加强健康宣传,戒烟,加强锻炼,合理调节饮食结构,早期治疗,避免疾病晚期多瓣膜功能受累、重视术前心功能调节、减少手术时间特别是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重视围手术期脏器保护,减少术后心、脑、肾等脏器并发症的出现可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医疗质量.

    作者:洪亮;章淬;牛永胜;穆心苇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均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50 ~ 160) min.甲状腺肿瘤直径1.5 ~ 3.0 cm,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甲状腺腺瘤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桥本甲状腺炎1例.术后随访3~15个月,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所有患者对手术的美容效果比较满意.结论 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安全、可靠,美容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赵振春;王建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肝囊肿经超声介入置管引流并注射硬化剂的治疗

    目的 探讨经超声介入置管引流并注射硬化剂治疗肝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53例肝囊肿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之后,根据患者情况缓慢注射无水乙醇或50%葡萄糖硬化治疗.结果 随访6个月,53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其中治愈35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此2例拒绝进一步治疗).7例患者注射无水乙醇后出现腹痛.结论 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经超声介入置管引流并注射硬化剂治疗肝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庚;陈新;祝志;宣之东;李学峰;刘汝海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21例,均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对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随访期间收集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临床骨愈合时间等临床资料,应用Matta标准和Majeed标准对骨折复位进行放射学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随访6~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3.4(12.5 ~ 15.0)cm,平均手术时间135(75~22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50(320~750) ml,平均临床骨折愈合时间32(28~34)周.根据Matta标准:19例患者影像学复位满意,2例良好,满意率90.5%(19/21).根据Majeed标准:术后1年20例患者评分为优,1例为良,优率95.2%(20/21).1例患者X线复查发现钢板轻微移位,但骨折端对合良好,9个月后取出内固定,骨折端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改良Stoppa 入路具有切口较小、手术视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在手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时,改良Stoppa入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作者:李继川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颅脑创伤患者早期动态监测血碱剩余水平对判断预后的价值

    目的 动态监测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3d内血碱剩余(BE)水平的变化,评估血BE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颅脑创伤患者56例,监测入院后3d内动脉血BE水平,按入院即刻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型(13 ~ 15分)组15例、中型(9~ 12分)组22例、重型(3~8分)组19例,按预后分为死亡组14例与存活组42例,以入院后3d内血BE水平分为高BE(≥-8 mmol/L)组35例和低BE(<-8 mmol/L)组21例,比较评估血BE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结果 轻、中、重型组患者入院后1、2、3d血BE水平较入院即刻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轻型组[(-3.02±0.21)mmol/L]、重型组[(-9.64±1.19)mmol/L]分别与中型组[(-8.49±1.44)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1、2、3d血BE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11.97±2.13)mmol/L比(-6.29±1.16) mmol/L,(-9.84±1.33)mmol/L比(-4.89±1.78) mmol/L,(-8.78±2.01)mmol/L比(-3.61±1.43)mmol/L,(-7.84±1.42)mmol/L比(-3.10±0.98) mmol/L](P< 0.01);低BE组入院即刻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病死率均高于高BE组[(24.84±3.68)分比(16.27±2.21)分;52.4%(11/21)比8.6%(3/35)] (P< 0.01),入院即刻GCS评分低于高BE组[(7.56±3.09)分比(1 0.51±2.43)分](P<0.01).结论 早期动态监测血BE水平是评价颅脑创伤患者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简单而有效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卢清龙;高静;侯运辉;马增香;王文生;贾利静;魏晓华;杨丽丽;要莉莉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贝伐单抗联合FOLFIRI用于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化疗用于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5例既往接受含奥沙利铂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接受贝伐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化疗,对照组接受单纯FOLFIRI方案化疗,每4个周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研究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9例,有效率为30.3%(10/33);对照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3例,有效率为9.4%(3/3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P= 0.03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3.0个月和10.3个月(HR=0.58,P=0.038),相应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5个月和4.4个月(HR=0.45,P=0.003).研究组中位治疗周期为12个周期,对照组为8个周期.研究组Ⅲ/Ⅳ度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72.7%(24/33)比46.9%(15/32)] (P< 0.05),两组均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化疗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治疗较单纯FOLFIRI方案化疗具有较高的总缓解率,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不良反应可接受.

    作者:井小会;郭运杰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方法 1020例LC患者,选取其中36例中转开腹患者作为病例组,108例LC成功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istic回归模型分析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65岁(OR=3.234,95% CI:0.532~6.853),病程>72 h(OR=2.342,95% CI:0.568~5.656),上腹部手术史(OR=2.453,95% CI:0.345~7.453),胆囊壁厚度≥6 mm(OR=2.453,95% CI:0.453~6.343),白细胞计数≥15.0×109/L(OR=4.532,95% CI:0.535~8.329)是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综合评估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进而选择手术方案,对降低LC中转开腹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建华;韩江;陈益鸣;王炜;乔弟;马大喜;汪运节;高书平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对急性肺损伤预后的评估意义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对急性肺损伤(ALI)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AL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存活组(60例)与死亡组(14例)患者的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高血乳酸清除率(>10%)组与低血乳酸清除率(≤10%)组患者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APACHEⅡ≤10分(A组)、APACHE Ⅱ 11~20分(B组)、APACHE Ⅱ 21~30分(C组)、APACHE Ⅱ >30分(D组)患者早期血乳酸清除率、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结果 死亡组APACHE Ⅱ显著高于存活组[(22.5±5.3)分比(16.6±4.2)分](P<0.05).死亡组早期血乳酸清除率显著低于存活组[(6.9±3.9)%比(15.8±5.1)%](P<0.05).低血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显著高于高血乳酸清除率组[36.4%(8/22)比11.5%(6/52)、59.1%(13/22)比36.5% (19/52)](P< 0.05).A组和B组患者病死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患者病死率、MODS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 Ⅱ可作为反映AL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转归的较好指标.

    作者:石波;朱庆雄;崔惠芬;包小丽;邝丽霞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高密度小剂量左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高密度小剂量左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7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布比卡因组383例和布比卡因组373例.观察两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情况.结果 左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9±1.4)、(11.7±3.0) min,均明显晚于布比卡因组的(4.2±0.3)、(9.1±3.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布比卡因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52.8±17.5) min,明显短于布比卡因组的(195.4±18.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布比卡因组高运动阻滞评分为(1.1±0.3)分,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的(2.3±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感觉阻滞平面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布比卡因麻醉效果虽略逊于布比卡因,但高密度小剂量左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因其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感觉和运动阻滞恢复快,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更为安全.

    作者:马越涛;邢云飞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胰腺癌64例临床分析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42 470例,死亡35 240例,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居第4位,5年生存率<5%[1].我国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5~7位[2-3].胰腺癌1年生存率低于25%,伴有转移的胰腺癌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4].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在15%~25%[5].而早期诊断是胰腺癌根治术的基础.现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陈卫刚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腰痛是极其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它是引起失能的常见原因.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路椎间融合是对通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常出现反复,无法治愈的一些症状严重患者的一种选择.现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0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治疗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仁波;尚静波;杨冰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脊髓纵裂的研究进展

    脊髓纵裂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因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脊髓先天性畸形.脊髓被椎管内骨性间隔或纤维性间隔分为两半,并产生一系列脊髓功能障碍,多伴背部皮肤异常、脊柱畸形、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等表现.本病于1837年由Ollivie首次发现并命名,其发病率占先天性脊髓畸形的4%~9%.1992年Pang等[1]建议用脊髓纵裂代表整个双脊髓畸形的范畴.近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给临床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现将脊髓纵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斌;钱耀文;钱军 刊期: 2012年第35期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一直被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视为颅内特发小脑的罕见病变.早在1920年,Lhermitte 和Duclos首次报道了该病,所以国外文献多称之为Lhermitte-Duclos病.之后多年,由于该病在发病机制、遗传学特性以及性质认识上存在较大争议,所以出现了浦肯野细胞瘤、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小脑颗粒细胞增生、有髓神经细胞瘤等称谓.目前,学者们称该病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中枢神经系统分类将其归为WHO Ⅰ级[1].随着MRI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术后病理结果的证实,近10年,全国各地区均有该病散发的报道.我们通过综合其诊断、治疗上的特点,以及国外研究新进展,对这一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艳彬;赵岩 刊期: 2012年第35期